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廖化:一个典型员工的非典型奋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廖化:一个典型员工的非典型奋斗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有着能做到德行胜过才能,像廖化一样做着最苦、最繁琐工作的员工,才能经久不衰;而对于个人来说,能做到这般持之以恒,最终也能实现个人价值。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 夏芈卬

有人戏谈职业发展之路:

25岁软件工程师——28岁高级工程师——32岁架构师——35岁外卖员;

25岁产品经理——28岁高级产品经理——32岁产品总监——35岁滴滴司机;

25岁市场专员——28岁市场经理——32岁市场总监——35岁保险销售…………

这样看起来财富大门真的对基层员工不太友好,始终把普罗大众拒之门外,更别说实现财务自由了。

难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能接受这种结果么?也许1800多年前的一位古人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他就是廖化,“蜀中无大将”而做上先锋的廖化。

活得久真的很重要

一个企业的员工千千万,但能担纲大将的只能是区区几人,那么廖化上位是靠的是什么呢?

因为他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家世显赫、万夫莫敌……都不占以外,他活的够久。

对,你没看错,首先是他在这个企业活的够久。

廖化究竟活了多少岁?

《三国演义》里对廖化第一次出场是这么描述的:

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

“黄巾锦衣”,是说廖化“初为黄巾贼”。

我们知道,黄巾起义开始于184年,最终结束于204年张燕的黑山黄巾投降曹操,前后经历20余年。

 三国战乱时期平民参战的年龄一般在14岁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廖化是在204年张燕投降那年刚刚跟着张燕参加了黑山黄巾起义,那最晚也得在191年出生,廖化又是264年去世的,这样算来他的年龄大约74岁。

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未有廖化初为黄巾贼的记载,他刚出场即为关羽的主簿。但在《三国志·宗预传》中有这么一段话:时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以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这里是说,廖化想和宗预一起找诸葛瞻,宗预说,老哥哥,我们两个己经年过七十多了……,而这是发生在景耀年间的事,诸葛瞻摄政后没多久蜀汉就灭亡了,廖化是蜀亡那年去世的,所以他的年龄应该在70+。

综上所述可推断,廖化的寿命应该在70-75岁之间,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我们再对比一下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谋臣、大将的寿命:曹操,66岁;关羽,59岁;张飞,56岁;诸葛亮,53岁;吕蒙,42岁;周瑜,36岁;

看出来没有?和他们一比,廖化的寿命比这些著名的将领高很多,你确实能力很强,但服务个三年五载就走了,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没法向你倾斜;相反,即使你能力弱一些,因为你能一直为公司出力,慢慢也能够起到半个能人的作用,还可以带动团队氛围,那企业自然也会对你投桃报李。

初看没能力,细品好厉害

那问题来了,廖化真的就是没能力么?

也未必。

如前所述,廖化最早的官职是关羽属下的一名主簿(相当于关羽的秘书长),但很快好景不长,蜀汉阵营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公元219年,东吴袭取荆州,当时作为主簿的廖化,被迫投降归属东吴,开始了他归蜀之路。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透露的信息很多。首先廖化曾经投降过东吴;其次廖化很快就决意回归刘备阵营;三是廖化很聪明,用诈死计挣脱了东吴的控制;四是廖化很孝顺,西行还不忘记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所以廖化投降东吴应该与此有很大关系,是被迫投降;最后是廖化的武艺应该不错,不然带着老母亲的逃亡旅程不会成功。

所以,廖化是一个忠孝两全、有勇有谋的人,和五虎上将或魏延相比,也许他确实不及,但如果和一般的芸芸众生相比,廖化的能力还是超过普通人的。

同时,廖化在原部门被裁,业务被并到其他公司的时候,还依然相信原公司,不惜放弃近两年的薪资返回原公司上班,试问这样的员工哪家企业不愿意重用呢?即便是他的能力有一些瑕疵或者平庸,但这些能力都可以慢慢培养或索性由其他人补充,唯独这种对公司的忠诚度是很少人拥有的,还可以感染到其他人,让整个团队更加的凝聚。

