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论坛回顾|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论坛回顾|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

《城市中国》在桃花坞论坛活动区举办了题为“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的主题论坛。

10月27日下午,《城市中国》在桃花坞主会场论坛活动区举办了题为“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的主题论坛。

论坛以加速和压缩下的中国城市化为主题背景,三位嘉宾分别从商业空间、生产要素、都市人文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以及人与空间、时间、基础设施的复杂关系。论坛由《城市中国》执行主编、营运总监崔国主持。

▲《城市中国》执行主编、营运总监崔国

首先,彼山设计主持建筑师吴冠中带来了主题为“当代城市商业空间的加速与压缩”的演讲。迅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和社会变革推动城市商业不断更新,中国尤为明显。中国在几十年间加速变化,欲赶上并超越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加速了带来积累薄弱的供给问题和需求爆炸的需求问题,内外两侧给予商业模式以空间压力。商业市场竞争中的淘汰机制、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管理的单一化模式、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国际化趋势、信息时代的文化认知趋同,都形成了对商业发展的压缩。

▲彼山设计主持建筑师吴冠中

吴冠中指出,未来的商业地产运营者需要具备策展思维,消费者面对碎片化的商品与品牌信息时,需要类似杂志编辑为其筛选出贴切的商品与品牌。同时,商业营造将越来越重设计、轻材质,搭好架子再招商的传统模式将转化为先定制好内容再量身定做的“产品化”模式。

第二个分享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一处(城市学研究处)处长李明超带来,主题是“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的城际迁移与空间重构”。高铁时代是依托由高铁站、高铁线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高铁综合体和高铁经济的发展阶段。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一处(城市学研究处)处长李明超

进入高铁时代,高铁改变着城市空间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在城市间迁移和城市空间内的重新配置。高铁沿线城市相关产业出现了核心要素迁移和空间结构重构的迹象,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人才的培育、引进和集聚。基于高铁网络的城市空间通勤时间大幅压缩,“同城化效应”、“一体化效应”对创意人才资源流动和集聚的影响愈来愈大。

李明超认为,高铁网络能够改善产业区域布局基础,改善产业区域布局基础,强化产业竞争层次与跨区合作,但它对区域城市格局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小城市会承接周边大城市疏解和迁移的产业,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更多资源向中心和枢纽城市集聚,从而形成“虹吸效应”,中小城市被边缘化,城市发展的资源分配更加不均衡。

演讲最后,李明超对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城市空间重构提出了四点应对策略:提升高铁枢纽等级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高起点发展;依托高铁新城探索文创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培育楼宇经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探索产城融合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最后,来自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罗小茗带来了题目为“变异的时间:城市想象中的速度与经验”的演讲。演讲从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出发,通过对各时期哲学思想、近现代绘画作品、二十世纪社会理论的梳理,阐释何谓“时间的异化”。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罗小茗

罗小茗通过对三个科幻文学故事的解读,提出关于城市想象中的速度问题。例如,科幻作家韩松认为,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是城市的灯光污染把头顶明洁星光驱走的经济体。睡眠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再无意义”。罗小茗进一步提出城市化加速主义所带来的人文后果。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彻底告别了被革命理想和集体捆绑的状态后,无所依傍的个人的生命时间,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经验,急需找到新的容器去承载和定位,而高速膨胀的都市空间和都市生活,构成了这种重要的容器的标识。这种都市化的环境,因为加速所带来的某一种唯一尺度的时间标准,造成了社会新的平庸。

演讲最后,罗小茗提出几个问题:时间牢笼在哪里?不同的时间尺度是否可能?时间有没有颜色?谁来确定事件和行为的节奏、持续时间、速度、顺序和同步化?对上述的问题的思考,我们得以重新认识时间与速度的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论坛回顾|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

《城市中国》在桃花坞论坛活动区举办了题为“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的主题论坛。

10月27日下午,《城市中国》在桃花坞主会场论坛活动区举办了题为“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的主题论坛。

论坛以加速和压缩下的中国城市化为主题背景,三位嘉宾分别从商业空间、生产要素、都市人文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以及人与空间、时间、基础设施的复杂关系。论坛由《城市中国》执行主编、营运总监崔国主持。

▲《城市中国》执行主编、营运总监崔国

首先,彼山设计主持建筑师吴冠中带来了主题为“当代城市商业空间的加速与压缩”的演讲。迅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和社会变革推动城市商业不断更新,中国尤为明显。中国在几十年间加速变化,欲赶上并超越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加速了带来积累薄弱的供给问题和需求爆炸的需求问题,内外两侧给予商业模式以空间压力。商业市场竞争中的淘汰机制、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管理的单一化模式、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国际化趋势、信息时代的文化认知趋同,都形成了对商业发展的压缩。

▲彼山设计主持建筑师吴冠中

吴冠中指出,未来的商业地产运营者需要具备策展思维,消费者面对碎片化的商品与品牌信息时,需要类似杂志编辑为其筛选出贴切的商品与品牌。同时,商业营造将越来越重设计、轻材质,搭好架子再招商的传统模式将转化为先定制好内容再量身定做的“产品化”模式。

第二个分享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一处(城市学研究处)处长李明超带来,主题是“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的城际迁移与空间重构”。高铁时代是依托由高铁站、高铁线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高铁综合体和高铁经济的发展阶段。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一处(城市学研究处)处长李明超

进入高铁时代,高铁改变着城市空间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在城市间迁移和城市空间内的重新配置。高铁沿线城市相关产业出现了核心要素迁移和空间结构重构的迹象,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人才的培育、引进和集聚。基于高铁网络的城市空间通勤时间大幅压缩,“同城化效应”、“一体化效应”对创意人才资源流动和集聚的影响愈来愈大。

李明超认为,高铁网络能够改善产业区域布局基础,改善产业区域布局基础,强化产业竞争层次与跨区合作,但它对区域城市格局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小城市会承接周边大城市疏解和迁移的产业,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更多资源向中心和枢纽城市集聚,从而形成“虹吸效应”,中小城市被边缘化,城市发展的资源分配更加不均衡。

演讲最后,李明超对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城市空间重构提出了四点应对策略:提升高铁枢纽等级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高起点发展;依托高铁新城探索文创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培育楼宇经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探索产城融合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最后,来自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罗小茗带来了题目为“变异的时间:城市想象中的速度与经验”的演讲。演讲从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出发,通过对各时期哲学思想、近现代绘画作品、二十世纪社会理论的梳理,阐释何谓“时间的异化”。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罗小茗

罗小茗通过对三个科幻文学故事的解读,提出关于城市想象中的速度问题。例如,科幻作家韩松认为,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是城市的灯光污染把头顶明洁星光驱走的经济体。睡眠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再无意义”。罗小茗进一步提出城市化加速主义所带来的人文后果。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彻底告别了被革命理想和集体捆绑的状态后,无所依傍的个人的生命时间,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经验,急需找到新的容器去承载和定位,而高速膨胀的都市空间和都市生活,构成了这种重要的容器的标识。这种都市化的环境,因为加速所带来的某一种唯一尺度的时间标准,造成了社会新的平庸。

演讲最后,罗小茗提出几个问题:时间牢笼在哪里?不同的时间尺度是否可能?时间有没有颜色?谁来确定事件和行为的节奏、持续时间、速度、顺序和同步化?对上述的问题的思考,我们得以重新认识时间与速度的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