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国庆档票房天花板,主旋律影片脱胎换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国庆档票房天花板,主旋律影片脱胎换骨

《我和我的祖国》取得的高度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更是其主旋律价值观和观众观影习惯的一次完美结合。

文 | 数娱梦工厂

截至10月7日晚间,上映第八天的《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突破22亿,已经是国庆档假期票房冠军。截至7日发稿,已有近6000万人次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观影人次同样是档期之最,为今年国庆档观众首次突破1亿人次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然,这部影片也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献礼片,远超最具代表性的《建国大业》(3.93亿)《建党伟业》(4.09亿)以及《建军大业》(4.03亿)系列三部曲票房之和。

回想两年前,同档期《羞羞的铁拳》票房破20亿用了22天,《我和我的祖国》破纪录的速度可谓势如破竹。

《我和我的祖国》取得的高度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更是其主旋律价值观和观众观影习惯的一次完美结合。

影片既保留了主旋律影片的价值观,又运用了商业化的手段和方式打破了人们对于献礼片的固有印象,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观影热潮。观众们发现:原来主旋律也是可以沉下来的,沉到街头巷陌,沉到普罗大众;原来献礼片不仅可以是英雄史诗,也可以是小人物的颂歌。

献礼片的新高度

从9月30日首映第一天开始,《我和我的祖国》便呈现领跑国庆档的姿态。

首映当天票房2.98亿,上座率达到53%,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上座率再次高达55%,不管是单日票房还是上座率都遥遥领先。凭借着连续7天单日票房均超2亿的速度一路狂奔,影片于6日下午近6点突破20亿票房,成为中国影史第18部破20亿影片,目前暂居内地票房榜单第17位。

这样的成绩不仅笑傲今年国庆档,也是历年来国庆档期7天的最高票房,大幅提升了国庆档票房天花板。

要知道,过去5年来,国庆档期内从来没有突破20亿票房的影片出现。2017年《羞羞的铁拳》突破20亿票房用了21天,今年暑期档拿下近50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破20亿也用了8天半的时间。

截至7日发稿,已有近6000万人次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观影人次同样是档期之最。这一成绩也带动了今年国庆档整体观影人次突破1亿,这是国庆档史上首次观影人次破亿,超越了2017年及以前历年春节档的总人次纪录,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单片贡献过半。

实际上,早在点映之时《我和我的祖国》便呈现出破局之势。点映场均人次156人,上座率88%,一举成为国产片影史点映最佳。

随着观影人次创新高,今年累计已突破48亿的国庆档已成为历年国庆档期票房最高的一次,预计最终票房将是去年的2倍以上,这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单部影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如今很大程度上口碑定胜负的电影市场,想要走出这样的成绩,自然少不了口碑的加持。

《我和我的祖国》在豆瓣上评分一直维持在8分以上,在猫眼上拿到了国产片最高评分9.7分,淘票票9.5分,微博大V推荐度也高达95%。

用豆瓣网友@掉线的说法,“这才是打开主旋律的正确方式,没有一味强调家国情怀。”

豆友@影志表示,看之前有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但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就会忘掉主旋律的影子,进入这些故事。

不管是票房还是口碑,《我和我的祖国》都打破了主旋律影片数十年以来的天花板,这对于一部建国七十周年献礼片来说尤为难得。

从英雄史诗到小人物的颂歌

一部献礼片何以达到如今的成绩?

上述豆瓣的高赞评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影片没有停留在过往献礼片歌功颂德、家国情怀的虚浮表面,而是从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入手,用平凡人物的朴素情感,与千千万万的“我”碰撞,于共情中铺陈出时代的70年变迁。

《前夜》里的开国大典,落点仅仅在抢救升旗设备的旗杆构造设计负责人林治远;女排夺冠的举国大事,叙事视角只是一个半大孩童;《北京你好》里的奥运盛事,聚焦的只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北京出租车司机;《白昼流星》则是从边陲青年的视角来参与国家的航天事业……

