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标准地运作一部烂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标准地运作一部烂片?

一部烂片的初衷可能就是错误和无法修正的,最终的结果需要多次调整仍然难以有好的收场。

文|一起拍电影 吕世明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放到目前的中国电影来看,他却是相反的。

优秀的电影各具特色,烂片反而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虽然我们极力反对“标签化”和“先入为主”地为一些影片扣上帽子,但又不得不承认,很多影片可能从立项一开始就无法逃脱烂片的命运。

一个谎言需要数个谎言来弥补,最终会变成无法收拾的弥天大谎。同样,一部烂片的初衷可能就是错误和无法修正的,最终的结果需要多次调整仍然难以有好的收场。

那么,在中国如何运作一部烂片呢?

因为“爆款”跟风立项,或根本都不知道缘由立项

“《泰囧》火了,我们公司也要弄一个公路喜剧啊!《战狼2》爆了,我们公司必须也搞一个国际工作大片!《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的未来,我们公司的科幻片一定也能20亿+!《哪吒》太厉害了,我们公司也弄个动画团队拍中国神话故事!”

以上这类话,也许很多影视公司的策划、制片人都不少听。对于更多的外行资本来说,以之前的哦“爆款项目”来做项目,听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但就目前的结果来说,这类跟风项目,大多拍不出来或者变成了网大项目。

当然,还有一种。

“真搞不懂一些影片是如何能够立项通过并过审的。”

有心的网友和观众,包括行业内人士都会时不时去查询总局的电影剧本备案公示,但无论是公开渠道的电影局公示,还是制片方的提前剧透立项,我们总会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剧本案例。

▲电影局的电影备案立项公示通知

几乎所有的烂片的第一步都会在剧本立项层面出现问题,制片人拿到的剧本方案往往会让自己摸不到头脑,甚至会严重超越他的对行业、体系和以往经验的认知。

可能这是目前中国电影烂片频出的第一步,目前剧本的立项审批阶段,更多的是把门槛降低,秉承“宽进不严出”的规则,这使得很多项目从立项期便不那么讨好和令人期待。

资金筹集不挑,不良资金、外行人的热钱也无妨

钱可真是一个好东西,特别是对于电影行业而言,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资本对于电影的影响却又是特别严重的,甚至会毁掉这个行业。

错误的项目所能吸引到资金往往也是错误的,更多明眼的制片人、项目经理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自以为是的项目。能够接收和运作他们的往往是一些行业经验较少、没有掌握更多资源和人脉的新人。

能想象到一个新人拉着错项目的艰难吗?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好的良性资金你遇不到,不良资金往往会第一时间嗅觉灵敏的找到你,此时的你,基本无法去拒绝这些事情。

早年间不良资金一般最多就是安插一两个嫡系的女演员,但现在不良资金更多以吸纳民间的资金为目的,他们并没有想法和能去帮助影片协调制作,甚至会在影片制作过程中起到一些恶劣的作用和影响。

建组,主演谁火用谁,配角主创谁省钱找谁

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大部分的演员极难做到认认真真的跟组三四个月,更不用说像《芳华》那样提前几个月进组培训,大部分演员甚至只在剧组带两三天便拿钱走人,

烂片的最显著标准之一,就是使用的演员更多依赖“流量明星”和“综艺明星”,这些演员平日综艺节目玩着玩着就把钱赚了,去拍电影苦熬苦业三四月明显不划算,短期内完成的表演毫无对角色的投入而言。

另外的标准便是,这个演员是否演过破十亿和二十亿的影片,如果这个影片还是一部中小成本的爆款、是一部并不为完全依赖高度工业化加持的影片,那么这样的演员和明星对于需要速度完成的烂片最为抢手。

抓取一两个“当红明星”,借用一两个曾经卖座影片的概念,这也组成一部烂片最常见的因素,在非专业电影行业人的掌控下,这些资源是可以用钱来打动的,但并不是用钱就可以让这些演员拿出真本事和实际水平。

