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之美·创新论坛丨5G、AI、机器人:工业云时代的新物种进化

2019年10月25日,由上海报业集团丨界面新闻、赢创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工业之美·2019年度创新论坛暨颁奖典礼】在上海三至喜来登酒店盛大举行。在圆桌论坛《5G、AI、机器人:工业云时代的新物种进化》中,与会嘉宾就近期5G、AI和机器人在各自行业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工业新物种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畅想。

圆桌主持人:今今乐道读书会创始合伙人、北京双志伟业集团总裁何伊凡

出席嘉宾:英国伟尔集团(The Weir Group)中国总裁吕建中

亚太区SAP智慧企业人工智能方案总负责人陈泽平

欧冶云商技术中心研发总监邹晓峰

芜湖东方雨虹总经理刘晓俊

    

何伊凡:今天我们谈一点和未来相关的事,谈到工业是非常严肃的,而谈到互联网却非常的灵活,这就是两者结合的魅力所在。新一代的5G、AI、工业互联网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可能是新一代的基础设施,这个改变非常深远,等到我们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影响时,这个改变可能早已提前做好布局。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我们先回答一个基础的问题:这些变化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产生的影响在哪?

    

吕建中:我来自非常传统的制造业,从事矿山机械设备和油气设备制造。即便是这么传统的制造业,也必须走入数字化的道路。用一个核心的关键词来谈对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影响,那就是“数字化”。

刚才江总讲的非常好,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当中,企业不能简单的把数字化当成工具,必须变成企业的经营模式。要变成数字化的企业,其组织方式也要变成数字化的生态体系。制造业空间非常大,制造业虽然是B2B,但是这个B在数字化时代可以延伸到C端,也就是终端用户。因此要从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量这个问题。

我们考虑数字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简单的说法,叫做三点一线。第一点深入了解制造业所处的业态基本逻辑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做自己的仿真,去做自己的探索。第二点,要把数字化变成整个智能化、数字化的工作重点,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突破,使数字本身成为生产资料。第三点,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制高点,把业态作为出发点,把数字作为重点。这三点结合形成一个转型的路径,这是一条线。

    

陈泽平:我来自SAP,专注于做智慧企业解决方案,我个人也负责技术创新,像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这些时新技术都是我们部门负责。在前面吕总“数字化”这一层,我也提出一个关键词:“智慧化”。

举个例子,SAP做了非常多的ERP业务软件,往前倒推十年SAP就在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投入了非常多的开发人员开发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平台。但是我们不仅仅把智慧的技术当做单纯的技术平台去使用,我们同时把技术平台潜入到原有的所有业务流程中。在这里我提供两个数字,在今年年底SAP自己会重写原有的ERP套件,做70个左右的智慧应用进行发布,比如智能对账机器人、智能简历匹配机器人,到明年我们会发布200个。SAP是服务于全球500强的企业,有几十万家企业在用我们的软件,我们自身已经在十年前达到数字化,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把我们所有的软件达到智慧化,这样我们的客户才能跟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何伊凡:智慧化有没有具体的应用?

陈泽平:我们自己会做一个可预测性维保应用,根据SAP自己众多的客户沉淀经验,把这些模型做80%的通用化模型,形成一个工具平台,把可预测性维护平台提供给更多的客户,客户可以基于这样的算法重新训练。像这样的智慧化应用在整个智能制造流程里会出现更多,比如智能质监、智能物流、智能排产。

邹晓峰:欧冶云商是中国宝武集团设立的第三方钢铁生态圈平台,是一个提供钢材以及相关品类交易,以及物流、金融、钢材技术、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我们的重点创新可以用“感知智能”这个关键词描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钢铁生态圈里的仓储、物流在智能化应用的落地,二是通过5G、AI等新技术集成创新,赋能相关企业加速其数字化转型。

具体来说,我们目前正在研发试点的,包括用5G和AI技术解决物流仓储业务痛点,实现远程探库、远程专家指导,与AI机器视觉技术结合实现视频盘库。还包括通过5G和IoT技术的结合,更好的实现物流跟踪,使公司在智慧物流、智慧仓库方向更加智慧化,从而提高我们对企业的服务效率,同时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何伊凡:钢铁行业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刚刚您总结的关键词和产业之间的契合度非常高。

刘晓俊:东方雨虹是以生产防水材料为主的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我的关键词就是“质量”。防水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防水材料是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基础建设、商业建筑及民用建筑等工程项目中。东方雨虹始终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围绕着质量变革,我们联合了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以及科研创新机构等各个领域翘楚,共同为我们的质量领先做保证。同时公司总结多年的工程经验,大力推广标准化施工体系,打造行业标准,积极整合专利技术,研发了跨时代意义的施工设备“虹人”系列。东方雨虹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大做强企业,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带领整个行业走向阳光之路。

    

何伊凡:您提炼的关键词是质量,质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必备的要件,即使未来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我们也不能忽略质量才是根本这一事实。

前十年,很多人都在提“互联网+”,在“互联网+”的那个时代我们也在说智能化、数字化、质量、供应链管理这些议题。而在新的时代,在新的基础设施将要建成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一轮和上一轮有什么不一样?这跟互联网时代所主导的创新有什么样的差异?   

