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爱眼日 | 白内障治疗,看国医大师等三位名中医的选择

在世界爱眼日来临之际,界面四川对话目前我国唯一一位仍在开诊的眼科国医大师,听她为大众普及更多关于白内障手术的知识。

2019年10月10日, 正值世界爱眼日(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布了第一份《世界视力报告》,报告显示,全世界仍有10亿多人因无法得到必要的医疗或护理服务来解决近视、远视、青光眼和白内障等问题而视力受损。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获得眼科护理机会有限是视力障碍人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其如此。

致使眼科疾病多发的因素中有一点报告中并未提及,那就是大众普遍缺乏对眼科疾病的正确认识。以白内障为例,许多人得了白内障,会想到等白内障“长熟”了再去治疗,往往错过了更好的治疗干预时期,更有许多人生活习惯不当,导致患白内障的年龄大大提前,给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界面四川在世界爱眼日来临之际,与目前我国唯一一位仍在开诊的眼科国医大师进行了一次对话,听她讲述中医诊疗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并通过亲身经历,为大众普及更多关于白内障手术的知识。

专访廖品正、朱思泉教授。脚本:马秋萍  拍摄、剪辑:李奕萱

“我希望能一直工作下去”

见到廖品正老师时,她正在和一位来自武汉的患者交流,轻柔的语调和温暖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如果不是穿在身上的白大褂,有一瞬间,你会产生一种错觉,她似乎不是在面诊患者,而是在和一位老友叙旧。

廖品正与学生在一起

今年81岁的廖品正每周固定时间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坐诊,她的国医大师工作室就开设在这里。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她体念患者的难处,常想多给他们一些帮助,每次都竭尽所能地与患者多交流,接待完患者后,往往只有短暂的时间用来吃午饭和休息,下午,她还要赶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给学生上课。

除了坐诊和上课,廖品正还活跃在各大学术交流活动的现场,前不久她刚刚结束了日本之行,说起此次行程,令她最开心的是大家对她讲话内容的反馈,有人甚至发来微信表达还想多听她讲那些与患者之间的故事。

在5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廖品正真正做到了身为一名医生对患者的“痛爱”之心,她看得到患者的痛苦,并且感同身受。“我看的病人大多数是疑难病,很多人曾动过放弃治疗的念头,看到他们患病后的那种痛苦,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你会感到也难受,心里也在为他们着急,自然而然就想多帮他们。”廖品正说。

廖品正曾遇到一位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眼睛痒了六年,西医检查不出病因,使用各种眼药水都不起作用,无奈之下找到了廖品正,廖品正诊断后发现,患者虽然没有眼充血、发炎或者过敏的现象,但是身体却长期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根据中医的辨证,廖品正为她开了一剂中药,患者服用了一个疗程后找到廖品正,感谢她治好了自己的“六年之痒”。

如今她时常感叹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西医辅助检查的仪器也对中医断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觉得中医从古代传承到现代,从理论到临床的经验都有很丰富的内容,我们的学生要把这些精髓好好的继承下来,但是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不能不前进,新的科学的手段,我们能学的一定要尽量去吸收,因为中医过去用的是肉眼凡胎,都是靠自己去诊断,现在有了仪器,特别是我们眼科,用仪器能帮助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入,看的更广,更全面。”廖品正说道。

现代西医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了中医的辨证,廖品正认为现代中医在辨证方面跟古代比是发展了很多,中医眼底病的诊疗比从前更是上了好几个台阶。

在她的从医经历中,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例疑难患者,遇到西医诊断结果一致的病人,再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她会给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处方,往往眼病治好的同时,身体的其他毛病也得到了解决。“中医是局部病变的辨证,要和全身疾病结合起来。”廖品正总结道。

因为心中时常装着患者,廖品正能条理清晰地说出某位患者服了几剂药,视力恢复到什么程度。患者的视力恢复了,她如同自己病愈了一样喜悦。

直到今天,廖品正也无法让自己休息下来,她总是感到放不下她的那些病人。如今她也更能够理解祖父当年面对患者时的那一份医者之心。

廖品正今天依然记得,祖父廖志鸿还在世的时候,家中的大厅就是祖父的诊室,廖志鸿是当时成都有名的中医,每天登门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廖品正和妹妹廖方正从小就看到很多病危的患者经过祖父的诊治转危为安。

