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三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将成未来育种技术发展方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三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将成未来育种技术发展方向

袁隆平指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人民日报消息,2019年10月21-22日,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专家测产验收在湖南省衡南县进行,实测亩产突破1000公斤。

其中,对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新组合G3-1S/亲19进行机收测产,第1丘实收面积468.48平方米,实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实收面积711.52平方米,实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对于这一测产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直言,“达到预期,很满意。”

自20世纪60年代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率研究团队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重要贡献。1974年,袁隆平团队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袁隆平团队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下,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流”为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技术。其中,第一代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育种”, 目前推广面积约1亿亩。该方法育出品种具有稳定的育性,但育种所需的恢复系、保持系材料难以获得,配组受局限。第二代则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受气温高低决定,如遇异常天气易出现制种和繁殖失败。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获得了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袁隆平指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2017年9月,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通过验收。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验收专家一致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它的应用推广,有利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进一步普及,有望为全球水稻种植带来新“福利”。

2018年,按照袁隆平的设想,他计划在五年之内把第三代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到1000万亩,按每亩增产100公斤来算,增产的粮食可以满足300多万人口一年的口粮。“希望十年内第三代杂交水稻能够推广到3000万亩,增产的粮食可以养活武汉、广州这样大城市人口一年的口粮。”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生产试验工作已在长沙、衡南、湘潭、桃源等地开展,每一个试验点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有多个组合。此次测产验收区域为衡南县种植试验基地。

据红星新闻报道,在第三代杂交水稻现场考察与测产专家评议会上,袁隆平再次强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优越性,认为该品种克服了三系法育性不稳定和两系法配组不自由的缺点。

“第三代杂交水稻配组绝对稳定,还克服了两系法水稻受气候影响的缺点,所以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团队)有幸做了配组,叫做‘三优1号’。按照前期测量,如果后期天气好,有可能达到亩产1200公斤。我们团队在湖南有4个试验点。昨天(21日)专家组验收达到了1046.3公斤,这是双季晚稻的产量,希望明年通过审批到海南制种。”袁隆平表示。

据悉,目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一批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并通过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培育出系列苗头强优组合。

专家组指出,第三代杂交晚稻新组合表现优势强,产量有重大突破。建议国家及相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三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将成未来育种技术发展方向

袁隆平指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人民日报消息,2019年10月21-22日,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专家测产验收在湖南省衡南县进行,实测亩产突破1000公斤。

其中,对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新组合G3-1S/亲19进行机收测产,第1丘实收面积468.48平方米,实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实收面积711.52平方米,实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对于这一测产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直言,“达到预期,很满意。”

自20世纪60年代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率研究团队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重要贡献。1974年,袁隆平团队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袁隆平团队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下,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流”为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技术。其中,第一代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育种”, 目前推广面积约1亿亩。该方法育出品种具有稳定的育性,但育种所需的恢复系、保持系材料难以获得,配组受局限。第二代则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受气温高低决定,如遇异常天气易出现制种和繁殖失败。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获得了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袁隆平指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2017年9月,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通过验收。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验收专家一致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它的应用推广,有利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进一步普及,有望为全球水稻种植带来新“福利”。

2018年,按照袁隆平的设想,他计划在五年之内把第三代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到1000万亩,按每亩增产100公斤来算,增产的粮食可以满足300多万人口一年的口粮。“希望十年内第三代杂交水稻能够推广到3000万亩,增产的粮食可以养活武汉、广州这样大城市人口一年的口粮。”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生产试验工作已在长沙、衡南、湘潭、桃源等地开展,每一个试验点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有多个组合。此次测产验收区域为衡南县种植试验基地。

据红星新闻报道,在第三代杂交水稻现场考察与测产专家评议会上,袁隆平再次强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优越性,认为该品种克服了三系法育性不稳定和两系法配组不自由的缺点。

“第三代杂交水稻配组绝对稳定,还克服了两系法水稻受气候影响的缺点,所以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团队)有幸做了配组,叫做‘三优1号’。按照前期测量,如果后期天气好,有可能达到亩产1200公斤。我们团队在湖南有4个试验点。昨天(21日)专家组验收达到了1046.3公斤,这是双季晚稻的产量,希望明年通过审批到海南制种。”袁隆平表示。

据悉,目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一批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并通过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培育出系列苗头强优组合。

专家组指出,第三代杂交晚稻新组合表现优势强,产量有重大突破。建议国家及相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