吕建中:有几个重要的战略性特征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是这一轮各种应用、数据、体系的连接性比以前大大增强。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数字化模拟,他们用连接性的统计发现,现在正在发生的带有社会性合作的创造领域,在某一个产品上或者在某一项技术的应用上,涉及到紧密连接的创新非常多,某一个产品出来之后可能背后有微软、有阿里巴巴、有京东,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最后到进入物流,整个连接性的强度非常大。

第二个是边界正在打破。以往数字化不能叫创新,应该称之为改善,在企业的内部边界里进行。它的典型的特征是降低成本,这只是价值链上很短的一段。当我们把边界打破以后,价值链就延伸到企业之外,甚至形成了价值网,最终成为价值生态。因此,开放、打破边界、融通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

    

何伊凡:连接性最近大家也有很多的思考,现在国家也在推行从IPV4到IPV6的变化,未来可能一粒沙都有自己的IP地址。

刘晓俊:工业智能化是领域的升级,“互联网+”是信息的整合,而工业5.0在这方面强调的重点是个性化创意和差异化服务。

    

何伊凡:体现在你们行业当中有什么变化?

刘晓俊:在建筑建材领域,我们目前主要是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定制服务。

陈泽平:新一代推行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以前纯“互联网+”或工业智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现在的智能制造一定是IT+CT+OT的全面整合。

IT是所有的业务软件系统,OT是所有的运维机器人系统,CT就是传输。现在这三方面的技术在齐头并进,这三个技术的平衡发展造成了之后的趋势,就是让整个智能制造达到自感知的形式,所有的触点都能够通过快速的传输速度传输到整个中枢神经,然后是自学习,学习所有的数据,接着是自决策,最后是能够指导的自适应。因此,我认为以IT+CT+OT的整合所代表的自动化形式是新一代的智能制造和以往“互联网+”以及工业智能的本质区分点。

    

何伊凡:5G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仅是速度,更重要的是零延时,这对工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邹晓峰:“互联网+”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是一种线上化、现代化新业态。工业智能化的概念比较广,但是分阶段性的。当前工业智能化主要处在单一硬件设备智能改造、单个工厂流程优化、单个工艺技术升级、相关管理经营优化的阶段。而这一轮涉及到的变革,就像吕总刚才说的它是全产业链、全要素的融合,它在现在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基础上,再融合5G、AI等新技术达到更高级的数字化升级。

    

何伊凡:原来更主要的是单要素的变革,现在是基于多要素的集成式变革,也可以说是全要素、全流程的变革。前十年以消费互联网为主,在C端方面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赋能平台,大家说新零售的时候,一家传统的零售公司要变成一家新零售公司,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自己的流程再造。虽然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备了,但对于工业来说就比较难。原来的很多的技术都已经固化到设备当中,整个变革的流程也比较复杂。未来有没有可能像消费互联网一样,在工业互联网当中出现比较大型、通用的赋能平台?

陈泽平:对于SAP来说,我们提供一整套的智慧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在未来工业级或者消费级的发展方向中个性化定制的模块生产将会成为主流,消费者的需求已经非常的碎片化,基于这些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需要产业链倒推,需要工厂以及设备端融入到价值链中。新一代的消费级比如偏零售和2C端的平台,一定会基于消费级的企业搭建自己的赋能平台。比如苏宁、淘宝会建立自己的平台,同时倒逼产业链去做供应链协同、物流协同。

我认为未来新一代的赋能平台或者互联网平台一定会基于某些巨头为原形往产业价值链倒推,而不太会有一些通用性的平台。这个想法强调企业上下游的资源。企业当然可以把自己的能力通用化,但是定会有几个行业的巨头在这个领域领头,同时把自己的能力赋能于更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吕建中:我认同陈总的判断,从工业的角度来讲,不可能像零售业这么快实现所谓通用平台。这是因为工业本身具有行业的格局特征。不能否定的是一定会形成起到一定依托作用的平台,比如西门子。西门子这些年在设备的维养方面,利用大数据对设备使用和设备运营情况进行监测,为设备维养提供了一些平台化的支撑,但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之所以能够提供支撑,是因为累计了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对专项设备的深刻了解。换句话说,它的客户服务全部融入了现在的数字化进程中。因此,工业和零售平台还是有一定区别。

