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中石油海外生意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中石油海外生意经

中石油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今年,中石油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当量有望突破1亿吨。

图片来源: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

记者 | 王山而

11月6日,上海,国家会议中心人头攒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正在这里进行。

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分别与意大利SNAM燃气公司、斯伦贝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运输、沙特阿美、科威特石油、ABB、斯伦贝谢、卡特彼勒、霍尼韦尔、陶氏化学等20家境外供应商签署了21份采购合同。

在同日举行的中石油国际合作论坛暨签约仪式上,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表示,进博会是中国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中石油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截至去年年底,中石油对外合作累计引入勘探开发投资超150亿美元,累计生产油气当量1.2亿吨;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当量达到9818万吨,今年将有望突破1亿吨。

目前,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实力已在全球同类国家石油公司中位居前列。

一副对联

在位于北京阜成门北大街的中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大厅里,挂着一幅长达数米的对联。

上联是:新征程担负一带一路矢志石油报国情。下联是:新时代弘扬石油精神共图复兴中国梦。

“石油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和奉献。”中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油气开发部副主任马明福认为,这种内在的精神,让石油人在国际上完成了很多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马明福对于苏丹的经历记忆犹新。那里自然环境恶劣,气温常高达50摄氏度,地表温度70摄氏度。在野外油田现场作业时,需要时时注意眼镜蛇、毒蜂和毒蝎子。

“在苏丹工作的中国人不少都得过马来热,这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后果很可怕。”马明福心有余悸。

最让工作人员及其家人担心的是国外政局动荡。中石油尼罗河公司副总工程王杰对此深有感触。在海外工作近20年来,他已经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苏丹的部落冲突、武装抢劫、破坏油田和绑架勒索等事件。现在,听到鞭炮声,王杰都会本能地“扑通”一声原地卧倒。

在动乱之中,王杰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爆发武装冲突,战势危及到油田生产安全,所有外籍员工和700多名中石油员工被安排全部撤离。最后一刻,王杰选择留了下来。

因为考虑到南苏丹3/7区油田温度只要低于38度,原油就会凝固,如果不采取举措,整个油田装置和1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就会因原油凝固而报废,因此需要有人留守。

“如果整个油田瘫痪了,损失将达十几亿美元,南苏丹的整个经济命脉就完了,南苏丹新政府会对中国失去信心。”在王杰看来,保护油田的安全是国家利益,也决定着中国和南苏丹政府的关系。

幸运的是,最终化险为夷,油田生产很快恢复正常。南苏丹3/7区油田生产经理阿卜杜拉赫姆称,在王杰等中石油管理人员的带领下,油田产能从最初的18万桶/天提升到了现在的21万桶/天。

王杰要忍受非洲的酷暑,位于北极圈亚马尔半岛的王永华则要忍受极度的严寒。

亚马尔岛被称为“土地的尽头”,平均气温介于零下20度到零下40度,极夜长达88天,很难见到阳光。

作为中石油旗下中油国际俄罗斯公司亚马尔项目总地质师,王永华冬季去户外工作时,要穿上重达三四十斤的工服、工帽、工鞋、手套和防护镜等防寒装备。即便这样,身体也会被冻透。

在这样的环境下,亚马尔项目开创了极地钻探、模块建厂、破冰船舶和北极航道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单套装置和整厂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液化项目。

去年7月19日,第一船载有7.5万吨亚马尔液化天然气的巨轮达到江苏如东LNG接收站,为中国的清洁能源供应带来了新气源。

“7.5万吨的液化天然气气化后,约是1亿立方米,相当于上海2000万居民一个月的生活用气。”马明福说。

亚马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第一个海外特大型项目。据中俄两国签署的长期购销协议,从2019年起,中石油每年将进口亚马尔项目400万吨LNG。