或者说,一些演员本身就没有什么水平,偶尔出现的爆款,他个人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之所在。

没有“化学反应”的制作班底

好的制片人很清楚自己的手里的牌要去如何打、如何去组合,这些并不完全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一流演员,中国电影走到现在,拼的就是人脉关系和资源配给,然而那些项目本身的不靠谱,极难吸引到好的人才聚拢,缺乏专业人才的掌控,项目可能从根上就烂掉了。

如何去建组,如何去调配资源和吸引投资,这也是摆在所有中国电影目前的难题,遗憾的大部分烂片都不会想到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一般会草草带过、漠不关心。

当然,不排除真有“狠人”和“金主”,秉承着我就不差钱,什么好给我来什么,导演要最具知名度的,其他工种也都给我找行业最顶尖的,但最终如何去组合排列和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是一个资深制片人才能掌握的。

这和盖房子的道理很相同,并不是说所有设备材料都用最好的,我们就能盖出质量最好、价格最贵的房子,合理有效的组合才是最紧要的。

所以说,好的电影人也都是好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这一点,烂片通常不具备,或者说做得非常差。

影片中途多次倒手、溢价

烂片没有资金链不出问题的,那些推进缓慢的项目,他们要么会被转手交易掉,要么就找到一些金融公司,或者有能力通过民间渠道募集到资金的公司。总之,项目本身不会停掉,用何种方式继续下去,已经完成脱离正常电影的运作过程。

联合出品公司一旦涉及到金融行业、或者关联公司涉及到“信贷企业”,在影片出现风险之时,大都会把成本不高的影片转手倒卖,原来成本千八百万的,就赶喊出来三五千万的制作成本,在经过几次易手,呈现出来的就是成本动辄一两亿的大制作和大片了。

溢价贩卖区别于保底协议,保底或者提前预支高额的表导演费用是对高水平电影工作人员的信赖和支持,但溢价贩卖基本是烂片无法继续和收场的续命针和兴奋剂。

宣发:“中国首部xxx”预告片如小学生作业

“还用想吗?现在海报上但凡印着中国第一部XX大片、中国的XXX、特别邀请到好莱坞XXX团队的几乎都是烂片,而且这些影片的预告片干脆没法直视。”

一部电影最初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其海报和预告片,但看着一些影片的海报,满眼下来补丁落补丁,几乎把所有能用的溢美之词都要贴上,但往往越是这样,影片她所能够体现和调用的资源越有限。

很多烂片本身在拍摄过程中,就没有足够强的意识和观念为后续的发行和宣传留下足够多的资料和信息,这也使得宣发人员手中有效且可用的信息较少,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大部分宣发人员很难和巧妇划上等号。

宣发目前通常会占一部影片的20%以上,甚至更高,近些年也出现了一批宣发成本高于影片成本的项目,但烂片往往不会预留这笔费用,他所在宣发用品上所体现出的审美和艺术感,几乎直接就把自己本来不那么好的观感,直接打入到底层。

发行零投入或乱花钱、盲目花钱

“我真的佩服他们家始终秉承空手套白狼的套路,也不是没钱,偏偏不舍得在宣发上投入成本,搞得他们的区域发行在影城人员面前总是唯唯诺诺,抬不起头来。以至于这个风气直接转移到新的发行公司体系下,无论片子好坏,在宣发投入上捉襟见肘总会给人一种不安全感。”

很多烂片可能根本没有想好未来宣发到底如何去做,在宣发的投入上总会体现头重脚轻的情况,甚至连发行影片上映的格式版本也要违反市场的规律,做了一些版本根本不会有专属影城为其放映,近些年一些影片在特效厅的收益微乎其微,既耽误人家的生意,自己也得不偿失。

看人家做点映了,我也要做点映,完全不去考虑自己的影片的口碑到底适不适合,这几年点映见光死和没有声浪的影片比比皆是。

各环节全程零沟通、零交流、零反馈

大部分烂片自己心里清楚的很,但完善的服务还是必须的,不过极难有烂片可以做到后续好的服务和支持,更多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来混日子。