 

何伊凡:零售通用平台的边际条件是不一样的。  

邹晓峰:对于工艺制造业来说平台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趋势,这个平台具体怎么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到的2C领域,零售也好,其他汽车网联或者滴滴打车平台化的服务也好,相对来说已经是比较成熟了。对于2B来说,虽然2B和2C的差异性比较大,但平台发展的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以行业化工来说,虽然工艺领域行业化工种类比较多,但它存在一些有固定性、通用性且可以共享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接下来会把它提炼出来建设基础平台给大家共享,基于此各个行业可以建构定制化的专业领域应用。未来这个基础平台上可能会出现更多专业定制化方式以及配套解决方案。目前阿里也在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化发展,也有城市和他们合作进行1+N的发展试点,按这个趋势还会有新的平台出来。

    

何伊凡:阿里和腾讯都在做新的SaaS平台,这就会倒逼供应链。

刘晓俊:这种转型升级是必然的,零售行业的物联网系统对于工业制造方面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现代制造业生产对于智能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输整个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高。

以我们东方雨虹为例,我们是行业内第一个把智能仓储运输系统引入到领域里的,不管是在电商企业、烟草制药行业,无人仓储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在建材领域,我们智能仓储应用是第一位。从客户下单的那一刻起,到生产制造,再到扫码入库、出库、装车,最后到客户那里,全程都是无人操作的。智能化对于我们现在工业制造的提升和改善是非常巨大的。

    

何伊凡:当我们说到未来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畅想,除了畅想之外,也有很多比较现实的挑战。在IoT的时代或者AIoT的时代,对于在座各位所在的行业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什么?

刘晓俊: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一线的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操作水平技能的提升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何满足工业互联网要求的配套技能改善,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东方雨虹在校园招聘上花了很大的工夫,新鲜血液的补充是我们提升智能制造方面促进的重要力量。人和技术要匹配,技术已经具备了,人也需要进化。

邹晓峰:在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数据打通的问题,因为各个企业的规模不一样,数字化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差异性也很大。数据对于智能化时代来说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数据,就没办法实现数据赋能,没办法实现AI赋能。这一块需要从技术和政策引导两个方面去推动。第二个挑战是生产运营的模式重构,新的业态、新的模式下出现了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反向定制以及产业链网络化协同的发展方向,这种挑战也是非常大的。

    

何伊凡:首先不能作为一个数字孤岛,这样的话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陈泽平:在未来的工业互联网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来说,未来哪些数据可抓、哪些数据不可抓,哪些数据要传输进去,哪些数据要存储,每个节点都会有安全问题。未来的互联网全部打通,就会涉及到个人数据、隐私数据,需要对数据建立标准的存储规则,并且哪些可分享,哪些可交易,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大批量发展过程中会直面的挑战。

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客户,希望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私有化部署,不希望把它放到公有云上,甚至非常多的国企以及大型私企都希望做私有化部署,他们就是在担心数据安全性问题。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一定是往公有云的方向推进的,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衔接,没有标准化的规范规则,未来往规模化发展时候就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

    

何伊凡:这个问题在消费级互联网当中已经体现的很明显,到工业级互联网的时候也会涉及到您说的安全性问题。

陈泽平:未来是万物互联,个人的数据都会连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

吕建中:从组织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数字化的进程一定是一把手的工程,从单一流程、单一环节的数字化开始完全可以交给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中层执行层去完成。想要把一个组织变成数字化的组织,一把手和其领导的高级管理团队没有这样的意识是办不到的。但是高层管理团队对于数字本身的认识,我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

说到数据,大家都知道数据应该成为资产资料,就数据本身来讲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泛。有几个特征:一个特征是数据是基础,这个基础打不牢,整体的大厦将来就会坍塌。第二,数字必须深入的挖掘才能让它发挥作用,必须把精益的理念放到数字上,我把它叫数字精益,就像精益管理一样挖掘数字的精益。第三,数字可以裂变,一个简单的数据经过某一个价值链的运营,可能分裂、分解产生新系列的数据。第四,数据可能剧变,就像原子核剧变,它可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新的模式、新的战略思维去支撑它。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哲学和宗教的教授詹姆斯写的《有限和无限的游戏》,这本书讲在人类历史进程当中,大多数人已经习惯观察和玩的游戏叫做有限游戏,这个游戏的特征是以消灭对手为目的,以结束这个游戏为规则。比如战争,比如竞争,比如一百米赛跑。当一个运动员冲到终点碰线比赛就结束了,这就叫有限游戏。而无限游戏是以延续为核心的游戏,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游戏规则制定,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在有限游戏里,大家玩的是游戏本身,在无限游戏里大家玩的是游戏边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为什么有跨界,为什么要融合,必须要突破这个边界。