国医大师廖品正教授师从全国著名眼科大师陈达夫教授

1956年,廖志鸿病了,廖品正记得,当时祖父躺在床上,即使精力已所剩无几,还是会为前来问诊的患者医治。“祖父费力地伸出一只手来搭脉,方子只写了一味中药,便实在没有力气继续写下去。”廖品正回忆。

从小的家庭熏陶让姐妹俩深刻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并促使她们相继走上医学道路。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医梦,廖品正放弃了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录取,毅然选择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全国著名眼科大师陈达夫教授。妹妹廖方正则师从于余仲权、关吉多、李仲愚等针灸界前辈,后又因缘结识了另一位名医张发荣,执手相伴至今。

或许是中医世家血脉里的基因,或许是求学从医大半生的经历,“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崇高理念已经深深根植在廖老师一家的血脉里。

今天,廖品正家族的下一代也继承了祖辈的精神,投身医学事业,据廖品正介绍,自己的儿子和妹妹的女儿、女婿也都从事了医学事业。

不论是自家的孩子,还是课堂上的学生,廖品正都时刻提醒自己将知识传承下去,将经验传递下去。“我希望能一直工作下去,能够让我的学生理解我是从什么角度去切入治疗,用什么方法去给到病人帮助,我觉得这也是我欣慰的地方,是我活着的意义。”廖品正说道。

“做白内障手术只为更好的服务患者”

越是心怀这样一份责任,廖品正越珍惜与患者和学生们交流的机会,但是近两年来,她感到越来越吃力,身体其他方面还不错的她,视力却出现了问题,老年性白内障伴随老花眼,使他的视力越来越模糊,甚至直接影响为患者看病。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有时还需要为病人针灸,每个步骤都需要很精细,视力不清晰会直接影响诊断质量。”廖品正说,为了能够继续从事她热爱的事业,多帮助那些需要她的病人,她想到了通过白内障手术的方式来解决。

同为中医,廖品正和妹妹廖方正,妹夫张发荣交流自己的想法时才发现,原来妹妹、妹夫也有相同的困扰。三位老师都感到白内障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不便,交流之下动了一起做手术的念头。

真正促成三人选择手术治疗,还是源于这个中医世家和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之间的渊源。三位名中医都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其中廖品正的国医大师工作室也落地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眼科医院,她的学生段俊国正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银海眼科医院的院长。

作为知名中医眼科专家,廖品正非常清楚她的的眼睛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满足其继续工作的需求。“我始终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比如对于白内障西医治疗优势明显。但一些眼病在病情初期西医无法治疗。比如糖尿病眼病初发期,西医只能从控制血糖入手,等病情严重后再进行激光手术,进一步恶化后就进行玻璃体切割、置换手术。而中医在早期就可以介入。”廖品正说道。

决定做手术后,廖品正第一个想到了朱思泉教授。

朱思泉是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专家团队中出了名的“飞刀手”,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也是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从医数十年,朱思泉完成各种类型白内障手术35万余例,居全国乃至世界首位。其独创的朱氏辅助拉钩,改良双板层角膜切口,拉网式皮质抽吸术,定向对冲挤压快速碎核法等一系列手术技术,使常规白内障的手术时间非常短,角膜水肿及后囊破裂等并发症大大减少。

更是早在20年前,朱思泉就在我国首次成功施行了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此后一直精研三焦点 、生理性近视矫正手术等,实现了患者白内障术后看远看近都不需要戴眼镜的年轻态、远中近全程视力的美好愿望。

朱思泉介绍,他的老师也曾师从廖品正,正是由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朱思泉有幸能够与自己一直敬重的廖品正老师一起共事。

朱思泉常常会遇到一些西医无法治疗的眼疾病,这种时候他都会将病人转到廖品正那里,而往往病人也都会有意外的收获。

“中医对于视神经萎缩等一些眼部疑难杂症有很好的疗效,这一点是我在银海任职前没有意识到的,我和廖老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其实常常会‘搭档’一下,她那边遇到白内障患者会转到我这里,我这边看不好的病人我会推荐给廖老师,常有病人向我反馈说廖老师的药有奇效。”朱思泉说。

