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个程序员,半夜不睡,跟谁聊天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个程序员,半夜不睡,跟谁聊天呢?

当程序员们试图向上生长,突破职业瓶颈时。那些制约他们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

文|脉脉数据研究院

李鹏举一行代码也没写过,但是论起对程序员的了解程度,可能连程序员自己都比不上他。

李鹏举是一名猎头,专“挖”互联网技术方面的猎头。入行这么多年,发生在他与程序员之间的故事,精彩纷呈,“有一个程序员,母亲在老家犯了心脏病,都是我给送去的医院。”

“我是想挣这份钱,但也是真心帮人家。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跟程序员做朋友的真心,我凭什么挣这份钱。”

在李鹏举眼中,程序员确实跟大家想的不大一样。

周五下午,时间刚过四点,李鹏举就准备下班了。今天家里要来几个重要的客人,他得好好准备一下。说是客人,其实都是朋友,是“我从北京挖回大连的程序员”。年纪相仿,聊的投机,慢慢就成了朋友。”

人生关怀专家

前几年的一个春节,有一个维护了很久的候选人从北京回来大连老家。“聊了挺长时间但一直没见过面。想跟人家把关系拉近一些,我就主动提出来去接站。可能是聊的确实不错,他就同意了。”

李鹏举早早就去了火车站,“那种心情就像网恋奔现,也激动也紧张。”

“毕竟只是网上聊的好,不知道线下是不是也能聊的来。”结果证明鹏举多虑了,两个人不仅聊的不错,候选人还给他带了不少公司的手办周边,“从那之后,每年我家门上贴的对联都是他给我带回来的。”

“其实跟程序员聊天并不难。你这边说一长串,那边回复一个嗯的真的非常少。这么说吧,程序员们不仅没那么内向,相反有的时候还特别爱聊特别能聊,不分时间地点的聊。”

最近俩月,李鹏举每个礼拜都能在半夜收到同一个程序员候选人的微信。

这位候选人在大厂核心部门工作,赶上忙的时候,连续一两个月都是半夜回家。

“聊的也就是同事甩锅、抢功、加班之类的事。虽然是半夜,但作为猎头,我得陪他聊啊,这是工作。不过越聊我就越能理解他的处境,没成家,在北京租房住,半夜下班了,想把一天的苦水跟别人说说,打开微信,来回滑,他能跟谁说。爸妈不能说,不熟的朋友不能说,太熟的朋友也不行,还没有对象,只有我这个没见过面还总是聊工作的猎头最合适。”

做猎头,李鹏举生生把自己做成了人生关怀专家。

“仔细想想,半夜只能找我这个猎头聊人生,他真的太难了。”

“按理说,既然被加班折磨的不轻,那跳槽的时候就该选一份不加班的工作吧,结果还真不是。我的不少候选人,往往是从一个加班多的地方,跳槽到一个加班更多的地方,原因很简单,薪资高。”

有一个候选人,从大厂跳槽去了一家做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每天忙的直骂街,但他跟李鹏举说,如果再选一次,可能他还会选择跳槽到这家公司。“程序员自己心里有一个评价,程序员可能是一碗青春饭,趁着能挣钱的时候,赶紧挣钱。”

脉脉《程序员真相大调研2019》的数据也印证了李鹏举的说法,只有26.1%的受访程序员表示,愿意一直做技术岗位到退休。

与候选人沟通得越多,李鹏举就越能发现,除了工作繁重,程序员这份工作另一个残酷的地方是,高速迭代。

技术开发是一个不断成长高速迭代的行业,需要程序员不断学习,跟着时代发展,“今天用的语言、结构,明天可能就过时了,这样的压力太大了。”

技术更新快就不能保持学习吗?很难,因为没那么多时间,尤其人到中年。

工作需要时间,学习需要时间,一旦成家立业,家庭也需要时间,三方不断压榨程序员的时间,当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学习常常是第一个被放弃的。

