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注销“校园贷”新套路为何又“套”住他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注销“校园贷”新套路为何又“套”住他们

倘若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进而导致被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及时确定相关个人信息,是否由这个网贷平台提供。

文|法治周末记者  于伟力

责编|马蓉蓉

“我只能求助父母帮我还钱……”提起前不久被骗走两万元的经历,广州市的李况(化名)不断叹气。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今年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目前还未过试用期,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李况遭遇的是注销“校园贷”诈骗,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诈骗方式,目前在全国多地出现。对此,警方发布紧急预警,深圳市龙岗区警方发布公告称:仅在8月份,涉及注销“校园贷”的诈骗案共发生95宗,其中,冒充“分期乐”客服的诈骗案就发生41宗,涉案金额300余万元,人均损失4.5万元;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反诈中心发布公告称:自9月起,冒充贷款客服注销贷款账号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短短7天时间共发生39宗,涉案金额高达198.5万元。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各地警方提供的信息获悉,此类案件中,被骗的对象主要以正在上大学或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主,平均年龄在24岁至29岁不等,其中女性群体占多数。 

“30分钟,他就轻易骗走了我两万元” 

根据李况的描述,那天他在公司正准备午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分期乐”客服,并说出李况的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贷款记录等个人信息。接着又以严肃的口吻强调,目前,国家正在严厉整顿“校园贷”,有相关贷款记录的用户,必须及时注销,不然会影响个人的征信。而这次打电话的目的是“帮助”他完成注销“校园贷”业务。

鉴于对方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的个人信息,李况很快便放松了警惕。“自己确实在大三的时候,用‘分期乐’APP贷过款,不过早就还了,之后也再没有用过网贷APP。”

当李况问对方是否需要再次下载“分期乐”APP办理注销“校园贷”业务时,对方给的回答是,目前分期乐APP即将关闭,平台上的个人注销通道也早已关闭,有贷款记录的用户,现在只能通过下载中邮钱包APP,来办理相关的“注销”业务。

“对方告诉我,中邮钱包APP是分期乐APP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的,并授权了注销‘校园贷’业务。”李况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在李况看来,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做背书,肯定不会出现问题,李况心中的疑虑就这样被彻底打消了。眼看还有30分钟就要上班,他也想尽快把这件事情处理好,不留有后患。在咨询“注销”流程时,对方提供了一个QQ号给他,并再三说明,具体如何“注销”需要进一步在QQ上指导完成。

在加了对方提供的“分期乐”客服QQ号后,对方提醒李况尽快下载中邮钱包APP,并进一步表示,下载完后要立即告诉他,他好通过QQ语音的方式辅助用户操作。“对于为什么要用QQ语音的问题,他们给我的解释是,需要把全程与我的业务交流录音,上传到银监会核查,确保‘注销’业务开展顺利。”

在李况下载APP后,立刻收到对方通过QQ语音发来的一则文字指示:“按照相关规定,有贷款记录的用户必须先配合进行‘清零’的操作,然后才能进行‘销户’。具体操作需要贷款用户把中邮钱包APP中的授信额度全部贷出,转到分期乐客服提供的‘对公账户’中。”

整个流程进行的太快,李况说自己当时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在对方的一步步的“引导”下,李况很快完成了在中邮钱包APP上的实名注册,并把在该APP上显示的两万元贷款额度,全部贷出转入“分期乐”客服指定的“对公账户”上。

转账成功后,对方又让李况把转账截图发给他,完成最后一步的“销户”操作。可在这之后,“分期乐”客服就再也没有回复李况的信息。他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被骗了,并迅速报警。“30分钟,他就轻易骗走了我两万元,实在太可怕了!” 

监管部门应当倒查被流转的信息 

事后李况分析,之所以他会对诈骗分子放下戒心,是由于他确实在分期乐APP上进行实名注册,并贷了款。但法治周末记者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在网络借贷平台上,实名注册贷过款,却同样陷入了诈骗分子设计好的圈套中。

这是因为诈骗分子有充分的准备。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很多受骗人反映,他们既没有在网贷平台上实名注册,也没有贷款,对方却可以巧妙地编造,如“曾大学时期的同学或学长、学姐拿着你的个人信息,注册了这些网贷平台。”等不同的话术,来引诱他们“上钩”。

而根据受骗者透露的信息,他们在与诈骗分子沟通中,倘若对诈骗分子的身份表示质疑,对方则会拿出相关的工作证件、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等“身份证明”,来打消受骗人的疑虑;倘若他们迟迟不按照诈骗分子的指示操作,诈骗分子还会煞有介事地拿出“拘捕令暨冻结管收执行命令”来忽悠他们。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些伎俩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都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法治周末记者还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打着注销“校园贷”名义的诈骗团伙,普遍都装扮成各个网贷平台客服的身份,招摇撞骗。此外,除了中邮政钱包,借呗、微粒贷等多个网贷APP,都是这些诈骗分子利用的工具。

