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我就是爱音乐,怎么也停不下来

一千年后的今天,一场以“穿乐”为主题,带着致敬和传承之意的大型音乐活动——第三届四川音乐周·眉山东坡音乐节在苏东坡家乡隆重举办。

文 | 周旭峰 徐畅

1

这一天,北宋“杰出词人评选大会”进行到了颁奖的高潮环节。

一片掌声中,柳永上台了。

大会先给柳永颁发了“最佳人气词人奖”,柳永接过麦克风致谢:

“谢谢粉丝们,么么哒!我柳七郎自成一家,有人的地方,就能听到唱我的词”。

接着是“词牌创作大奖”,柳永笑着接过小金笔。

“感谢大宋TV,拿这个奖我实至名归,顺便推荐个新出的单曲,《望海潮》,请大家打Call!”

到了第三个奖项:“最美词乐合一奖”。

闪亮的小金方响已送到柳永面前,不过,这次他却有些迟疑:

“这个奖也是给我的?”

“是的,柳老师,实至名归实至名归。”

柳永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一辈子研究五音五声六律,老实“倚声填词”,哪有别人自创一派,“依词创腔”,浑成一体的词乐之美呢?这个奖我真不能拿,谢谢。

“您说的这‘别人’是谁呢,柳老师?”

柳永抬起头,望着台下众人,紧了紧麦克风,郑重说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苏轼。”

(PS: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

2

苏轼,世称苏东坡,1036年生,四川眉山人。

讲起他,你或许会马上浮想:文弱少年,鲜衣怒马、斗鸡走狗、骑射投壶……

其实都不尽然。

苏东坡的眉山生活,归纳下来主要为三件事:

一是读书写字,二是寻山访水,三是闻箫听琴。

而这三件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往后一生的高端“爱好”。

没错,苏东坡还是个音乐爱好者,他虽然曾开玩笑说自己“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音乐在他的诗词文赋中,从未少过。

这首先和他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宋朝时期的眉山就是一个充满生活滋味儿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七,喜欢歌舞的人们都要一路吹打唱跳着出门,到眉山城东蟆颐山踏青游玩。

而他年年参加,很是开心,见啥写啥,然后就直接发“朋友圈”:“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图片来源:站酷

其次则是来自家族的传承,苏东坡的老父亲苏洵可是位弹奏古琴的高手,他和弟弟苏辙从小受教良多。而除了古琴,苏轼还特别喜欢琵琶,一生写过不少关于琵琶的词赋。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成年入仕后,苏东坡的每一次人生起伏里,当然也从来不缺音乐歌舞的相伴。

任密州太守时,他渴望报国,意气风发地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然后找来众多山东大汉,让他们跟着笛声鼓鸣的节奏,一起拍手跺脚合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年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里他常常和同乡友人一起泛舟江上,饮酒、听曲、论诗。

一个夏夜,二人畅游赤壁,喝到兴起,友人开始吹起洞箫,东坡跟着哼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不料,朋友的箫声急转直下,却越吹越悲凉,他不由得正襟危坐起来,一问,才知是朋友忽然感伤起人生苦短来了。

听罢,东坡目光拉向远处,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影在他的眼中交相辉映。

片刻后,他便开始了一段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的“心理辅导”:“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听了听这几句高端“龙门阵”,朋友低落的心情一下子就逆转了、灿烂了、阳光了。

而这些安慰话,他也不忘总结总结,发了个朋友圈,取名《赤壁赋》,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也还是中文学习的必修课。

晚生了89年的陆游说,东坡的文字“天风海涛”——自带交响乐和进行曲般的音乐感。

3

每遇到和音乐相关的事,苏东坡都喜欢。

从他当年发的“朋友圈”来看,如果东坡生在今天,妥妥的国际一流华语音乐制作人水准。

听十一二岁的小丫鬟弹琵琶,他不由皱眉,弹的什么鬼,说好的“未成曲调先有情”呢?

