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算力之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算力之战

算力天平失衡导致的竞争不对称加剧,会重塑产业互联网格局。

文|公共关系

产业互联网的算力之战,注定是一场实力高度不对称的战争。

约两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原始森林中,原始部落为争夺狩猎采集权,用棍棒和石器互殴,这是属于原始社会的“中场战事”。镜头推向百年后,公元2119年,驾驭机器智能的人类世居民,回看现今的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可能与我们回看原始人棍棒石器互殴没有什么不同。

在人类绵延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当前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的算力之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HBAT巨头们的圈地竞逐,都只是人类商业史上掀起的一朵小小涟漪,但这朵涟漪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极有可能会决定人类未来商业史的走向。

即便是在当下,算力天平失衡导致的竞争不对称加剧,也会重塑产业互联网格局,就如同任正非所言,在量子计算机面前,传统的密码技术都将失效,现在被视为珍宝的区块链技术可能什么也不是。所以,算力之战,没人输得起。

1、华为 VS 阿里:隔空打擂

2019年9月,华为和阿里就AI算力隔空“打擂”,火药味很浓。

两场重要的生态大会——华为全连接大会和阿里云栖大会,阿里和华为分别在杭州和深圳举行,不约而同地将焦点聚焦到“算力”上来,AI算力是他们共同的杀手锏。

华为在大会首日,发布了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Atlas 900,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说“要让AI算力跟电力一样便捷”,Atlas 900的AI训练集群由几千颗昇腾处理器构成,在ResNet-50测试中,Atlas 900只用了59.8秒就完成了整个训练,这个速度比第二名快了十秒钟。在天文探索、石油勘探等领域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原来可能花费好几个月的工作,现在交给Atlas 900,就是几秒钟的事情。这样杰出的AI计算利器,华为只租不卖。

阿里则在云栖大会发布了全球最高性能的AI推理芯片含光800,根据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的说法,在ResNet-50测试中,含光800推理性能达到78563 IPS,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能效比500IPS/W,是第二名的3.3倍。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比拼,华为全栈全场景的芯片布局,以及覆盖云、管、端的算力,已经不容任何挑衅,但阿里平头哥显然并非只是刷存在感,阿里坐拥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市场份额,AI调用量全国第一,应用层面的计算能力也是不容小觑。

华为胡厚崑说,华为未来既要做“连接”,也要做“算力”;阿里张勇说,“数据”是石油,“算力”是引擎。

可见,两大巨头的业务交集就是“算力”。所以,华为和阿里彼此都十分清楚,对于产业互联网而言,无论是辛苦建立的“连接”,还是费尽心思挖掘的“数据”,最终都是为“别人”做嫁衣,只有遍布云管端的“算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也是实实在在能够持续带来商业利润的核武器。

算力之战,是华为、阿里等为产业互联网赋能的科技巨头们,在这场“中产战事”中不能输的战场,毫不客气地说,谁拥有最先进的、最高性价比的算力资源,谁就将掌握产业互联网“分蛋糕”的主动权。相比之下,腾讯似乎有些落伍和后知后觉,可能是倾向于认为自研芯片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迟迟没有动作。

2、IBM VS 谷歌:量子竞逐

IoT时代,需要算力的物理设备将是天文数字,华为到2025年将要连接1000亿台,阿里计划连接100亿台,去除少部分的边缘计算需求,这些设备绝大多数都需要中心化的算力支撑,如果只凭借经典计算机提供的“算力”,我们的能源将会耗尽,因为即便是目前的全国数据中心使用的电力总量,就已经占到了全国电力用量的2.35%(2018年数据),如果要连接1000亿台设备,现在的算力能否满足尚且不提,我们全社会的能源也供应不上。

所以,传统的AI芯片只是决定“算力”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寻找更可靠的路径,国外的巨头们就把目光投向了算力的大杀器——“量子计算机”。

美国的IBM和谷歌已经颇有建树,但国内还迟迟没有量子计算机商用落地的消息。

IBM早在今年初就推出了第一台可商用的20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IBM Q System One,震惊了全球科技圈,而今年的10月,IBM最新的53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也已上线使用,这样的迭代进化速度令人震惊,这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量子计算优势上IBM可能会持续领跑。

按照谷歌的说法,其最新的量子处理器研究,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经典计算机,包括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Summit,它可以在3分20秒内完成Summit需要大约10000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与传统芯片可云管端的进行应用场景布局不同,量子计算机对温度、震动等的环境要求极为严苛,主要应用场景就是“云计算”,也就是充当计算的大脑,但低能耗、超高算力的特点,是替代现有作为电老虎的“公有云”的绝佳选择。