企业一把手管理层必须要有这样的思维,才能真正把数据打通,才能真正形成数据的聚合效应。

    

何伊凡: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就是从零合规到正合规的过程。它需要整体思维的进步,而不是一个局部变革。老大自己没想明白,下面的人推进工业互联网,推进数字化、云化其实是推不下去的,更多是一种表演性质的变革。

当我们说到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工业新物种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者我们更具象一点,现在的公司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理想当中的样子,我们不考虑边界条件的限制,它应该变成什么样的样子才符合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新物种?

邹晓峰:我们是给钢铁行业服务的企业,未来的新物种进化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往多样化、智能化的服务这个方向走,从供应端到终端用户为整个钢铁产业链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何伊凡:吕总您现在所在的公司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应该变成什么样?

吕建中:应该是阶梯式进步,分阶段演进。下一阶段是改变以往产品为主导的价值创造的方式,变成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共同提供价值的创造活动。

以整体方案为例,我们在矿业领域,每一台设备无论是破碎机、传输设备,如果按照简单的设计思维去填充它是不会产生最大价值的。这里面除了安全、环保、效率、连续性等要素还有很多内容是需要总体考量的。在总体考量之后再提供最佳的配套设备与服务,配套里也许有我们的产品,也许有别人的产品,这样才能使客户获得最大效益。

前不久在跟中国大型资源企业、能源企业对话的活动中,我被问到你们企业认为什么样的创新是比较拔尖的?大家可能期待我回答高精尖的设备,但我的回答是拔尖的创新就在运营现场,这是我的理念,要提供真正的为客户解决问题的集成方案。

突破自己的公司的格局思考未来,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上,很可能在一些很有趣的行当出现大家看不到的情景。虽然不确定是概念还是已落地的方案,我记得蒂森克虏伯已经把电梯造成了环形环状的电梯,不再是现在常见的直上直下电梯。以往电梯的制造是线行思维,由工业流程、工艺方法决定产品的形态,未来不是这样。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边缘性,通过对边缘性设备的数据采集、分析、整合,很有可能在边缘的应用上产生新的突破。比如在停车场,一个摄像头作为边缘设备拍到了一个进来的车辆车牌,边缘计算很快就能告诉你这辆车开到什么方向,停到什么位置最佳,而不局限于只是对这辆车的监测。

    

何伊凡:改变原来线性思维进行流程再造会产生很多新的物种。

陈泽平:如果探索未来智能制造在工业里长什么样,我会把它形成一个大脑,叫工业智慧大脑。所有人最终的目标是让不同的企业运营更智慧,让机器人更像人。未来在工业领域不管是什么样的公司,都应该把自己整个公司的运营形成工业智慧大脑。

一般大脑分成三个部分,首先要有自己的大脑中枢,大脑中枢就是你所有的ERP,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客户触达CRM系统以及制造执行,我们叫EMS系统,这些都是中枢神经。要把所有的数据采集到中枢神经,让所有中枢神经的数据都能数字化,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指大脑里非常重要的神经元、神经突触,在工业里面设备的温度、状态这些都有一些神经元,要把数据能够采集回来,这些神经元非常重要。至于怎么去部署?现在有非常多的技术,像窄带物联网、芯片等等,这些技术可以支持把神经元部署上去。第三部分是神经传输,神经传输就是5G的技术,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传输技术,必须把这些中枢神经,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的传输全部联结在一起,这才是未来工业智慧大脑的方向和未来。

这不仅仅针对企业本身,基于此,产业的上下游相应的数据协同也都能做上来。举个例子,我们公司开发了一个产品叫SS-Intelligence,是一个设备智慧网络,一个机器人设备下游往往有一百到两百个供应商,这个设备信息是不是能让这些供应商填写、提供,这才叫智慧网络。通过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点串在一起,最后形成工业的智慧大脑。

何伊凡:相当于从原来手和脚进化到了大脑,这是新物种的特点,更像一个脑。

刘晓俊:我认为新物种要具备三个特征:创新的基因、获取数据的能力、基于应用场景的建构能力,然后由平台和跨界公司赋能完成进化,催生出另一个物种。就像我们东方雨虹的信息化管理协同平台,以二维码为信息传播媒介,利用互联网的上下游资源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全面采集资产数据,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未来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的对抗,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的比拼,是一个强者恒强,优胜劣汰的时代。

    