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等国内一线导演,都选择了以小见大,从一个个平凡人物中挖掘出动人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开国大典、奥运大会、香港回归等,故事输送方式却是贴着生活、不离人间烟火。

参与该片的明星数量众多,但影片整体上有着多位成熟导演和实力派演员护航,角色戏份也符合人物设定,避免了过往献礼片戏外话题盖过内容本身的缺憾。

不同导演讲故事的不同风格,也让观众在一部影片中拥有了丰富多元的观影体验,得以从不同人物的视角下去体察国情。这种类型多元的合家欢,无形中拓宽了影片的受众面。

另外,虽说是不同的故事,但《我和我的祖国》讲的都是建国70周年以来的代表性大事件,是“我”和“祖国”之间的故事,是从英雄史诗转为对小人物的颂歌,用平凡人物的视角来探知建国70周年以来人民群众的集体命运。

因此,相比以往的献礼片,这些重大历史瞬间下的全民回忆,反而更能引起全民共情和观影热情。

在管虎执导的开篇故事《前夜》里,为了炼制升旗设备上的阻隔球,无数民众在深夜争抢着递上家里的各种工具,灯架、烟斗、首饰甚至银勺;徐峥导演的《夺冠》讲述女排夺冠这一大事件,落脚点却是上海狭窄街巷里人们集体观看电视直播的热闹非凡,全民狂欢里更夹杂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感动中又满是有趣诙谐;薛晓路执导的《回归》,在香港回归的背景下,聚焦在一名女警以及钟表师傅身上,通过他们的视角和行动来参与回归盛事,以分秒必争、一毫不差的升旗仪式来体现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隆重……

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是献礼片离千千万万个“我”最近的一次。

它代表了主旋律电影的脱胎换骨,既有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又用了类型片的手段和方式,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观影热潮,是主旋律价值观和观众观影习惯的一次巧妙结合。

就像一位豆瓣网友的评论,爱国不是什么难的事情,爱国只是和自己的国家所经历的一切产生共情而已。《我和我的祖国》用最贴近观众的故事激发出普遍共情,带给了万千观众从未预料过的献礼片观影体验。

悲喜交加的献礼片更加动人

一部献礼片想要真正赢得观众的喜欢和共情,一味歌颂以及片面强调民族自豪,已经被市场多次证实是行不通的。

而《我和我的祖国》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它不仅呈现了举国盛世下的民族自豪和荣耀奉献,也在默默展示繁荣背后的付出。

宁浩的《北京你好》,一张奥运会门票从北京出租车司机手里兜兜转转到汶川地震的孤儿手中,将2008年最热烈的欢庆与最深重的灾难串联在一起,表面是全民奥运的喜剧,内里则蕴含着已经成为全民记忆的悲情。

张一白的《相遇》,用科研工作者对生命和爱情的牺牲,来展现两弹一星成功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坚持。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将人类的航天壮举与西部贫苦人民的艰难生活揉在一起,希望与绝望长久并存,英雄与贫民短暂并肩,一半梦想,一半现实。

这些个体故事与历史大事件的血肉勾连,让《我和我的祖国》更打动人心。

升旗仪式上的山呼海啸固然震撼人心让人激情澎湃,汹涌人群中远远对望此生却不能再相聚的悲凉更加直指人心;航天飞船从空中划过的“白昼流星”固然伟大壮丽,边远地区贫苦青年激情之后的落寞转身也同样让人揪心。

尽管这7个系列故事中对于苦难的呈现并非浓墨重彩,但对于这样一部建国70周年之际的献礼片而言,这些呈现已经突破了过往诸多局限,或许能为以后的献礼片拓宽思路、提升格局带来更多的启示。

国庆档渐入尾声,《我和我的祖国》的好口碑还在持续发酵。从今日(7日)的票房走势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今日上午10点36分,该片票房突破21亿,用时7天1时,同时在排片占比位居第二的情况下,单日票房突破5000万再次登顶。

可以预见,好口碑之下,《我和我的祖国》势必将走得更远。在国庆长假结束后,预计将有更多外出归来的人们因为此片口碑而加入到观影大潮,为这部用心且有突破的献礼片贡献出长尾票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国庆档票房天花板,主旋律影片脱胎换骨

