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青岛高新区:“青岛中心”再添高新动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青岛高新区:“青岛中心”再添高新动能

回望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改革”二字构成了高新区前进步伐的底色。

文|王丹青

10月25日上午,青岛高新区召开干部会议,调整后的领导班子集体亮相,拉开了青岛高新区机制体制改革的序幕。

而此次公布的青岛高新区领导班子成员则为青岛高新区的改革奠定了基调:由青岛城阳区委书记王波兼任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波表示,要把高新区打造成为汇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和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绝对“高地”,城阳区和高新区是互为表里、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一个整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调整,或将为处在青岛中心区位的城阳带来高新动能,也将为高新区加码“青岛中心”的重要战略位置。

国家级新区:新经济增长极

作为青岛市培育新型产业经济的集聚地,青岛高新区以创新为核,瞄准蓝色经济方向,培育出了软件信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医疗医药、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等6大主导产业,打造青岛市新经济的增长极。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这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大高新区面积9.95平方公里。

据青岛高新区网站信息,青岛高新区由胶州湾北部园区(含新产业团地、新材料团地)、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以及市南软件园构成,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自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青岛高新区便紧盯蓝色经济发展方向,这既是青岛的区位优势决定的,也是青岛高新区的使命所在。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资源,青岛高新区培育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仪器仪表与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与军民融合等涉海涉蓝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并在近几年涌现出了一批以明月海藻、海山海洋装备等为代表的优秀蓝色企业。

2017年,青岛高新区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建设园区;高新区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工作;新产业团地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首家数字化园区建设试点单位”;新材料团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科园被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通讯产业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科技街被认定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市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据介绍,《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山东半岛(青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已编写完成,确定了提升青岛高新区发展能级、建设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改革“排头兵”:体制机制先行区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青岛高新区对于青岛的意义不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在青岛这座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青岛高新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的历史重担。

而在今年青岛市实施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青岛高新区也作为改革试点功能区,再次站上了改革“排头兵”的位置。

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公开表示,将在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工委的领导下,始终做到改革创新,全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回望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改革”二字构成了高新区前进步伐的底色。

招商质量和效率决定了高新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通过招商制度改革,青岛市高新区提高了招商的专业化和精准化程度,从2016年开始,高新区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创新“事业部”体制,调整成立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建立扁平化决策、开放试运行、专业化招商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在山东省第一次推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业务试点,推行“多证合一、一证一码”;建立高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科技试点政策。

通过招商制度改革,不仅让高新区招得来企业,更能留得住企业。截至2018年9月,青岛高新区主园区累计引进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427亿元,含世界500强1家,国内行业50强6家,5亿元以上项目11个。举办全区2018年首届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44.8亿元的同元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30亿元的软控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阜丰生物医药产业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8英寸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以及国药器械华东研发产业基地、微软(中国)孵化基地、海克斯康产业园、华强方特(青岛)熊出没动漫谷、船歌餐饮总部、人民视频等一批龙头项目签约落户,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融合发展:青岛中心的高新动能

在青岛,高新区与城阳区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地理上来说,高新区位于城阳区内,但在行政等级和区域管理上,二者却是分开的。此次高新区领导班子调整后,城阳区委书记王波兼任高新区工委书记,对外释放出一个信号:至此,高新区将与城阳区开启融合发展时代。

依据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青岛城市定位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而城阳区,则位于这个中心城市的地理中心位置,承担起连接青岛南北部发展的历史重任。

王波曾公开表示,青岛市正在推进功能区试点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首批4个试点,城阳就占据两席,分别是青岛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另外,市委已决定,红岛、河套两个街道重新划归城阳,城阳的行政面积由378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53平方公里。城阳在大青岛的“中心”区地位将一步彰显。

与此同时,高新区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定位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与北京国际机场同等级别的4F机场——青岛新机场即将投入使用,高新区距离新机场仅20分钟车程;定位于山东半岛最大交通枢纽的高新区高铁站也即将启用;连接青岛北站至新机场的地铁8号线北段即将开通……

届时,机场、高铁、轻轨、地铁立体交通体系将会联通山东半岛各个城市及青岛的各个城区,而集中了奥体、会展、医疗、教育、文化(图书馆、博物馆)高端会议、高端接待、旅游服务等等19大市级配套的高新区也将作为核心之一,融入其中。

城阳区是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与高新区的融合发展,或将为青岛带来新的“中心动能”。王波表示,城阳区和高新区共同处在大青岛发展的一个耀眼的位置,共同肩负着大青岛由南向北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的重任。“我们一定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走好脚下的长征路,努力打造阳光高效的发展生态,奋力谱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青岛高新区:“青岛中心”再添高新动能