朱思泉为廖品正做术后复查

就这样,平常工作中的“搭档”,又变成了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从决定做手术起,廖品正代表妹妹、妹夫和朱思泉院长进行了多次前期沟通。

由于三位老师仍在一线工作,朱思泉院长向他们推荐了“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以便一次性解决近视、老花、白内障等问题。据朱思泉院长介绍,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当下最先进的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操作,由于运用OCT影像引导技术,能最大限度减少器械对眼睛造成的损伤,在电脑程序及图像引导下的可视化手术也能保障手术精准性,目前是众多白内障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案。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三位老教授在约定的时间里一同入院接受治疗。同为医生五十余载的两姐妹,虽然救治的病人不计其数,前期也做过各种调研工作,但手术当天仍然有些许紧张。

朱思泉与廖品正姐妹手术后合影

朱思泉教授调节气氛,使她们放松心情。很快,现场已经不像在手术,更像医学界的好朋友们相互交流学习。手术很快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

术后,朱思泉还跟廖品正开玩笑:“请廖老看看我们这一个诊疗过程做的规范不?”

中医世家为银海眼科医院送来锦旗

事实上,这次的手术过程,也真被廖品正和朱思泉做成了一次学术交流,通过深度沟通交流,朱思泉教授感觉又受到了很多新启发,他说:“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很多眼部疾病,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顽固性视疲劳等方面疗效显著。廖老是一个喜欢钻研问题的严谨学者,给了我很多启发。”

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当天,82岁的廖品正感觉眼前的世界一下清晰了。

在医院特意准备的VIP病房中,她和一同前来做手术的妹妹、妹夫激动地握了握手,互相报喜般的讨论起术后恢复工作的安排。由于手术时间是一前一后,两位姐妹还观摩了彼此的手术过程。

廖品正在VIP病房

“现在白内障技术发展太先进了,以前的晶体角膜要开180°的切口,现在开1.8mm的切口,风险小,安全系数高,手术过程很快,眼睛只是感觉到胀了一下,很快就结束了。”廖品正回忆着手术过程,感到意想不到的轻松。一旁的妹妹廖方正开心地通过手机向家人、同事报喜,妹夫张发荣一直忍不住刷手机,惊讶八十多岁的自己竟然还能看得如此清楚。

廖方正、张发荣在VIP病房

“这次手术后,我觉得我又可以多工作很多年了,给病人看病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如果这个手术能够做得更早一点,对我的内科工作肯定更有帮助。”张发荣也激动地说道。

后记:

访谈期间,廖品正的学生也在现场,他告诉我们,就在上午的交流中,廖老师还特别提到了要对患者有“爱心”。“有了爱心,我们就会更爱我们的专业,既然这个专业能够去帮助人,我们就要去钻研我们的专业,去钻研我们开出的每一个药方。另外我们要爱我们的病人,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在给他们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为病人开处方的时候要多下一分谨慎,让他们不要在痛苦的基础上再加深痛苦,并且从精神上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鼓舞,感到有人正在尽力帮助他,从而有信心与病痛对抗。”

廖老师对患者的爱心就像她和患者交流时春风化雨的语言,就像她始终微笑的面容,她从来不提医生的责任,却早已将“责任”写进自己的生命。

专家介绍:

廖品正

 

廖品正师从眼科泰斗陈达夫,一生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她在科研中取得了以中医药防治内障眼病为主的丰富经验和成果,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近20余年,她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4项。其中,她所主持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优糖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获得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九五”攻关先进个人奖。她研究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芪明颗粒(原名优糖明)”获国家准字号新药证书,已正式投产上市。

数十年来,廖品正始终坚持“科研团队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瞄准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把课题研究透。“一个学科建设就像跑接力赛,每个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要跑好自己那一棒,当你觉得自己的精力在减弱,速度在放慢时,就赶快交棒,并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团队的科研才能不断推进。”廖品正如是说。

她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很多认可与鼓励,先后评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针灸临床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委员,更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第三届国医大师国家级至高荣誉,是闻名遐迩的中医眼科人。她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

她从医几十年来,治人无数,荣誉无数,享誉天下。如今,即便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每周二在国医大师工作室(银海眼科医院五楼VIP诊室)限号坐诊,用毕生所学造福于民。