量子计算机一旦实现“量子霸权”,也就是达到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的程度,那么谷歌看其他互联网公司,可能就会向刘慈欣比喻的“人类看虫子”一样。目前,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的AI实验室都在进行量子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华为在去年首次对外公布了量子计算模拟器 HiQ 1.0 云服务平台,今年9月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完成了第一个可控的量子比特的研发,腾讯在2018年搭建了腾讯量子实验室。

3、云计算VS ERP:商业“冷兵器时代”终结

其实,在应用层面,算力之战的威力已经显现,实时在线响应的云计算系统(SAAS云平台)已经在加速淘汰或重塑曾经风光无限的ERP数据系统。

算力之战主导的商业竞争的残酷就在于,就像地球人面对三体文明一样,在产业互联网阶段,商业将不是在同一维度上展开竞争,而是一场“高维打低维”的竞争,谁率先进入更高维度,掌握“质子低维展开”的能力,锁死冷兵器商业文明的进阶之梯,谁将会取得商业竞争的胜负手。

过去的两三年内,传统零售与新零售之战,就生动诠释了冷兵器与热兵器火拼、高维打低维的残酷一面。在云计算的数据处理面前,传统零售基于ERP理念的客户、仓储、支付等管理,显得笨拙、低效而无用(早在2009年,阿里就启动了“去IOE”计划),所以2017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诸多零售巨擘,包括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纷纷在产业互联网面前弃戈投降,接受了腾讯和阿里的收编。

实时在线的算力,成为决定身处何种商业文明维度的最大变量,而在当前阶段,阿里、华为、腾讯、百度等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就是决定“算力”的最大变量。

或许,产业互联网崛起的标志性意义,正是商业的“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提供商业智慧化能力的、实时在线的云端“算力”,开始主导新的商业文明,就像“三体文明”接管“地球文明”一样,这场新零售对传统零售的收编,像极了一场单边优势明显、速战速决的闪击战。

令人唏嘘的是,在这场高维打低维的战斗中,还有一个快速落败的商业主角是世界500强公司——甲骨文Oracle。在阿里云等云计算的冲击之下,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数据库业务无以为继,不得不在今年5月以大规模裁员的方式断臂求生。

4、智联网 VS 互联网:镜像生产关系的涌现

严格来说,产业互联网并不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类同,它更贴近于“物联网、智联网”的范畴。在产业互联网的高级阶段,“算力”将无处不在,覆盖云、管、端,并不单纯以“云计算”作为核心算力,还包括更重要的雾计算、边缘计算。

以交通行业的产业互联网为例,云计算的城市交通大脑、雾计算的汽车终端车联网、以及边缘计算的传感器及行车辅助系统,将共同构成驱动实体交通智慧化运行的数字镜像系统,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概念,而是一次从互联网到智联网的升级。

商业向心力实验室认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建立起与传统商业骨架并行的“镜像生产关系”,也就是“传统骨架+神经网络+运维大脑”有机结合的三重架构。这其中,云计算更多解决的是产业互联网三重架构中的“运维大脑”问题,而雾计算、边缘计算则解决的是产业互联网三重架构中的“神经网络”问题,只有这三种“算力”与传统商业骨架有机叠加,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镜像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未来的产业互联网,算力将不止在中心的“云”端,更在产业互联网全链,雾计算、边缘计算的算力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HBAT理想国》中提到的建立“镜像生产关系”和“量子化组织”。

从这个角度上讲,华为全栈全场景的“芯片”和连通云、管、端的“算力”,才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真正保障,当前以阿里云和腾讯云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模式,更像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对比来看,我们不得不感叹,华为做得真的是太“超前”了,他已经在着眼未来十年做技术储备和研发,当腾讯和阿里还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圈地产业互联网时,华为已经在用智联网的思维布局产业互联网,相信这也是华为能够在当前的产业互联网阶段快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有媒体评论称,去年阿里建立芯片部门,是想要成为中国的“高通”,但我想说的是,阿里要想真正赢得产业互联网的“中场战事”,他应该对标的是“华为”。

综合来看,在关系产业互联网未来的全栈全场景芯片、云计算、量子计算机、云管端的智联网等“算力之战”面前,HBAT都还只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未来之路险滩暗布,道阻且长,胜负手是“量子霸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算力之战

