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300万青少年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设“网络保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300万青少年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设“网络保护”

我国城市地区14.1%的青少年网民受到网络沉迷的困扰,乡村地区的比率与此接近,整体数字可达3300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黎文婕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启1991年颁布以来的首次大修,拟对未成年人使用网游实行时间管理。

2019年10月2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在作说明时表示,修订草案增加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查询及禁止制度、学生欺凌防控制度、网络沉迷防治等内容。

其中,修订草案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相关企业责任、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

“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新环境。”何毅亭指出,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草案作出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避免提供可能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提供便利;家庭、学校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应当相互配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关于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草案还明确实行“时间管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

同时,针对暴力、色情、涉毒等不良网络信息问题,草案也明确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含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提示。

这项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修订背后的严峻现实是,中国网民逐渐低龄化的同时,网络沉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比超过20%。

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

此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围绕网络游戏沉迷等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发布《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青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的数据,我国城市地区14.1%的青少年网民受到网络沉迷的困扰,乡村地区的比率与此接近,整体数字可达3300万。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国家要重点解决。网络沉迷(成瘾)确实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在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政策改革的讨论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及专业背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到底什么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如何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很多这样的基础问题,大家似乎还没有想清楚。”佟丽华称。

事实上,2005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就曾制订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试行),盛大、九城、金山等7家网络游戏公司试运行。该系统对玩家上线游戏时间作出严格限制:3小时以内为绿色时间,玩家一切如常;3小时—5小时,玩家升级速度、经验分值将减半;5小时以上为不健康游戏时间,系统将强制断线,所有经验值归零,玩家将一无所获。这一措施于2007年7月16日起正式投入使用。

但这个“老规矩”针对的主要是PC端的网络游戏,很难再适用于如今的手机游戏。因此,国家网信办在2016年6月28日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移动应用注册用户实名制等举措,该《规定》于同年8月1日开始实施。手游防沉迷也于2016年12月被文化部纳入监管范围,并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

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告诉界面新闻,造成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实行游戏分级制度,缺少相关法律依据或行业规范。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近年来,一些游戏企业也出台了游戏限制规则。腾讯推出未成年人游戏监管平台,为家长提供主动监管。网易游戏也曾宣布全新升级未成年人保护举措,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将会被限制在1~3小时/天。

但目前,各家企业的标准还不一致,对游戏沉迷性的监管也并不到位。

“对游戏内容的审查实际上国外已经有很专业细致的法规,国内对此也比较重视,但游戏本身还有沉迷性的问题,很多网络运营商为了增加盈利,就会一味增加沉迷性。因此不仅要对游戏内容进行审查,也应当对沉迷性进行审查。”皮艺军指出,应根据沉迷性对游戏进行分级,从而决定一款游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用户使用,“这个不能光靠企业自律,最终还要靠法律约束。”

皮艺军同时建议,“应该向家长多宣传相关的知识,不能对网络’一刀切’。除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行业监管、落实网络实名制外,家长也应充分尽到监护义务,做到个人手机内账号、密码等信息与未成年子女的隔离。”

佟丽华也发现,网络平台按要求采取未成年人上网时间限制,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账号玩网络游戏,想从时间上来限制就很难。”

因此,佟丽华曾公开建议,由政府推动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管理平台,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调研,对互联网企业在防沉迷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为立法提供参考并进行推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300万青少年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设“网络保护”

我国城市地区14.1%的青少年网民受到网络沉迷的困扰,乡村地区的比率与此接近,整体数字可达3300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黎文婕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启1991年颁布以来的首次大修,拟对未成年人使用网游实行时间管理。

2019年10月2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在作说明时表示,修订草案增加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查询及禁止制度、学生欺凌防控制度、网络沉迷防治等内容。

其中,修订草案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相关企业责任、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

“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新环境。”何毅亭指出,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草案作出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避免提供可能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提供便利;家庭、学校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应当相互配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关于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草案还明确实行“时间管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

同时,针对暴力、色情、涉毒等不良网络信息问题,草案也明确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含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提示。

这项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修订背后的严峻现实是,中国网民逐渐低龄化的同时,网络沉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比超过20%。

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

此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围绕网络游戏沉迷等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发布《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青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的数据,我国城市地区14.1%的青少年网民受到网络沉迷的困扰,乡村地区的比率与此接近,整体数字可达3300万。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国家要重点解决。网络沉迷(成瘾)确实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在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政策改革的讨论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及专业背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到底什么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如何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很多这样的基础问题,大家似乎还没有想清楚。”佟丽华称。

事实上,2005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就曾制订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试行),盛大、九城、金山等7家网络游戏公司试运行。该系统对玩家上线游戏时间作出严格限制:3小时以内为绿色时间,玩家一切如常;3小时—5小时,玩家升级速度、经验分值将减半;5小时以上为不健康游戏时间,系统将强制断线,所有经验值归零,玩家将一无所获。这一措施于2007年7月16日起正式投入使用。

但这个“老规矩”针对的主要是PC端的网络游戏,很难再适用于如今的手机游戏。因此,国家网信办在2016年6月28日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移动应用注册用户实名制等举措,该《规定》于同年8月1日开始实施。手游防沉迷也于2016年12月被文化部纳入监管范围,并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

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告诉界面新闻,造成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实行游戏分级制度,缺少相关法律依据或行业规范。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近年来,一些游戏企业也出台了游戏限制规则。腾讯推出未成年人游戏监管平台,为家长提供主动监管。网易游戏也曾宣布全新升级未成年人保护举措,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将会被限制在1~3小时/天。

但目前,各家企业的标准还不一致,对游戏沉迷性的监管也并不到位。

“对游戏内容的审查实际上国外已经有很专业细致的法规,国内对此也比较重视,但游戏本身还有沉迷性的问题,很多网络运营商为了增加盈利,就会一味增加沉迷性。因此不仅要对游戏内容进行审查,也应当对沉迷性进行审查。”皮艺军指出,应根据沉迷性对游戏进行分级,从而决定一款游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用户使用,“这个不能光靠企业自律,最终还要靠法律约束。”

皮艺军同时建议,“应该向家长多宣传相关的知识,不能对网络’一刀切’。除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行业监管、落实网络实名制外,家长也应充分尽到监护义务,做到个人手机内账号、密码等信息与未成年子女的隔离。”

佟丽华也发现,网络平台按要求采取未成年人上网时间限制,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账号玩网络游戏,想从时间上来限制就很难。”

因此,佟丽华曾公开建议,由政府推动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管理平台,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调研,对互联网企业在防沉迷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为立法提供参考并进行推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