何伊凡:从单点企业的竞争进化到生态的竞争,今天的论坛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工业之美·创新论坛丨5G、AI、机器人:工业云时代的新物种进化

2019年10月25日,由上海报业集团丨界面新闻、赢创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工业之美·2019年度创新论坛暨颁奖典礼】在上海三至喜来登酒店盛大举行。在圆桌论坛《5G、AI、机器人:工业云时代的新物种进化》中,与会嘉宾就近期5G、AI和机器人在各自行业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工业新物种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畅想。

圆桌主持人:今今乐道读书会创始合伙人、北京双志伟业集团总裁何伊凡

出席嘉宾:英国伟尔集团(The Weir Group)中国总裁吕建中

亚太区SAP智慧企业人工智能方案总负责人陈泽平

欧冶云商技术中心研发总监邹晓峰

芜湖东方雨虹总经理刘晓俊

    

何伊凡:今天我们谈一点和未来相关的事,谈到工业是非常严肃的,而谈到互联网却非常的灵活,这就是两者结合的魅力所在。新一代的5G、AI、工业互联网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可能是新一代的基础设施,这个改变非常深远,等到我们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影响时,这个改变可能早已提前做好布局。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我们先回答一个基础的问题:这些变化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产生的影响在哪?

    

吕建中:我来自非常传统的制造业,从事矿山机械设备和油气设备制造。即便是这么传统的制造业,也必须走入数字化的道路。用一个核心的关键词来谈对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影响,那就是“数字化”。

刚才江总讲的非常好,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当中,企业不能简单的把数字化当成工具,必须变成企业的经营模式。要变成数字化的企业,其组织方式也要变成数字化的生态体系。制造业空间非常大,制造业虽然是B2B,但是这个B在数字化时代可以延伸到C端,也就是终端用户。因此要从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量这个问题。

我们考虑数字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简单的说法,叫做三点一线。第一点深入了解制造业所处的业态基本逻辑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做自己的仿真,去做自己的探索。第二点,要把数字化变成整个智能化、数字化的工作重点,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突破,使数字本身成为生产资料。第三点,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制高点,把业态作为出发点,把数字作为重点。这三点结合形成一个转型的路径,这是一条线。

    

陈泽平:我来自SAP,专注于做智慧企业解决方案,我个人也负责技术创新,像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这些时新技术都是我们部门负责。在前面吕总“数字化”这一层,我也提出一个关键词:“智慧化”。

举个例子,SAP做了非常多的ERP业务软件,往前倒推十年SAP就在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投入了非常多的开发人员开发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平台。但是我们不仅仅把智慧的技术当做单纯的技术平台去使用,我们同时把技术平台潜入到原有的所有业务流程中。在这里我提供两个数字,在今年年底SAP自己会重写原有的ERP套件,做70个左右的智慧应用进行发布,比如智能对账机器人、智能简历匹配机器人,到明年我们会发布200个。SAP是服务于全球500强的企业,有几十万家企业在用我们的软件,我们自身已经在十年前达到数字化,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把我们所有的软件达到智慧化,这样我们的客户才能跟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何伊凡:智慧化有没有具体的应用?

陈泽平:我们自己会做一个可预测性维保应用,根据SAP自己众多的客户沉淀经验,把这些模型做80%的通用化模型,形成一个工具平台,把可预测性维护平台提供给更多的客户,客户可以基于这样的算法重新训练。像这样的智慧化应用在整个智能制造流程里会出现更多,比如智能质监、智能物流、智能排产。

邹晓峰:欧冶云商是中国宝武集团设立的第三方钢铁生态圈平台,是一个提供钢材以及相关品类交易,以及物流、金融、钢材技术、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我们的重点创新可以用“感知智能”这个关键词描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钢铁生态圈里的仓储、物流在智能化应用的落地,二是通过5G、AI等新技术集成创新,赋能相关企业加速其数字化转型。

具体来说,我们目前正在研发试点的,包括用5G和AI技术解决物流仓储业务痛点,实现远程探库、远程专家指导,与AI机器视觉技术结合实现视频盘库。还包括通过5G和IoT技术的结合,更好的实现物流跟踪,使公司在智慧物流、智慧仓库方向更加智慧化,从而提高我们对企业的服务效率,同时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何伊凡:钢铁行业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刚刚您总结的关键词和产业之间的契合度非常高。

刘晓俊:东方雨虹是以生产防水材料为主的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我的关键词就是“质量”。防水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防水材料是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基础建设、商业建筑及民用建筑等工程项目中。东方雨虹始终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围绕着质量变革,我们联合了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以及科研创新机构等各个领域翘楚,共同为我们的质量领先做保证。同时公司总结多年的工程经验,大力推广标准化施工体系,打造行业标准,积极整合专利技术,研发了跨时代意义的施工设备“虹人”系列。东方雨虹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大做强企业,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带领整个行业走向阳光之路。

    

何伊凡:您提炼的关键词是质量,质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必备的要件,即使未来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我们也不能忽略质量才是根本这一事实。

前十年,很多人都在提“互联网+”,在“互联网+”的那个时代我们也在说智能化、数字化、质量、供应链管理这些议题。而在新的时代,在新的基础设施将要建成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一轮和上一轮有什么不一样?这跟互联网时代所主导的创新有什么样的差异?   