那反过来想,为什么廖化到了东吴依然要绕一大圈回蜀汉来上班呢?可以猜测有几种原因,第一种就是廖化本身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他的三观比较正,认为刘备和蜀汉有恩于他,所以一有机会就还是想要回到蜀汉工作;但如果说廖化真是一个愚忠的人,那为什么没有和关平、周仓一样以身殉国呢?除去他的老母亲的因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廖化清醒地知道,比起东吴,蜀汉这家公司的人才更加凋敝,也更加重视荆州出身的官员,再加上在东吴他始终是个降将,没有前途,因此在蜀汉无论如何也比在东吴要强。

于是,这又引出了作为普通员工而能够超越普通的一大优秀品质,清晰的对自己的认识和对环境的判断。

当一个人对公司有每个人都看得到的忠诚度,还有比普通人强的能力,还能清晰地看清自己和环境,那这个人最终被提拔赏识难道不是顺理成章么?

廖化最终官至右车骑将军,令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就是最好的佐证。

——心有智慧,善待同侪

长期以来,由于很多宫斗剧的火爆,包括很多职场书籍的误导,让人认为只有腹黑使坏,才能在财富之路越走越远。

然而术不持久,道法永恒。

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成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和路径。更多的由底层晋升到顶层的人士,其骨子里的价值观,还是正面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在看透了职场的喧嚣、复杂之后,依然还能用本心去思考问题的一个状态。

比如,你需要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你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你不一定如是”。一个人在职场取得任何成就,或者说他的原动力,最终还是应该来自于他自己,而非他人。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不因为企业对你没有反馈而感到失落;也才能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被替代。

在这点上,廖化做的就非常好。

我们通过其他人对廖化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在蜀军中的威望。《三国志-王平传》中,裴松之曾注引《华阳国志》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王平、句扶、张翼这三人都是蜀汉后期出名的大将,他们也曾在北伐或者平乱途中,立下过不少的功劳。而廖化能够和他们并列,足以见其军中威望,不亚于其他三人。

这方面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是杨仪。在诸葛亮死前,把整个大军都就交给了杨仪,他自己也以大将军、丞相继承者而自居,并斩杀了同样性格缺点很明显的对头魏延。但由于杨仪平日里的人格、威望不足以承担总领全军的重担,甚至在其他将领眼中做为一名大将都不符合,最终落得自戕的凄惨下场。

反观廖化,必然日常是善待同僚,言行一致的,因此其人品、个性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军士的认可,在这点上,已经和魏延、杨仪等人拉开了距离。

除此之外,廖化还有着不俗的战略眼光。《三国志-廖化传》中就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景耀五年,姜维继续兴兵北伐。对此,廖化觉得十分担忧,他觉得姜维没有优势,强行用兵,必然会引来灾祸上身。“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对廖化的劝谏,姜维完全没有采纳。可后来的结局,却证明了廖化极为高明的战略眼光。据《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

但即使是没有采纳意见的姜维,廖化不仅不记恨于心,当后来魏国伐蜀,姜维被钟会围困之际,仍然联合张翼发兵去救姜维,这样的智慧和胸怀,不正是“我见青山仍如是”的态度体现么?

廖化的发迹,注定不是一场偶然。

有时候,德行胜过才能,廖化即便真是无能,光凭他的一份忠心都足以立足,更何况他还有足够的能力。只不过相对五虎将来说,廖化武力没有那么耀眼,功绩也不是很多,性格沉稳不张扬,所以才在后世名声不显,但也正是因为有着像廖化这样踏实做着最苦、最繁琐工作的人,一家企业才能得以长久存续。

反过来,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想要从最底层一直奋斗到财富的顶层,也不妨借鉴下廖化的生平,不断挑战自我,持之以恒,择善而为,积少成多,最终一定会越过山丘。