而在注销“校园贷”案件中,让人不解的是,诈骗分子为何要把目标“引诱”到QQ上,并通过QQ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认为,诈骗分子之所以这样操作,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QQ注册的流程简单,难以追踪;二是全程语音,便于用“话术”进行引导、诱骗,防止中途被打断;三是在语音聊天中,骗子的催促、诱导等行为,使受骗者思考的时间更短,更容易被骗。

此外,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专家同时也提到,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与网贷平台不无关系,诈骗分子之所以可以轻易得手,关键在于在实施诈骗前,诈骗分子掌握了“目标群体”的个人信息。因此,网贷平台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难逃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网贷平台应当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尽管此前已有不少“校园贷”平台被清理,但目前所涉及到平台获取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还未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网贷平台获取大量贷款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敏感信息等,这些信息都很可能还在不法分子手中,又很可能发生流转。”对此,朱巍建议监管部门应当倒查被流转的信息去向。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也提出,倘若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进而导致被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及时确定相关个人信息,是否由这个网贷平台提供。个人信息被泄露往往与该平台的主动或被动泄露有关,对此,受骗者可以在保留相关证据的基础上,与该平台交涉,并向网信、通信管理部门举报。 

“校园贷”何时才能真正消失 

尽管有关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严厉禁止网络贷款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但实际上,“校园贷”从未真正消失。

新华社曾点名曝光分期乐APP等一些网贷平台,依然无视规定,披上创业贷、毕业贷、培训贷、求职贷等“外衣”,继续向学生放贷。当咨询有关大学生能否贷款的问题时,平台的回复是:“只要年满18周岁就可以申请借款,与是不是学生无关。而平台提供技术和初审服务,最终放款则是合作的金融机构。”

对于打击“校园贷”,有关部门一直都在出台新的规定。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对网络借贷的监测、限制、预警等工作。

一年后,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同时,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通知。

尽管如此,但仍无法杜绝“校园贷”变着花样涌现。黄大智指出,这是由于监管部门在实际执法中存在难点,因为他们无法做到一个个甄别网贷平台所针对的贷款用户中有没有学生。

“而对于‘校园贷’的网贷平台而言,一方面,他们在主观上不愿意放弃‘校园贷’这块利润很高的业务。因此,在进行贷款时,他们是不会核实贷款用户是否是学生的身份。

这也就促使一些贷款平台可以以‘年满18周岁就可以申请贷款,与学生身份无关’为借口,进行推脱;另一方面,他们在客观上无能为力,倘若贷款人向网贷平台借贷时,刻意隐瞒自己学生的身份,网贷平台也是无法进行甄别的。”黄大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注销“校园贷”新套路为何又“套”住他们

倘若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进而导致被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及时确定相关个人信息,是否由这个网贷平台提供。

文|法治周末记者  于伟力

责编|马蓉蓉

“我只能求助父母帮我还钱……”提起前不久被骗走两万元的经历,广州市的李况(化名)不断叹气。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今年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目前还未过试用期,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李况遭遇的是注销“校园贷”诈骗,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诈骗方式,目前在全国多地出现。对此,警方发布紧急预警,深圳市龙岗区警方发布公告称:仅在8月份,涉及注销“校园贷”的诈骗案共发生95宗,其中,冒充“分期乐”客服的诈骗案就发生41宗,涉案金额300余万元,人均损失4.5万元;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反诈中心发布公告称:自9月起,冒充贷款客服注销贷款账号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短短7天时间共发生39宗,涉案金额高达198.5万元。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各地警方提供的信息获悉,此类案件中,被骗的对象主要以正在上大学或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主,平均年龄在24岁至29岁不等,其中女性群体占多数。 

“30分钟,他就轻易骗走了我两万元” 

根据李况的描述,那天他在公司正准备午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分期乐”客服,并说出李况的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贷款记录等个人信息。接着又以严肃的口吻强调,目前,国家正在严厉整顿“校园贷”,有相关贷款记录的用户,必须及时注销,不然会影响个人的征信。而这次打电话的目的是“帮助”他完成注销“校园贷”业务。

鉴于对方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的个人信息,李况很快便放松了警惕。“自己确实在大三的时候,用‘分期乐’APP贷过款,不过早就还了,之后也再没有用过网贷APP。”

当李况问对方是否需要再次下载“分期乐”APP办理注销“校园贷”业务时,对方给的回答是,目前分期乐APP即将关闭,平台上的个人注销通道也早已关闭,有贷款记录的用户,现在只能通过下载中邮钱包APP,来办理相关的“注销”业务。

“对方告诉我,中邮钱包APP是分期乐APP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的,并授权了注销‘校园贷’业务。”李况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在李况看来,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做背书,肯定不会出现问题,李况心中的疑虑就这样被彻底打消了。眼看还有30分钟就要上班,他也想尽快把这件事情处理好,不留有后患。在咨询“注销”流程时,对方提供了一个QQ号给他,并再三说明,具体如何“注销”需要进一步在QQ上指导完成。

