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出家人唐僧的爱国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出家人唐僧的爱国心

西游取经路上,不管何人何时何地,唐僧开口第一句话必是“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可以用作国家认同的典型素材。

文|蒋海松

责编|马蓉蓉

《西游记》中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现象,作为出家人的唐僧有着浓厚的政治意识,是个绝对的爱国主义者。西游取经路上,不管何人何时何地,唐僧开口第一句话必是“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可以用作国家认同的典型素材。开口即是大唐盛世,对自己的邦国,何等自豪。念兹在兹,对自己的故土,又是何等深情。

“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也可以用作哲学家的经典启蒙。我从何来,向何去,至何归?唐僧的爱国感情真不是装的。虽然是佛教弟子,说起忠君报国这些话比忠臣良相还坚贞。

对于取经的缘起,唐僧对唐王说:“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西游记》第13回当中,他又说道:“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第85回,唐僧被妖怪捉住,他对樵夫说:“事君事亲,皆同一理。你为亲恩,我为君恩。”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女儿国中,面对女王的旖旎柔情,他说:“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天取经?那不望坏了我大唐之帝主也?”

唐僧师徒一路西行,也不忘宣传中华文化、大唐国威。第68回写朱紫国国王问起取经缘由时,唐僧就向朱紫国国王绘声绘色描述:“贫僧那里,三皇治世,五帝分伦。尧舜正位,禹汤安民。”三皇五帝历史一路铺陈下来,到此朝此世:“我王李氏,国号唐君。高祖晏驾,当今世民。河清海晏,大德宽仁。”朱紫国国王不得不服,感叹不已:“诚乃是天朝大国,君正臣贤。”

《西游记》第39回更是有趣,唐僧师徒“不行参拜”时,妖怪变成的乌鸡国国王欲加问罪,悟空“昂然答道”:“我东土古立天朝,久称上国,汝等乃下土边邦。自古道:‘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你倒未曾接我,且敢争我不拜!”乌鸡国太子还为唐僧等开脱,说道:“你想那李世民自称王位,一统江山,尚心未足,又兴过海征伐;若知我王害了他御弟圣僧,一定兴兵发马,来与我王争敌。奈何兵少将微,那时悔之晚矣。”最后国王只好默默咽下自己的火气,上演了一番“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战狼》式叙事。

作为一个四大皆空的和尚,不谈佛祖却大谈唐王,不谈佛法而大谈家国,这是为何?其实,唐僧作为文学形象,当然也受制于创作者背后的文化传统。

政教合一是古代宗教与政治问题最重要的传统,家国意识是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传统。

比如,《西游记》成书时的明朝,朱元璋亲自写成《三教论》,倡三教并用之说,但“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佛道二教不可废,但其价值在于阴翊王化,暗助王纲。上有所好下必甚然。明代文人乌斯道便称:“佛亦赞天子之教化。”电视剧《西游记》中也有“佛祖保佑我们大唐”这样耳熟能详的台词。

从《西游记》全书预设来说,唐僧并非只是一个佛教徒人物设定,而更多是古代儒生价值观的写照。比如,他的缺点是柔弱寡断、滥发慈悲、迂腐不堪,这大抵也是儒生的通病。因此,他所说的国家、君王,更多是儒士的政治追求,亲亲尊尊、忠君报国这一套儒家礼法伦理。但这本身也可看出这些价值观渗透力之大。

真正大张爱国雄风的,倒不是唐僧,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玄奘堪称史上最牛留学生。

他当年是去印度学习的,经过印度最高规格的学术辩论之后,大乘佛教授予他“大乘天”、小乘佛教授予他“解脱天”。印度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为他举行无遮大会,游街多日,无人敢站出来挑战。他直接碾压了全印度的佛学智慧。

那时的辩经不是口舌之争,是武林大会上的生死之战。按照辩经规则,要是输了,挑战者往往直接自杀谢罪,但是胜者有权赦免。玄奘就曾赦免了一个向他挑战的失败者。那烂陀寺也经常受到外道的辩经挑战。其中有一次,一个叫旃陀罗僧诃的挑战者,气势汹汹而来,谁知听了作为学生的玄奘一次讲法后,吓得直接尿遁,辩论没开始就这样结束了。这是何等实力?大唐的国威与智慧,展现得无以复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回国之后,有一位僧人法长要回印度,玄奘就托他带信给印度,说道,“我们大唐皇帝治国有方,推崇佛教,现在的佛教水平不逊于彼等”。也昭示了一个真理,需要点实力才可担得起爱国雄风。

在本专栏的一篇《西游记中的“一带一路”与通关文牒》中,笔者讨论过,不同于历史上玄装法师的偷渡,唐僧师傅每到一个外邦国家,不是凭法力闯关,而是走法律途径,师徒必定先去倒换通关文牒,盖印押花。这恰好体现了对于国家意识的强调和国际交往规则的遵守。

从法律角度而言,《西游记》具有某些涉外法律因素。但在唐僧经过的车迟国、女儿国、祭赛国、宝象国、乌鸡国、狮驼国、朱紫国、灭法国、比丘国、天竺国等林林种种数十个国家或地区中,其法律状态又是明律的折射。或许在作者的潜意识中,明律的基本精神和若干重要律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也是国际意识背后的国家意识。

当然,唐僧与他的祖国关系也是复杂的。《西游记》中唐王与唐僧除了君臣,更是结拜兄弟,于是便有了御弟哥哥这一妙称。取经俨然是头号国家文化工程。但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却是做出了偷渡与叛国之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唐僧的叛国究竟还蕴含了哪些文化信息与文化理念?留待下期专栏再做考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出家人唐僧的爱国心