来源:宜信财富

原标题:廖化:一个典型员工的非典型奋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廖化:一个典型员工的非典型奋斗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有着能做到德行胜过才能,像廖化一样做着最苦、最繁琐工作的员工,才能经久不衰;而对于个人来说,能做到这般持之以恒,最终也能实现个人价值。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 夏芈卬

有人戏谈职业发展之路:

25岁软件工程师——28岁高级工程师——32岁架构师——35岁外卖员;

25岁产品经理——28岁高级产品经理——32岁产品总监——35岁滴滴司机;

25岁市场专员——28岁市场经理——32岁市场总监——35岁保险销售…………

这样看起来财富大门真的对基层员工不太友好,始终把普罗大众拒之门外,更别说实现财务自由了。

难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能接受这种结果么?也许1800多年前的一位古人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他就是廖化,“蜀中无大将”而做上先锋的廖化。

活得久真的很重要

一个企业的员工千千万,但能担纲大将的只能是区区几人,那么廖化上位是靠的是什么呢?

因为他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家世显赫、万夫莫敌……都不占以外,他活的够久。

对,你没看错,首先是他在这个企业活的够久。

廖化究竟活了多少岁?

《三国演义》里对廖化第一次出场是这么描述的:

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

“黄巾锦衣”,是说廖化“初为黄巾贼”。

我们知道,黄巾起义开始于184年,最终结束于204年张燕的黑山黄巾投降曹操,前后经历20余年。

 三国战乱时期平民参战的年龄一般在14岁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廖化是在204年张燕投降那年刚刚跟着张燕参加了黑山黄巾起义,那最晚也得在191年出生,廖化又是264年去世的,这样算来他的年龄大约74岁。

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未有廖化初为黄巾贼的记载,他刚出场即为关羽的主簿。但在《三国志·宗预传》中有这么一段话:时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以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这里是说,廖化想和宗预一起找诸葛瞻,宗预说,老哥哥,我们两个己经年过七十多了……,而这是发生在景耀年间的事,诸葛瞻摄政后没多久蜀汉就灭亡了,廖化是蜀亡那年去世的,所以他的年龄应该在70+。

综上所述可推断,廖化的寿命应该在70-75岁之间,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我们再对比一下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谋臣、大将的寿命:曹操,66岁;关羽,59岁;张飞,56岁;诸葛亮,53岁;吕蒙,42岁;周瑜,36岁;

看出来没有?和他们一比,廖化的寿命比这些著名的将领高很多,你确实能力很强,但服务个三年五载就走了,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没法向你倾斜;相反,即使你能力弱一些,因为你能一直为公司出力,慢慢也能够起到半个能人的作用,还可以带动团队氛围,那企业自然也会对你投桃报李。

初看没能力,细品好厉害

那问题来了,廖化真的就是没能力么?

也未必。

如前所述,廖化最早的官职是关羽属下的一名主簿(相当于关羽的秘书长),但很快好景不长,蜀汉阵营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公元219年,东吴袭取荆州,当时作为主簿的廖化,被迫投降归属东吴,开始了他归蜀之路。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透露的信息很多。首先廖化曾经投降过东吴;其次廖化很快就决意回归刘备阵营;三是廖化很聪明,用诈死计挣脱了东吴的控制;四是廖化很孝顺,西行还不忘记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所以廖化投降东吴应该与此有很大关系,是被迫投降;最后是廖化的武艺应该不错,不然带着老母亲的逃亡旅程不会成功。

所以,廖化是一个忠孝两全、有勇有谋的人,和五虎上将或魏延相比,也许他确实不及,但如果和一般的芸芸众生相比,廖化的能力还是超过普通人的。

同时,廖化在原部门被裁,业务被并到其他公司的时候,还依然相信原公司,不惜放弃近两年的薪资返回原公司上班,试问这样的员工哪家企业不愿意重用呢?即便是他的能力有一些瑕疵或者平庸,但这些能力都可以慢慢培养或索性由其他人补充,唯独这种对公司的忠诚度是很少人拥有的,还可以感染到其他人,让整个团队更加的凝聚。