吕建中:有几个重要的战略性特征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是这一轮各种应用、数据、体系的连接性比以前大大增强。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数字化模拟,他们用连接性的统计发现,现在正在发生的带有社会性合作的创造领域,在某一个产品上或者在某一项技术的应用上,涉及到紧密连接的创新非常多,某一个产品出来之后可能背后有微软、有阿里巴巴、有京东,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最后到进入物流,整个连接性的强度非常大。

第二个是边界正在打破。以往数字化不能叫创新,应该称之为改善,在企业的内部边界里进行。它的典型的特征是降低成本,这只是价值链上很短的一段。当我们把边界打破以后,价值链就延伸到企业之外,甚至形成了价值网,最终成为价值生态。因此,开放、打破边界、融通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

    

何伊凡:连接性最近大家也有很多的思考,现在国家也在推行从IPV4到IPV6的变化,未来可能一粒沙都有自己的IP地址。

刘晓俊:工业智能化是领域的升级,“互联网+”是信息的整合,而工业5.0在这方面强调的重点是个性化创意和差异化服务。

    

何伊凡:体现在你们行业当中有什么变化?

刘晓俊:在建筑建材领域,我们目前主要是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定制服务。

陈泽平:新一代推行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以前纯“互联网+”或工业智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现在的智能制造一定是IT+CT+OT的全面整合。

IT是所有的业务软件系统,OT是所有的运维机器人系统,CT就是传输。现在这三方面的技术在齐头并进,这三个技术的平衡发展造成了之后的趋势,就是让整个智能制造达到自感知的形式,所有的触点都能够通过快速的传输速度传输到整个中枢神经,然后是自学习,学习所有的数据,接着是自决策,最后是能够指导的自适应。因此,我认为以IT+CT+OT的整合所代表的自动化形式是新一代的智能制造和以往“互联网+”以及工业智能的本质区分点。

    

何伊凡:5G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仅是速度,更重要的是零延时,这对工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邹晓峰:“互联网+”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是一种线上化、现代化新业态。工业智能化的概念比较广,但是分阶段性的。当前工业智能化主要处在单一硬件设备智能改造、单个工厂流程优化、单个工艺技术升级、相关管理经营优化的阶段。而这一轮涉及到的变革,就像吕总刚才说的它是全产业链、全要素的融合,它在现在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基础上,再融合5G、AI等新技术达到更高级的数字化升级。

    

何伊凡:原来更主要的是单要素的变革,现在是基于多要素的集成式变革,也可以说是全要素、全流程的变革。前十年以消费互联网为主,在C端方面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赋能平台,大家说新零售的时候,一家传统的零售公司要变成一家新零售公司,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自己的流程再造。虽然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备了,但对于工业来说就比较难。原来的很多的技术都已经固化到设备当中,整个变革的流程也比较复杂。未来有没有可能像消费互联网一样,在工业互联网当中出现比较大型、通用的赋能平台?

陈泽平:对于SAP来说,我们提供一整套的智慧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在未来工业级或者消费级的发展方向中个性化定制的模块生产将会成为主流,消费者的需求已经非常的碎片化,基于这些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需要产业链倒推,需要工厂以及设备端融入到价值链中。新一代的消费级比如偏零售和2C端的平台,一定会基于消费级的企业搭建自己的赋能平台。比如苏宁、淘宝会建立自己的平台,同时倒逼产业链去做供应链协同、物流协同。

我认为未来新一代的赋能平台或者互联网平台一定会基于某些巨头为原形往产业价值链倒推,而不太会有一些通用性的平台。这个想法强调企业上下游的资源。企业当然可以把自己的能力通用化,但是定会有几个行业的巨头在这个领域领头,同时把自己的能力赋能于更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吕建中:我认同陈总的判断,从工业的角度来讲,不可能像零售业这么快实现所谓通用平台。这是因为工业本身具有行业的格局特征。不能否定的是一定会形成起到一定依托作用的平台,比如西门子。西门子这些年在设备的维养方面,利用大数据对设备使用和设备运营情况进行监测,为设备维养提供了一些平台化的支撑,但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之所以能够提供支撑,是因为累计了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对专项设备的深刻了解。换句话说,它的客户服务全部融入了现在的数字化进程中。因此,工业和零售平台还是有一定区别。