“这边是工作的deadline要到了,那边是家里孩子或者老人有事了,你还有精力学习?”李鹏举说,也有程序员跟他说过“写代码其实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整块的时间,一会被这件事打断,一会被那件事打断,不仅效率低,写的也不好。但成年人的时间,哪有自己说了算的,领导让你去开个会,妻子让你帮孩子报个班,哪个都得罪不起。”

脉脉在《程序员真相大调研2019》中,请受访的程序员对生活压力进行自我评分(1-10分,10分为压力最大),结果显示压力值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显著增加,初入时程序员们的压力值为6.42,随后一路攀升,进入职场10年后,程序员们的平均压力值超过了7。

当工作、家庭,以及被时代淘汰的压力同时袭来,焦虑和中年危机似乎不可避免。

年轻时逃过的课,变成躲不开的债

当程序员们试图向上生长,突破职业瓶颈时。那些制约他们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

根据脉脉《程序员真相大调查2019》的调研数据,在专业技术之外,程序员最想学习的是人际沟通和经济管理知识。

单辉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国际云计算巨头在国内的合作伙伴,他是技术出身,现在负责平台运营和产品开发的管理工作。在他看来,有技术基础,同时具有商业和业务视角,能够将技术与业务结合起来的程序员,才能获得不一样的发展。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比如轮岗、项目合作等,增加自己的商业、业务、客户等多视角。”单辉认为,“路能越走越宽的技术人员,总是能够主动拓宽视野,学习各种知识。但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在大学就已经定型,个人突破需要足够强的心理动机和持久力。”

单辉很是认同,放大视角来看,需要回到如何改变专业或是说职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开始。比如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对于职业成长的意义,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逐渐显现出来。

那些在年轻时逃过的“课”,可能都会成为人生的债。

公司内,双通道是正解吗?

程序员的焦虑,绝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程序员所在公司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公司内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大公司都设置有“双通道”制度,即专注于技术与专业的人才,可以循技术专家路径晋升,而有志从事管理的人才,则可以从管理通道上升。

双通道的设置,意在帮助人才在管理之外开辟出一条专门针对技术人员的晋升路径,使得技术型人才更安心的通过提升专业能力的方式,为组织提供贡献。

但在实际执行中,双通道职业阶梯却难以尽如人意。在李鹏举沟通过的技术领域候选人中,不论最开始选择的是什么,大多数人最终都将选择走上管理道路。“始终走技术专家路线,我只见过一个,交大少年班毕业,进入某大厂后一直写代码,技术非常高,在公司里被当做宝一样贡起来。这条路只适合那些真正痴迷代码的人,而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工作几年后升为技术管理经理,少写点代码多做点计划。”

在脉脉上,相关的话题讨论也不少:

“国内管理更好一点,也看公司技术话语权,技术话语权高的可以走技术路线。”

“管理线天花板更高,但是更不安全。”

也有一位大厂经理直言,“其实就是管理岗位不多,用专家通道释放一些管理上需要晋升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周禹教授对脉脉说,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在一些中国企业中,企业实体资源的决策权实际上会向管理倾斜,造成专家的资源调动权缺失感。

周禹教授将双通道职业阶梯分为了初中高级三个版本。现阶段,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能做到1.0版本,也就是职级对等;部分头部企业可以做到2.0版本,即待遇对等,甚至在一些技术高度密集的企业,专家比管理的薪资还要更高;但3.0版本,也就是权利对等,还鲜有企业能做到,专业领域的技术决策权、资源决策权和人才决策权并不在专家手中。

“虽然现阶段,中国企业一直在讲授权,其实更多的是经营管理授权,技术决策授权做的还相对不足。”周禹说。

想通过双通道职业阶梯,帮助程序员解决职业难题,还需要企业在制度上做更多的事情。

跳出来,求出路

跳出企业内部晋升这条路,程序员们还有哪几条路可选?