回望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改革”二字构成了高新区前进步伐的底色。

文|王丹青

10月25日上午,青岛高新区召开干部会议,调整后的领导班子集体亮相,拉开了青岛高新区机制体制改革的序幕。

而此次公布的青岛高新区领导班子成员则为青岛高新区的改革奠定了基调:由青岛城阳区委书记王波兼任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波表示,要把高新区打造成为汇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和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绝对“高地”,城阳区和高新区是互为表里、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一个整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调整,或将为处在青岛中心区位的城阳带来高新动能,也将为高新区加码“青岛中心”的重要战略位置。

国家级新区:新经济增长极

作为青岛市培育新型产业经济的集聚地,青岛高新区以创新为核,瞄准蓝色经济方向,培育出了软件信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医疗医药、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等6大主导产业,打造青岛市新经济的增长极。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这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大高新区面积9.95平方公里。

据青岛高新区网站信息,青岛高新区由胶州湾北部园区(含新产业团地、新材料团地)、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以及市南软件园构成,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自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青岛高新区便紧盯蓝色经济发展方向,这既是青岛的区位优势决定的,也是青岛高新区的使命所在。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资源,青岛高新区培育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仪器仪表与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与军民融合等涉海涉蓝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并在近几年涌现出了一批以明月海藻、海山海洋装备等为代表的优秀蓝色企业。

2017年,青岛高新区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建设园区;高新区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工作;新产业团地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首家数字化园区建设试点单位”;新材料团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科园被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通讯产业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科技街被认定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市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据介绍,《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山东半岛(青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已编写完成,确定了提升青岛高新区发展能级、建设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改革“排头兵”:体制机制先行区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青岛高新区对于青岛的意义不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在青岛这座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青岛高新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的历史重担。

而在今年青岛市实施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青岛高新区也作为改革试点功能区,再次站上了改革“排头兵”的位置。

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公开表示,将在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工委的领导下,始终做到改革创新,全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回望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改革”二字构成了高新区前进步伐的底色。

招商质量和效率决定了高新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通过招商制度改革,青岛市高新区提高了招商的专业化和精准化程度,从2016年开始,高新区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创新“事业部”体制,调整成立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建立扁平化决策、开放试运行、专业化招商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在山东省第一次推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业务试点,推行“多证合一、一证一码”;建立高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科技试点政策。

通过招商制度改革,不仅让高新区招得来企业,更能留得住企业。截至2018年9月,青岛高新区主园区累计引进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427亿元,含世界500强1家,国内行业50强6家,5亿元以上项目11个。举办全区2018年首届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44.8亿元的同元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30亿元的软控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阜丰生物医药产业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8英寸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以及国药器械华东研发产业基地、微软(中国)孵化基地、海克斯康产业园、华强方特(青岛)熊出没动漫谷、船歌餐饮总部、人民视频等一批龙头项目签约落户,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融合发展:青岛中心的高新动能

在青岛,高新区与城阳区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地理上来说,高新区位于城阳区内,但在行政等级和区域管理上,二者却是分开的。此次高新区领导班子调整后,城阳区委书记王波兼任高新区工委书记,对外释放出一个信号:至此,高新区将与城阳区开启融合发展时代。

依据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青岛城市定位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而城阳区,则位于这个中心城市的地理中心位置,承担起连接青岛南北部发展的历史重任。

王波曾公开表示,青岛市正在推进功能区试点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首批4个试点,城阳就占据两席,分别是青岛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另外,市委已决定,红岛、河套两个街道重新划归城阳,城阳的行政面积由378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53平方公里。城阳在大青岛的“中心”区地位将一步彰显。

与此同时,高新区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定位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与北京国际机场同等级别的4F机场——青岛新机场即将投入使用,高新区距离新机场仅20分钟车程;定位于山东半岛最大交通枢纽的高新区高铁站也即将启用;连接青岛北站至新机场的地铁8号线北段即将开通……

届时,机场、高铁、轻轨、地铁立体交通体系将会联通山东半岛各个城市及青岛的各个城区,而集中了奥体、会展、医疗、教育、文化(图书馆、博物馆)高端会议、高端接待、旅游服务等等19大市级配套的高新区也将作为核心之一,融入其中。

城阳区是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与高新区的融合发展,或将为青岛带来新的“中心动能”。王波表示,城阳区和高新区共同处在大青岛发展的一个耀眼的位置,共同肩负着大青岛由南向北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的重任。“我们一定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走好脚下的长征路,努力打造阳光高效的发展生态,奋力谱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