 

何伊凡:零售通用平台的边际条件是不一样的。  

邹晓峰:对于工艺制造业来说平台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趋势,这个平台具体怎么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到的2C领域,零售也好,其他汽车网联或者滴滴打车平台化的服务也好,相对来说已经是比较成熟了。对于2B来说,虽然2B和2C的差异性比较大,但平台发展的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以行业化工来说,虽然工艺领域行业化工种类比较多,但它存在一些有固定性、通用性且可以共享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接下来会把它提炼出来建设基础平台给大家共享,基于此各个行业可以建构定制化的专业领域应用。未来这个基础平台上可能会出现更多专业定制化方式以及配套解决方案。目前阿里也在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化发展,也有城市和他们合作进行1+N的发展试点,按这个趋势还会有新的平台出来。

    

何伊凡:阿里和腾讯都在做新的SaaS平台,这就会倒逼供应链。

刘晓俊:这种转型升级是必然的,零售行业的物联网系统对于工业制造方面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现代制造业生产对于智能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输整个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高。

以我们东方雨虹为例,我们是行业内第一个把智能仓储运输系统引入到领域里的,不管是在电商企业、烟草制药行业,无人仓储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在建材领域,我们智能仓储应用是第一位。从客户下单的那一刻起,到生产制造,再到扫码入库、出库、装车,最后到客户那里,全程都是无人操作的。智能化对于我们现在工业制造的提升和改善是非常巨大的。

    

何伊凡:当我们说到未来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畅想,除了畅想之外,也有很多比较现实的挑战。在IoT的时代或者AIoT的时代,对于在座各位所在的行业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什么?

刘晓俊: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一线的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操作水平技能的提升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何满足工业互联网要求的配套技能改善,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东方雨虹在校园招聘上花了很大的工夫,新鲜血液的补充是我们提升智能制造方面促进的重要力量。人和技术要匹配,技术已经具备了,人也需要进化。

邹晓峰:在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数据打通的问题,因为各个企业的规模不一样,数字化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差异性也很大。数据对于智能化时代来说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数据,就没办法实现数据赋能,没办法实现AI赋能。这一块需要从技术和政策引导两个方面去推动。第二个挑战是生产运营的模式重构,新的业态、新的模式下出现了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反向定制以及产业链网络化协同的发展方向,这种挑战也是非常大的。

    

何伊凡:首先不能作为一个数字孤岛,这样的话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陈泽平:在未来的工业互联网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来说,未来哪些数据可抓、哪些数据不可抓,哪些数据要传输进去,哪些数据要存储,每个节点都会有安全问题。未来的互联网全部打通,就会涉及到个人数据、隐私数据,需要对数据建立标准的存储规则,并且哪些可分享,哪些可交易,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大批量发展过程中会直面的挑战。

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客户,希望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私有化部署,不希望把它放到公有云上,甚至非常多的国企以及大型私企都希望做私有化部署,他们就是在担心数据安全性问题。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一定是往公有云的方向推进的,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衔接,没有标准化的规范规则,未来往规模化发展时候就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

    

何伊凡:这个问题在消费级互联网当中已经体现的很明显,到工业级互联网的时候也会涉及到您说的安全性问题。

陈泽平:未来是万物互联,个人的数据都会连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

吕建中:从组织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数字化的进程一定是一把手的工程,从单一流程、单一环节的数字化开始完全可以交给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中层执行层去完成。想要把一个组织变成数字化的组织,一把手和其领导的高级管理团队没有这样的意识是办不到的。但是高层管理团队对于数字本身的认识,我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

说到数据,大家都知道数据应该成为资产资料,就数据本身来讲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泛。有几个特征:一个特征是数据是基础,这个基础打不牢,整体的大厦将来就会坍塌。第二,数字必须深入的挖掘才能让它发挥作用,必须把精益的理念放到数字上,我把它叫数字精益,就像精益管理一样挖掘数字的精益。第三,数字可以裂变,一个简单的数据经过某一个价值链的运营,可能分裂、分解产生新系列的数据。第四,数据可能剧变,就像原子核剧变,它可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新的模式、新的战略思维去支撑它。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哲学和宗教的教授詹姆斯写的《有限和无限的游戏》,这本书讲在人类历史进程当中,大多数人已经习惯观察和玩的游戏叫做有限游戏,这个游戏的特征是以消灭对手为目的,以结束这个游戏为规则。比如战争,比如竞争,比如一百米赛跑。当一个运动员冲到终点碰线比赛就结束了,这就叫有限游戏。而无限游戏是以延续为核心的游戏,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游戏规则制定,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在有限游戏里,大家玩的是游戏本身,在无限游戏里大家玩的是游戏边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为什么有跨界,为什么要融合,必须要突破这个边界。

