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城市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也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10月20日,第三十一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上海市世博中心举行。今年咨询会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题,来自全球的经济学界领袖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本次会议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题,对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应勇指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重大转变,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的273亿元人民币提高到了2018年的3.2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从1445美元提高到了超过两万美元,上海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深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一。
应勇表示,上海能有今天,靠的是改革开放;上海要有更高的城市能级、更强的经济竞争力,还是要靠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
城市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越强,城市竞争力就越强。加大城市创新,也是上海在提升城市能级方面的经验之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0.5%提高到超过4%,在沪各类研究机构从153个增加到2923个,其中有外资研发中心45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85家。
应勇指出,目前上海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大踏步前进的发展阶段。上海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要继续把教育放到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使上海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是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目前上海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名列第五,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城市首位,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700家。
集聚高能级功能性机构,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配置资源更多、辐射半径更大、枢纽平台作用更强、定价权话语权更大,是国际大都市的普遍追求,也是上海的不懈追求。应勇指出。
为了提升经济密度,上海在改革中大步向前。近年来,上海每年低效建设用地减量8平方公里,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值从2008年的58亿元提高到目前的75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从1985年的每万元5.47吨标准煤下降到2018年的每万元0.38吨标准煤。
应勇表示,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提高经济密度上下更大功夫。
国际大都市建设,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内涵;生态环境是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阶段, 上海已建成243个公共图书馆、138个博物馆、81个美术馆,相继举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F1方程式锦标赛、ATP网球大师赛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体活动;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36微克/立方米,人均绿化面积从新中国建国初期上海人均的0.132平方米扩大到目前的8.2平方米,实现了从“一双鞋”到现在的“一间房”的跨越;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66倍和10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7.4平方米提高到37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从73.35岁提高到83.63岁,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城市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不仅局限在城市居民。
近年来,上海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率先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大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助力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大幅提升。
应勇表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建设以政府服务“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智慧政府,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据悉,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始于1989年。今年10月20日是上海市咨会举办第31次会议,包括安联集团监事会主席迈克尔·狄克曼、普华永道全球主席罗浩智、日本东芝公司代表执行役社长兼首席运营官纲川智在内的33位成员参加此次会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