并不是说影片质量不好,我们的后续服务就不需要了,毕竟无论是片方还是宣发公司,他们在项目整个阶段内,都有义务和责任对项目负责,这也是一种能够长期维系系统和行业稳健运行的基础。

很多行业本身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并不领先,但他们仍然能够长期在行业生存,更多还是依靠了自己的服务意识,烂片大体都会抱着,“我都这样了,我都不行了,观众都开始喷了,我在努力再作为是无效的了。”

自己就把自己的死刑给判了。

“其实在我们业内和发行人员眼里,并没有什么好片和烂片的区别,只有好做(利于发行)的影片和不好做的影片,烂片可能只是大部分观众的自我评判吧。”

和一位发行人员聊,她很清楚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在制片阶段普通人是无法影响和左右,“烂片”落到手里面,基本也就定型了,如何合理和有效的宣传,能把并不是那么明朗的影片作出“口碑”,化腐朽为神奇是很多发行人员所期望的。

和前面所提的一致,非专业的人员所炮制的烂片,他们总是极难用专业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在影片宣发和各个流通环节,所想的并不是合理有效的找到观众,而是尽可能仓促出手,尽快的结束项目期。

我们要正视现在内地电影的不足,也要看到仍然会有很多审美和对电影质量要求不高的观众存在,烂片也是人写的、也是人拍的,观众并不一定真的有非常的高明和好的审美水平,能够把这部分观众和烂片组合在一起,又何尝不是一件趣事。

其实许多的项目最后扑街几乎是必然,但可怕和不能理解的是也会有一些质量欠佳的项目小爆,烂片和卖座影片的界限又一次模糊,但烂片产生总体趋势和套路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他仍然有他滋生的土壤,这可能才是最可怕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电影

  • 主投电影《第二十条》带来“开门红”,光线传媒预计分得超4亿元营收
  • 《飞驰人生2》《热辣滚烫》《第二十条》预售票房破六千万,春节档背后上市公司都有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标准地运作一部烂片?

一部烂片的初衷可能就是错误和无法修正的,最终的结果需要多次调整仍然难以有好的收场。

文|一起拍电影 吕世明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放到目前的中国电影来看,他却是相反的。

优秀的电影各具特色,烂片反而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虽然我们极力反对“标签化”和“先入为主”地为一些影片扣上帽子,但又不得不承认,很多影片可能从立项一开始就无法逃脱烂片的命运。

一个谎言需要数个谎言来弥补,最终会变成无法收拾的弥天大谎。同样,一部烂片的初衷可能就是错误和无法修正的,最终的结果需要多次调整仍然难以有好的收场。

那么,在中国如何运作一部烂片呢?

因为“爆款”跟风立项,或根本都不知道缘由立项

“《泰囧》火了,我们公司也要弄一个公路喜剧啊!《战狼2》爆了,我们公司必须也搞一个国际工作大片!《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的未来,我们公司的科幻片一定也能20亿+!《哪吒》太厉害了,我们公司也弄个动画团队拍中国神话故事!”

以上这类话,也许很多影视公司的策划、制片人都不少听。对于更多的外行资本来说,以之前的哦“爆款项目”来做项目,听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但就目前的结果来说,这类跟风项目,大多拍不出来或者变成了网大项目。

当然,还有一种。

“真搞不懂一些影片是如何能够立项通过并过审的。”

有心的网友和观众,包括行业内人士都会时不时去查询总局的电影剧本备案公示,但无论是公开渠道的电影局公示,还是制片方的提前剧透立项,我们总会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剧本案例。