廖方正

廖方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师从于余仲权、关吉多、李仲愚等针灸界前辈,从业52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承担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任针灸治疗学教研室主任;先后赴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与讲学。1996年晋升教授,199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培养硕、博士33名,指导留学生数百名,教学效果良好。主讲针灸专业《神经诊疗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开设的针灸专业必修课《神经诊疗学》成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之一。

在临床方面,她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节和局部治疗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疑难病症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擅长应用针灸综合疗法,或针药合治以探索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和途径,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机理探讨。对各种灸法的临床应用,针灸的阴阳双向调节作用,针灸治疗脑、肾疾病,改善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老年病为主的专业特长。

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编著《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学》《针灸与免疫》《常见神经系统病症诊疗学》《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中西医临床脑髓病学》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张发荣

张发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连续3届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5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被省人事厅、卫生厅、中医局评为“首届四川省名中医”。他是全国最早具有招收中医专业硕、博士资格的导师之一。招收指导硕、博士47名,学术继承人3人,全国优才培养对象6人,许多学生已成为中医领域的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著、主编、合编《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脑髓病学》《中医内科津梁》《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专著14部。他主持、主研部省级以上课题1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擅长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温热病及疑难杂症,提出糖尿病“阴虚燥热、燥热伤津、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热瘀互结贯穿始终”的病机学说;他提出了“寒温统一”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纲领,并创制“散寒解热口服液”治疗外感高热;主张“中风从痰、瘀论治”,认为痰瘀阻塞脑窍是急性中风的关键病机,并研制“逐瘀化痰口服液”。

他与同行合作首次建立了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他筹建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指导拟订的2型糖尿病中西医防治方案在全川推广,为全省糖尿病防治工作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91年他率先在中医院中创办内分泌科,开展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防治工作。由于他带领的团队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2008年附属医院被确定为重点研究糖尿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他指导完成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空缺12年来四川省唯一的特等奖,在四川科技界及全国中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利用各种机会为中医事业建言献策。他筹划发起编写《实用中医内科学》,为该书的问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兼任美国俄勒冈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指导美国中医院校制订中医教学课程计划,建立中医师执业规范,并负责博士生的教学和临床带习。鉴于其对美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卓著贡献,2010年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是该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外聘教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世界爱眼日 | 白内障治疗,看国医大师等三位名中医的选择

在世界爱眼日来临之际,界面四川对话目前我国唯一一位仍在开诊的眼科国医大师,听她为大众普及更多关于白内障手术的知识。

2019年10月10日, 正值世界爱眼日(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布了第一份《世界视力报告》,报告显示,全世界仍有10亿多人因无法得到必要的医疗或护理服务来解决近视、远视、青光眼和白内障等问题而视力受损。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获得眼科护理机会有限是视力障碍人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其如此。

致使眼科疾病多发的因素中有一点报告中并未提及,那就是大众普遍缺乏对眼科疾病的正确认识。以白内障为例,许多人得了白内障,会想到等白内障“长熟”了再去治疗,往往错过了更好的治疗干预时期,更有许多人生活习惯不当,导致患白内障的年龄大大提前,给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界面四川在世界爱眼日来临之际,与目前我国唯一一位仍在开诊的眼科国医大师进行了一次对话,听她讲述中医诊疗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并通过亲身经历,为大众普及更多关于白内障手术的知识。

专访廖品正、朱思泉教授。脚本:马秋萍  拍摄、剪辑:李奕萱

“我希望能一直工作下去”

见到廖品正老师时,她正在和一位来自武汉的患者交流,轻柔的语调和温暖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如果不是穿在身上的白大褂,有一瞬间,你会产生一种错觉,她似乎不是在面诊患者,而是在和一位老友叙旧。

廖品正与学生在一起

今年81岁的廖品正每周固定时间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坐诊,她的国医大师工作室就开设在这里。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她体念患者的难处,常想多给他们一些帮助,每次都竭尽所能地与患者多交流,接待完患者后,往往只有短暂的时间用来吃午饭和休息,下午,她还要赶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给学生上课。

除了坐诊和上课,廖品正还活跃在各大学术交流活动的现场,前不久她刚刚结束了日本之行,说起此次行程,令她最开心的是大家对她讲话内容的反馈,有人甚至发来微信表达还想多听她讲那些与患者之间的故事。

