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界观察】非遗保护,企业申报热情之外的冷思考

不少企业和个人出于各种因素驱使,以造假等手段骗取非遗资质,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文 | 王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证明。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这样说。

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另一方面,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非遗保护争议频出

数量庞大的非遗彰显着无数中华民族先人的卓绝智慧,它们见证了中华文化历史,也承载着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为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国务院已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目前,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大门类,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

但于此之中,不少企业和个人出于各种因素驱使,以造假等手段骗取非遗资质,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著名的莫过于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古琴名家高培芬的两会提议,她在提议中提到,2008年5月,某城市以“某派某古琴”的名称进行市级非遗立项公示,之后有群众检举申报材料弄虚作假,该立项被依法撤销。此后,该立项又分别于2009年3月、2010年6月,出现在了省级非遗立项、市级非遗立项公示中,也都被取消。

但吊诡的是,2012年8月,这个项目第三次改名,以“某古琴”的名称又一次进行市级非遗立项公示,2012年10月,这个子虚乌有的项目立项成功,两个月后又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对此,高培芬委员直斥这一行为是造假,“本质是文化腐败”,危害当代、贻误后学。

此类事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非遗领域,北京古建筑模型扎小样造假、周口心意六合拳的袁氏心意把造假、“湖北道情”传承人被举报偷梁换柱、慈溪市《都神行会》涉嫌造假、四川“田婆婆”冒充“新繁药浴”非遗名号虚假宣传等等。

最近,山东青岛鑫复盛被指非遗造假,再次引来舆论对非遗造假问题的关注。

一直以来,鑫复盛都对外宣称其“周氏猪蹄”的制作工艺始于晚清咸丰五年——1855年,传至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代传承,历时160余年。而与此相关的“周钦公流亭猪蹄”五代传承画谱更是在各大电商平台广泛使用。

但尴尬的是,有网友发现,鑫复盛五代传承宣传画中的创始人周方绪,竟然与陕西国家级非遗“马氏膏药”第三代传承人马明仁的照片是同一个人。对此,“马氏膏药”总部已准备维权。

利益驱使,非遗申报热情高涨

非遗造假,究其根源,无非是非遗之名与非遗之利。事实上,非遗项目一旦申报成功,项目传承人也会同时指定。传承人不但能得到政府机构的官方认可,即非遗项目的证书与补助金,也能受益于因官方认可而衍生出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以山东省为例,截至目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山东共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3项,省级非遗项目751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名,省级非遗传代表性承人296名。

而这样的非遗热情也为相关企业、产业带来了相当的收益。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为例,经过千年的积淀、六十年的产业化、十多年的集群化和近几年的创新化发展,临沭柳编逐步形成了160余家加工企业的庞大规模,2018年,临沭县柳编制品实现出口13.6亿元,同比增长5.3%,占山东柳编出口的40%,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8%。同时,柳编国内线上零售额就超过了2亿元。

从山东全省来看,截至2018年7月,全省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达到39170多个,年营业收入196.26亿元,从业人员达265万余人。山东省还先后于2010年、2012年、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一、二、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交易额均突破400亿元。

合理的企业经营收益实属正常,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有些非遗申报和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一些商家、产品靠着非遗的金字招牌敛财,“利益成为驱动力”。细究之下,上述诸多非遗造假案例,无不透露着生财、敛财的气息。

除了企业的经营效益,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还会得到政府的直接补贴,这也成为非遗申报热情高涨的直接原因。

据报道,“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财政累计筹措资金1.7亿元,支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而且,近年来山东省对非遗财政支持不断加码,2017年山东省财政厅结合中央资金统筹安排2240万元,支持全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8年,山东省下达2286万元资金支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9年,山东统筹下达中央和省级宣传文化旅游资金5059万元,非遗项目纳入保护范围。

另外,政府在非遗认定、保护工作中也存在不足。

高培芬就曾表示,一些分管非遗工作的干部由于急出“政绩” 、急于完成创建“非遗大省”的指标,就造成在非遗申报立项上胡编乱造,打造出莫须有的“假非遗”。

政府等保护主体是非遗保护工程的发起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当意识到,其作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的群体和个人,不宜越俎代庖,直接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尤其是因保护理念滞后,某些政府单位会对原汁原味的非遗进行“改编”和“创作”,真遗产被蚕食,伪遗产反而大行其道,大量稀有的传统文化基因遭到严重破坏。

而要扭转这一局面,黑龙江大学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于学斌表示,文化建构需要坚持保真性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在申报程序上严格把关,确立定期检查制度。在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成果上要去伪存真,对已经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个文化进行认真普查。其次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禁止篡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样式的虚假行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财界观察】非遗保护,企业申报热情之外的冷思考

