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棵树”系列观察 丨“跌跌不休”的橡胶产业如何逆势而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棵树”系列观察 丨“跌跌不休”的橡胶产业如何逆势而上?

海南省已有农垦国有橡胶213万亩和14个市县约1.98万农户,共计30.75万亩民营橡胶实现参保,财政保费补贴1.3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达19.12亿元。

文丨叶娇

2019年9月1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提出一二三产融合,重点是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三棵树”,即椰子树、橡胶树、槟榔树。

把“三棵树”问题研究透彻,对海南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下,海南正在集中力量建设自贸区(港),主动迎接一系列挑战,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方探讨“三棵树”产业发展情况。界面海南将陆续刊发有关“三棵树”产业发展方面的文章,披露产业现状,解析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期获得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建言献策,付诸实践,共同为海南自贸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何和鸣30多年前一直靠种橡胶维持生计,但就在前几年,发生了改变。

作为海口大致坡镇栽群村众多胶农之一的何和鸣告诉界面海南,在家里山坡上种有1000多株橡胶,每逢割胶季节,他和家人每隔两天都会在三更半夜爬起来,走很长的一段山路到胶地割胶,但自从胶价持续低迷以后,在2014年已经开始放弃割胶。

“辛辛苦苦三更半夜上山割胶,如果到不了8元钱基本上算是辛苦白割!”何和鸣诉苦说,近年的胶价实在太低了,之前胶价贵的时候12元/斤,便宜的时候有5到6元/斤左右,虽然今年胶价开始有点回暖,但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他干脆和家人一起到城里开了家小店,来保障生活和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海口大致坡镇范头村的一位胶农吴史旦告诉界面海南,除了胶价低以外,海南台风暴雨较多,橡胶易受损甚至整株倒伏、折断,还会给胶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在已经比较少人割胶了,很多胶农都改种槟榔等行情好的作物,或是发展林下经济及山鸡等其他特色养殖业来保障收入。

橡胶作为海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首选。然而,近几年天然橡胶价格总体呈下行趋势,据海南农垦报报道,从2011年橡胶价格达到42985元/吨的历史高位后开始下滑,到如今,已跌至约1万元/吨。胶价的持续低位徘徊,使得橡胶这个曾经致富的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

今年,海南省政协委员王哲斌在政协海南省第七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落实国家战略物资 巩固海南橡胶产业发展》的提案中指出,干胶价格持续低速,近期胶水折成干胶,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有8至10元,橡胶农户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保障。虽然目前政府有政策扶持补贴,可到2020年脱贫工作结束后,政策是否继续扶持,是广大胶农十分关注的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 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1952年,为了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国家在海南岛开始了大规模的天然橡胶种植以实现自给。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海南省橡胶种植面积793.37万亩,其中,地方民营种植面积433.37万亩。海南省当年新种或更新7.53万亩,收获面积582.69万亩,全年干胶产量33.91万吨。

 “虽然我国打破了北纬18度以后不能种植橡胶的禁区,但从全球来看,由于我国天然橡胶的种植条件较差,导致橡胶病虫害问题尤其突出。”作为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N)橡胶植保联络官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贵修就曾介绍说,我国每年在橡胶植保方面的花费巨大,以海南橡胶为例,即使在目前胶价低迷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每年的植保防治费用仍高达2000-3000万元。

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以及害螨等是威胁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主要病虫害,近年来已在多地爆发肆虐,导致胶树叶片大量脱落,割胶推迟,胶乳产量急剧下滑。

另外,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在气候以及停割时间上均处于弱势,加上台风的侵袭,海南橡胶产业更是雪上加霜,产业危机进一步加剧。

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对海南省的经济状况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自然禀赋先天不足,受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天然橡胶价格开始连续8年跌跌不休。长期低位徘徊,出现了天然橡胶进口价低于国内成本价、市场价低于国内成本价的现象。

早前,海南农垦报就曾在报道中指出,在东南亚橡胶主产区,由于单产高、人工成本低、政府补贴高,每吨橡胶成本在万元以下,价格优势极为明显。经市场价格对比,当橡胶价格为50泰铢/公斤时,相当于人民币10000元/吨的价格,泰国雇工割胶收入就能达到中等家庭水平。这意味着胶价在万元低位运行时,国内橡胶已经成本倒挂,但东南亚还有割胶动力。