那反过来想,为什么廖化到了东吴依然要绕一大圈回蜀汉来上班呢?可以猜测有几种原因,第一种就是廖化本身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他的三观比较正,认为刘备和蜀汉有恩于他,所以一有机会就还是想要回到蜀汉工作;但如果说廖化真是一个愚忠的人,那为什么没有和关平、周仓一样以身殉国呢?除去他的老母亲的因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廖化清醒地知道,比起东吴,蜀汉这家公司的人才更加凋敝,也更加重视荆州出身的官员,再加上在东吴他始终是个降将,没有前途,因此在蜀汉无论如何也比在东吴要强。

于是,这又引出了作为普通员工而能够超越普通的一大优秀品质,清晰的对自己的认识和对环境的判断。

当一个人对公司有每个人都看得到的忠诚度,还有比普通人强的能力,还能清晰地看清自己和环境,那这个人最终被提拔赏识难道不是顺理成章么?

廖化最终官至右车骑将军,令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就是最好的佐证。

——心有智慧,善待同侪

长期以来,由于很多宫斗剧的火爆,包括很多职场书籍的误导,让人认为只有腹黑使坏,才能在财富之路越走越远。

然而术不持久,道法永恒。

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成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和路径。更多的由底层晋升到顶层的人士,其骨子里的价值观,还是正面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在看透了职场的喧嚣、复杂之后,依然还能用本心去思考问题的一个状态。

比如,你需要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你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你不一定如是”。一个人在职场取得任何成就,或者说他的原动力,最终还是应该来自于他自己,而非他人。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不因为企业对你没有反馈而感到失落;也才能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被替代。

在这点上,廖化做的就非常好。

我们通过其他人对廖化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在蜀军中的威望。《三国志-王平传》中,裴松之曾注引《华阳国志》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王平、句扶、张翼这三人都是蜀汉后期出名的大将,他们也曾在北伐或者平乱途中,立下过不少的功劳。而廖化能够和他们并列,足以见其军中威望,不亚于其他三人。

这方面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是杨仪。在诸葛亮死前,把整个大军都就交给了杨仪,他自己也以大将军、丞相继承者而自居,并斩杀了同样性格缺点很明显的对头魏延。但由于杨仪平日里的人格、威望不足以承担总领全军的重担,甚至在其他将领眼中做为一名大将都不符合,最终落得自戕的凄惨下场。

反观廖化,必然日常是善待同僚,言行一致的,因此其人品、个性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军士的认可,在这点上,已经和魏延、杨仪等人拉开了距离。

除此之外,廖化还有着不俗的战略眼光。《三国志-廖化传》中就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景耀五年,姜维继续兴兵北伐。对此,廖化觉得十分担忧,他觉得姜维没有优势,强行用兵,必然会引来灾祸上身。“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对廖化的劝谏,姜维完全没有采纳。可后来的结局,却证明了廖化极为高明的战略眼光。据《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

但即使是没有采纳意见的姜维,廖化不仅不记恨于心,当后来魏国伐蜀,姜维被钟会围困之际,仍然联合张翼发兵去救姜维,这样的智慧和胸怀,不正是“我见青山仍如是”的态度体现么?

廖化的发迹,注定不是一场偶然。

有时候,德行胜过才能,廖化即便真是无能,光凭他的一份忠心都足以立足,更何况他还有足够的能力。只不过相对五虎将来说,廖化武力没有那么耀眼,功绩也不是很多,性格沉稳不张扬,所以才在后世名声不显,但也正是因为有着像廖化这样踏实做着最苦、最繁琐工作的人,一家企业才能得以长久存续。

反过来,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想要从最底层一直奋斗到财富的顶层,也不妨借鉴下廖化的生平,不断挑战自我,持之以恒,择善而为,积少成多,最终一定会越过山丘。

来源:宜信财富

原标题:廖化:一个典型员工的非典型奋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