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财信 赵书涵
10月12日晚间,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阳科技")等来了证监会公布的好消息,其申请科创板的注册文件生效。16日,长阳科技披露了上市招股意向书、上市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等多个文件,将于24日进行申购。由新三板转战科创板,长阳科技终于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在过去两年,长阳科技深陷专利纠纷的泥淖。2017年5月至8月,东丽株式会社(下称"日本东丽")先后两次状告长阳科技侵犯其发明专利。长阳科技针对这两项专利均向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被给予支持,因不服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的审查决定,日本东丽提起上诉。2019年,案件出现反转,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决撤销其中一项发明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的审查决定。长阳科技则提起了上诉,案件又陷入了胶着状态。
专利纠纷悬而未决,长阳科技的低研发问题又引来关注。《壹财信》还发现,长阳科技的政府补助和出口退税撑起企业利润半边天,其财务数据调整后出现打架。
政策红利"催肥"业绩
长阳科技是一家拥有原创技术、核心专利、核心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高分子功能膜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反射膜、背板基膜、光学基膜及其它特种功能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末,长阳科技已成为全球光学反射膜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反射膜出货面积更是取得全球第一的骄人成绩。
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长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8,037.74万元、46,746.02万元、69,103.99万元、37,541.24万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22.89%、47.83%;利润总额分别为2,018.45万元、2,851.50万元、10,099.54万元、6,596.07万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41.27%、254.18%;净利润分别为2,674.40万元、2,532.36万元、8,887.54万元、5,703.07万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5.31%、250.96%。
《壹财信》发现,在业绩增长的背后,政策红利曾为企业立下"汗马功劳"。长阳科技的产品销售除了内销外,还有部分外销产品。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长阳科技外销收入分别为7,712.23万元、11,234.06万元、19,327.20万元、11,983.70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28%、24.03%、27.97%、31.92%,当期增值税出口退税金额分别为 1,032.22万元、930.37万元、1,452.37万元和 342.96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51.14%、32.63%、14.38%、5.20%。
同期,长阳科技收到政府补助分别为755.15万元、698.05万元、1074.10万元、768.67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为37.41%、24.48%、10.64%、11.65%。其中,2016年和2017年,出口退税和政府补助合计金额已经撑起了当期利润总额的半边天,2016年二者合计占比更是高达88.55%。
2018年,出口退税和政府补贴同比更是大幅上涨,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下降,让长阳科技的净利润增长出现了一个高峰。
减资或损害小股东利益
成立9年之久的长阳科技,回顾其股权演变过程,因大股东部分出资未实缴和以非专利技术出资,后进行减资或损害其他小股东的利益。
《壹财信》发现,长阳科技在股改前为宁波长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长阳有限"),设立初期出资额为1,200万美元。长阳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长阳控股")持有长阳有限100%股权,辉煌时代有限公司(下称"辉煌时代")则持有长阳控股100%的股权。而金亚东(公司实控人)通过Sharp Eagle Investments Limited 持有辉煌时代56%的股权,最终实现间接持有长阳有限56%的股权。陶春风(本次发行前公司第二大股东)通过定高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定高国际")持有辉煌时代44%的股权,间接持有长阳有限44%的股权。
2013年1月,长阳控股对长阳有限进行增资,本次新增的注册资本150万美元及此前注册资本中未实缴的405万美元均以"耐水解型太阳能电池用聚酯薄膜"非专利技术出资,合计金额为555万美元。众所周知,非专利技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在2019年的招股书中,长阳科技还把非专利技术存在被复制、侵权的可能列入了风险提示。