不少企业和个人出于各种因素驱使,以造假等手段骗取非遗资质,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文 | 王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证明。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这样说。

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另一方面,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非遗保护争议频出

数量庞大的非遗彰显着无数中华民族先人的卓绝智慧,它们见证了中华文化历史,也承载着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为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国务院已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目前,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大门类,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

但于此之中,不少企业和个人出于各种因素驱使,以造假等手段骗取非遗资质,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著名的莫过于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古琴名家高培芬的两会提议,她在提议中提到,2008年5月,某城市以“某派某古琴”的名称进行市级非遗立项公示,之后有群众检举申报材料弄虚作假,该立项被依法撤销。此后,该立项又分别于2009年3月、2010年6月,出现在了省级非遗立项、市级非遗立项公示中,也都被取消。

但吊诡的是,2012年8月,这个项目第三次改名,以“某古琴”的名称又一次进行市级非遗立项公示,2012年10月,这个子虚乌有的项目立项成功,两个月后又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对此,高培芬委员直斥这一行为是造假,“本质是文化腐败”,危害当代、贻误后学。

此类事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非遗领域,北京古建筑模型扎小样造假、周口心意六合拳的袁氏心意把造假、“湖北道情”传承人被举报偷梁换柱、慈溪市《都神行会》涉嫌造假、四川“田婆婆”冒充“新繁药浴”非遗名号虚假宣传等等。

最近,山东青岛鑫复盛被指非遗造假,再次引来舆论对非遗造假问题的关注。

一直以来,鑫复盛都对外宣称其“周氏猪蹄”的制作工艺始于晚清咸丰五年——1855年,传至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代传承,历时160余年。而与此相关的“周钦公流亭猪蹄”五代传承画谱更是在各大电商平台广泛使用。

但尴尬的是,有网友发现,鑫复盛五代传承宣传画中的创始人周方绪,竟然与陕西国家级非遗“马氏膏药”第三代传承人马明仁的照片是同一个人。对此,“马氏膏药”总部已准备维权。

利益驱使,非遗申报热情高涨

非遗造假,究其根源,无非是非遗之名与非遗之利。事实上,非遗项目一旦申报成功,项目传承人也会同时指定。传承人不但能得到政府机构的官方认可,即非遗项目的证书与补助金,也能受益于因官方认可而衍生出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以山东省为例,截至目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山东共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3项,省级非遗项目751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名,省级非遗传代表性承人296名。

而这样的非遗热情也为相关企业、产业带来了相当的收益。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为例,经过千年的积淀、六十年的产业化、十多年的集群化和近几年的创新化发展,临沭柳编逐步形成了160余家加工企业的庞大规模,2018年,临沭县柳编制品实现出口13.6亿元,同比增长5.3%,占山东柳编出口的40%,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8%。同时,柳编国内线上零售额就超过了2亿元。

从山东全省来看,截至2018年7月,全省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达到39170多个,年营业收入196.26亿元,从业人员达265万余人。山东省还先后于2010年、2012年、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一、二、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交易额均突破400亿元。

合理的企业经营收益实属正常,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有些非遗申报和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一些商家、产品靠着非遗的金字招牌敛财,“利益成为驱动力”。细究之下,上述诸多非遗造假案例,无不透露着生财、敛财的气息。

除了企业的经营效益,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还会得到政府的直接补贴,这也成为非遗申报热情高涨的直接原因。

据报道,“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财政累计筹措资金1.7亿元,支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而且,近年来山东省对非遗财政支持不断加码,2017年山东省财政厅结合中央资金统筹安排2240万元,支持全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8年,山东省下达2286万元资金支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9年,山东统筹下达中央和省级宣传文化旅游资金5059万元,非遗项目纳入保护范围。

另外,政府在非遗认定、保护工作中也存在不足。

高培芬就曾表示,一些分管非遗工作的干部由于急出“政绩” 、急于完成创建“非遗大省”的指标,就造成在非遗申报立项上胡编乱造,打造出莫须有的“假非遗”。

政府等保护主体是非遗保护工程的发起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当意识到,其作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的群体和个人,不宜越俎代庖,直接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尤其是因保护理念滞后,某些政府单位会对原汁原味的非遗进行“改编”和“创作”,真遗产被蚕食,伪遗产反而大行其道,大量稀有的传统文化基因遭到严重破坏。

而要扭转这一局面,黑龙江大学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于学斌表示,文化建构需要坚持保真性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在申报程序上严格把关,确立定期检查制度。在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成果上要去伪存真,对已经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个文化进行认真普查。其次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禁止篡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样式的虚假行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