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灯灯
压疮、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和蜂蜜,三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科主治医师徐璐璐的手中,蜂蜜+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成为治疗压疮的一剂良药。
徐璐璐发明的APG联合manuka蜂蜜敷料治疗压疮,通过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初审。在临床应用中,为压疮患者减轻了疼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技术治好3个月难愈伤口
“压力性损伤(也被称为压力性溃疡、压疮)是许多种疾病康复和护理过程中的普遍性难题,其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严重危害,并且增加大量的医疗费用。”徐璐璐介绍,重症患者压疮的发病率很高,其中长期卧床的患者更常见。
家住重庆的张先生48岁,在建筑工地坠落造成截瘫,脊柱手术后予以脊柱固定支架制动,形成骶尾部IV期压力性损伤,在外院外科换药将近3个月,已经被伤口“溃烂”折磨了3个月,虽然也在积极配合治疗,但一直未能愈合,伤口逐步扩大。
后经人介绍,张先生及家人来到重庆市人民医院,医生首先全面评估了他的伤口情况,初步探查伤口:2.6×3.5×3.5cm(长×宽×深),表面附着黄白色分泌物,伤口内还“隐藏着”较大的潜在腔隙。患者骶尾部较大的创面愈合情况不容乐观,期间反复出现发热、尿路感染等病情变化。
在认真考虑之后,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科医师徐璐璐博士及国际伤口治疗师吴咏梅护师为其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充分清理伤口后,定期运用先进的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联合manuka蜂蜜敷料进行治疗。她们在张先生的伤口内填充了APG,外覆manuka蜂蜜敷料,终于,困扰张先生几个月的“溃烂”愈合了。
扩大运用范围治愈十多例患者
类似的病情也出现在85岁的王孃孃身上,她有糖尿病基础,股骨颈骨折术后卧床,吃饭、翻身都要家人照顾,由于长期卧病在床,右侧髋部长时间受压,导致溃烂大褥疮,伤口面积4.0×3.1×1.1cm,潜在腔隙最深处达5cm,渗出液多,有异味,有多重耐药菌感染。
去年11月份,饱受病痛折磨的王孃孃被家人用轮椅推至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科寻求治疗。经检查发现,右侧髋部已经形成IV期压力性损伤,伤口处不时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恶臭。
门诊根据王孃孃的病情、创面及全身情况,拟定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制订科学规范的伤口处理流程,采用APG联合manuka蜂蜜敷料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王孃孃原本溃烂不堪的伤口基本愈合,只剩下黄豆粒般大小的创面。老年科治疗团队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解除伤痛,也再次证明了新技术治疗压疮效果显著。
目前,重庆市人民医院运用APG联合manuka蜂蜜敷料治疗、处理各种慢性伤口,如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足溃疡、下肢静脉溃疡等。在伤口治疗过程中减轻患者疼痛,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年来,通过这项新技术,市人民医院老年科治愈III-IV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十多例。
技术创新来自于不断学习
据了解,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是从病人自身血中提取的富血小板血浆,经凝血酶激活后形成的胶状物。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多种具生物活性的生长因子,在伤口的愈合时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APG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足、骨关节伤、眼角膜愈合等,但是还没有运用于治疗压力性损伤,好奇的徐璐璐决定进行尝试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她了解到蜂蜜作为伤口敷料已有数千年历史,研究发现蜂蜜的酸性可以防止新生基质被分解;蜂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减轻炎症反应;蜂蜜为伤口所带来的高渗环境促进细菌的溶解。
“普通蜂蜜虽含有天然杀菌物质,但易被人体分解,而产自大洋洲的manuka蜂蜜,所含有的杀菌物质不被人体酶类分解,跟其它品种蜂蜜相比,是难得的促进伤口愈合的珍品。”徐璐璐表示,APG涂抹于伤口,为组织修复搭建支架,加速创面愈合;同时予以manuka蜂蜜敷料覆盖,二者促进伤口修复、愈合及杀菌的功效可以相互叠加,为解决III-IV期压力性损伤“易感染、难愈合”这一临床难点提供新的方法。
“业精于勤而贵于专。”徐璐璐表示,临床实践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正确。如今这一技术作为医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更要进一步研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