算力天平失衡导致的竞争不对称加剧,会重塑产业互联网格局。

文|公共关系

产业互联网的算力之战,注定是一场实力高度不对称的战争。

约两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原始森林中,原始部落为争夺狩猎采集权,用棍棒和石器互殴,这是属于原始社会的“中场战事”。镜头推向百年后,公元2119年,驾驭机器智能的人类世居民,回看现今的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可能与我们回看原始人棍棒石器互殴没有什么不同。

在人类绵延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当前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的算力之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HBAT巨头们的圈地竞逐,都只是人类商业史上掀起的一朵小小涟漪,但这朵涟漪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极有可能会决定人类未来商业史的走向。

即便是在当下,算力天平失衡导致的竞争不对称加剧,也会重塑产业互联网格局,就如同任正非所言,在量子计算机面前,传统的密码技术都将失效,现在被视为珍宝的区块链技术可能什么也不是。所以,算力之战,没人输得起。

1、华为 VS 阿里:隔空打擂

2019年9月,华为和阿里就AI算力隔空“打擂”,火药味很浓。

两场重要的生态大会——华为全连接大会和阿里云栖大会,阿里和华为分别在杭州和深圳举行,不约而同地将焦点聚焦到“算力”上来,AI算力是他们共同的杀手锏。

华为在大会首日,发布了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Atlas 900,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说“要让AI算力跟电力一样便捷”,Atlas 900的AI训练集群由几千颗昇腾处理器构成,在ResNet-50测试中,Atlas 900只用了59.8秒就完成了整个训练,这个速度比第二名快了十秒钟。在天文探索、石油勘探等领域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原来可能花费好几个月的工作,现在交给Atlas 900,就是几秒钟的事情。这样杰出的AI计算利器,华为只租不卖。

阿里则在云栖大会发布了全球最高性能的AI推理芯片含光800,根据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的说法,在ResNet-50测试中,含光800推理性能达到78563 IPS,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能效比500IPS/W,是第二名的3.3倍。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比拼,华为全栈全场景的芯片布局,以及覆盖云、管、端的算力,已经不容任何挑衅,但阿里平头哥显然并非只是刷存在感,阿里坐拥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市场份额,AI调用量全国第一,应用层面的计算能力也是不容小觑。

华为胡厚崑说,华为未来既要做“连接”,也要做“算力”;阿里张勇说,“数据”是石油,“算力”是引擎。

可见,两大巨头的业务交集就是“算力”。所以,华为和阿里彼此都十分清楚,对于产业互联网而言,无论是辛苦建立的“连接”,还是费尽心思挖掘的“数据”,最终都是为“别人”做嫁衣,只有遍布云管端的“算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也是实实在在能够持续带来商业利润的核武器。

算力之战,是华为、阿里等为产业互联网赋能的科技巨头们,在这场“中产战事”中不能输的战场,毫不客气地说,谁拥有最先进的、最高性价比的算力资源,谁就将掌握产业互联网“分蛋糕”的主动权。相比之下,腾讯似乎有些落伍和后知后觉,可能是倾向于认为自研芯片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迟迟没有动作。

2、IBM VS 谷歌:量子竞逐

IoT时代,需要算力的物理设备将是天文数字,华为到2025年将要连接1000亿台,阿里计划连接100亿台,去除少部分的边缘计算需求,这些设备绝大多数都需要中心化的算力支撑,如果只凭借经典计算机提供的“算力”,我们的能源将会耗尽,因为即便是目前的全国数据中心使用的电力总量,就已经占到了全国电力用量的2.35%(2018年数据),如果要连接1000亿台设备,现在的算力能否满足尚且不提,我们全社会的能源也供应不上。

所以,传统的AI芯片只是决定“算力”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寻找更可靠的路径,国外的巨头们就把目光投向了算力的大杀器——“量子计算机”。

美国的IBM和谷歌已经颇有建树,但国内还迟迟没有量子计算机商用落地的消息。

IBM早在今年初就推出了第一台可商用的20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IBM Q System One,震惊了全球科技圈,而今年的10月,IBM最新的53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也已上线使用,这样的迭代进化速度令人震惊,这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量子计算优势上IBM可能会持续领跑。

按照谷歌的说法,其最新的量子处理器研究,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经典计算机,包括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Summit,它可以在3分20秒内完成Summit需要大约10000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与传统芯片可云管端的进行应用场景布局不同,量子计算机对温度、震动等的环境要求极为严苛,主要应用场景就是“云计算”,也就是充当计算的大脑,但低能耗、超高算力的特点,是替代现有作为电老虎的“公有云”的绝佳选择。

