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亿CLUB
今年股市迄今表现最靓丽的板块是医药板块。无论在A股还是港股,医药板块的头部企业们正悄然进入千亿市值之列。
除了知名千亿市值恒瑞医药(600276),中国生物制药(01177)和药明康德(603259)外,回归A股一年的迈瑞医疗(300760)和今年6月刚刚登陆港交所的翰森制药(03692),不仅市值过千亿,今年以来股价的增幅都超过了50%!
中国人口老龄化,据中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到2020年,即明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人口占人口比例将达到17%!
加之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中产阶级人口超过5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制药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32万亿元人民币,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8%,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然而中国在创新药方面却属于第三梯队,全球创新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在2015年全球占比仅为4.1%,排名第七,甚至落后于韩国。
难怪据Evaluatepharma报告,自2016年以来,中国资本全球追逐医药创新,中国医药融资事件占全球医药融资事件的30%,每年超过600亿人民币!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年化复合增长率在21%,远远超越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年化复合增长率2%!
药促会9月21-23日在苏州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就是振兴医药创新的缩影,聚集了创新医药企业和资本圈的人脉近万人。正如连续两年作为嘉宾之一的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所说,“港交所在去年推出生物医药板块是大势所趋,即使是一地鸡毛,我们也会坚持下去!”
国际章:《十亿美元分子,The billion-dollar molecule》by BarryWerth一书正好应证了李小加的说法。
书的背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学界刚刚发现了从土壤中提取的环孢素可以抑制人体免疫系统,成为器官移植的必需品。无独有偶,环孢素和它的类似体FK-506同时掀起了人类细胞免疫疗法的新纪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Vertex Pharmaceuticals于1989年在波士顿成立,这家初出茅庐的药企试图挑战默沙东等大药企的新药开发“筛选分子法-top down”理念;用“设计分子法-bottom up”开发蛋白靶点及新药分子。
创始人博格(Joshua Boger)和创始团队来自默沙东,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等IVYLeague院校的顶级科学家。面对默沙东,辉瑞,罗氏,安进等全球巨型药企,顶级院校及如雨后春笋般发芽生长的新药企的激励竞争,Vertex如何分得华尔街的一杯羹,笼络到顶级人才,尝试开发十亿美元分子新药,在成立两年和仅完成A轮融资后,不温不火的登陆纳斯达克,今天Vertex (Nasdaq VRTX)的市值为440亿美金;作为科创板和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拟上市公司和投资人,值得借鉴。
新药开发之路是不确定的
启航时的方向与实际突破点往往大相径庭
Vertex 的研发初衷是给予靶点的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应用于癌症或HIV艾滋病治疗;然而今天,30年后Vertex 唯一赖以产生收入的药物却是一种治疗肺气肿-水晶状纤维的小分子,且该药物几乎属于“孤儿药”,因患者的数量在北美才7万5千人左右,远远低于癌症和艾滋病的患者。
国际章:新药,特别是一类新药分子(十亿美金级别)的研发就像在”黑洞”中捕捉一只蚊子,你冒着随时跌到,撞得头破血流的风险,在高速的运转捕捉中。当你弹尽粮绝时,也未必能捕捉到那只蚊子;何况周边有上百上千个“黑洞中捉蚊子的人”,大家都在竞争,争做第一个捕捉到“蚊子”的那个人!因为只有第一才有价值,专利保护,第二,第三的价值几乎归零!
因此,新药研发企业的掌门人非常重要,他或她的智慧-方向判断和决断力,意志,资源等综合能力决定了成败!投资人会发现几乎每家创新药企的掌门人都是类似“千人计划”的顶级科学家,或大药企的前研发掌门人。
国际章:因此创新药企掌门人的经历和个性变得非常重要,俗话说个性决定命运!Vertex 的创始掌门人博格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叛逆者。出生在中上产阶级,从小就酷爱科学,喜欢挑战“常规”;儿时有个慈母严父,然而在博格上大学一年级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不堪而自杀。博格因为与父亲呈叛逆关系,反而没有受太大影响;更加坚定了追求自己爱好-化学和生物学的信念。
目标是10亿美金的新药分子
成功概率却是10亿分之一加数十年的投入
药物开发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旷日持久,异常艰辛。首先要测试分子对靶点(通常是蛋白)的亲和性。然后测试成功分子的生物化学活性。
如果它有活性,能够改变靶点的生物功能,那么就进入细胞实验阶段。那些能影响细胞,又不会直接把所有细胞杀掉(毒性)的分子才可以进一步在小鼠中进行实验,之后是大鼠,兔,狗,灵长类动物,最后才到人。其间要根据治疗指数来评估这些分子,即综合药效与毒性的成本效益分析。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每年在全欧美能够进入测试阶段的新药分子不到50万个,最终可以通过以上全部测试过程的新药分子概率是数十年才一个!
国际章:这还不算设计或筛选出可以进入测试阶段的新药分子需要一个庞大的研发团队,包括有机合成师,晶体化学师,细胞生物专家,核磁共振专家,药理师,毒理师,概率统计师等十几个专科的顶级科学家!这还不算进入临床测试阶段的各类专家们,因为绝大部分新药企将临床测试,及后面的生产全部外包给CRO和CMO。
Vertex 在1989年成立之初的两年,虽然仅有两个新药分子的管线,50人的科学家团队,每月的开支却为300万美金!这还是30年前的费用!
资本市场给予的估值依赖当下对类似药企的市场情绪
研发型药企的估值只能是给予适应症的市场数据,结合竞争类药品的数据和时间研发成功概率,“拍出“一个估值。因此在实践中,研发型药企的估值往往根据当下“资本市场投资人的情绪”,及类似药企投后的市场表现。
国际章:Vertex 在1991年准备登陆纳斯达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虽然仅仅计划发行300万新股,估值却从初始的12-15美金/股,经历了全球几十场路演后,最终下调到9美金/股。因在其之前刚上市的另一家创新型药企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Nasdaq REGN)的股价上市后一路大跌,造成了华尔街和投资界对创新型药企的反感。正如一位基金经理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给这些毫无收入,更谈不上利润的“画大饼”药企上亿的估值?!简直是疯了!最终Vertex 只好把发行价降到9美金/股,且博格等高管自己找朋友家人凑钱,认购了60万股,IPO才勉强发行成功。
回报的诱惑是巨大的 往往呈百倍
Vertex 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创始人博格在公司成立20年后的2009年离开,创世团队更是换到完,1989年成立和1991年上市时的研发方向也与实际突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竞争角逐惨烈的癌症和艾滋病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到治疗肺气肿之一水晶状纤维小分子免疫药物,市值却从IPO时的1.5亿美金,膨胀到了今天的440亿美金。从资本市场价值创造上来看,不可谓不成功!
结束语
国际章:《十亿美元分子》使我们认识到新药研发投资的成功与新药企业在药物研发上的成功并非一回事,难怪自2016年起,中国创新医药的投资方兴未艾,只有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狂热大风继续挂下去,“猪也可以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