▲电影局的电影备案立项公示通知

几乎所有的烂片的第一步都会在剧本立项层面出现问题,制片人拿到的剧本方案往往会让自己摸不到头脑,甚至会严重超越他的对行业、体系和以往经验的认知。

可能这是目前中国电影烂片频出的第一步,目前剧本的立项审批阶段,更多的是把门槛降低,秉承“宽进不严出”的规则,这使得很多项目从立项期便不那么讨好和令人期待。

资金筹集不挑,不良资金、外行人的热钱也无妨

钱可真是一个好东西,特别是对于电影行业而言,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资本对于电影的影响却又是特别严重的,甚至会毁掉这个行业。

错误的项目所能吸引到资金往往也是错误的,更多明眼的制片人、项目经理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自以为是的项目。能够接收和运作他们的往往是一些行业经验较少、没有掌握更多资源和人脉的新人。

能想象到一个新人拉着错项目的艰难吗?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好的良性资金你遇不到,不良资金往往会第一时间嗅觉灵敏的找到你,此时的你,基本无法去拒绝这些事情。

早年间不良资金一般最多就是安插一两个嫡系的女演员,但现在不良资金更多以吸纳民间的资金为目的,他们并没有想法和能去帮助影片协调制作,甚至会在影片制作过程中起到一些恶劣的作用和影响。

建组,主演谁火用谁,配角主创谁省钱找谁

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大部分的演员极难做到认认真真的跟组三四个月,更不用说像《芳华》那样提前几个月进组培训,大部分演员甚至只在剧组带两三天便拿钱走人,

烂片的最显著标准之一,就是使用的演员更多依赖“流量明星”和“综艺明星”,这些演员平日综艺节目玩着玩着就把钱赚了,去拍电影苦熬苦业三四月明显不划算,短期内完成的表演毫无对角色的投入而言。

另外的标准便是,这个演员是否演过破十亿和二十亿的影片,如果这个影片还是一部中小成本的爆款、是一部并不为完全依赖高度工业化加持的影片,那么这样的演员和明星对于需要速度完成的烂片最为抢手。

抓取一两个“当红明星”,借用一两个曾经卖座影片的概念,这也组成一部烂片最常见的因素,在非专业电影行业人的掌控下,这些资源是可以用钱来打动的,但并不是用钱就可以让这些演员拿出真本事和实际水平。

或者说,一些演员本身就没有什么水平,偶尔出现的爆款,他个人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之所在。

没有“化学反应”的制作班底

好的制片人很清楚自己的手里的牌要去如何打、如何去组合,这些并不完全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一流演员,中国电影走到现在,拼的就是人脉关系和资源配给,然而那些项目本身的不靠谱,极难吸引到好的人才聚拢,缺乏专业人才的掌控,项目可能从根上就烂掉了。

如何去建组,如何去调配资源和吸引投资,这也是摆在所有中国电影目前的难题,遗憾的大部分烂片都不会想到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一般会草草带过、漠不关心。

当然,不排除真有“狠人”和“金主”,秉承着我就不差钱,什么好给我来什么,导演要最具知名度的,其他工种也都给我找行业最顶尖的,但最终如何去组合排列和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是一个资深制片人才能掌握的。

这和盖房子的道理很相同,并不是说所有设备材料都用最好的,我们就能盖出质量最好、价格最贵的房子,合理有效的组合才是最紧要的。

所以说,好的电影人也都是好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这一点,烂片通常不具备,或者说做得非常差。

影片中途多次倒手、溢价

烂片没有资金链不出问题的,那些推进缓慢的项目,他们要么会被转手交易掉,要么就找到一些金融公司,或者有能力通过民间渠道募集到资金的公司。总之,项目本身不会停掉,用何种方式继续下去,已经完成脱离正常电影的运作过程。

联合出品公司一旦涉及到金融行业、或者关联公司涉及到“信贷企业”,在影片出现风险之时,大都会把成本不高的影片转手倒卖,原来成本千八百万的,就赶喊出来三五千万的制作成本,在经过几次易手,呈现出来的就是成本动辄一两亿的大制作和大片了。

