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责编|马蓉蓉
距离“双十一”还有半个月,陈佳就早早把一款即食燕窝放在了购物车里,一瓶45g包装的燕窝将近百元,每个月光燕窝的消费就接近三千元,这对她每月8000元的工资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这只是陈佳购物清单的凤毛麟角。
葡萄籽、美白丸、酵素、钙片……1991年出生的陈佳笑着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的保健品甚至比自己爷爷奶奶的还要多。
在养生这条路上,陈佳并不孤单。
医学知识分享网站丁香园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指出:在各个年龄层的人群中,“90后”对自己的健康评分最低。“90后”的不安,也直接推动了保健品产业的新一波崛起。
保健品进入“90后”日常生活
陈佳的养生开始于3年前。
当年9月,拿到体检报告的陈佳有点受打击,刚过完25岁生日的她,体检报告居然有八项指标异常。
轻度脂肪肝、血脂偏高、慢性疲劳……陈佳把这些归咎于加班和外卖,她“坚信”这只是亚健康,不需要吃药,吃保健品应该能缓解。
从那时起,陈佳加入了购买保健品的大军。
她发现,周围很多同龄人也和她一样,都在服用保健品,大家还会时常交流使用心得。
“你看,我最近吃了胶原蛋白,皮肤都有弹性了!”“我最近睡眠比以前好多了,多亏了睡眠片。”每当这时,陈佳也会加入其中。“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保健食品发挥了作用,但我现在确实离不开保健食品了。”陈佳说。
陈佳有一个六格小药盒,里面放满了一天要吃的保健品。“haha护肝片、haha薏仁丸、fancl30岁、poa抗糖丸,想要保持年轻健康,保健品一个不能少。”陈佳说。
而每天从琳琅满目的进口保健食品里挑选几粒合适的吃下去,已成为陈佳的惯例,她甚至觉得,这也是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
在她看来,保健食品或者能帮她补充胶原蛋白,或者能缓解加班带来的疲劳,或者能帮助调理肠胃……保健食品是她开启“美好一天”的重要一步。
陈佳说,对于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保健食品除了保健功能,同时也充当了一种心理安慰剂,成了抚平焦虑的“神器”。
吃了外卖,来两片;熬夜了,来两片;没时间锻炼,再来两片……毕竟,与坚持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相比,服用保健食品要容易得多。
这样的“90后”,不在少数。
前不久,微博上了热搜的“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让不少年轻人找到了组织,“原来不只我一个人不敢看体检报告”几乎成了每个“90后”的共同心声。
不敢体检,体检后不敢看报告,这实际是“90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不自信,也在另一面表达了大家的认同:生活不规律,身体亚健康。
2019年1月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有96%的公众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在对自身实际健康情况进行评分时,只有10%的公众认为自身健康状况可以达到9分至10分,同时,“90后”群体的健康自评分最低,仅为6.6分。
有调查指出,“90后”的养生焦虑一方面来自于“90后”步入职场,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危机感也比其他群体要更强。
而从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90后”总人数为1.88亿人,占总人口的14.1%。在2017年,1999年的最后一批“90后”已经成年,并且大多数步入了职场。
要防止年轻人沉迷于保健品
陈佳的爷爷奶奶也是保健品的“狂热爱好者”,不过老人的购买渠道大多都是小区里的推销,或者电视直销等,而自己,更多的是找国外代购。
陈佳的微信里有5个以上都是代购群,澳大利亚的葡萄籽,日本的抗糖丸等都是陈佳经常代购的商品,同时,淘宝海淘也是陈佳购买保健品的重要渠道。
2018年天猫平台“双11”活动榜单显示,在最受欢迎的进口商品品类中,保健食品位居第一。
在天猫“双11”进口品牌top榜中,澳大利亚保健食品品牌Swisse位居榜首。除此之外,top榜上的10个品牌中,有3个是保健食品品牌。
与老年人有所不同的是,对“国产和进口保健食品哪个更好”这个问题,根据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研,41%的被调研者认为国外的保健食品更好。
天猫国际数据显示,进口保健食品消费者中,“80后”“90后”的占比高达60%,其中“80后”约占36%,“90后”约占24%。
不过,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三甲医院营养科的大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国外保健品的含量和推荐剂量都大于我国,但事实上,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要看个人情况。
他介绍:“每个国家对于营养素的摄入推荐量会有差异,欧美国家的推荐量普遍大于我国“国内通常每片钙含量600毫克,维生素D3含量为125单位。而在国外每片钙的含量一般为600-800毫克,维生素D3含量则高达1000单位,比我国推荐的标准剂量高很多。
同时,除了剂量差异,国外保健品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
陈佳的囤货清单里,褪黑素也位列其中,不过这种被冠以“改善睡眠”的保健品,副作用不容忽视。
有媒体报道,长期大剂量服用褪黑素会造成低体温、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还有降低男性生理欲望的副作用。还有医生指出,相比现代新型治疗失眠药物,全球范围的医院对褪黑素的使用是慎用模式。
实际上,除美国把褪黑素视为保健食品外,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均对褪黑素的使用持谨慎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防止年轻人沉迷保健品,就要加强对保健品的市场监管,在规范的行业行为的同时年轻人自身也要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保健品不可替代药物,也不可能防病,更不可能治病,不要忽视了自己应当遵循的基本的养生规则。”刘俊海说。
撬动“年轻”的市场
“90后”的养生焦虑,也直接撬动了保健品行业的市场。
不少保健品公司早在2015年就嗅到了苗头。公开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保健品中增速最快的酵素类、膳食纤维、葡萄籽提取物等,都是年轻女性消费者贡献的销售额。
中国保健协会预测,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未来10年内将以10%的年均增速增长,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膳食补充剂市场。
“保健品牌在渠道铺设、人群定位以及与消费者的互动上都与传统的保健品营销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有业内人士介绍。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营养保健品市场规模为562.55亿元,仅占全球市场规模的4.59%;而到了2018年,我国营养保健品市场规模约为2898亿元,占全球份额超过10%,达到了11.59%。
国内保健品市场扩张的同时,海外保健品牌也跟进脚步,通过开设线上官方旗舰店的方式杀入中国市场。
2017年,澳大利亚四大知名保健品牌Chemist Warehouse、Swisse、澳佳宝、Sanofi-Consumer Healthcare与天猫国际达成进一步合作,上述保健品将拓展各种跨境购渠道。
以Swisse为例,该品牌目前还入驻了京东国际、唯品国际、网易考拉海购、小红书等跨境电商渠道。Swisse方面也表示,其产品会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作出调整,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趋势”。
而保健品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中国保健品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与潜力。
正如汤臣倍健董事长梁允超所说,在消费市场快速年轻化的道路上,谁能抓住C端用户的年轻主力军,谁就能完成华丽转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