量子计算机一旦实现“量子霸权”,也就是达到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的程度,那么谷歌看其他互联网公司,可能就会向刘慈欣比喻的“人类看虫子”一样。目前,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的AI实验室都在进行量子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华为在去年首次对外公布了量子计算模拟器 HiQ 1.0 云服务平台,今年9月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完成了第一个可控的量子比特的研发,腾讯在2018年搭建了腾讯量子实验室。

3、云计算VS ERP:商业“冷兵器时代”终结

其实,在应用层面,算力之战的威力已经显现,实时在线响应的云计算系统(SAAS云平台)已经在加速淘汰或重塑曾经风光无限的ERP数据系统。

算力之战主导的商业竞争的残酷就在于,就像地球人面对三体文明一样,在产业互联网阶段,商业将不是在同一维度上展开竞争,而是一场“高维打低维”的竞争,谁率先进入更高维度,掌握“质子低维展开”的能力,锁死冷兵器商业文明的进阶之梯,谁将会取得商业竞争的胜负手。

过去的两三年内,传统零售与新零售之战,就生动诠释了冷兵器与热兵器火拼、高维打低维的残酷一面。在云计算的数据处理面前,传统零售基于ERP理念的客户、仓储、支付等管理,显得笨拙、低效而无用(早在2009年,阿里就启动了“去IOE”计划),所以2017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诸多零售巨擘,包括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纷纷在产业互联网面前弃戈投降,接受了腾讯和阿里的收编。

实时在线的算力,成为决定身处何种商业文明维度的最大变量,而在当前阶段,阿里、华为、腾讯、百度等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就是决定“算力”的最大变量。

或许,产业互联网崛起的标志性意义,正是商业的“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提供商业智慧化能力的、实时在线的云端“算力”,开始主导新的商业文明,就像“三体文明”接管“地球文明”一样,这场新零售对传统零售的收编,像极了一场单边优势明显、速战速决的闪击战。

令人唏嘘的是,在这场高维打低维的战斗中,还有一个快速落败的商业主角是世界500强公司——甲骨文Oracle。在阿里云等云计算的冲击之下,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数据库业务无以为继,不得不在今年5月以大规模裁员的方式断臂求生。

4、智联网 VS 互联网:镜像生产关系的涌现

严格来说,产业互联网并不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类同,它更贴近于“物联网、智联网”的范畴。在产业互联网的高级阶段,“算力”将无处不在,覆盖云、管、端,并不单纯以“云计算”作为核心算力,还包括更重要的雾计算、边缘计算。

以交通行业的产业互联网为例,云计算的城市交通大脑、雾计算的汽车终端车联网、以及边缘计算的传感器及行车辅助系统,将共同构成驱动实体交通智慧化运行的数字镜像系统,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概念,而是一次从互联网到智联网的升级。

商业向心力实验室认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建立起与传统商业骨架并行的“镜像生产关系”,也就是“传统骨架+神经网络+运维大脑”有机结合的三重架构。这其中,云计算更多解决的是产业互联网三重架构中的“运维大脑”问题,而雾计算、边缘计算则解决的是产业互联网三重架构中的“神经网络”问题,只有这三种“算力”与传统商业骨架有机叠加,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镜像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未来的产业互联网,算力将不止在中心的“云”端,更在产业互联网全链,雾计算、边缘计算的算力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产业互联网中场战事:HBAT理想国》中提到的建立“镜像生产关系”和“量子化组织”。

从这个角度上讲,华为全栈全场景的“芯片”和连通云、管、端的“算力”,才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真正保障,当前以阿里云和腾讯云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模式,更像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对比来看,我们不得不感叹,华为做得真的是太“超前”了,他已经在着眼未来十年做技术储备和研发,当腾讯和阿里还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圈地产业互联网时,华为已经在用智联网的思维布局产业互联网,相信这也是华为能够在当前的产业互联网阶段快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有媒体评论称,去年阿里建立芯片部门,是想要成为中国的“高通”,但我想说的是,阿里要想真正赢得产业互联网的“中场战事”,他应该对标的是“华为”。

综合来看,在关系产业互联网未来的全栈全场景芯片、云计算、量子计算机、云管端的智联网等“算力之战”面前,HBAT都还只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未来之路险滩暗布,道阻且长,胜负手是“量子霸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