那么,橡胶价格为何持续低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研究员莫业勇就曾表示,因为本世纪初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上涨,激发植胶国家扩大种植橡胶,扩大种植的橡胶树在产能释放期又遇上了全球经济低迷期,需求面减少了,天然橡胶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所以价格低。同时,橡胶价格也受到了其他大宗商品(如石油)价格的引导,还有其他金融因素的影响。

建立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制度  确保不少于12元/公斤

橡胶作为海南热带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海南广大胶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产业。在当前的供应格局下,如何巩固海南橡胶产业,稳定农民收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8月12日,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实地调研白沙农业农村工作,包括橡胶生产情况。次日上午,沈晓明在主持召开橡胶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正确认识海南发展橡胶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橡胶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谋划,推动橡胶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

界面海南从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09年,海南省实施橡胶树风灾保险项目,使胶农第一次在风灾过后得到保险赔付,为恢复生产提供了保障。经过6年的运行,2015年,海南省将风灾保险升级为风灾指数保险,使理赔简便易行,方便了胶农。2017年,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在白沙县试点的基础上,筹划在5个国定贫困县实施“期货+保险”价格保险。2018年,海南省建立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制度,由省级和市县财政提供不低于60%的保险费补贴(建档立卡贫困胶农为100%),确保胶农割胶收入不少于每公斤12元,彻底打消了胶农的后顾之忧,有效激发了胶农内生动力。

截至2019年4月16日,海南省已有农垦国有橡胶213万亩和14个市县约1.98万农户(其中贫困户胶农10639户)共计30.75万亩民营橡胶实现参保,财政保费补贴1.34亿元(省级财政1.21亿元、市县财政0.13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达19.12亿元,财政资金效益放大14.27倍,已解决保险赔付3.15亿元,直接受益农户10875户次。

为了进一步推动橡胶产业的升级发展,作为国内天然橡胶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国内少数能大规模生产特种胶和专业胶等高品质产品的生产企业之一的海胶集团,近年来以创新驱动发展,在种植端引种培苗,在采集端研究智能割胶机器人和“气刺针采”法,在加工端与专业科研机构携手研发出胶水凝固、橡胶补强、多项湿法混炼等技术以期实现零污染排放,在高端制造端已生产出乳胶枕头、床垫、被子等产品,并在2018年海南冬交会上正式亮相。

这些饱含科技元素的举措,改变了从前的生产方式,推动了200万亩核心胶园落地和天然橡胶产业升级。

另外,界面海南了解到,为了解决橡胶树病虫害高效施药技术难题,2013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环植所)开始探索橡胶树无人飞行器利用技术,解决农技+农机+农艺飞防植保关键技术,并申请了国家重大课题专项。

经过反复试验后,热科院环植所研究组今年上半年先后在海南、云南两省成功举办了平地和山地橡胶树植保飞防现场会,无人直升机一小时可完成250亩橡胶林的植保,可昼夜施药且防效均在70%以上,效果深受广大胶农认可。

吸引大型制品企业在海南设立研发中心 做大橡胶制品业

海南是中国天然橡胶主产区,在维护天然橡胶资源上肩负着重要使命。但海南在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日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黄华孙就近年来橡胶产业还存在着价格持续低迷、成本高、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建议,为海南的天然橡胶逆势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黄华孙说,从产业层面来看,一是要强化胶园更新种植,建设高标准胶园,推广种植新模式、新技术,做好胶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二是全面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布局全省初加工业,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加工体系,建设天然橡胶区域品牌,发展橡胶木材深加工业;三是大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全球天然橡胶交易中心,发展离岸交易等贸易,吸引大型制品企业在海南省设立研发中心,做大橡胶制品业。

从科技层面来说,一是集成一批先进种植和初加工技术,将品种、栽培、采收、林下种养殖等环节技术整合成新的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着力提高胶园生产潜力、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将初加工设备、工艺、保鲜、污染物处理等环节技术进行集合优化,着力推进产品加工绿色化、产品高性能化、品质高端化;二是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在品种改良、质量调控、割胶机械化自动化、新材料、新型橡胶制品等关键领域,攻克基础性的共性技术,加快海南省天然橡胶材料在航空轮胎、高铁隔减震、潜艇密封圈等高端制品中的应用,促进省内下游制品业发展;三是优化创立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国家橡胶种植和初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争取设立天然橡胶新材料和制品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内外大型制品企业在海南省建设研究和测试基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棵树”系列观察 丨“跌跌不休”的橡胶产业如何逆势而上?

