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晓晨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曾深情地说道:“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可见,城市在市民心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而对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民众而言,这里不仅承载了成都人生活成长最温暖的记忆,她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烙印着只属于成都的文化与特色,一代代传承着其精神内涵,助推成都蓬勃发展。

如今的成都,早已从“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正在变身为“一座来了就要运动起来的城市”,特别是自2019年8月成都召开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以来,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驶入了快车道。
成都近年来频频亮出的“赛事”牌,也在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共享、创新与发展,以至于区域的主体与定位、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都带来了新的发展速度与前景。
赛事名城,成都“东进”新抓手
意大利时间2019年7月14日晚,成都在那不勒斯接过国际大体联会旗,并宣布大运会正式进入“成都时间”。与此同时,成都也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来看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来看可爱的大熊猫,来赏美景吃美食,来看成都的崭新发展。”
为什么会是成都?
国际大体联主席奥列格·马迪钦在成都考察时曾表示,“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去了这么多城市,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做到成都这样完善,让我感到非常震惊。成都的发展理念是全球性的、国际化的,同时也是绿色的,这跟大运会的理念完全契合。这也说明,我们选择成都是非常明智的。”
但具体到大运会,之于成都来说,却始终无法绕开“东进”二字。
作为成都实施“十字方针”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重要一环,“东进”不仅为成都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奠定功能载体和永续空间,更是为广大成都市民创造美好生活殷切期盼与回应。
按照规划,“东进”将进一步延续成都本地特色,延续成都传统的聚落模式,并且融合东部丘陵地区聚落的建设模式,保留原有的自然林盘、村落,构建一个青丘环抱、碧水穿城、多元组团、产城共融、轨道引领、理水筑核、点丘为园、下沉上憩的布局模式。
作为成都实施“东进”后的首个国际性体育盛会,其实也从侧面预示着区域各方面建设将进行提速升级。以此为契机,“东进”,特别是龙泉驿区的城市建设、生态营造、城市配套、交通改造、人居环境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大运会能为区域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以2011年深圳成功申办第26界大运会为例,深圳借大运会契机将地铁网络、大运场馆等重要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合理布局,并重点向原特区外倾斜,彻底改变了原特区管理线外龙岗区相对落后的面貌,使龙岗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迅速提升,也让龙岗的城市化进程至少加快了10年。
仅以交通层面来看,与大运会相关的综合交通项目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成自高铁已开工,地铁18号线和天府机场高速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而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天府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将于今年完工,2020年建成竣工,在2021年大运会前通航投用。
另外,也确定了成南达、成自、成渝等铁路在东部新城设置高铁站点,同时在成南达铁路空港新城段预留高铁货站,并优化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轨道线网骨架体系、“二纵五横”高速路网和“十一纵八横”快速路网体系,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成都“东进”战略的立体交通网络。
而从2019年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来看,今年以来成都市政府也将加大“东进”力度,坚持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打造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
同时加快空港新城、天府奥体城、国际高等教育园区建设;推进简州新城、淮州新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快建设地铁18号线;加快建设成资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龙简快速路等基础设施。
而对于大运会,政府也将强力推进大运村、东部新城市民中心、金堂通用航空机场等重大支撑性项目建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成都在推进并着力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特别是在“赛事名城”的建设力度。
体育经济,成都站在了“新赛道”之上
在成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作为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品牌竞争力的体育赛事,在成都大力发展新经济时代下又该如何布局?
其实早在今年8月,在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上,成都便已制定并发布了《成都市体育产业振兴发展方案(2020-2025年)》,将把成都建成国际赛事热力城市、时尚运动先锋城市、体育旅游目的城市、休闲运动活力城市、绿道健身示范城市。