2014年6月,长阳控股再次增资835万美元但并未实缴。同年12月,长阳有限为了拆除红筹架构,Sharp Eagle Investments Limited 将持有辉煌时代56%的股权转让给定高国际,同时长阳控股将持有的长阳有限56%股权以1美元的价格转让给金亚东。股转完成后,金亚东直接持有长阳有限 56%的股权,其受让的长阳有限56%股权所对应的出资包含长阳控股的非专利技术出资部分及注册资本未实缴部分。
2015年,在员工持股平台宁波长阳永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下称"长阳永汇")、外部投资者郑学明和杭州南海成长投资合伙企业(下称"南海投资")增资进来后,同年7月,长阳有限进行减资,由原注册资本4,111.2万美元减少至2,344.64万美元。为确保减资前后股权比例保持不变,其中已经缴齐了出资额的外部投资者郑学明和南海投资、只实缴部分出资额的长阳永汇进行相应减资。
此次减资具体方案为:其中835万美元未实缴注册资本部分及555万美元非专利技术部分由金亚东和长阳控股按出资比例共同进行减资,金亚东合计减少出资778.4万美元,长阳控股合计减少611.6万美元;长阳永汇(金亚东持股比为10.07%)就67.7万美元未实缴的注册资本部分进行减资,减少计入注册资本部分出资45.01万美元,并将该减少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已经实缴齐出资额的郑学明减少计入注册资本部分出资113.14万美元,南海投资减少计入注册资本部分出资150.71万美元,他们的减少部分也均计入了资本公积。
经过这样一番减资操作之后,《壹财信》发现金亚东和长阳控股不仅免去了之前的出资义务,还完美地保持了其股权占比地位。而两位外部投资者则被"变相"提高了增资价格。郑学明在2015年3月增资时,以人民币2,520万元的价格认购注册资本263.2万美元。减资后,原先的增资价格只能对应150.06万美元的注册资本,相当于郑学明持有的长阳有限每1元人民币注册资本的成本由1.54元变更为2.78元。南海投资持有的长阳有限每1元人民币注册资本的成本由1.61元变更为2.86元。
显然,长阳科技的此次减资或为上市扫清了障碍,在保护大股东利益的同时或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
财务数据调整后表述不一
《壹财信》梳理多个官方文件后还发现,因前述减资造成了报告期外的股份支付追溯调整,但财务数据调整后在不同官方文件中却表述不一致。
在问询中,长阳科技因为报告期外的股份支付追溯调整,在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2016年1月31日),申报稿(2019年4月19日发布)中披露-8,176.13万元的未分配利润,而在不到5个月之后提交的上会稿(2019年9月17日发布)中调整成了-9589.70万元。
(截图来自招股书申报稿)
(截图来自招股书上会稿)
另据招股书,2015年,因员工持股价格与外部股东(郑学明、南海投资)增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长阳永汇合伙人增资成本为 1.30 元/注册资本,外部股东增资成本为 2.81 元/注册资本。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为使长阳科技2015年度的财务数据更加准确、客观、真实的反映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公司采用外部股东增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确认外部股东增资价格与员工持股价格之间的差额为股份支付费用。股份支付追溯调整事项调增报告期期初资本公积13,794,176.30元,调减报告期期初未分配利润13,794,176.30元。
但是,《壹财信》在梳理长阳科技几轮问询中的公开资料时,发现不同官方文件披露的数据存在出入。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下称"立信所")《关于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第四轮审核问询函》(下称"第四轮问询函",2019年9月9日发布)中,整体变更基准日累计未弥补亏损金额为-8,176.13万元,与申报稿中长阳有限截止整体变更基准日的未分配利润相一致。但是问询函中整体变更基准日累计未弥补亏损金额调整后为-9,555.54万元,与8天之后发布的上会稿中的截止整体变更基准日的未分配利润-9589.70万元却不一致,两者相差了34.16万元。
(截图来自立信所第四轮问询函)
除此之外,9月17日披露的上会文件之一的审计报告,其财务数据与立信所的第四轮问询函数据出也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审计报告显示,在2016年年初,调减年初未分配利润合计数为-1,419.72万元,调整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为-9,735.51万元。可是,立信所的第四轮问询函中披露,2016年年初未分配利润调减-1,379.42万元,调整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为-9,695.20万元(见上图)。审计报告中的2015年末未分配利润同第四轮问询函中2016年初未分配利润数据一致,都为-8315.78万元,但调整后的数据两者又相差了40.31万元。
(截图来自上会的审计报告)
而在立信所之前出具的第三轮审核问询函的专项说明中,披露了截至2015年末,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8,326.53 万元,又出现了不一样的表述。
(截图来自立信所第三轮问询函)
上述财务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或需要长阳科技和立信所给出合理解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