在加了对方提供的“分期乐”客服QQ号后,对方提醒李况尽快下载中邮钱包APP,并进一步表示,下载完后要立即告诉他,他好通过QQ语音的方式辅助用户操作。“对于为什么要用QQ语音的问题,他们给我的解释是,需要把全程与我的业务交流录音,上传到银监会核查,确保‘注销’业务开展顺利。”

在李况下载APP后,立刻收到对方通过QQ语音发来的一则文字指示:“按照相关规定,有贷款记录的用户必须先配合进行‘清零’的操作,然后才能进行‘销户’。具体操作需要贷款用户把中邮钱包APP中的授信额度全部贷出,转到分期乐客服提供的‘对公账户’中。”

整个流程进行的太快,李况说自己当时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在对方的一步步的“引导”下,李况很快完成了在中邮钱包APP上的实名注册,并把在该APP上显示的两万元贷款额度,全部贷出转入“分期乐”客服指定的“对公账户”上。

转账成功后,对方又让李况把转账截图发给他,完成最后一步的“销户”操作。可在这之后,“分期乐”客服就再也没有回复李况的信息。他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被骗了,并迅速报警。“30分钟,他就轻易骗走了我两万元,实在太可怕了!” 

监管部门应当倒查被流转的信息 

事后李况分析,之所以他会对诈骗分子放下戒心,是由于他确实在分期乐APP上进行实名注册,并贷了款。但法治周末记者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在网络借贷平台上,实名注册贷过款,却同样陷入了诈骗分子设计好的圈套中。

这是因为诈骗分子有充分的准备。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很多受骗人反映,他们既没有在网贷平台上实名注册,也没有贷款,对方却可以巧妙地编造,如“曾大学时期的同学或学长、学姐拿着你的个人信息,注册了这些网贷平台。”等不同的话术,来引诱他们“上钩”。

而根据受骗者透露的信息,他们在与诈骗分子沟通中,倘若对诈骗分子的身份表示质疑,对方则会拿出相关的工作证件、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等“身份证明”,来打消受骗人的疑虑;倘若他们迟迟不按照诈骗分子的指示操作,诈骗分子还会煞有介事地拿出“拘捕令暨冻结管收执行命令”来忽悠他们。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些伎俩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都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法治周末记者还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打着注销“校园贷”名义的诈骗团伙,普遍都装扮成各个网贷平台客服的身份,招摇撞骗。此外,除了中邮政钱包,借呗、微粒贷等多个网贷APP,都是这些诈骗分子利用的工具。

而在注销“校园贷”案件中,让人不解的是,诈骗分子为何要把目标“引诱”到QQ上,并通过QQ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认为,诈骗分子之所以这样操作,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QQ注册的流程简单,难以追踪;二是全程语音,便于用“话术”进行引导、诱骗,防止中途被打断;三是在语音聊天中,骗子的催促、诱导等行为,使受骗者思考的时间更短,更容易被骗。

此外,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专家同时也提到,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与网贷平台不无关系,诈骗分子之所以可以轻易得手,关键在于在实施诈骗前,诈骗分子掌握了“目标群体”的个人信息。因此,网贷平台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难逃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网贷平台应当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尽管此前已有不少“校园贷”平台被清理,但目前所涉及到平台获取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还未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网贷平台获取大量贷款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敏感信息等,这些信息都很可能还在不法分子手中,又很可能发生流转。”对此,朱巍建议监管部门应当倒查被流转的信息去向。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也提出,倘若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进而导致被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及时确定相关个人信息,是否由这个网贷平台提供。个人信息被泄露往往与该平台的主动或被动泄露有关,对此,受骗者可以在保留相关证据的基础上,与该平台交涉,并向网信、通信管理部门举报。 

“校园贷”何时才能真正消失 

尽管有关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严厉禁止网络贷款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但实际上,“校园贷”从未真正消失。

新华社曾点名曝光分期乐APP等一些网贷平台,依然无视规定,披上创业贷、毕业贷、培训贷、求职贷等“外衣”,继续向学生放贷。当咨询有关大学生能否贷款的问题时,平台的回复是:“只要年满18周岁就可以申请借款,与是不是学生无关。而平台提供技术和初审服务,最终放款则是合作的金融机构。”

对于打击“校园贷”,有关部门一直都在出台新的规定。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对网络借贷的监测、限制、预警等工作。

一年后,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同时,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通知。

尽管如此,但仍无法杜绝“校园贷”变着花样涌现。黄大智指出,这是由于监管部门在实际执法中存在难点,因为他们无法做到一个个甄别网贷平台所针对的贷款用户中有没有学生。

“而对于‘校园贷’的网贷平台而言,一方面,他们在主观上不愿意放弃‘校园贷’这块利润很高的业务。因此,在进行贷款时,他们是不会核实贷款用户是否是学生的身份。

这也就促使一些贷款平台可以以‘年满18周岁就可以申请贷款,与学生身份无关’为借口,进行推脱;另一方面,他们在客观上无能为力,倘若贷款人向网贷平台借贷时,刻意隐瞒自己学生的身份,网贷平台也是无法进行甄别的。”黄大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