“拨弄幺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有一个想请他写诗的进士,在他生日那天远远吹笛祝寿,他立马就听出笛曲有异域风情。

“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听到乐女用出土的“方响”演奏乐曲,他很开心,立马为这快失传的南北朝乐器作词。

“犀槌玉板奏凉州”

末了,他还极力称赞“方响”的敲击音清新悦耳,一声声穿透了新秋的天河,直达人心。

“一声敲彻绛河秋”

他对“方响”的喜爱,就和今天人们喜爱他的理由一样——通透。

图片来源:邓江/摄

也许,这种“通透”,源自于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好奇且认真的态度。

小时候,苏东坡非常喜欢家中唐代名琴的独特音色,于是就把琴破开……来,弄清了个中缘由。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篇短文《家藏雷琴》送给好朋友陈季常,可以说对于音乐,苏东坡是相当有科学精神的。

所以,同样是研究音乐,苏东坡的结论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一样是写听人奏曲,白居易早已明珠在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只写乐声本身。

可我们的苏东坡偏偏不同:“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他写的,则是乐声对人心境上的改变——“能让人心和善的平和乐音最美”。

这不奇怪,在音乐的长期熏陶下,他已是顺境乐、逆境慰,人也变得越来越旷达。

不管被谪贬到哪里,他从来不提什么苦难艰辛,而是淡然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音乐陪伴中改变的苏东坡,也不忘去改变身边的人。

在壮年时的一篇文章《策问六首・古乐制度》中,他就说过,音乐能移风易俗,教化民众。

“使风淳俗美者,莫善于乐也。”

在他跌到人生最低谷时,被远放海南儋州,他正好用实践证明了自己这一主张,绝非虚言。

“居儋四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可见,音乐到了他手里,就不再只是“小道”了,而是为民谋利、让社会变得更好的“重器”。

4

庆幸的是,苏东坡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和态度,被喜欢他的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至今。

一千年后的今天,在他的家乡,隆重举办了一场带着致敬和传承之意的大型音乐活动——第三届四川音乐周·眉山东坡音乐节,以“穿乐”为主题,颇有视通古今的悠远意味。

图片来源:眉山市委宣传部

同时举行的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收到了海内外170多篇关于苏轼的学术论文和1200多件“东坡风”书法、篆刻作品,足见人们对东坡的热爱一直都是有增无减的。

如今,东坡的诗词书画继续被人学习研究,音乐态度被家乡人发扬光大,薪火相传。这正是“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就算不是苏粉,也可以送一句东坡文化论坛与会者的感慨给你:“不闻东坡操弦声,但凭盛会长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苏东坡:我就是爱音乐,怎么也停不下来

一千年后的今天,一场以“穿乐”为主题,带着致敬和传承之意的大型音乐活动——第三届四川音乐周·眉山东坡音乐节在苏东坡家乡隆重举办。

文 | 周旭峰 徐畅

1

这一天,北宋“杰出词人评选大会”进行到了颁奖的高潮环节。

一片掌声中,柳永上台了。

大会先给柳永颁发了“最佳人气词人奖”,柳永接过麦克风致谢:

“谢谢粉丝们,么么哒!我柳七郎自成一家,有人的地方,就能听到唱我的词”。

接着是“词牌创作大奖”,柳永笑着接过小金笔。

“感谢大宋TV,拿这个奖我实至名归,顺便推荐个新出的单曲,《望海潮》,请大家打Call!”

到了第三个奖项:“最美词乐合一奖”。

闪亮的小金方响已送到柳永面前,不过,这次他却有些迟疑:

“这个奖也是给我的?”

“是的,柳老师,实至名归实至名归。”

柳永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一辈子研究五音五声六律,老实“倚声填词”,哪有别人自创一派,“依词创腔”,浑成一体的词乐之美呢?这个奖我真不能拿,谢谢。

“您说的这‘别人’是谁呢,柳老师?”

柳永抬起头,望着台下众人,紧了紧麦克风,郑重说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苏轼。”

(PS: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

2

苏轼,世称苏东坡,1036年生,四川眉山人。

讲起他,你或许会马上浮想:文弱少年,鲜衣怒马、斗鸡走狗、骑射投壶……

其实都不尽然。

苏东坡的眉山生活,归纳下来主要为三件事:

一是读书写字,二是寻山访水,三是闻箫听琴。

而这三件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往后一生的高端“爱好”。

没错,苏东坡还是个音乐爱好者,他虽然曾开玩笑说自己“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音乐在他的诗词文赋中,从未少过。

这首先和他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宋朝时期的眉山就是一个充满生活滋味儿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七,喜欢歌舞的人们都要一路吹打唱跳着出门,到眉山城东蟆颐山踏青游玩。

