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北京,小卖部儿承包一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北京,小卖部儿承包一切

其实何止对于老北京,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其他城市的北漂,虽然便利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北京城里那些“其貌不扬”的小卖部仍然具有吸引力。

文 | 上流UpFlow 大锤

编辑 | 蛋挞

“别玩儿了,赶紧先帮我去楼下小卖部带袋儿醋回来。出小区东门儿,往左走个十几步的那家儿,麻利儿着。”

北京的小卖部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虽然在手机地图上搜来搜去都不一定能在各种便利店中找到一两家小卖部的影子,可住在附近的左邻右舍却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小区周边500米以内所有小卖部的全部信息。

part.1、小卖部,北京城里随处可见的零售杂牌儿军

不起眼的小门脸儿,大红招牌上五花八门的名字,一两个塞满冷饮和冰棍儿的大冰柜,整整齐齐码满烟盒的玻璃柜台,三四排货架上分别摆放着零食饮料,油盐酱醋及各种常见的日常生活消耗品……

这就是我们记忆中小卖部的样子。

有媒体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说如果把便利店和连锁超市比作正规军,那么北京的这些小卖部小超市就只能算是杂牌军或者游击队了。

确实,当我们提到便利店,瞬间脑海里想到的便是全家、全时、罗森、7-11等品牌,但你要问我最常去的是哪一家?Emmmm,我能说小区楼下的那家小卖部吗?至于叫什么,好像叫啥啥副食店还是超市来着?

这些小卖部大多是非连锁的无品牌“夫妻店”,一般就叫日用品百货店、便民便利店,或者统称为小卖部。经营者一般也是夫妻一家或者个体户,规模不大,名牌的商品虽不多,认不出名字的杂牌子却不少。

这些“杂牌军”由于规模小,成本也比较低,因此在北京里不管是居民楼下还是地铁门口,随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想要在北京找到一家连锁的便利店,那么你可能将会在路上路过两到三家小卖部。

part.2、为什么北京这么多小卖部?

和南方很多城市满大街的便利店相比,北京的小卖部实在是又土又破;跟大型的连锁超市比起来,小卖部的商品又少得可怜。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北京这种超一线城市里,依然有这么多的小卖部呢?

▲东城永定门外桃杨路的胡同中的一家小卖部

因为就是这个既不新,又不大的小卖部,却和上门购物的买主们接触最紧密。

小卖部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生活中的各种必需品虽然样式种类没那么多,但该有的却也一件儿都不少。有时候甚至会在门口摆出来几样当季的水果和蔬菜,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去得晚了,卖相好点儿的早就被经常上门儿的老主顾们挑了去。

▲小卖部门口售卖的蔬菜水果

很多小卖部虽然商品种类不多,店主却也是有底气的。

一是因为一般的小卖部只是服务于某一个小区或胡同,货物用不着那么多;二是店主们大多太能聊了,明明你就只是去买袋儿醋,几句话说完他们连你要吃的饺子什么馅儿,家里要来什么人都能摸得一清二楚。

老主顾们自然也不会客气,发现自己想买的东西找不着,直接跑到前台找老板。小店都是小本生意,一般也不会有闲钱雇店员,前边坐着的就是老板。他要是觉得你说的东西靠谱,下次进货的时候直接就给你安排上了。一来二去,附近老主顾们的需求也就全都能满足了。

也许正是因为精准了解了消费者需求,年迈的小卖部们才顶得住年轻便利店的冲击,继续在各个社区、街道与胡同里生根发芽。

▲前门的京味儿7-11

除此之外,北京和上海、广东不同,历史文化元素丰富,尤其是东西城里古建筑又很多,在空间较为狭窄且有交错分布的胡同里开一家便利店,估计实用性就比不上多开几家门脸儿。

再加上北京的冬季实在太冷,除了深夜归来的上班族,人们大多不会在冬天的夜晚出来活动。所以那些24小时的便利店到了冬天大多都是做的赔本生意。

▲深夜藏在单元楼中的小卖部

北京这座城市各城区不但人口密度差别大,流动性也很强。居住、工作、商业三个部分分得清楚明确,距离也通常较远。繁华商圈的住宅又比较少,人们白天工作、购物之后,晚上就会离开;而回龙观、天通苑等密集住宅区又正好反过来。也就是说,不论是商业区还是生活区,便利店生意好的时段也就半天。(关于北京的便利店的生存现状,可参阅《在北京,找便利店比找对象还难...》)

而这种环境,又刚好适合那些自家经营的小卖部。人多的时候也能应付的过来,毕竟现在的小卖部也基本普及了线上支付,不用一张一张地找钱了;而人少的时候,就能舒舒服服地捧上一杯热茶听上两段儿评书相声,或者干脆就近拉着门口歇脚的大爷走上两盘儿象棋。