企业一把手管理层必须要有这样的思维,才能真正把数据打通,才能真正形成数据的聚合效应。

    

何伊凡: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就是从零合规到正合规的过程。它需要整体思维的进步,而不是一个局部变革。老大自己没想明白,下面的人推进工业互联网,推进数字化、云化其实是推不下去的,更多是一种表演性质的变革。

当我们说到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工业新物种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者我们更具象一点,现在的公司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理想当中的样子,我们不考虑边界条件的限制,它应该变成什么样的样子才符合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新物种?

邹晓峰:我们是给钢铁行业服务的企业,未来的新物种进化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往多样化、智能化的服务这个方向走,从供应端到终端用户为整个钢铁产业链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何伊凡:吕总您现在所在的公司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应该变成什么样?

吕建中:应该是阶梯式进步,分阶段演进。下一阶段是改变以往产品为主导的价值创造的方式,变成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共同提供价值的创造活动。

以整体方案为例,我们在矿业领域,每一台设备无论是破碎机、传输设备,如果按照简单的设计思维去填充它是不会产生最大价值的。这里面除了安全、环保、效率、连续性等要素还有很多内容是需要总体考量的。在总体考量之后再提供最佳的配套设备与服务,配套里也许有我们的产品,也许有别人的产品,这样才能使客户获得最大效益。

前不久在跟中国大型资源企业、能源企业对话的活动中,我被问到你们企业认为什么样的创新是比较拔尖的?大家可能期待我回答高精尖的设备,但我的回答是拔尖的创新就在运营现场,这是我的理念,要提供真正的为客户解决问题的集成方案。

突破自己的公司的格局思考未来,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上,很可能在一些很有趣的行当出现大家看不到的情景。虽然不确定是概念还是已落地的方案,我记得蒂森克虏伯已经把电梯造成了环形环状的电梯,不再是现在常见的直上直下电梯。以往电梯的制造是线行思维,由工业流程、工艺方法决定产品的形态,未来不是这样。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边缘性,通过对边缘性设备的数据采集、分析、整合,很有可能在边缘的应用上产生新的突破。比如在停车场,一个摄像头作为边缘设备拍到了一个进来的车辆车牌,边缘计算很快就能告诉你这辆车开到什么方向,停到什么位置最佳,而不局限于只是对这辆车的监测。

    

何伊凡:改变原来线性思维进行流程再造会产生很多新的物种。

陈泽平:如果探索未来智能制造在工业里长什么样,我会把它形成一个大脑,叫工业智慧大脑。所有人最终的目标是让不同的企业运营更智慧,让机器人更像人。未来在工业领域不管是什么样的公司,都应该把自己整个公司的运营形成工业智慧大脑。

一般大脑分成三个部分,首先要有自己的大脑中枢,大脑中枢就是你所有的ERP,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客户触达CRM系统以及制造执行,我们叫EMS系统,这些都是中枢神经。要把所有的数据采集到中枢神经,让所有中枢神经的数据都能数字化,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指大脑里非常重要的神经元、神经突触,在工业里面设备的温度、状态这些都有一些神经元,要把数据能够采集回来,这些神经元非常重要。至于怎么去部署?现在有非常多的技术,像窄带物联网、芯片等等,这些技术可以支持把神经元部署上去。第三部分是神经传输,神经传输就是5G的技术,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传输技术,必须把这些中枢神经,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的传输全部联结在一起,这才是未来工业智慧大脑的方向和未来。

这不仅仅针对企业本身,基于此,产业的上下游相应的数据协同也都能做上来。举个例子,我们公司开发了一个产品叫SS-Intelligence,是一个设备智慧网络,一个机器人设备下游往往有一百到两百个供应商,这个设备信息是不是能让这些供应商填写、提供,这才叫智慧网络。通过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点串在一起,最后形成工业的智慧大脑。

何伊凡:相当于从原来手和脚进化到了大脑,这是新物种的特点,更像一个脑。

刘晓俊:我认为新物种要具备三个特征:创新的基因、获取数据的能力、基于应用场景的建构能力,然后由平台和跨界公司赋能完成进化,催生出另一个物种。就像我们东方雨虹的信息化管理协同平台,以二维码为信息传播媒介,利用互联网的上下游资源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全面采集资产数据,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未来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的对抗,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的比拼,是一个强者恒强,优胜劣汰的时代。

    

何伊凡:从单点企业的竞争进化到生态的竞争,今天的论坛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