在5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廖品正真正做到了身为一名医生对患者的“痛爱”之心,她看得到患者的痛苦,并且感同身受。“我看的病人大多数是疑难病,很多人曾动过放弃治疗的念头,看到他们患病后的那种痛苦,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你会感到也难受,心里也在为他们着急,自然而然就想多帮他们。”廖品正说。

廖品正曾遇到一位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眼睛痒了六年,西医检查不出病因,使用各种眼药水都不起作用,无奈之下找到了廖品正,廖品正诊断后发现,患者虽然没有眼充血、发炎或者过敏的现象,但是身体却长期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根据中医的辨证,廖品正为她开了一剂中药,患者服用了一个疗程后找到廖品正,感谢她治好了自己的“六年之痒”。

如今她时常感叹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西医辅助检查的仪器也对中医断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觉得中医从古代传承到现代,从理论到临床的经验都有很丰富的内容,我们的学生要把这些精髓好好的继承下来,但是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不能不前进,新的科学的手段,我们能学的一定要尽量去吸收,因为中医过去用的是肉眼凡胎,都是靠自己去诊断,现在有了仪器,特别是我们眼科,用仪器能帮助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入,看的更广,更全面。”廖品正说道。

现代西医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了中医的辨证,廖品正认为现代中医在辨证方面跟古代比是发展了很多,中医眼底病的诊疗比从前更是上了好几个台阶。

在她的从医经历中,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例疑难患者,遇到西医诊断结果一致的病人,再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她会给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处方,往往眼病治好的同时,身体的其他毛病也得到了解决。“中医是局部病变的辨证,要和全身疾病结合起来。”廖品正总结道。

因为心中时常装着患者,廖品正能条理清晰地说出某位患者服了几剂药,视力恢复到什么程度。患者的视力恢复了,她如同自己病愈了一样喜悦。

直到今天,廖品正也无法让自己休息下来,她总是感到放不下她的那些病人。如今她也更能够理解祖父当年面对患者时的那一份医者之心。

廖品正今天依然记得,祖父廖志鸿还在世的时候,家中的大厅就是祖父的诊室,廖志鸿是当时成都有名的中医,每天登门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廖品正和妹妹廖方正从小就看到很多病危的患者经过祖父的诊治转危为安。

国医大师廖品正教授师从全国著名眼科大师陈达夫教授

1956年,廖志鸿病了,廖品正记得,当时祖父躺在床上,即使精力已所剩无几,还是会为前来问诊的患者医治。“祖父费力地伸出一只手来搭脉,方子只写了一味中药,便实在没有力气继续写下去。”廖品正回忆。

从小的家庭熏陶让姐妹俩深刻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并促使她们相继走上医学道路。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医梦,廖品正放弃了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录取,毅然选择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全国著名眼科大师陈达夫教授。妹妹廖方正则师从于余仲权、关吉多、李仲愚等针灸界前辈,后又因缘结识了另一位名医张发荣,执手相伴至今。

或许是中医世家血脉里的基因,或许是求学从医大半生的经历,“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崇高理念已经深深根植在廖老师一家的血脉里。

今天,廖品正家族的下一代也继承了祖辈的精神,投身医学事业,据廖品正介绍,自己的儿子和妹妹的女儿、女婿也都从事了医学事业。

不论是自家的孩子,还是课堂上的学生,廖品正都时刻提醒自己将知识传承下去,将经验传递下去。“我希望能一直工作下去,能够让我的学生理解我是从什么角度去切入治疗,用什么方法去给到病人帮助,我觉得这也是我欣慰的地方,是我活着的意义。”廖品正说道。

“做白内障手术只为更好的服务患者”

越是心怀这样一份责任,廖品正越珍惜与患者和学生们交流的机会,但是近两年来,她感到越来越吃力,身体其他方面还不错的她,视力却出现了问题,老年性白内障伴随老花眼,使他的视力越来越模糊,甚至直接影响为患者看病。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有时还需要为病人针灸,每个步骤都需要很精细,视力不清晰会直接影响诊断质量。”廖品正说,为了能够继续从事她热爱的事业,多帮助那些需要她的病人,她想到了通过白内障手术的方式来解决。

同为中医,廖品正和妹妹廖方正,妹夫张发荣交流自己的想法时才发现,原来妹妹、妹夫也有相同的困扰。三位老师都感到白内障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不便,交流之下动了一起做手术的念头。