海南省已有农垦国有橡胶213万亩和14个市县约1.98万农户,共计30.75万亩民营橡胶实现参保,财政保费补贴1.3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达19.12亿元。

文丨叶娇

2019年9月1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提出一二三产融合,重点是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三棵树”,即椰子树、橡胶树、槟榔树。

把“三棵树”问题研究透彻,对海南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下,海南正在集中力量建设自贸区(港),主动迎接一系列挑战,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方探讨“三棵树”产业发展情况。界面海南将陆续刊发有关“三棵树”产业发展方面的文章,披露产业现状,解析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期获得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建言献策,付诸实践,共同为海南自贸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何和鸣30多年前一直靠种橡胶维持生计,但就在前几年,发生了改变。

作为海口大致坡镇栽群村众多胶农之一的何和鸣告诉界面海南,在家里山坡上种有1000多株橡胶,每逢割胶季节,他和家人每隔两天都会在三更半夜爬起来,走很长的一段山路到胶地割胶,但自从胶价持续低迷以后,在2014年已经开始放弃割胶。

“辛辛苦苦三更半夜上山割胶,如果到不了8元钱基本上算是辛苦白割!”何和鸣诉苦说,近年的胶价实在太低了,之前胶价贵的时候12元/斤,便宜的时候有5到6元/斤左右,虽然今年胶价开始有点回暖,但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他干脆和家人一起到城里开了家小店,来保障生活和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海口大致坡镇范头村的一位胶农吴史旦告诉界面海南,除了胶价低以外,海南台风暴雨较多,橡胶易受损甚至整株倒伏、折断,还会给胶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在已经比较少人割胶了,很多胶农都改种槟榔等行情好的作物,或是发展林下经济及山鸡等其他特色养殖业来保障收入。

橡胶作为海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首选。然而,近几年天然橡胶价格总体呈下行趋势,据海南农垦报报道,从2011年橡胶价格达到42985元/吨的历史高位后开始下滑,到如今,已跌至约1万元/吨。胶价的持续低位徘徊,使得橡胶这个曾经致富的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

今年,海南省政协委员王哲斌在政协海南省第七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落实国家战略物资 巩固海南橡胶产业发展》的提案中指出,干胶价格持续低速,近期胶水折成干胶,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有8至10元,橡胶农户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保障。虽然目前政府有政策扶持补贴,可到2020年脱贫工作结束后,政策是否继续扶持,是广大胶农十分关注的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 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1952年,为了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国家在海南岛开始了大规模的天然橡胶种植以实现自给。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海南省橡胶种植面积793.37万亩,其中,地方民营种植面积433.37万亩。海南省当年新种或更新7.53万亩,收获面积582.69万亩,全年干胶产量33.91万吨。

 “虽然我国打破了北纬18度以后不能种植橡胶的禁区,但从全球来看,由于我国天然橡胶的种植条件较差,导致橡胶病虫害问题尤其突出。”作为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N)橡胶植保联络官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贵修就曾介绍说,我国每年在橡胶植保方面的花费巨大,以海南橡胶为例,即使在目前胶价低迷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每年的植保防治费用仍高达2000-3000万元。

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以及害螨等是威胁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主要病虫害,近年来已在多地爆发肆虐,导致胶树叶片大量脱落,割胶推迟,胶乳产量急剧下滑。

另外,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在气候以及停割时间上均处于弱势,加上台风的侵袭,海南橡胶产业更是雪上加霜,产业危机进一步加剧。

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对海南省的经济状况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自然禀赋先天不足,受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天然橡胶价格开始连续8年跌跌不休。长期低位徘徊,出现了天然橡胶进口价低于国内成本价、市场价低于国内成本价的现象。

早前,海南农垦报就曾在报道中指出,在东南亚橡胶主产区,由于单产高、人工成本低、政府补贴高,每吨橡胶成本在万元以下,价格优势极为明显。经市场价格对比,当橡胶价格为50泰铢/公斤时,相当于人民币10000元/吨的价格,泰国雇工割胶收入就能达到中等家庭水平。这意味着胶价在万元低位运行时,国内橡胶已经成本倒挂,但东南亚还有割胶动力。

