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雪龙2”号的“大管轮”、极地特种低温钢,都来自临港新片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雪龙2”号的“大管轮”、极地特种低温钢,都来自临港新片区

来自临港新片区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的薛明锁,跟随破冰船“雪龙2”号参加本次南极科考任务。同时,该校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近1000吨极地特种低温钢,也用于本次“雪龙2”号的建造,为“雪龙2”号南极科考“保暖御寒”。

图片来源:薛明锁

10月15日下午,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蛇口邮轮码头起航,首航目的地为南极。来自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的薛明锁,跟随破冰船“雪龙2”参加本次南极科考任务。

薛明锁是上海海事大学轮机长,他曾完成多次航行任务和多批次的学生航海实习工作,此次南极之行是薛明锁第36次的科考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上海地区高校的科考人员。

在为期约半年的科考中,薛明锁将担任“大管轮”(编者注:“大管轮”又称“二轨”,是指职位仅低于轮机长的轮机员,轮机长的主要助手)。在船上,他主要负责“雪龙2”号的航行值班、机舱设备,以及科考设备的维护和运行等工作,确保“雪龙2”号的顺利航行和极地科考的顺利开展。

薛明锁表示,此次“雪龙2”号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下旬回国。为了熟悉船上设备,他8月20号就已经登船。

“‘雪龙2’号实验室的空间大,给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络也实现了全船‘无死角’覆盖。”薛明锁说。身居教学一线的他熟悉航行任务,也曾指导过多批次的学生航海实习工作。对于此次出航,薛明锁认为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智能化运行、直升机随船配备、出色的应急保障支撑能力,这艘船上有很多让人惊艳的技术。近距离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对今后的教学比较有益。同时,我也可以为南极科考出一份力。”

上海海事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7月7日,上海海事大学就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边全面合作正式启动。近年来,海事大学已经有20多名教师登上“雪龙”号和“雪龙2”科考船,参加科考工作。

除了薛明锁“大管轮”,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共同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近1000吨极地特种低温钢,也用于本次“雪龙2”号的建造,为“雪龙2”号南极科考“保暖御寒”。

“极地特种低温钢的批量生产,实现了我国极地低温钢材料的国产化突破,打破了长年制约我国深远海、极地技术与能源发展的瓶颈,将助力我国极地能源开发和极地船舶建造升级。”长江学者、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尹衍升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雪龙2”号的“大管轮”、极地特种低温钢,都来自临港新片区

来自临港新片区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的薛明锁,跟随破冰船“雪龙2”号参加本次南极科考任务。同时,该校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近1000吨极地特种低温钢,也用于本次“雪龙2”号的建造,为“雪龙2”号南极科考“保暖御寒”。

图片来源:薛明锁

10月15日下午,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蛇口邮轮码头起航,首航目的地为南极。来自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的薛明锁,跟随破冰船“雪龙2”参加本次南极科考任务。

薛明锁是上海海事大学轮机长,他曾完成多次航行任务和多批次的学生航海实习工作,此次南极之行是薛明锁第36次的科考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上海地区高校的科考人员。

在为期约半年的科考中,薛明锁将担任“大管轮”(编者注:“大管轮”又称“二轨”,是指职位仅低于轮机长的轮机员,轮机长的主要助手)。在船上,他主要负责“雪龙2”号的航行值班、机舱设备,以及科考设备的维护和运行等工作,确保“雪龙2”号的顺利航行和极地科考的顺利开展。

薛明锁表示,此次“雪龙2”号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下旬回国。为了熟悉船上设备,他8月20号就已经登船。

“‘雪龙2’号实验室的空间大,给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络也实现了全船‘无死角’覆盖。”薛明锁说。身居教学一线的他熟悉航行任务,也曾指导过多批次的学生航海实习工作。对于此次出航,薛明锁认为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智能化运行、直升机随船配备、出色的应急保障支撑能力,这艘船上有很多让人惊艳的技术。近距离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对今后的教学比较有益。同时,我也可以为南极科考出一份力。”

上海海事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7月7日,上海海事大学就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边全面合作正式启动。近年来,海事大学已经有20多名教师登上“雪龙”号和“雪龙2”科考船,参加科考工作。

除了薛明锁“大管轮”,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共同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近1000吨极地特种低温钢,也用于本次“雪龙2”号的建造,为“雪龙2”号南极科考“保暖御寒”。

“极地特种低温钢的批量生产,实现了我国极地低温钢材料的国产化突破,打破了长年制约我国深远海、极地技术与能源发展的瓶颈,将助力我国极地能源开发和极地船舶建造升级。”长江学者、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尹衍升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