文 | 新经济e线
马失前蹄。作为超级独角兽的收割者,软银这次却意外栽了跟头。
美国时间9月30日,WeWork发布声明称,将向SEC正式撤回招股说明书,并推迟公司IPO。
身为全美第二大估值的独角兽公司,WeWork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圆满。随着公司估值一路下滑,WeWork现有估值仅为100-120亿美元左右,较年初时估值470亿美元相比,已大幅缩水三分之二。
外界普遍认为,WeWork上市搁浅背后凸显了以软银为代表的投资方的意志。后者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据伯恩斯坦分析师指出,平均来看,软银持有WeWork股票的成本为240亿美元。如果该公司以10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软银持有的股份将承担大约60%的账面损失。
显然,这是以软银为首的投资方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此前,在盈利遥遥无期的情况下,烧钱、价格战、抢占市场、估值暴涨、上市成了软银系创业公司近乎一致的发展路径。
不过,资本市场不总是风和日丽,也有波谲云诡的时候。
对此,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MikeWilson)称,WeWork首次公开募股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威尔逊表示,投资者已经表明,他们不再愿意为过度投资买单。在此之前,美国股市一直在为没有实现盈利的IPO支付令人瞠目的估值。
10月2日,惠誉最新将WeWork评级下调至CCC+,前景展望负面。
软银连栽跟头
回过头来看,今年8月14日才递交招股书的WeWork短短两月内便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际遇。从解雇创始人及其亲友、到估值暴跌,再到闪电中止年内IPO计划。
WeWork在招股书中曾表示,“我们才刚刚开始”。但未曾想到,计划中的IPO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据悉,公司原本打算募集30亿美元的资金。
此前,从2017年8月~2019年初,软银及其愿景基金累计向WeWork砸下了近百亿美元。而WeWork自2010年成立以来至今年初的总融资金额是130亿美元左右。可见,软银正是其最大的金主。
想当初,2017年软银刚刚组建愿景基金,孙正义和WeWork创始人Adam Neumann第一次见面时这样对他说道,“在战斗中,疯狂比聪明更好。”他觉得WeWork还不够“疯狂”,他认为WeWork的估值可以值“几千亿美金”。
作为孙正义口中的“下一个阿里”,软银对WeWork也一度给予厚望。1999年,孙正义与马云交谈后投资了阿里巴巴。而阿里巴巴在2014年上市后,也为孙正义带来了巨额回报。之后的日子里,孙正义想要复制这次成功。
正是有了软银的资本助力,WeWork开启了疯狂的扩张模式。成立9年来,WeWork在全球已经涉足29个国家,111个城市,总共528个WeWork大楼。而且,计划立即进入另外44个城市,最终定位全球280个城市。
不过,据公司招股书披露,WeWork近年来其实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2018年,WeWork营收分别为4.36亿美元、8.86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分别净亏损4.30亿美元、9.33亿美元和19.27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WeWork营收是15.35亿美元,但依然净亏损9.04亿美元。可供参照的是,2018年同期,其营收为7.64亿美元,净亏损7.23亿美元。
10月4日,又有外媒报道称,在IPO推迟之后,WeWork的领导层告知员工,裁员最早将于本月开始。初步计划的裁员人数大约为2000人左右,部分业务部门可能会整体裁员,裁员人数大约占WeWork总人数的16 %。截至到2019年6月,WeWork在全球范围内员工总数大约为1.25万名员工。
事实上,除了前途不明的WeWork之外,作为软银愿景基金的第一笔重大投资,Uber上市后也表现低迷。
根据Uber上市招股书所披露,软银在2017年11月联合其他财团,参与到Uber G-1轮融资中,投资额度在10-13亿美元之间,投资价格为每股48.77美元,同时,软银向Uber当时现存股东和员工提出每股32.97美元的收购意向。
有投资人算了一笔账,作为Uber最大的股东,软银旗下愿景基金目前已经面临超过6亿美元投资损失。
上市前,其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曾达到720亿美元。二级市场上,Uber自今年7月以来,公司股票便处于持续下降通道中。
截至10月2日,公司股价创再度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盘中探底至28.31美元,当天报收29美元。截至4日终盘,公司总市值已大幅缩水至504亿美元。较公司上市时最高市值相比,蒸发近四成。
传滴滴股东欲出逃
对此,有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直言,WeWork的负面蝴蝶效应会非常惨烈,对中国很多泡沫独角兽公司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显然,对同样有着软银投资背景的滴滴出行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好消息。二级市场上,自Uber和Lyft的首次公开募股以来,其股价迭创新低亦加剧了滴滴出行的估值压力。
滴滴出行成立于2015年,由两家竞争对手的打车应用程序合并而成,目前已从包括软银、阿里巴巴、腾讯、苹果和中国人寿在内的众多投资者以及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筹集了超过200亿美元的资金公司。
最初,软银与阿布扎比的国有基金一起于2017年向滴滴投资了40亿美元,彼时其估值为560亿美元。滴滴出行迄今已筹集资金227亿美元,是所有网约车创业公司中最多的。由于滴滴在2016年收购了Uber在中国的业务时达成协议,因此Uber拥有滴滴15%的股份。
近日,Information援引未具名的知情人士报道称,部分滴滴股东正在考虑以低于该公司最近570亿美元估值的价格减持股份。
据悉,一位知情人士说,一位中国投资者最近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了部分滴滴股票,估值约为400亿美元,而另一位美国投资者试图以43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股票,但找不到买家。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投资者打算出售多少仓位,或者这些投资者最初以什么价格购买股票。
另据公开资料数据显示,滴滴在2018年亏损了近109亿人民币,下半年亏损68.6亿人民币。2018年亏损的扩大,部分原因是遵守新法规的成本增加。并且,有媒体报道称,今年年初,滴滴公司还解雇了约2000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15%。
高盛(GoldmanSachs)分析师在6月份有关全球乘车行业和其他出行业务的研究报告中说:“尽管我们将新出行视为长期的巨大机遇,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途并非直线。”“短期内,竞争、法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宏观问题都是主要风险,而长期技术发展可能会改变市场增长和竞争地位。”
“在我们看来,为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提供慷慨资金的日子已经结束了。”威尔逊称,“这是一场激烈的挤兑,但对任何东西给予极高的估值都不是好主意,特别是对那些可能永远无法产生正现金流的企业而言。最具投机性、定价最不合理的市场领域已经开始崩溃。”
威尔逊还表示,这意味着科技企业和其他高增长软件类股将面临困境,并将给整体市场带来压力。可见,对滴滴出行来讲,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