那么,橡胶价格为何持续低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研究员莫业勇就曾表示,因为本世纪初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上涨,激发植胶国家扩大种植橡胶,扩大种植的橡胶树在产能释放期又遇上了全球经济低迷期,需求面减少了,天然橡胶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所以价格低。同时,橡胶价格也受到了其他大宗商品(如石油)价格的引导,还有其他金融因素的影响。

建立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制度  确保不少于12元/公斤

橡胶作为海南热带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海南广大胶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产业。在当前的供应格局下,如何巩固海南橡胶产业,稳定农民收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8月12日,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实地调研白沙农业农村工作,包括橡胶生产情况。次日上午,沈晓明在主持召开橡胶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正确认识海南发展橡胶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橡胶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谋划,推动橡胶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

界面海南从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09年,海南省实施橡胶树风灾保险项目,使胶农第一次在风灾过后得到保险赔付,为恢复生产提供了保障。经过6年的运行,2015年,海南省将风灾保险升级为风灾指数保险,使理赔简便易行,方便了胶农。2017年,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在白沙县试点的基础上,筹划在5个国定贫困县实施“期货+保险”价格保险。2018年,海南省建立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制度,由省级和市县财政提供不低于60%的保险费补贴(建档立卡贫困胶农为100%),确保胶农割胶收入不少于每公斤12元,彻底打消了胶农的后顾之忧,有效激发了胶农内生动力。

截至2019年4月16日,海南省已有农垦国有橡胶213万亩和14个市县约1.98万农户(其中贫困户胶农10639户)共计30.75万亩民营橡胶实现参保,财政保费补贴1.34亿元(省级财政1.21亿元、市县财政0.13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达19.12亿元,财政资金效益放大14.27倍,已解决保险赔付3.15亿元,直接受益农户10875户次。

为了进一步推动橡胶产业的升级发展,作为国内天然橡胶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国内少数能大规模生产特种胶和专业胶等高品质产品的生产企业之一的海胶集团,近年来以创新驱动发展,在种植端引种培苗,在采集端研究智能割胶机器人和“气刺针采”法,在加工端与专业科研机构携手研发出胶水凝固、橡胶补强、多项湿法混炼等技术以期实现零污染排放,在高端制造端已生产出乳胶枕头、床垫、被子等产品,并在2018年海南冬交会上正式亮相。

这些饱含科技元素的举措,改变了从前的生产方式,推动了200万亩核心胶园落地和天然橡胶产业升级。

另外,界面海南了解到,为了解决橡胶树病虫害高效施药技术难题,2013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环植所)开始探索橡胶树无人飞行器利用技术,解决农技+农机+农艺飞防植保关键技术,并申请了国家重大课题专项。

经过反复试验后,热科院环植所研究组今年上半年先后在海南、云南两省成功举办了平地和山地橡胶树植保飞防现场会,无人直升机一小时可完成250亩橡胶林的植保,可昼夜施药且防效均在70%以上,效果深受广大胶农认可。

吸引大型制品企业在海南设立研发中心 做大橡胶制品业

海南是中国天然橡胶主产区,在维护天然橡胶资源上肩负着重要使命。但海南在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日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黄华孙就近年来橡胶产业还存在着价格持续低迷、成本高、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建议,为海南的天然橡胶逆势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黄华孙说,从产业层面来看,一是要强化胶园更新种植,建设高标准胶园,推广种植新模式、新技术,做好胶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二是全面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布局全省初加工业,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加工体系,建设天然橡胶区域品牌,发展橡胶木材深加工业;三是大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全球天然橡胶交易中心,发展离岸交易等贸易,吸引大型制品企业在海南省设立研发中心,做大橡胶制品业。

从科技层面来说,一是集成一批先进种植和初加工技术,将品种、栽培、采收、林下种养殖等环节技术整合成新的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着力提高胶园生产潜力、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将初加工设备、工艺、保鲜、污染物处理等环节技术进行集合优化,着力推进产品加工绿色化、产品高性能化、品质高端化;二是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在品种改良、质量调控、割胶机械化自动化、新材料、新型橡胶制品等关键领域,攻克基础性的共性技术,加快海南省天然橡胶材料在航空轮胎、高铁隔减震、潜艇密封圈等高端制品中的应用,促进省内下游制品业发展;三是优化创立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国家橡胶种植和初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争取设立天然橡胶新材料和制品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内外大型制品企业在海南省建设研究和测试基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