而他年年参加,很是开心,见啥写啥,然后就直接发“朋友圈”:“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图片来源:站酷

其次则是来自家族的传承,苏东坡的老父亲苏洵可是位弹奏古琴的高手,他和弟弟苏辙从小受教良多。而除了古琴,苏轼还特别喜欢琵琶,一生写过不少关于琵琶的词赋。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成年入仕后,苏东坡的每一次人生起伏里,当然也从来不缺音乐歌舞的相伴。

任密州太守时,他渴望报国,意气风发地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然后找来众多山东大汉,让他们跟着笛声鼓鸣的节奏,一起拍手跺脚合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年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里他常常和同乡友人一起泛舟江上,饮酒、听曲、论诗。

一个夏夜,二人畅游赤壁,喝到兴起,友人开始吹起洞箫,东坡跟着哼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不料,朋友的箫声急转直下,却越吹越悲凉,他不由得正襟危坐起来,一问,才知是朋友忽然感伤起人生苦短来了。

听罢,东坡目光拉向远处,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影在他的眼中交相辉映。

片刻后,他便开始了一段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的“心理辅导”:“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听了听这几句高端“龙门阵”,朋友低落的心情一下子就逆转了、灿烂了、阳光了。

而这些安慰话,他也不忘总结总结,发了个朋友圈,取名《赤壁赋》,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也还是中文学习的必修课。

晚生了89年的陆游说,东坡的文字“天风海涛”——自带交响乐和进行曲般的音乐感。

3

每遇到和音乐相关的事,苏东坡都喜欢。

从他当年发的“朋友圈”来看,如果东坡生在今天,妥妥的国际一流华语音乐制作人水准。

听十一二岁的小丫鬟弹琵琶,他不由皱眉,弹的什么鬼,说好的“未成曲调先有情”呢?

“拨弄幺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有一个想请他写诗的进士,在他生日那天远远吹笛祝寿,他立马就听出笛曲有异域风情。

“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听到乐女用出土的“方响”演奏乐曲,他很开心,立马为这快失传的南北朝乐器作词。

“犀槌玉板奏凉州”

末了,他还极力称赞“方响”的敲击音清新悦耳,一声声穿透了新秋的天河,直达人心。

“一声敲彻绛河秋”

他对“方响”的喜爱,就和今天人们喜爱他的理由一样——通透。

图片来源:邓江/摄

也许,这种“通透”,源自于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好奇且认真的态度。

小时候,苏东坡非常喜欢家中唐代名琴的独特音色,于是就把琴破开……来,弄清了个中缘由。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篇短文《家藏雷琴》送给好朋友陈季常,可以说对于音乐,苏东坡是相当有科学精神的。

所以,同样是研究音乐,苏东坡的结论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一样是写听人奏曲,白居易早已明珠在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只写乐声本身。

可我们的苏东坡偏偏不同:“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他写的,则是乐声对人心境上的改变——“能让人心和善的平和乐音最美”。

这不奇怪,在音乐的长期熏陶下,他已是顺境乐、逆境慰,人也变得越来越旷达。

不管被谪贬到哪里,他从来不提什么苦难艰辛,而是淡然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音乐陪伴中改变的苏东坡,也不忘去改变身边的人。

在壮年时的一篇文章《策问六首・古乐制度》中,他就说过,音乐能移风易俗,教化民众。

“使风淳俗美者,莫善于乐也。”

在他跌到人生最低谷时,被远放海南儋州,他正好用实践证明了自己这一主张,绝非虚言。

“居儋四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可见,音乐到了他手里,就不再只是“小道”了,而是为民谋利、让社会变得更好的“重器”。

4

庆幸的是,苏东坡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和态度,被喜欢他的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至今。

一千年后的今天,在他的家乡,隆重举办了一场带着致敬和传承之意的大型音乐活动——第三届四川音乐周·眉山东坡音乐节,以“穿乐”为主题,颇有视通古今的悠远意味。

图片来源:眉山市委宣传部

同时举行的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收到了海内外170多篇关于苏轼的学术论文和1200多件“东坡风”书法、篆刻作品,足见人们对东坡的热爱一直都是有增无减的。

如今,东坡的诗词书画继续被人学习研究,音乐态度被家乡人发扬光大,薪火相传。这正是“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就算不是苏粉,也可以送一句东坡文化论坛与会者的感慨给你:“不闻东坡操弦声,但凭盛会长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