对于讲求人情味儿的老北京们来说,这种家人般的相处模式,显然更舒坦些。

part.3、每个老北京的童年,都幻想过拥有一间小卖部

小时候有句顺口溜,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隔壁小卖部。”

在很多老北京的童年里,小卖部都是和吃吃喝喝分不开的。那些记忆里令人怀念的零食小吃们,基本上八成都是从学校或者街头小卖部里淘来的。

隔壁组的同事希希是个标准的老北京,问她有没有关于小卖部的记忆时,希希答到现在都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校门口就有一家小卖部,每周五放学后为了庆祝周末的到来,都会拿着攥了一星期的零花钱冲进小卖部买上一两包零食,在回家的路上和小伙伴们分着吃。

“那时候,要是知道谁家里是开小卖部的,可真是能把我羡慕死,有一次老师问我们班同学你们以后的梦想,大家好多都是医生警察老师什么的,就我想长大以后开一家自己的小卖部。”

更何况,很多人眼中便利店的种种优点,到了老北京的眼里还真不一定当回事儿。

比如你觉得关东煮洋气好吃,人家就觉得小卖部里卖的烙饼面条鸡蛋灌饼接地气儿;你喜欢便利店里摆满的各种酸奶饮料,可在老北京的眼里,这些还真就不一定比得过小卖部门口的那几瓶老酸奶和北冰洋,顺便还能撸一下门口趴着的那只越来越胖的猫猫或狗狗。

北京本土导演冯小刚在电影《老炮儿》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有情有理儿”的老北京形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六爷”就是个在胡同里开小卖部的。

“小时候放暑假在胡同里奔跑玩耍,夏天嘛,特别热,有时候小卖部的叔叔阿姨就会给我们这些小孩一人来一冰棍儿,有时候孩子家长看到了要给人家钱,小卖部老板也是说什么都不会要的,这也是老北京人所说的人情。”希希回忆道。

其实何止对于老北京,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其他城市的北漂,虽然便利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北京城里那些“其貌不扬”的小卖部仍然具有吸引力。

有人说便利店就像是贴心的男朋友,用温暖的食物给予我们细腻的关心与爱护;那么家门口的那一家家小卖部,则像极了守在街头等你回家的老奶奶,点亮一盏小灯,虽然并不太明亮,那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却足以给我们劳累一天的内心带来慰藉。

[1]佚名.基于顾客价值的中日连锁便利店对比调查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1):64-67.

[2]佚名.低客流+高成本便利店24小时营业难题待解[J].中国食品,2019,No.767(7):94-9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北京,小卖部儿承包一切

其实何止对于老北京,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其他城市的北漂,虽然便利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北京城里那些“其貌不扬”的小卖部仍然具有吸引力。

文 | 上流UpFlow 大锤

编辑 | 蛋挞

“别玩儿了,赶紧先帮我去楼下小卖部带袋儿醋回来。出小区东门儿,往左走个十几步的那家儿,麻利儿着。”

北京的小卖部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虽然在手机地图上搜来搜去都不一定能在各种便利店中找到一两家小卖部的影子,可住在附近的左邻右舍却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小区周边500米以内所有小卖部的全部信息。

part.1、小卖部,北京城里随处可见的零售杂牌儿军

不起眼的小门脸儿,大红招牌上五花八门的名字,一两个塞满冷饮和冰棍儿的大冰柜,整整齐齐码满烟盒的玻璃柜台,三四排货架上分别摆放着零食饮料,油盐酱醋及各种常见的日常生活消耗品……

这就是我们记忆中小卖部的样子。

有媒体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说如果把便利店和连锁超市比作正规军,那么北京的这些小卖部小超市就只能算是杂牌军或者游击队了。

确实,当我们提到便利店,瞬间脑海里想到的便是全家、全时、罗森、7-11等品牌,但你要问我最常去的是哪一家?Emmmm,我能说小区楼下的那家小卖部吗?至于叫什么,好像叫啥啥副食店还是超市来着?

这些小卖部大多是非连锁的无品牌“夫妻店”,一般就叫日用品百货店、便民便利店,或者统称为小卖部。经营者一般也是夫妻一家或者个体户,规模不大,名牌的商品虽不多,认不出名字的杂牌子却不少。

这些“杂牌军”由于规模小,成本也比较低,因此在北京里不管是居民楼下还是地铁门口,随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想要在北京找到一家连锁的便利店,那么你可能将会在路上路过两到三家小卖部。

part.2、为什么北京这么多小卖部?

和南方很多城市满大街的便利店相比,北京的小卖部实在是又土又破;跟大型的连锁超市比起来,小卖部的商品又少得可怜。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北京这种超一线城市里,依然有这么多的小卖部呢?