《我和我的祖国》取得的高度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更是其主旋律价值观和观众观影习惯的一次完美结合。

文 | 数娱梦工厂

截至10月7日晚间,上映第八天的《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突破22亿,已经是国庆档假期票房冠军。截至7日发稿,已有近6000万人次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观影人次同样是档期之最,为今年国庆档观众首次突破1亿人次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然,这部影片也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献礼片,远超最具代表性的《建国大业》(3.93亿)《建党伟业》(4.09亿)以及《建军大业》(4.03亿)系列三部曲票房之和。

回想两年前,同档期《羞羞的铁拳》票房破20亿用了22天,《我和我的祖国》破纪录的速度可谓势如破竹。

《我和我的祖国》取得的高度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更是其主旋律价值观和观众观影习惯的一次完美结合。

影片既保留了主旋律影片的价值观,又运用了商业化的手段和方式打破了人们对于献礼片的固有印象,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观影热潮。观众们发现:原来主旋律也是可以沉下来的,沉到街头巷陌,沉到普罗大众;原来献礼片不仅可以是英雄史诗,也可以是小人物的颂歌。

献礼片的新高度

从9月30日首映第一天开始,《我和我的祖国》便呈现领跑国庆档的姿态。

首映当天票房2.98亿,上座率达到53%,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上座率再次高达55%,不管是单日票房还是上座率都遥遥领先。凭借着连续7天单日票房均超2亿的速度一路狂奔,影片于6日下午近6点突破20亿票房,成为中国影史第18部破20亿影片,目前暂居内地票房榜单第17位。

这样的成绩不仅笑傲今年国庆档,也是历年来国庆档期7天的最高票房,大幅提升了国庆档票房天花板。

要知道,过去5年来,国庆档期内从来没有突破20亿票房的影片出现。2017年《羞羞的铁拳》突破20亿票房用了21天,今年暑期档拿下近50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破20亿也用了8天半的时间。

截至7日发稿,已有近6000万人次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观影人次同样是档期之最。这一成绩也带动了今年国庆档整体观影人次突破1亿,这是国庆档史上首次观影人次破亿,超越了2017年及以前历年春节档的总人次纪录,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单片贡献过半。

实际上,早在点映之时《我和我的祖国》便呈现出破局之势。点映场均人次156人,上座率88%,一举成为国产片影史点映最佳。

随着观影人次创新高,今年累计已突破48亿的国庆档已成为历年国庆档期票房最高的一次,预计最终票房将是去年的2倍以上,这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单部影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如今很大程度上口碑定胜负的电影市场,想要走出这样的成绩,自然少不了口碑的加持。

《我和我的祖国》在豆瓣上评分一直维持在8分以上,在猫眼上拿到了国产片最高评分9.7分,淘票票9.5分,微博大V推荐度也高达95%。

用豆瓣网友@掉线的说法,“这才是打开主旋律的正确方式,没有一味强调家国情怀。”

豆友@影志表示,看之前有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但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就会忘掉主旋律的影子,进入这些故事。

不管是票房还是口碑,《我和我的祖国》都打破了主旋律影片数十年以来的天花板,这对于一部建国七十周年献礼片来说尤为难得。

从英雄史诗到小人物的颂歌

一部献礼片何以达到如今的成绩?

上述豆瓣的高赞评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影片没有停留在过往献礼片歌功颂德、家国情怀的虚浮表面,而是从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入手,用平凡人物的朴素情感,与千千万万的“我”碰撞,于共情中铺陈出时代的70年变迁。

《前夜》里的开国大典,落点仅仅在抢救升旗设备的旗杆构造设计负责人林治远;女排夺冠的举国大事,叙事视角只是一个半大孩童;《北京你好》里的奥运盛事,聚焦的只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北京出租车司机;《白昼流星》则是从边陲青年的视角来参与国家的航天事业……

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等国内一线导演,都选择了以小见大,从一个个平凡人物中挖掘出动人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开国大典、奥运大会、香港回归等,故事输送方式却是贴着生活、不离人间烟火。

