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治周末记者 宋媛媛
责编|马蓉蓉
“景区门票降价由来已久,唯有今年最实惠。”国庆假期已结束,不少出游者发出感叹,今年十一黄金周门票价格不仅只降不增,索道、食宿价格也均未见增长,还有不少景区免费开放。
这波景区门票降价能维持多久?究竟是噱头,还是听令景从?真正的答案或许应该向市场中去寻求。
门票降价再引关注
“今年门票价格令人惊喜。”在北京工作的刘悦(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从2016年起,她每年都要爬一次泰山,“一般来说淡旺季价格还是有些差异的,旺季的门票125元,淡季100元。今年只有115元。”
据刘悦介绍,今年的门票含金量比较高,包含泰山景区内的泰山、普照寺、红门宫、岱庙等7个景点的门票,“往年,这7处门票价格综合据说能达到240元。”
据了解,十一期间全国一大批5A级景区实施了门票下调。
华山风景名胜区旺季门票价格由180元降为160元;黄山风景区下调幅度最大,从现执行门票价230元调整至190元;安徽省的九华山,从190元调整到了160元;峨眉山,门票从185元,调整到了160元。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从200元调整到了170元……
除了景区,还有不少公园实施免费开放。
9月20日,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网站发布国庆70周年游园公告称,10月1日,天坛公园、地坛公园、北京动物园、陶然亭公园等18家收费公园免费开放。
实际上,门票降价的呼声由来已久。
200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制止门票价格的过快上涨”。至此拉开了景区门票“降价令”的大幕。
2007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等先后出台多份文件,要求降低和控制景区门票价格上涨。
直到2018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进一步促进了景区门票价格的形成机制,且列出了降价时间表,明确在2018年9月底前“降低偏高的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取得明显成效”;在2020年要使得以运营成本为基础,科学、规范、透明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健全。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景区更大范围降价和更大力度降低。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在推动景区提质扩容、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继续施行国有景区门票降价,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门票降价潮能带来幸福感?答案是肯定的。
4月,《中国青年报》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2002名受访者中,八成表示在清明假期出游过,47.1%的受访者感到近两年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整体有所降低。78.8%的受访者称景区门票价格降低会提高自己的出游幸福感。
景区收入降声一片
“简直被挤到‘质壁分离’,手机信号都被挤断了,趵突泉不见泉,西湖不见湖、外滩不见滩……”这是十一期间出游者们在朋友圈分享的真实感受。
公开资料显示,国庆假期前4天共有5.42亿人次出游。仅10月2日晚,上海外滩核心区域客流人数最高瞬时值达7.1万人。
虽然近年来景区火爆异常,但景点上市公司的业绩却显得有点不温不火。
据了解,在国内200余家全口径旅游类上市公司中,共有12家旅游景区经营类登陆A股,分别为张家界、峨眉山A、桂林旅游、丽江旅游、云南旅游、黄山旅游等。基本囊括了国内五A级景区最好的山岳景区资源,且多以景区门票收入和景区客运、索道等收入为主。
上述多家公司上半年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出现较大下滑。
其中,张家界旅游减幅较大。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6998.87万元,比上年同期19047.54万元减少2048.67元,减幅10.76%,净利润825.45万元,比上年同期2013.84万元减少1188.39万元,减幅59.01%。
桂林旅游的业绩表现同样并不乐观。
桂林旅游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利润165.67万元,同比下降94.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1.62万元,同比下降66.16%。
上述多家公司,将业绩下滑主因解释为门票降价。
丽江旅游解释称:根据云南省发改委、物价局等单位作出的相关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起,公司玉龙雪山索道票价从180元调整为120元;云杉坪索道票价从55元调整为40元;牦牛坪索道票价从60元调整为45元。索道票价调整对公司2019年半年度经营业绩产生了影响。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赵峥分析指出:“虽然从长远来看,降价有助于促进消费带动游客量增长,弥补因降价给景区带来的损失,但短期内,门票降价并没有给景区带来大量的游客,游客量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门票价格的跌幅,两项相抵从而导致景点盈利数据不佳。”
记者注意到,张家界旅游2019年上半景区购票人数同比增长4.49%,但营业收入、净利润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达到59.01%。
丽江旅游披露的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三条索道共计接待游客210.17万人次,同比增长21.92%。营业收入为318348464.76元,同比减少7.07%。
“一降价就亏本,实则‘门票经济’在作怪。”赵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景区旅游并非垄断行业,经营的好坏与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策等都有着很大关系,尤其是在依赖‘门票经济’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降价令’很容易使景区经营出现波动。”
市场竞争必然结果
“降价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市场条件下,景区降价注定是一件自发自觉的过程,政策只是助推手段。”赵峥说。
景区降价起初显得有点“被迫”。
记者注意到,在政策的引导下,不少景区宣布了降低门票价格。但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景区只降了三五元,有的甚至明降实涨。
为了遏制这种不良现象,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区不得避重就轻、流于形式、敷衍搪塞;不得明降暗升,变相增加游客负担。
去年十一期间,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称,距离发改委的这份文件发布已有3个月,但降幅过低、明降暗涨等问题依然存在。
其中,4A级景区湖北襄阳古隆中门票从98元降到95元,实际降价3元钱。而无锡鼋头渚风景区虽然宣布将门票价格由105元降为90元,但原本包含在105元门票里的车船票要另交。网友发现,这样一来,如果游客依然乘坐车船,总共需要104元,仅仅降价1元钱。
去年“十一”期间,5A景区湖南崀山的门票价格从170元降到136元,但仍需要另收40元观光车的费用。票价非但没降,反倒多出6元……
除了偷玩小把戏,还有的景区“硬气”抵制降价。
山西乔家大院火了之后,票价也从之前20多元的票价涨到了138元,涨幅有五倍多。去年十一黄金周,在很多景区相继降价时,刚获得5A景区牌照的乔家大院依然保持原价。这一行为受到了不少群众的质疑。
“今年的情况稍有不同,有些自发自觉的迹象。”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的所长刘思敏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今年全国各大景区已经意识到降价是必然的趋势,开始有意识地谋求转型之路。
记者注意到,张家界旅游今年上半年财报中提出,公司面临的首要风险来自于同质竞争,“本土逐渐发展起来一批成熟的景点景区对旅游客源进行的竞争”。对此,张家界旅游下一步将“着力优化产业机构,推进产品提质增效。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丰富集团旅游业态”。
除了同质竞争,一些传统山岳型景区难以抵挡主题公园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在34家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中,涉及主题公园业务的华侨城A、宋城演艺、华强方特等排名前五名的上市主题公园企业,2018年,净利润合计127亿元,占34家上市公司总净利润八成以上。
景区如何实现顺利转型?刘思敏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故宫的成绩有目共睹,其经验值得借鉴学习。中央要求重点景区降价之后,故宫开始向多元化经济发展,摸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如果其他景区已经意识到危机,并且决定要踏踏实实地着手改变现状,或许可以转型成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