西游取经路上,不管何人何时何地,唐僧开口第一句话必是“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可以用作国家认同的典型素材。

文|蒋海松

责编|马蓉蓉

《西游记》中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现象,作为出家人的唐僧有着浓厚的政治意识,是个绝对的爱国主义者。西游取经路上,不管何人何时何地,唐僧开口第一句话必是“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可以用作国家认同的典型素材。开口即是大唐盛世,对自己的邦国,何等自豪。念兹在兹,对自己的故土,又是何等深情。

“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也可以用作哲学家的经典启蒙。我从何来,向何去,至何归?唐僧的爱国感情真不是装的。虽然是佛教弟子,说起忠君报国这些话比忠臣良相还坚贞。

对于取经的缘起,唐僧对唐王说:“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西游记》第13回当中,他又说道:“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第85回,唐僧被妖怪捉住,他对樵夫说:“事君事亲,皆同一理。你为亲恩,我为君恩。”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女儿国中,面对女王的旖旎柔情,他说:“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天取经?那不望坏了我大唐之帝主也?”

唐僧师徒一路西行,也不忘宣传中华文化、大唐国威。第68回写朱紫国国王问起取经缘由时,唐僧就向朱紫国国王绘声绘色描述:“贫僧那里,三皇治世,五帝分伦。尧舜正位,禹汤安民。”三皇五帝历史一路铺陈下来,到此朝此世:“我王李氏,国号唐君。高祖晏驾,当今世民。河清海晏,大德宽仁。”朱紫国国王不得不服,感叹不已:“诚乃是天朝大国,君正臣贤。”

《西游记》第39回更是有趣,唐僧师徒“不行参拜”时,妖怪变成的乌鸡国国王欲加问罪,悟空“昂然答道”:“我东土古立天朝,久称上国,汝等乃下土边邦。自古道:‘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你倒未曾接我,且敢争我不拜!”乌鸡国太子还为唐僧等开脱,说道:“你想那李世民自称王位,一统江山,尚心未足,又兴过海征伐;若知我王害了他御弟圣僧,一定兴兵发马,来与我王争敌。奈何兵少将微,那时悔之晚矣。”最后国王只好默默咽下自己的火气,上演了一番“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战狼》式叙事。

作为一个四大皆空的和尚,不谈佛祖却大谈唐王,不谈佛法而大谈家国,这是为何?其实,唐僧作为文学形象,当然也受制于创作者背后的文化传统。

政教合一是古代宗教与政治问题最重要的传统,家国意识是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传统。

比如,《西游记》成书时的明朝,朱元璋亲自写成《三教论》,倡三教并用之说,但“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佛道二教不可废,但其价值在于阴翊王化,暗助王纲。上有所好下必甚然。明代文人乌斯道便称:“佛亦赞天子之教化。”电视剧《西游记》中也有“佛祖保佑我们大唐”这样耳熟能详的台词。

从《西游记》全书预设来说,唐僧并非只是一个佛教徒人物设定,而更多是古代儒生价值观的写照。比如,他的缺点是柔弱寡断、滥发慈悲、迂腐不堪,这大抵也是儒生的通病。因此,他所说的国家、君王,更多是儒士的政治追求,亲亲尊尊、忠君报国这一套儒家礼法伦理。但这本身也可看出这些价值观渗透力之大。

真正大张爱国雄风的,倒不是唐僧,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玄奘堪称史上最牛留学生。

他当年是去印度学习的,经过印度最高规格的学术辩论之后,大乘佛教授予他“大乘天”、小乘佛教授予他“解脱天”。印度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为他举行无遮大会,游街多日,无人敢站出来挑战。他直接碾压了全印度的佛学智慧。

那时的辩经不是口舌之争,是武林大会上的生死之战。按照辩经规则,要是输了,挑战者往往直接自杀谢罪,但是胜者有权赦免。玄奘就曾赦免了一个向他挑战的失败者。那烂陀寺也经常受到外道的辩经挑战。其中有一次,一个叫旃陀罗僧诃的挑战者,气势汹汹而来,谁知听了作为学生的玄奘一次讲法后,吓得直接尿遁,辩论没开始就这样结束了。这是何等实力?大唐的国威与智慧,展现得无以复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回国之后,有一位僧人法长要回印度,玄奘就托他带信给印度,说道,“我们大唐皇帝治国有方,推崇佛教,现在的佛教水平不逊于彼等”。也昭示了一个真理,需要点实力才可担得起爱国雄风。

在本专栏的一篇《西游记中的“一带一路”与通关文牒》中,笔者讨论过,不同于历史上玄装法师的偷渡,唐僧师傅每到一个外邦国家,不是凭法力闯关,而是走法律途径,师徒必定先去倒换通关文牒,盖印押花。这恰好体现了对于国家意识的强调和国际交往规则的遵守。

从法律角度而言,《西游记》具有某些涉外法律因素。但在唐僧经过的车迟国、女儿国、祭赛国、宝象国、乌鸡国、狮驼国、朱紫国、灭法国、比丘国、天竺国等林林种种数十个国家或地区中,其法律状态又是明律的折射。或许在作者的潜意识中,明律的基本精神和若干重要律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也是国际意识背后的国家意识。

当然,唐僧与他的祖国关系也是复杂的。《西游记》中唐王与唐僧除了君臣,更是结拜兄弟,于是便有了御弟哥哥这一妙称。取经俨然是头号国家文化工程。但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却是做出了偷渡与叛国之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唐僧的叛国究竟还蕴含了哪些文化信息与文化理念?留待下期专栏再做考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