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新闻 齐文慧
电影上映六天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国庆档:截止10月15日晚,《攀登者》上映六天票房达6.88亿;《中国机长》上映六天票房15.6亿;《我和我的祖国》上映六天票房更是高达18.32亿!
10月18日,《双子杀手》登陆全国院线,今天正好也是六天。李安+威尔·史密斯+玛丽+杜比视界+IMAX+120帧+4K+3D,就是这样一个强强组合,累计票房仅1.8亿。
So Why?
是李安江郎才尽?观众买不起120帧票房?还是因为其他?
谁是李安?
什么?你问谁是李安?
充满中国特色的家庭伦理作品《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讲述国外细腻情感故事《理智与情感》《断背山》都出自李安之手,也是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创作出了一个虚拟的老虎……
他在各种题材的电影中游刃有余。
所有的在世导演中,只有4个人拿到过2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奥利佛·斯通、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李安。
凭借《断背山》《少年派》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还以《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三获奥斯卡的李安是好莱坞罕见的“华人之光”,“电影行业引领者”是65岁的他的最佳人设。
每一次,他的电影上映,总是能吸引全世界的眼光。
这次也不例外,时隔三年,他带着他的新作《双子杀手》重归大众视野。
影片北美开画后,口碑票房双扑街:烂番茄新鲜度28%、首周末票房仅为2050万美元。
在大陆上映之后“成功”做到了二次扑街,豆瓣评分仅7.1。从未露面的李安夫人也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帮忙影片宣传。1.38亿美金的成本马上就“打水漂”,有外媒预测,该片最终的亏损可能会高达7500万美元。
杜比视界+IMAX+120帧+4K+3D,双子杀手还是败了?
影片讲述了特工亨利正准备退休,却发现自己被一个年轻杀手追杀,而这个人竟是比自己年轻25岁的克隆人,于是展开了一场我与我的对决的故事。
4k的分辨率达到了普通电影的8倍,而120帧则是一般电影放映速度的5倍。演员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脸上的汗毛,都无比的真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画面也都无比的流畅。
据文化产业新闻(Cultural Industry News)了解,影片中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完全由数字技术创造出来。当然,其成本比威尔·史密斯的片酬还要贵两三倍。特别是影片中第一次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出现的镜头,几百人前后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
“我们很爱李安,也很佩服他在120帧上做的影像探索与实验,但是,我们还是没办法真正喜欢上《双子杀手》这样的电影。”
这句话说出了影迷的心声。
影迷们愿意为好电影掏腰包,但是不愿意将钱花美国特工电影中常见的情节和设计中。李安导演在技术上实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但是在聊技术、画面、清晰度这些外在的东西之后,更不能忘记谈人物、剧情、情感这些内容性的东西。父与子的关系、克隆人的伦理,这种话题在电影界的作品已经千千万万,很难让观众感受到新意。
导演想要带来一个更具革命性的影像世界,但其实,这样的受众更偏向行业内。观众们大多还是想要一个能吸引他们,或是打动他们的故事。技术让人眼前一亮之后,观众们更想要获得一份来自剧情的感动。
所以李安这一次,重技术却弄丢了人。
电影带动技术还是技术成就了电影?
或许每一个电影制作者都有对更清晰、更真实的画面的追求,在电影院观影的观众们也想要更优质的体验。
可是从票房来看,李安这次“变法”是失败的,投再多的钱、花费再多的功夫去塑造人物,却极少有观众领情买单。
李安曾在北京的映后交流里坦言还想继续拍下一部高帧率电影,他说“打击是一定有的,但我实在太好奇了,之前没有做到的东西,我想继续往下试,试到没有人出钱为止。”
这是李安的坚持。
近日,卡梅隆在采访中说:“我对高帧率技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它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解决3D的某些特定问题:比如当你快速平移镜头发生抖动的时候。对我来说,高帧率只是这类情况下的一种解决方案,称不上一种格式,也不像70mm一样会成为一个大事件,但显然李安不这么认为。在‘阿凡达’续集中,我会有节制地使用这一技术,但电影不会有高帧版本。” 他还说,对他而言高帧率就像一根魔杖,你在合适的时间挥舞它才会产生魔力。
这是卡梅隆的权衡。
作为影视创作者,技术和剧情应该双管齐下,让内容充实电影,技术推动电影。毕竟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残酷时代,再注重技术的也不能丢了影片最核心的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