凭借这份独特的石油精神,中石油走过了26年的国际化历程。

从“小舢板”到“航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石油工业打开国门,先海洋后陆地,开始对外合作,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1993年,在国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鼓励下,中石油正式走出国门。当时,该公司成立了一个只有4人的海外处,负责对公司“走出去”战略进行具体实施。他们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到合适的项目机会后,对具体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价。

为了保险起见,中石油采取了“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策略,从小项目运作开始,注重发挥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等技术优势,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行低风险和小项目投资。

“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石油项目投资经验,培养了国际化的石油经营人才,成为中石油开拓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中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规划计划部工作人员陈亚强对界面新闻表示。

对中石油而言,1997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由此开始,以苏丹1/2/4、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和委内瑞拉陆湖三大项目的签订为标志,中石油五年之内在北非、中亚和南美搭建起三大战略发展区,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支新兴力量。

期间,中石油海外油气产量获得较快增长,并开始尝试多种合作方式,特别是一些较大规模的项目并购,为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3年起,中石油实施自主开发与兼并收购相结合的多元化开发战略,海外投资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特别是2009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油气市场格局受到冲击,中石油在危中寻机,成功实现了在中东、拉美和北美等重要油气市场的突破,完成了油气业务的全球布局。

2014年以来,中石油国际业务进入稳步优化阶段。此时,国际石油价格在经历了2008年的高峰后持续走低,石油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巨大挑战,开始减缓勘探开发投入,优化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中石油也不例外。

期间,国家顶层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中石油加大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历史机遇。

截至去年,中石油在全球34个国家参与运作管理92个油气合作项目,基本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海外业务实现油气当量产量203.8百万桶,占集团油气当量产量13.7%;海外业务实现营业额8366.19亿元,占总营业额的36%。

今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显示,中石油以超过9191亿元的海外资产金额,位居中国百名跨国公司第一位。

在被放弃的地方发现大油田

中石油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披荆斩棘,科技创新是利器之一。

海外勘探既有勘探范围的限制,又有勘探期的制约。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所发现,勘探区块将被收回,此前的投入成为沉没成本。

更大的挑战在于,中石油在海外获得的勘探项目,多数曾因勘探难度大而几经国际石油公司转手,有的甚至勘探百年无果。这给勘探突破带来多重困难。

在中石油的海外油气业务发展历史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面对发现了30年、前苏联专家认为无法动用的油田储量,中石油发挥整体科研优势,利用肯基亚克盐下异常高压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实现了高效开发,肯基亚克油田三年建成200万吨生产能力;中石油深化中西非裂谷盆地和含盐盆地石油地质理论认识,在西方石油公司勘探30年毫无建树的乍得等地区,发现了中非裂谷系最大规模的Great Baobab油田;中石油在其他国际石油公司放弃的地方,发现了Palogue巨型大油田。

马明福认为,这些成绩与中石油成熟的技术优势密不可分。

“我们把国内数十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与海外实际相结合,创新集成了涵盖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和新项目评价等核心业务的十大优势技术系列。”马明福介绍。

截至目前,中石油海外业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8项。以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体、14个专业技术中心提供专业支持、多个国内油气田对口支持海外项目的“1+14+N”开放式技术支持体系已经形成。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曾有人总结国际石油巨头的成功经验,认为有三条至关重要。一是雄厚的资金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技术,三是有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石油对国际化人才,以及及人才国际化越来越重视。

去年12月底,具有英法双重国籍的小伙子卡尔走进中石油总部,成为10万余名外籍员工中第一个在中石油总部工作的国际雇员。

随着中石油加快“走出去”步伐,外籍雇员在中石油所属企业工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中石油总部招聘国际雇员,尚无先例。

2017年,王宜林在一次领导干部例会上提出,要加大集团总部员工国际化程度,建议总部机关一些部门先行先试。最终,卡尔荣幸成为中石油总部第一位国际雇员。

在向内输入人才的同时,中石油也在向外输送人才。为了推动“走出去”,目前中石油海外领军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从集团内部选出来的骨干。