而通过体育产业振兴,举行国内外重大赛事,已然成为包括北京、深圳等城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径。尤其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35年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由此可见,为城市发展赋予新动能,发展体育产业已让成都站在了“新赛道”之。
而通过借鉴其他城市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经验也不难看出,体育赛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和载体。例如,2001年的北京,2011年的深圳,如今是2021年的成都,虽都间隔十年,但十年间,这场素有“小奥运”之称的盛会让每座城市在“后大运时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据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来看,至少在2018年底,成都在全球城市的排名已经上升至了第71位,并连跨两级升至Beta+。
2021年大运会后,成都在全球城市的排名又将如何?或许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体育,特别是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定会成为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的发展契机。
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看来,体育能促进城市发展有八大作用,即:提升城市的全球影响力、重塑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再生、带动城市转型、打造旅游目的地、增加就业、吸引投资和人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对于城市,特别是民众而言,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盛会,至少能对城市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8月,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举行。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出席并讲话。范锐平强调,要坚持把“谋赛”与“谋城”相结合,统筹做好赛事筹备和城市建设工作,让“三大赛事”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助推器。成都也将随着赛事经济的到来,迈上一个新的增长点。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把“三城三都”作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经过两年来努力,成都成功举办了世警会,拿到了大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举办权。在世界领先的体育市场情报服务商Sportcal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赛事影响力(GSI)国家(地区)和城市榜单中,成都由第89名跃升至第28名。
范锐平指出,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自信和底气。成都在2018年至2020年将累计举办67个国际体育赛事。近年来,成都先后承办了53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仅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收入一项就达5.64亿元,并逐渐迈入赛事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科学统筹“谋赛”“谋城”“兴业”工作,高标准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将是成都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成都“东进”,龙泉驶入发展快车道
曾几何时,成都的城市发展因山而限。受西边龙门山脉和东边龙泉山两面夹峙,虽有“天府之国”美誉,但却也因“蜀道难”制约着成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然而作为一座有着4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城址自古不徙,“成都”之名也历经千年不曾改变,堪称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大奇迹。
但成都,也与全世界诸多大城市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口不断涌入,资源环境不断被挤压的“城市病”。
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聚集效应,其实早在1999年城市规划中便明确地提出了成都必须调整城市现有结构和形态。城市重点向东、向南发展,将促进成都向组团形、带形城市形态过渡,把单中心城市结构变为多中心结构。
然而彼时的龙泉,只不过是成都的一个郊区。从成都到龙泉驿区,也只有成渝高速公路和318国道。而且,彼时的国道两边,也几乎是耕地,甚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路难行、学难上、病难看、安难居一直困扰了龙泉的发展。
2017年,经过18年的规划与发展,成都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而这一次,也拉开了成都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帷幕。

根据规划,“东进”核心范围虽然在龙泉山脉以东,并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两年来,随着“东进”战略的不断深入,天府国际机场、地铁18号线、大运村、东安湖体育中心、天府奥体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实施。然而除了这些承接大型体育盛会的场馆外,到2035年,也将基本建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到本世纪中叶,东部新城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来,龙泉驿区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问题和新困难,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1-9月,GDP完成798.8亿元,在全市排第2位,同比增长9.5%,在中心城区排第2位,在全市排第6位。
分产业来看,龙泉驿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2.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03.2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2.0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比为2.8:75.6:21.6。
另外,根据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龙泉山将提升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并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央绿心,实现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未来的龙泉会是什么样?
或许总规已经给出了最佳答案——优化重点片区设计,强化城市形态和色彩管理,精心雕琢城市天际线,加快塑造“灵秀山水、新型车城、巴蜀古驿、时尚雅致”的城市形象。
而龙泉,则是要充分利用其独特山水风貌,形成独具魅力的显山、望山、靓山、坐山观城的城市景观。同时围绕“六大区域核心水系”,激发滨水区域活力,形成“蓝绿交织”的网络生态基底,塑造以“一心两翼两带”的空间格局,营造疏密有致、望山透绿的城市活力界面。
相信不久,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将在此诞生,而这张名片,将以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面貌成为成都人民新的“生态人居后花园”,并展现一幅百鸟争吟、蝉鸣蛙叫的城市田园新风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