参与该片的明星数量众多,但影片整体上有着多位成熟导演和实力派演员护航,角色戏份也符合人物设定,避免了过往献礼片戏外话题盖过内容本身的缺憾。

不同导演讲故事的不同风格,也让观众在一部影片中拥有了丰富多元的观影体验,得以从不同人物的视角下去体察国情。这种类型多元的合家欢,无形中拓宽了影片的受众面。

另外,虽说是不同的故事,但《我和我的祖国》讲的都是建国70周年以来的代表性大事件,是“我”和“祖国”之间的故事,是从英雄史诗转为对小人物的颂歌,用平凡人物的视角来探知建国70周年以来人民群众的集体命运。

因此,相比以往的献礼片,这些重大历史瞬间下的全民回忆,反而更能引起全民共情和观影热情。

在管虎执导的开篇故事《前夜》里,为了炼制升旗设备上的阻隔球,无数民众在深夜争抢着递上家里的各种工具,灯架、烟斗、首饰甚至银勺;徐峥导演的《夺冠》讲述女排夺冠这一大事件,落脚点却是上海狭窄街巷里人们集体观看电视直播的热闹非凡,全民狂欢里更夹杂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感动中又满是有趣诙谐;薛晓路执导的《回归》,在香港回归的背景下,聚焦在一名女警以及钟表师傅身上,通过他们的视角和行动来参与回归盛事,以分秒必争、一毫不差的升旗仪式来体现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隆重……

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是献礼片离千千万万个“我”最近的一次。

它代表了主旋律电影的脱胎换骨,既有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又用了类型片的手段和方式,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观影热潮,是主旋律价值观和观众观影习惯的一次巧妙结合。

就像一位豆瓣网友的评论,爱国不是什么难的事情,爱国只是和自己的国家所经历的一切产生共情而已。《我和我的祖国》用最贴近观众的故事激发出普遍共情,带给了万千观众从未预料过的献礼片观影体验。

悲喜交加的献礼片更加动人

一部献礼片想要真正赢得观众的喜欢和共情,一味歌颂以及片面强调民族自豪,已经被市场多次证实是行不通的。

而《我和我的祖国》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它不仅呈现了举国盛世下的民族自豪和荣耀奉献,也在默默展示繁荣背后的付出。

宁浩的《北京你好》,一张奥运会门票从北京出租车司机手里兜兜转转到汶川地震的孤儿手中,将2008年最热烈的欢庆与最深重的灾难串联在一起,表面是全民奥运的喜剧,内里则蕴含着已经成为全民记忆的悲情。

张一白的《相遇》,用科研工作者对生命和爱情的牺牲,来展现两弹一星成功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坚持。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将人类的航天壮举与西部贫苦人民的艰难生活揉在一起,希望与绝望长久并存,英雄与贫民短暂并肩,一半梦想,一半现实。

这些个体故事与历史大事件的血肉勾连,让《我和我的祖国》更打动人心。

升旗仪式上的山呼海啸固然震撼人心让人激情澎湃,汹涌人群中远远对望此生却不能再相聚的悲凉更加直指人心;航天飞船从空中划过的“白昼流星”固然伟大壮丽,边远地区贫苦青年激情之后的落寞转身也同样让人揪心。

尽管这7个系列故事中对于苦难的呈现并非浓墨重彩,但对于这样一部建国70周年之际的献礼片而言,这些呈现已经突破了过往诸多局限,或许能为以后的献礼片拓宽思路、提升格局带来更多的启示。

国庆档渐入尾声,《我和我的祖国》的好口碑还在持续发酵。从今日(7日)的票房走势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今日上午10点36分,该片票房突破21亿,用时7天1时,同时在排片占比位居第二的情况下,单日票房突破5000万再次登顶。

可以预见,好口碑之下,《我和我的祖国》势必将走得更远。在国庆长假结束后,预计将有更多外出归来的人们因为此片口碑而加入到观影大潮,为这部用心且有突破的献礼片贡献出长尾票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