溢价贩卖区别于保底协议,保底或者提前预支高额的表导演费用是对高水平电影工作人员的信赖和支持,但溢价贩卖基本是烂片无法继续和收场的续命针和兴奋剂。

宣发:“中国首部xxx”预告片如小学生作业

“还用想吗?现在海报上但凡印着中国第一部XX大片、中国的XXX、特别邀请到好莱坞XXX团队的几乎都是烂片,而且这些影片的预告片干脆没法直视。”

一部电影最初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其海报和预告片,但看着一些影片的海报,满眼下来补丁落补丁,几乎把所有能用的溢美之词都要贴上,但往往越是这样,影片她所能够体现和调用的资源越有限。

很多烂片本身在拍摄过程中,就没有足够强的意识和观念为后续的发行和宣传留下足够多的资料和信息,这也使得宣发人员手中有效且可用的信息较少,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大部分宣发人员很难和巧妇划上等号。

宣发目前通常会占一部影片的20%以上,甚至更高,近些年也出现了一批宣发成本高于影片成本的项目,但烂片往往不会预留这笔费用,他所在宣发用品上所体现出的审美和艺术感,几乎直接就把自己本来不那么好的观感,直接打入到底层。

发行零投入或乱花钱、盲目花钱

“我真的佩服他们家始终秉承空手套白狼的套路,也不是没钱,偏偏不舍得在宣发上投入成本,搞得他们的区域发行在影城人员面前总是唯唯诺诺,抬不起头来。以至于这个风气直接转移到新的发行公司体系下,无论片子好坏,在宣发投入上捉襟见肘总会给人一种不安全感。”

很多烂片可能根本没有想好未来宣发到底如何去做,在宣发的投入上总会体现头重脚轻的情况,甚至连发行影片上映的格式版本也要违反市场的规律,做了一些版本根本不会有专属影城为其放映,近些年一些影片在特效厅的收益微乎其微,既耽误人家的生意,自己也得不偿失。

看人家做点映了,我也要做点映,完全不去考虑自己的影片的口碑到底适不适合,这几年点映见光死和没有声浪的影片比比皆是。

各环节全程零沟通、零交流、零反馈

大部分烂片自己心里清楚的很,但完善的服务还是必须的,不过极难有烂片可以做到后续好的服务和支持,更多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来混日子。

并不是说影片质量不好,我们的后续服务就不需要了,毕竟无论是片方还是宣发公司,他们在项目整个阶段内,都有义务和责任对项目负责,这也是一种能够长期维系系统和行业稳健运行的基础。

很多行业本身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并不领先,但他们仍然能够长期在行业生存,更多还是依靠了自己的服务意识,烂片大体都会抱着,“我都这样了,我都不行了,观众都开始喷了,我在努力再作为是无效的了。”

自己就把自己的死刑给判了。

“其实在我们业内和发行人员眼里,并没有什么好片和烂片的区别,只有好做(利于发行)的影片和不好做的影片,烂片可能只是大部分观众的自我评判吧。”

和一位发行人员聊,她很清楚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在制片阶段普通人是无法影响和左右,“烂片”落到手里面,基本也就定型了,如何合理和有效的宣传,能把并不是那么明朗的影片作出“口碑”,化腐朽为神奇是很多发行人员所期望的。

和前面所提的一致,非专业的人员所炮制的烂片,他们总是极难用专业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在影片宣发和各个流通环节,所想的并不是合理有效的找到观众,而是尽可能仓促出手,尽快的结束项目期。

我们要正视现在内地电影的不足,也要看到仍然会有很多审美和对电影质量要求不高的观众存在,烂片也是人写的、也是人拍的,观众并不一定真的有非常的高明和好的审美水平,能够把这部分观众和烂片组合在一起,又何尝不是一件趣事。

其实许多的项目最后扑街几乎是必然,但可怕和不能理解的是也会有一些质量欠佳的项目小爆,烂片和卖座影片的界限又一次模糊,但烂片产生总体趋势和套路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他仍然有他滋生的土壤,这可能才是最可怕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