▲东城永定门外桃杨路的胡同中的一家小卖部

因为就是这个既不新,又不大的小卖部,却和上门购物的买主们接触最紧密。

小卖部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生活中的各种必需品虽然样式种类没那么多,但该有的却也一件儿都不少。有时候甚至会在门口摆出来几样当季的水果和蔬菜,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去得晚了,卖相好点儿的早就被经常上门儿的老主顾们挑了去。

▲小卖部门口售卖的蔬菜水果

很多小卖部虽然商品种类不多,店主却也是有底气的。

一是因为一般的小卖部只是服务于某一个小区或胡同,货物用不着那么多;二是店主们大多太能聊了,明明你就只是去买袋儿醋,几句话说完他们连你要吃的饺子什么馅儿,家里要来什么人都能摸得一清二楚。

老主顾们自然也不会客气,发现自己想买的东西找不着,直接跑到前台找老板。小店都是小本生意,一般也不会有闲钱雇店员,前边坐着的就是老板。他要是觉得你说的东西靠谱,下次进货的时候直接就给你安排上了。一来二去,附近老主顾们的需求也就全都能满足了。

也许正是因为精准了解了消费者需求,年迈的小卖部们才顶得住年轻便利店的冲击,继续在各个社区、街道与胡同里生根发芽。

▲前门的京味儿7-11

除此之外,北京和上海、广东不同,历史文化元素丰富,尤其是东西城里古建筑又很多,在空间较为狭窄且有交错分布的胡同里开一家便利店,估计实用性就比不上多开几家门脸儿。

再加上北京的冬季实在太冷,除了深夜归来的上班族,人们大多不会在冬天的夜晚出来活动。所以那些24小时的便利店到了冬天大多都是做的赔本生意。

▲深夜藏在单元楼中的小卖部

北京这座城市各城区不但人口密度差别大,流动性也很强。居住、工作、商业三个部分分得清楚明确,距离也通常较远。繁华商圈的住宅又比较少,人们白天工作、购物之后,晚上就会离开;而回龙观、天通苑等密集住宅区又正好反过来。也就是说,不论是商业区还是生活区,便利店生意好的时段也就半天。(关于北京的便利店的生存现状,可参阅《在北京,找便利店比找对象还难...》)

而这种环境,又刚好适合那些自家经营的小卖部。人多的时候也能应付的过来,毕竟现在的小卖部也基本普及了线上支付,不用一张一张地找钱了;而人少的时候,就能舒舒服服地捧上一杯热茶听上两段儿评书相声,或者干脆就近拉着门口歇脚的大爷走上两盘儿象棋。

对于讲求人情味儿的老北京们来说,这种家人般的相处模式,显然更舒坦些。

part.3、每个老北京的童年,都幻想过拥有一间小卖部

小时候有句顺口溜,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隔壁小卖部。”

在很多老北京的童年里,小卖部都是和吃吃喝喝分不开的。那些记忆里令人怀念的零食小吃们,基本上八成都是从学校或者街头小卖部里淘来的。

隔壁组的同事希希是个标准的老北京,问她有没有关于小卖部的记忆时,希希答到现在都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校门口就有一家小卖部,每周五放学后为了庆祝周末的到来,都会拿着攥了一星期的零花钱冲进小卖部买上一两包零食,在回家的路上和小伙伴们分着吃。

“那时候,要是知道谁家里是开小卖部的,可真是能把我羡慕死,有一次老师问我们班同学你们以后的梦想,大家好多都是医生警察老师什么的,就我想长大以后开一家自己的小卖部。”

更何况,很多人眼中便利店的种种优点,到了老北京的眼里还真不一定当回事儿。

比如你觉得关东煮洋气好吃,人家就觉得小卖部里卖的烙饼面条鸡蛋灌饼接地气儿;你喜欢便利店里摆满的各种酸奶饮料,可在老北京的眼里,这些还真就不一定比得过小卖部门口的那几瓶老酸奶和北冰洋,顺便还能撸一下门口趴着的那只越来越胖的猫猫或狗狗。

北京本土导演冯小刚在电影《老炮儿》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有情有理儿”的老北京形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六爷”就是个在胡同里开小卖部的。

“小时候放暑假在胡同里奔跑玩耍,夏天嘛,特别热,有时候小卖部的叔叔阿姨就会给我们这些小孩一人来一冰棍儿,有时候孩子家长看到了要给人家钱,小卖部老板也是说什么都不会要的,这也是老北京人所说的人情。”希希回忆道。

其实何止对于老北京,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其他城市的北漂,虽然便利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北京城里那些“其貌不扬”的小卖部仍然具有吸引力。

有人说便利店就像是贴心的男朋友,用温暖的食物给予我们细腻的关心与爱护;那么家门口的那一家家小卖部,则像极了守在街头等你回家的老奶奶,点亮一盏小灯,虽然并不太明亮,那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却足以给我们劳累一天的内心带来慰藉。

[1]佚名.基于顾客价值的中日连锁便利店对比调查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1):64-67.

[2]佚名.低客流+高成本便利店24小时营业难题待解[J].中国食品,2019,No.767(7):94-9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