在海外油气业务运作过程中,这一形式不断完善,目前中石油已经形成行政调配高级管理人才、系统内借聘和双向交流海外发展急需的中高层技术及管理人才、对口支持基层骨干人才的完整保障体系。

此外,中石油还通过市场化配置,面向国内外人才市场引进大批急需的法律、财务及紧缺专业成熟人才;通过第三方用工,建立海外钻井及工程建设监督人才队伍。

中石油还通过国际高端市场直接招聘、将优秀当地雇员转化为国际雇员等途径,培养了一支业务熟练、认同中石油企业文化的多肤色国际雇员队伍。

此外,中石油立足东道国,以当地雇员构成联合机构主体队伍。这不仅为东道国的本国就业和培养石油人才提供支撑,且可以发挥本土化员工熟悉当地法律、文化语言沟通无障碍、安保成本低的优势,为中石油更好融入当地提供了保障。

“苏丹、乍得、尼日尔等很多国家的石油行业领军人才,大部分都是在与中石油的合作中成长起来的。”马明福称。

20多年来,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先后培养出10多名中石油高层管理人员,近100名司局级干部,超过1000名处级干部,海外领军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谈及未来中石油进一步国际化的思路,王宜林表示,将继续深化油气全产业链国际合作,与国际合作伙伴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为此,中石油将与国际各大公司全面扩大在中国国内的合作,深化勘探开发、炼化、油气销售、管道和工程技术装备全产业链合资合作;全面推动海外合作,深耕陆上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拓展在海上及非常规项目、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中石油还将创新合作模式,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涵盖资源供应、营销网络、优化配置、运营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的贸易发展新平台;依托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共同拓展油气终端网络,持续深化“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构建油气互联互通体系。

“我们将深化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务实合作,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推动构建新的高端战略联盟,共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王宜林称。

新时期和新形势,也为中石油国际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中石油国际合作论坛上,王宜林表示,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为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中国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全力以赴增储上产,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等战略举措,为在华国际合作创造了巨大机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国石油

4.5k
  • 市场午后出现风格切换迹象,中国石油拉升翻红
  • 能源股午前不济,中国石油回吐逾3%涨幅翻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中石油海外生意经

中石油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今年,中石油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当量有望突破1亿吨。

图片来源: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

记者 | 王山而

11月6日,上海,国家会议中心人头攒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正在这里进行。

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分别与意大利SNAM燃气公司、斯伦贝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运输、沙特阿美、科威特石油、ABB、斯伦贝谢、卡特彼勒、霍尼韦尔、陶氏化学等20家境外供应商签署了21份采购合同。

在同日举行的中石油国际合作论坛暨签约仪式上,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表示,进博会是中国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中石油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截至去年年底,中石油对外合作累计引入勘探开发投资超150亿美元,累计生产油气当量1.2亿吨;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当量达到9818万吨,今年将有望突破1亿吨。

目前,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实力已在全球同类国家石油公司中位居前列。

一副对联

在位于北京阜成门北大街的中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大厅里,挂着一幅长达数米的对联。

上联是:新征程担负一带一路矢志石油报国情。下联是:新时代弘扬石油精神共图复兴中国梦。

“石油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和奉献。”中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油气开发部副主任马明福认为,这种内在的精神,让石油人在国际上完成了很多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马明福对于苏丹的经历记忆犹新。那里自然环境恶劣,气温常高达50摄氏度,地表温度70摄氏度。在野外油田现场作业时,需要时时注意眼镜蛇、毒蜂和毒蝎子。

“在苏丹工作的中国人不少都得过马来热,这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后果很可怕。”马明福心有余悸。

最让工作人员及其家人担心的是国外政局动荡。中石油尼罗河公司副总工程王杰对此深有感触。在海外工作近20年来,他已经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苏丹的部落冲突、武装抢劫、破坏油田和绑架勒索等事件。现在,听到鞭炮声,王杰都会本能地“扑通”一声原地卧倒。

在动乱之中,王杰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爆发武装冲突,战势危及到油田生产安全,所有外籍员工和700多名中石油员工被安排全部撤离。最后一刻,王杰选择留了下来。