转向服务体系,将专业知识转场应用。陈瑞在国内一家著名电信设备厂商工作,他身边的同事,到了中年之后,许多研发人员就会进入服务体系,即从事专业服务、培训、咨询等相关工作,还有的会转换去做HR,或是成为业务部门的HRBP。

释放自己的价值,去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去国企,去正在拥抱“互联网+”的传统企业。一方面,工作压力相比互联网公司要小很多。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并不要求技术水平非常顶尖,到了那里,马上变成香饽饽,何乐而不为。当然,技术能否再上一层楼,就成为了问号。

转型销售,做销售中最懂技术的,最技术中最能卖货的。前文提到的单辉说,客户对于这样的销售,更是视为专家来沟通,的确会高看一眼。“资源型销售有资源有关系,关系可以更快的敲开客户的门;而技术出身的销售既能理解客户业务,又能实际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容易成单。当然,相互配合,效果更好“。

转型猎头,你的同事就是你的宝贝。转型做猎头的不多,但做出名堂的不少。李鹏举说,业内颇有几个名气挺大的老大哥,原来做过十几年程序员,在理解用人公司的需求,以及评估候选人的水平的时候,他们非常有优势。

“做程序员的时候,他们同事,认识的人脉,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稍微能说会道,转型做猎头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个知名度颇高的相亲角,北京的天坛、玉渊潭,上海的人民公园,杭州的万松岭,在大连,这个地方是劳动公园。前一段时间,一位程序员朋友被家里逼得太紧,没办法,只好约上李鹏举陪他一起去劳动公园走一遭。

“一般这里都是大爷大妈比较多,年轻人少。我俩一到,就有不少大爷大妈围上来问,一下午,我这个程序员朋友的微信几乎加爆了。”

“那天劳动公园的大爷大妈,饭都不做了跟他在这唠,你说有多稀罕他这个程序员。”

你看,程序员还挺受欢迎的。

最后再假正经一把。

我们常问的是:都问35岁的程序员哪去了?那35岁的运营,35岁的产品,35岁的行政,35岁的市场,他们都去哪了?以及35岁的你,将何去何从?

程序员们面对的,工作压力大,技术迭代快,工作生活平衡难,职业发展道路不明确等等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面对的。

我们观察程序员,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观察自己。

修炼,成长,转场,跨界,那些程序员们对生活的反击,也可以给每个职场人启发。

面对这些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个程序员,半夜不睡,跟谁聊天呢?

当程序员们试图向上生长,突破职业瓶颈时。那些制约他们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

文|脉脉数据研究院

李鹏举一行代码也没写过,但是论起对程序员的了解程度,可能连程序员自己都比不上他。

李鹏举是一名猎头,专“挖”互联网技术方面的猎头。入行这么多年,发生在他与程序员之间的故事,精彩纷呈,“有一个程序员,母亲在老家犯了心脏病,都是我给送去的医院。”

“我是想挣这份钱,但也是真心帮人家。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跟程序员做朋友的真心,我凭什么挣这份钱。”

在李鹏举眼中,程序员确实跟大家想的不大一样。

周五下午,时间刚过四点,李鹏举就准备下班了。今天家里要来几个重要的客人,他得好好准备一下。说是客人,其实都是朋友,是“我从北京挖回大连的程序员”。年纪相仿,聊的投机,慢慢就成了朋友。”

人生关怀专家

前几年的一个春节,有一个维护了很久的候选人从北京回来大连老家。“聊了挺长时间但一直没见过面。想跟人家把关系拉近一些,我就主动提出来去接站。可能是聊的确实不错,他就同意了。”

李鹏举早早就去了火车站,“那种心情就像网恋奔现,也激动也紧张。”

“毕竟只是网上聊的好,不知道线下是不是也能聊的来。”结果证明鹏举多虑了,两个人不仅聊的不错,候选人还给他带了不少公司的手办周边,“从那之后,每年我家门上贴的对联都是他给我带回来的。”

“其实跟程序员聊天并不难。你这边说一长串,那边回复一个嗯的真的非常少。这么说吧,程序员们不仅没那么内向,相反有的时候还特别爱聊特别能聊,不分时间地点的聊。”

