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墨
掩泪强开酹月筵,少年不管雪人颠。
欢贪天上琼楼月,黯杀人间霜树园。
共盼中秋夜不眠,乱离几度看婵娟。
瓜楼紫暗冰盘侧,只觉今宵月不圆。
——傅山
中秋月圆夜,几家明月几家泪,几家灯火几家愁。
当四百年前的中秋明月高悬长空时,带给傅山的不是团圆之喜,而是惆怅之愁。
明末清初是思想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于哲学、医学、儒学、佛学、道学、诗歌、书画、金石、武术等无所不通的傅山,成为那个时代人所共推的精神典范。
傅山像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另有石道人、啬庐、丹崖翁、青羊庵主、侨山、真山、朱衣道人、闻道下士、观化翁、西北老人等诸多名号。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
傅山《哭子诗册》(局部)
时代的变化,政治的更替,往往能给文人士大夫带来思想上的巨变。
在满族入主中原,征服汉族建立起清朝统治之后,全国形势逐渐稳定。武力的抵抗已然了无希望,王朝政权的更替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定局。
前明的遗民们有的选择投效新朝廷,而有的隐居不仕,把人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学术研究、诗文著述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领域中。
傅山《凉波洞庭》
对现实的失望和抵触,让这些遗民不再受世俗审美趣味和当朝统治者“新文化”宣教的干拢与束缚,彻底解放艺术领域的思想与实践。
以傅山为代表的汉族遗民用他们共有的峭拔孤傲的人格力量和瑰丽奇异的艺术风格,创出大量特立独行、个性强烈的艺术作品。
傅山《行草诗轴》
尚志高风,介然如石
梁羽生的一部《七剑下天山》,让傅青主的名号声名鹊起。作为侠义的化身,傅青主在武侠小说中一派宗师的形象让他名满天下,近乎完人。
傅青主的人物原型就是明末清初的傅山,他的一生和小说一样,颇具传奇色彩。
出生于山西官宦书香世家的傅山,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曾祖和祖父均在朝为官,颇有政绩。
到了父亲这一代则终生不仕,把精力放在治学上。
家学的渊源让傅山打下文学的基础,青年时入学太原的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
傅山《行草》
三立书院“立法严而用意宽”的学风精神,对傅山影响甚深,重于文章、气节的傅山很快在诸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
为官清廉且为人耿直的袁继咸在得罪当朝权宦魏忠贤后,在京师被捕入狱。傅山立刻联络发动生员百余名上疏,并以惊人的毅力从山西太原步行进京,为老师鸣冤。
在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中,傅山使袁继咸的冤案得以昭雪。为老师陈冤抗争的胜利使傅山名振全国,这是傅山的名声第一次名扬京师乃至全国的开端,傅山收获了空前的崇高荣誉和赞扬。
傅山《行草书聪明睿智诗轴》
返回太原后,目睹明末官场黑暗的傅山无意于仕途,专心于研读经史文章。
满清入京后,颁布了残酷的剃发令,不甘屈服的傅山束起头发做了道士,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
出家后的傅山并没有放弃抗清复明,曾因密谋起义而遭羁捕一年。出狱后又南下江淮考察反清形势。
确感清廷统治日趋稳固、复明无望后,傅山返回故乡太原隐居,期间又和顾炎武、申涵光、屈大筠等人来往甚密。
傅山《山水图册》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由康熙皇帝亲自考核录用。
有人当即推荐傅山,但他称病推辞,不得已当地知县强行将傅山“拉”去北京。
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抵挡的。但进京后的傅山对前来拜望的达官显贵一概不应,康熙皇帝对他恩准免试,直接赐封官职他也坚辞不受。
回到家乡后的傅山终身不仕,避居乡间,以老庄道学、书画文翰寄兴,以七十八岁高龄去世。
傅山《行书诗轴》
书学主张“四宁四毋”
淡于名利,勤于读书的傅山,在半生避世的时间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书法艺术上,并取得极高的成就。
自幼学书的傅山最早从晋唐楷书入手。对钟繇、王羲之小楷用功最多。