因为考虑到南苏丹3/7区油田温度只要低于38度,原油就会凝固,如果不采取举措,整个油田装置和1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就会因原油凝固而报废,因此需要有人留守。

“如果整个油田瘫痪了,损失将达十几亿美元,南苏丹的整个经济命脉就完了,南苏丹新政府会对中国失去信心。”在王杰看来,保护油田的安全是国家利益,也决定着中国和南苏丹政府的关系。

幸运的是,最终化险为夷,油田生产很快恢复正常。南苏丹3/7区油田生产经理阿卜杜拉赫姆称,在王杰等中石油管理人员的带领下,油田产能从最初的18万桶/天提升到了现在的21万桶/天。

王杰要忍受非洲的酷暑,位于北极圈亚马尔半岛的王永华则要忍受极度的严寒。

亚马尔岛被称为“土地的尽头”,平均气温介于零下20度到零下40度,极夜长达88天,很难见到阳光。

作为中石油旗下中油国际俄罗斯公司亚马尔项目总地质师,王永华冬季去户外工作时,要穿上重达三四十斤的工服、工帽、工鞋、手套和防护镜等防寒装备。即便这样,身体也会被冻透。

在这样的环境下,亚马尔项目开创了极地钻探、模块建厂、破冰船舶和北极航道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单套装置和整厂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液化项目。

去年7月19日,第一船载有7.5万吨亚马尔液化天然气的巨轮达到江苏如东LNG接收站,为中国的清洁能源供应带来了新气源。

“7.5万吨的液化天然气气化后,约是1亿立方米,相当于上海2000万居民一个月的生活用气。”马明福说。

亚马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第一个海外特大型项目。据中俄两国签署的长期购销协议,从2019年起,中石油每年将进口亚马尔项目400万吨LNG。

凭借这份独特的石油精神,中石油走过了26年的国际化历程。

从“小舢板”到“航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石油工业打开国门,先海洋后陆地,开始对外合作,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1993年,在国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鼓励下,中石油正式走出国门。当时,该公司成立了一个只有4人的海外处,负责对公司“走出去”战略进行具体实施。他们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到合适的项目机会后,对具体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价。

为了保险起见,中石油采取了“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策略,从小项目运作开始,注重发挥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等技术优势,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行低风险和小项目投资。

“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石油项目投资经验,培养了国际化的石油经营人才,成为中石油开拓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中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规划计划部工作人员陈亚强对界面新闻表示。

对中石油而言,1997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由此开始,以苏丹1/2/4、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和委内瑞拉陆湖三大项目的签订为标志,中石油五年之内在北非、中亚和南美搭建起三大战略发展区,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支新兴力量。

期间,中石油海外油气产量获得较快增长,并开始尝试多种合作方式,特别是一些较大规模的项目并购,为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3年起,中石油实施自主开发与兼并收购相结合的多元化开发战略,海外投资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特别是2009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油气市场格局受到冲击,中石油在危中寻机,成功实现了在中东、拉美和北美等重要油气市场的突破,完成了油气业务的全球布局。

2014年以来,中石油国际业务进入稳步优化阶段。此时,国际石油价格在经历了2008年的高峰后持续走低,石油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巨大挑战,开始减缓勘探开发投入,优化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中石油也不例外。

期间,国家顶层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中石油加大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历史机遇。

截至去年,中石油在全球34个国家参与运作管理92个油气合作项目,基本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海外业务实现油气当量产量203.8百万桶,占集团油气当量产量13.7%;海外业务实现营业额8366.19亿元,占总营业额的36%。

今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显示,中石油以超过9191亿元的海外资产金额,位居中国百名跨国公司第一位。

在被放弃的地方发现大油田

中石油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披荆斩棘,科技创新是利器之一。

海外勘探既有勘探范围的限制,又有勘探期的制约。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所发现,勘探区块将被收回,此前的投入成为沉没成本。