真正促成三人选择手术治疗,还是源于这个中医世家和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之间的渊源。三位名中医都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其中廖品正的国医大师工作室也落地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眼科医院,她的学生段俊国正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银海眼科医院的院长。

作为知名中医眼科专家,廖品正非常清楚她的的眼睛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满足其继续工作的需求。“我始终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比如对于白内障西医治疗优势明显。但一些眼病在病情初期西医无法治疗。比如糖尿病眼病初发期,西医只能从控制血糖入手,等病情严重后再进行激光手术,进一步恶化后就进行玻璃体切割、置换手术。而中医在早期就可以介入。”廖品正说道。

决定做手术后,廖品正第一个想到了朱思泉教授。

朱思泉是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专家团队中出了名的“飞刀手”,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也是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从医数十年,朱思泉完成各种类型白内障手术35万余例,居全国乃至世界首位。其独创的朱氏辅助拉钩,改良双板层角膜切口,拉网式皮质抽吸术,定向对冲挤压快速碎核法等一系列手术技术,使常规白内障的手术时间非常短,角膜水肿及后囊破裂等并发症大大减少。

更是早在20年前,朱思泉就在我国首次成功施行了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此后一直精研三焦点 、生理性近视矫正手术等,实现了患者白内障术后看远看近都不需要戴眼镜的年轻态、远中近全程视力的美好愿望。

朱思泉介绍,他的老师也曾师从廖品正,正是由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朱思泉有幸能够与自己一直敬重的廖品正老师一起共事。

朱思泉常常会遇到一些西医无法治疗的眼疾病,这种时候他都会将病人转到廖品正那里,而往往病人也都会有意外的收获。

“中医对于视神经萎缩等一些眼部疑难杂症有很好的疗效,这一点是我在银海任职前没有意识到的,我和廖老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其实常常会‘搭档’一下,她那边遇到白内障患者会转到我这里,我这边看不好的病人我会推荐给廖老师,常有病人向我反馈说廖老师的药有奇效。”朱思泉说。

朱思泉为廖品正做术后复查

就这样,平常工作中的“搭档”,又变成了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从决定做手术起,廖品正代表妹妹、妹夫和朱思泉院长进行了多次前期沟通。

由于三位老师仍在一线工作,朱思泉院长向他们推荐了“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以便一次性解决近视、老花、白内障等问题。据朱思泉院长介绍,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当下最先进的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操作,由于运用OCT影像引导技术,能最大限度减少器械对眼睛造成的损伤,在电脑程序及图像引导下的可视化手术也能保障手术精准性,目前是众多白内障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案。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三位老教授在约定的时间里一同入院接受治疗。同为医生五十余载的两姐妹,虽然救治的病人不计其数,前期也做过各种调研工作,但手术当天仍然有些许紧张。

朱思泉与廖品正姐妹手术后合影

朱思泉教授调节气氛,使她们放松心情。很快,现场已经不像在手术,更像医学界的好朋友们相互交流学习。手术很快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

术后,朱思泉还跟廖品正开玩笑:“请廖老看看我们这一个诊疗过程做的规范不?”

中医世家为银海眼科医院送来锦旗

事实上,这次的手术过程,也真被廖品正和朱思泉做成了一次学术交流,通过深度沟通交流,朱思泉教授感觉又受到了很多新启发,他说:“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很多眼部疾病,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顽固性视疲劳等方面疗效显著。廖老是一个喜欢钻研问题的严谨学者,给了我很多启发。”

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当天,82岁的廖品正感觉眼前的世界一下清晰了。

在医院特意准备的VIP病房中,她和一同前来做手术的妹妹、妹夫激动地握了握手,互相报喜般的讨论起术后恢复工作的安排。由于手术时间是一前一后,两位姐妹还观摩了彼此的手术过程。

廖品正在VIP病房

“现在白内障技术发展太先进了,以前的晶体角膜要开180°的切口,现在开1.8mm的切口,风险小,安全系数高,手术过程很快,眼睛只是感觉到胀了一下,很快就结束了。”廖品正回忆着手术过程,感到意想不到的轻松。一旁的妹妹廖方正开心地通过手机向家人、同事报喜,妹夫张发荣一直忍不住刷手机,惊讶八十多岁的自己竟然还能看得如此清楚。