最近俩月,李鹏举每个礼拜都能在半夜收到同一个程序员候选人的微信。

这位候选人在大厂核心部门工作,赶上忙的时候,连续一两个月都是半夜回家。

“聊的也就是同事甩锅、抢功、加班之类的事。虽然是半夜,但作为猎头,我得陪他聊啊,这是工作。不过越聊我就越能理解他的处境,没成家,在北京租房住,半夜下班了,想把一天的苦水跟别人说说,打开微信,来回滑,他能跟谁说。爸妈不能说,不熟的朋友不能说,太熟的朋友也不行,还没有对象,只有我这个没见过面还总是聊工作的猎头最合适。”

做猎头,李鹏举生生把自己做成了人生关怀专家。

“仔细想想,半夜只能找我这个猎头聊人生,他真的太难了。”

“按理说,既然被加班折磨的不轻,那跳槽的时候就该选一份不加班的工作吧,结果还真不是。我的不少候选人,往往是从一个加班多的地方,跳槽到一个加班更多的地方,原因很简单,薪资高。”

有一个候选人,从大厂跳槽去了一家做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每天忙的直骂街,但他跟李鹏举说,如果再选一次,可能他还会选择跳槽到这家公司。“程序员自己心里有一个评价,程序员可能是一碗青春饭,趁着能挣钱的时候,赶紧挣钱。”

脉脉《程序员真相大调研2019》的数据也印证了李鹏举的说法,只有26.1%的受访程序员表示,愿意一直做技术岗位到退休。

与候选人沟通得越多,李鹏举就越能发现,除了工作繁重,程序员这份工作另一个残酷的地方是,高速迭代。

技术开发是一个不断成长高速迭代的行业,需要程序员不断学习,跟着时代发展,“今天用的语言、结构,明天可能就过时了,这样的压力太大了。”

技术更新快就不能保持学习吗?很难,因为没那么多时间,尤其人到中年。

工作需要时间,学习需要时间,一旦成家立业,家庭也需要时间,三方不断压榨程序员的时间,当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学习常常是第一个被放弃的。

“这边是工作的deadline要到了,那边是家里孩子或者老人有事了,你还有精力学习?”李鹏举说,也有程序员跟他说过“写代码其实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整块的时间,一会被这件事打断,一会被那件事打断,不仅效率低,写的也不好。但成年人的时间,哪有自己说了算的,领导让你去开个会,妻子让你帮孩子报个班,哪个都得罪不起。”

脉脉在《程序员真相大调研2019》中,请受访的程序员对生活压力进行自我评分(1-10分,10分为压力最大),结果显示压力值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显著增加,初入时程序员们的压力值为6.42,随后一路攀升,进入职场10年后,程序员们的平均压力值超过了7。

当工作、家庭,以及被时代淘汰的压力同时袭来,焦虑和中年危机似乎不可避免。

年轻时逃过的课,变成躲不开的债

当程序员们试图向上生长,突破职业瓶颈时。那些制约他们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

根据脉脉《程序员真相大调查2019》的调研数据,在专业技术之外,程序员最想学习的是人际沟通和经济管理知识。

单辉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国际云计算巨头在国内的合作伙伴,他是技术出身,现在负责平台运营和产品开发的管理工作。在他看来,有技术基础,同时具有商业和业务视角,能够将技术与业务结合起来的程序员,才能获得不一样的发展。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比如轮岗、项目合作等,增加自己的商业、业务、客户等多视角。”单辉认为,“路能越走越宽的技术人员,总是能够主动拓宽视野,学习各种知识。但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在大学就已经定型,个人突破需要足够强的心理动机和持久力。”

单辉很是认同,放大视角来看,需要回到如何改变专业或是说职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开始。比如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对于职业成长的意义,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逐渐显现出来。

那些在年轻时逃过的“课”,可能都会成为人生的债。

公司内,双通道是正解吗?