更大的挑战在于,中石油在海外获得的勘探项目,多数曾因勘探难度大而几经国际石油公司转手,有的甚至勘探百年无果。这给勘探突破带来多重困难。

在中石油的海外油气业务发展历史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面对发现了30年、前苏联专家认为无法动用的油田储量,中石油发挥整体科研优势,利用肯基亚克盐下异常高压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实现了高效开发,肯基亚克油田三年建成200万吨生产能力;中石油深化中西非裂谷盆地和含盐盆地石油地质理论认识,在西方石油公司勘探30年毫无建树的乍得等地区,发现了中非裂谷系最大规模的Great Baobab油田;中石油在其他国际石油公司放弃的地方,发现了Palogue巨型大油田。

马明福认为,这些成绩与中石油成熟的技术优势密不可分。

“我们把国内数十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与海外实际相结合,创新集成了涵盖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和新项目评价等核心业务的十大优势技术系列。”马明福介绍。

截至目前,中石油海外业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8项。以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体、14个专业技术中心提供专业支持、多个国内油气田对口支持海外项目的“1+14+N”开放式技术支持体系已经形成。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曾有人总结国际石油巨头的成功经验,认为有三条至关重要。一是雄厚的资金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技术,三是有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石油对国际化人才,以及及人才国际化越来越重视。

去年12月底,具有英法双重国籍的小伙子卡尔走进中石油总部,成为10万余名外籍员工中第一个在中石油总部工作的国际雇员。

随着中石油加快“走出去”步伐,外籍雇员在中石油所属企业工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中石油总部招聘国际雇员,尚无先例。

2017年,王宜林在一次领导干部例会上提出,要加大集团总部员工国际化程度,建议总部机关一些部门先行先试。最终,卡尔荣幸成为中石油总部第一位国际雇员。

在向内输入人才的同时,中石油也在向外输送人才。为了推动“走出去”,目前中石油海外领军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从集团内部选出来的骨干。

在海外油气业务运作过程中,这一形式不断完善,目前中石油已经形成行政调配高级管理人才、系统内借聘和双向交流海外发展急需的中高层技术及管理人才、对口支持基层骨干人才的完整保障体系。

此外,中石油还通过市场化配置,面向国内外人才市场引进大批急需的法律、财务及紧缺专业成熟人才;通过第三方用工,建立海外钻井及工程建设监督人才队伍。

中石油还通过国际高端市场直接招聘、将优秀当地雇员转化为国际雇员等途径,培养了一支业务熟练、认同中石油企业文化的多肤色国际雇员队伍。

此外,中石油立足东道国,以当地雇员构成联合机构主体队伍。这不仅为东道国的本国就业和培养石油人才提供支撑,且可以发挥本土化员工熟悉当地法律、文化语言沟通无障碍、安保成本低的优势,为中石油更好融入当地提供了保障。

“苏丹、乍得、尼日尔等很多国家的石油行业领军人才,大部分都是在与中石油的合作中成长起来的。”马明福称。

20多年来,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先后培养出10多名中石油高层管理人员,近100名司局级干部,超过1000名处级干部,海外领军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谈及未来中石油进一步国际化的思路,王宜林表示,将继续深化油气全产业链国际合作,与国际合作伙伴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为此,中石油将与国际各大公司全面扩大在中国国内的合作,深化勘探开发、炼化、油气销售、管道和工程技术装备全产业链合资合作;全面推动海外合作,深耕陆上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拓展在海上及非常规项目、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中石油还将创新合作模式,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涵盖资源供应、营销网络、优化配置、运营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的贸易发展新平台;依托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共同拓展油气终端网络,持续深化“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构建油气互联互通体系。

“我们将深化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务实合作,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推动构建新的高端战略联盟,共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王宜林称。

新时期和新形势,也为中石油国际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中石油国际合作论坛上,王宜林表示,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为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中国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全力以赴增储上产,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等战略举措,为在华国际合作创造了巨大机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