邓散木曾经评价,“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
傅山《小楷心经》(局部)
傅山的大楷取自颜体,他对颜真卿的人品和书品推崇备至,有时连写小楷也用颜体。傅山的颜体大字往往以端庄遒劲,刚健有力取胜。
有着强烈个性的傅山,注定不是一个谨守成法、亦步亦趋的人,他的学书常取法帖的内在精神,而不注重对外貌细节的模仿。
抒发个人的性情才是傅山在书法中的着重表现,无论对晋唐小楷或颜体大字,傅山都将凭由“己意”的自由创造为首位,在掌握熟悉书法的初步技法规则后,便放弃了对传统技法和前人经验的依赖。
傅山《临颜真卿争座位帖》
或许傅山传统书法的功底不是最强的,但他在书法的面貌上一定是最有个性的一位。
人的内在性格往往会影响书法的风格面貌。生性刚烈倔强的傅山只有草书才最能发挥他的不拘一格的性情,他的草书唯有狂放才能释放他的激情。
出于传统而不为传统所囿,是对傅山书法的最佳诠释,粗通传统的技法和审美后,傅山能立即跳出传统的圈子,以强烈的人格感染力弱化了他在技法上的单调和不足,将横扫千军、惟我独尊的澎湃气象放大化,“舍我其谁”的气势汹涌壮阔。
傅山《临王羲之阔转久帖》
在书法艺术理论上,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的观点,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书学领域。
“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宁拙毋巧”: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
“宁丑毋媚”:宁可写得丑些甚或粗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寻求内在的美。
“宁支离毋轻滑”:宁追求松散参差、崩崖老树、也不能有轻佻浮滑,自然潇疏之趣,远胜品性轻浮之相。
“宁真率毋安排”: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
傅山《行草四言联》
晚明书法讲究摆脱技法规则束缚,注重个性宣泄的特点,傅山在自己的书法中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四宁四毋”的观点是傅山对自己个性书法语言的总结。
潇洒自然且从容不迫的行书,于不经意中表现真趣。
恣意挥洒且气势轩昂的草书,不受传统法度的约束,无论点画、结构抑或章法,悉出己意。
傅山《行草华严经及唐诗卷》
在迅疾飞舞的线条中,处处可见傅山随机应变的创造欲望和颠狂不羁的人格力量。
无论取法历代的任何一位书家,傅山采用的学书方法都是直取风神,舍弃对描头画脚的拘谨模仿,一改普通书家工整平稳的造作之态,完全自由地任性发挥。
傅山《行草五言诗》
诸业全能
作为一位全能的通才,傅山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幼年即秉学善读的傅山,历来有“学海”的美誉。在书法之外,他深入研读老庄哲学,对道家文化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入清后出家易服成为道士的经历,让他的思想上更加倾向道学中的“无为”思想。傅山的一生为诸子百家立注训示,尤其在《庄子》一书上着力最深。
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也对他强调抒发个人性情的书法思想产生推动作用。
傅山《各体书册》(局部)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傅山也是一名杰出的中医大夫,尤其善于诊治妇科及内外诸科,在当时就有“医圣”称号。
不光能治病,还能出书。傅山编写的《青囊秘诀》、《男科》、《女科》等医学理论著作流传甚广,尤其《女科》至今仍是当代中医案头必备的教材。
由此可见傅山是名副其实的妇女之友。
精通医经脉理的傅山,至今仍有他手书的药方传世。
傅山手书药方
傅山还擅长金石考据,受晚明“崇古”思想的影响,傅山对历代的石刻文字有着深厚的兴趣,并曾亲力亲为地外出寻访古代的石刻遗迹。
金石碑版的高古朴拙使傅山钦慕不己,将古代金石中的篆籀之气引入书法,以篆、隶笔法入草书,大笔浓墨,纵横牵绕,高古之气呼之欲出。
傅山《小楷金刚经》(局部)
傅山是个通才,能在经史子集、诗文书画、儒释道医等几乎涵盖古代文工巧艺的方方面面,既通且精,不愧一代高士。傅山又是一个缩影,是明清变革之时所有保持民族气节之士的缩影,时间的迁易改变不了他对艺术哲学的探讨精神,也改变不了他不屈的民族精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