程序员的焦虑,绝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程序员所在公司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公司内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大公司都设置有“双通道”制度,即专注于技术与专业的人才,可以循技术专家路径晋升,而有志从事管理的人才,则可以从管理通道上升。

双通道的设置,意在帮助人才在管理之外开辟出一条专门针对技术人员的晋升路径,使得技术型人才更安心的通过提升专业能力的方式,为组织提供贡献。

但在实际执行中,双通道职业阶梯却难以尽如人意。在李鹏举沟通过的技术领域候选人中,不论最开始选择的是什么,大多数人最终都将选择走上管理道路。“始终走技术专家路线,我只见过一个,交大少年班毕业,进入某大厂后一直写代码,技术非常高,在公司里被当做宝一样贡起来。这条路只适合那些真正痴迷代码的人,而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工作几年后升为技术管理经理,少写点代码多做点计划。”

在脉脉上,相关的话题讨论也不少:

“国内管理更好一点,也看公司技术话语权,技术话语权高的可以走技术路线。”

“管理线天花板更高,但是更不安全。”

也有一位大厂经理直言,“其实就是管理岗位不多,用专家通道释放一些管理上需要晋升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周禹教授对脉脉说,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在一些中国企业中,企业实体资源的决策权实际上会向管理倾斜,造成专家的资源调动权缺失感。

周禹教授将双通道职业阶梯分为了初中高级三个版本。现阶段,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能做到1.0版本,也就是职级对等;部分头部企业可以做到2.0版本,即待遇对等,甚至在一些技术高度密集的企业,专家比管理的薪资还要更高;但3.0版本,也就是权利对等,还鲜有企业能做到,专业领域的技术决策权、资源决策权和人才决策权并不在专家手中。

“虽然现阶段,中国企业一直在讲授权,其实更多的是经营管理授权,技术决策授权做的还相对不足。”周禹说。

想通过双通道职业阶梯,帮助程序员解决职业难题,还需要企业在制度上做更多的事情。

跳出来,求出路

跳出企业内部晋升这条路,程序员们还有哪几条路可选?

转向服务体系,将专业知识转场应用。陈瑞在国内一家著名电信设备厂商工作,他身边的同事,到了中年之后,许多研发人员就会进入服务体系,即从事专业服务、培训、咨询等相关工作,还有的会转换去做HR,或是成为业务部门的HRBP。

释放自己的价值,去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去国企,去正在拥抱“互联网+”的传统企业。一方面,工作压力相比互联网公司要小很多。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并不要求技术水平非常顶尖,到了那里,马上变成香饽饽,何乐而不为。当然,技术能否再上一层楼,就成为了问号。

转型销售,做销售中最懂技术的,最技术中最能卖货的。前文提到的单辉说,客户对于这样的销售,更是视为专家来沟通,的确会高看一眼。“资源型销售有资源有关系,关系可以更快的敲开客户的门;而技术出身的销售既能理解客户业务,又能实际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容易成单。当然,相互配合,效果更好“。

转型猎头,你的同事就是你的宝贝。转型做猎头的不多,但做出名堂的不少。李鹏举说,业内颇有几个名气挺大的老大哥,原来做过十几年程序员,在理解用人公司的需求,以及评估候选人的水平的时候,他们非常有优势。

“做程序员的时候,他们同事,认识的人脉,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稍微能说会道,转型做猎头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个知名度颇高的相亲角,北京的天坛、玉渊潭,上海的人民公园,杭州的万松岭,在大连,这个地方是劳动公园。前一段时间,一位程序员朋友被家里逼得太紧,没办法,只好约上李鹏举陪他一起去劳动公园走一遭。

“一般这里都是大爷大妈比较多,年轻人少。我俩一到,就有不少大爷大妈围上来问,一下午,我这个程序员朋友的微信几乎加爆了。”

“那天劳动公园的大爷大妈,饭都不做了跟他在这唠,你说有多稀罕他这个程序员。”

你看,程序员还挺受欢迎的。

最后再假正经一把。

我们常问的是:都问35岁的程序员哪去了?那35岁的运营,35岁的产品,35岁的行政,35岁的市场,他们都去哪了?以及35岁的你,将何去何从?

程序员们面对的,工作压力大,技术迭代快,工作生活平衡难,职业发展道路不明确等等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面对的。

我们观察程序员,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观察自己。

修炼,成长,转场,跨界,那些程序员们对生活的反击,也可以给每个职场人启发。

面对这些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