廖方正、张发荣在VIP病房

“这次手术后,我觉得我又可以多工作很多年了,给病人看病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如果这个手术能够做得更早一点,对我的内科工作肯定更有帮助。”张发荣也激动地说道。

后记:

访谈期间,廖品正的学生也在现场,他告诉我们,就在上午的交流中,廖老师还特别提到了要对患者有“爱心”。“有了爱心,我们就会更爱我们的专业,既然这个专业能够去帮助人,我们就要去钻研我们的专业,去钻研我们开出的每一个药方。另外我们要爱我们的病人,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在给他们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为病人开处方的时候要多下一分谨慎,让他们不要在痛苦的基础上再加深痛苦,并且从精神上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鼓舞,感到有人正在尽力帮助他,从而有信心与病痛对抗。”

廖老师对患者的爱心就像她和患者交流时春风化雨的语言,就像她始终微笑的面容,她从来不提医生的责任,却早已将“责任”写进自己的生命。

专家介绍:

廖品正

 

廖品正师从眼科泰斗陈达夫,一生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她在科研中取得了以中医药防治内障眼病为主的丰富经验和成果,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近20余年,她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4项。其中,她所主持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优糖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获得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九五”攻关先进个人奖。她研究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芪明颗粒(原名优糖明)”获国家准字号新药证书,已正式投产上市。

数十年来,廖品正始终坚持“科研团队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瞄准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把课题研究透。“一个学科建设就像跑接力赛,每个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要跑好自己那一棒,当你觉得自己的精力在减弱,速度在放慢时,就赶快交棒,并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团队的科研才能不断推进。”廖品正如是说。

她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很多认可与鼓励,先后评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针灸临床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委员,更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第三届国医大师国家级至高荣誉,是闻名遐迩的中医眼科人。她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

她从医几十年来,治人无数,荣誉无数,享誉天下。如今,即便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每周二在国医大师工作室(银海眼科医院五楼VIP诊室)限号坐诊,用毕生所学造福于民。

廖方正

廖方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师从于余仲权、关吉多、李仲愚等针灸界前辈,从业52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承担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任针灸治疗学教研室主任;先后赴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与讲学。1996年晋升教授,199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培养硕、博士33名,指导留学生数百名,教学效果良好。主讲针灸专业《神经诊疗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开设的针灸专业必修课《神经诊疗学》成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之一。

在临床方面,她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节和局部治疗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疑难病症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擅长应用针灸综合疗法,或针药合治以探索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和途径,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机理探讨。对各种灸法的临床应用,针灸的阴阳双向调节作用,针灸治疗脑、肾疾病,改善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老年病为主的专业特长。

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编著《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学》《针灸与免疫》《常见神经系统病症诊疗学》《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中西医临床脑髓病学》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张发荣

张发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连续3届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5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被省人事厅、卫生厅、中医局评为“首届四川省名中医”。他是全国最早具有招收中医专业硕、博士资格的导师之一。招收指导硕、博士47名,学术继承人3人,全国优才培养对象6人,许多学生已成为中医领域的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著、主编、合编《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脑髓病学》《中医内科津梁》《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专著14部。他主持、主研部省级以上课题1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擅长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温热病及疑难杂症,提出糖尿病“阴虚燥热、燥热伤津、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热瘀互结贯穿始终”的病机学说;他提出了“寒温统一”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纲领,并创制“散寒解热口服液”治疗外感高热;主张“中风从痰、瘀论治”,认为痰瘀阻塞脑窍是急性中风的关键病机,并研制“逐瘀化痰口服液”。

他与同行合作首次建立了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他筹建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指导拟订的2型糖尿病中西医防治方案在全川推广,为全省糖尿病防治工作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91年他率先在中医院中创办内分泌科,开展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防治工作。由于他带领的团队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2008年附属医院被确定为重点研究糖尿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他指导完成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空缺12年来四川省唯一的特等奖,在四川科技界及全国中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利用各种机会为中医事业建言献策。他筹划发起编写《实用中医内科学》,为该书的问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兼任美国俄勒冈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指导美国中医院校制订中医教学课程计划,建立中医师执业规范,并负责博士生的教学和临床带习。鉴于其对美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卓著贡献,2010年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是该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外聘教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