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氢能热潮涌入“四叶草”,各地方交易团都想来看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氢能热潮涌入“四叶草”,各地方交易团都想来看看

作为装备展首次登场的新角色,氢能的存在感分外强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江帆

编辑 | 张慧

演讲完毕,马威廉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北厅发布会主席台的右侧走下。

迎面,数人同时给他递上了名片。

“我们是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公司有200辆氢能公交车计划年底投运。加氢站还未建设,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加氢站设备提供商。”其中一人开门见山地说道。

马威廉是加拿大太平洋资源投资集团(下称太平洋资源集团)的氢燃料业务相关负责人。该公司主要从事加氢装置、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测试和制造。

这是太平洋资源集团首次参加进博会,本次带来了H2 Station V加氢站和重型氢能货轮等产品展示。

马威廉将问询者引到位于汽车馆的公司展台上,发现展台已坐满了人,还有很多参展客商在等待与他交流。

这些客商多来自国内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部门或产业园规划部门,包括江苏张家港、山东寿光、河北张家口、河南安阳等地。

位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东北叶片的汽车展馆,氢能源元素随处可见。

现代、丰田、本田、北汽、爱驰等车企都带来了相关氢能源展品。现代汽车在中国首次展出了NEPTUNE概念氢能源卡车和发电及轨道、船舶用燃料电池系统;丰田则带来了最新的氢燃料电池车——新一代MIRAI Concept。

现代在中国首次展出了NEPTUNE概念氢能源卡车 摄影:江帆

在“四叶草”的西北边叶片,是本届进博会的装备区。作为首次登入这一展区的新角色,氢能在此的存在感也分外强烈。

林德集团(Linde Group)的展台位于装备区的3号馆,它的展台同样人头攒动。这里展示了一款曾在上海世博会服过役的加氢机。

曾在上海世博会服过役的加氢机 摄影:江帆

“今年进博会,很多地方政府代表都对氢能有兴趣,过来跟我们洽谈研究可行的应用场景。”从展台抽身来到采访间的林德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方世文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这也是林德集团首次参加进博会。这家世界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曾参与全球110座加氢站的建设。现在,它想要在中国开拓氢能业务版图。

本次进博会,林德集团带来了数款针对氢动力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压缩能力90兆帕的离子压缩机IC 90、配置液氢泵的加氢站CP 3.0以及加氢机等。

氢能之热,不仅表现在氢燃料汽车领域,与之相关的能源系统也随之兴起。

在装备展的4.1号馆,来自日本的东芝集团首次展出了其氢能源系统产品——氢燃料环保电池,即直接采用氢作为燃料来发电发热。

东芝集团首次展出其氢能源系统产品 摄影:江帆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下称东芝)氢能事业部门张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相比燃料电池,该系统更像是一个化学反应堆,氢气、氧气进去之后发生反应,由此供应电力和热量。

张勇称,该系统在展会上吸引了非常多的关注度。目前,该公司在张家口、成都、武汉、佛山等全国重点地区都有相关合作在进行。

但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由于氢气在中国属于危化品,使用时有安全距离限制,因此,中国还不能像日本一样,在生活场景中大面积使用东芝的这一产品。

目前,东芝的氢能源系统在中国市场主要有两种应用思路:一是副产品是氢气的化工厂;二是可再生能源的弃电消纳。

“将进不了电网的风、光电用于电解制氢,然后用氢发电并储存在电池中。”张勇表示,目前东芝正在与张家口商谈相关项目。

目前,国内氢燃料汽车产业尚处于从技术示范走向商业示范的早期发展过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仅完成了1176辆和1106辆,同比分别增长8.8倍和10.1倍。

受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偏高、加氢站等技术设施匮乏等因素影响,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仍集中在客车和专用车领域,乘用车领域暂时还未实现装机量。

“虽然氢能在各方面均处于发展早期,但我们认为,中国可能在局部领域具备独特的优势,比如商用车的氢能应用。”方世文说道。

2018年以来,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再次升温,江苏、河北、山东等省均已推出氢能产业升级发展规划,大量企业开始跨界进入氢能。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50年,中国加氢站将超过1万座,中国氢能产业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今年6月,全球规模最大的加氢站——“驿蓝金山”在上海化工区落成,其氢气供应能力为1920公斤/天,可向几乎所有的氢燃料汽车车型提供加注服务。

林德集团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其位于上海化工区的工厂可为该加氢站提供管道氢气。

眼下,林德集团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复制推广上述项目的模式。

方世文认为,目前最适合氢燃料汽车布局的应用场景应具备闭环的特点,采用B2B(Back To Base)模式,即要回到基地。

“高密度的闭环往返,易实现氢燃料汽车的应用。比如城市中的工业园区通勤、物流、公交、环卫、机场内交通等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他表示,既有车辆及运营,又有氢气供应与氢气加注,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应用场景。

方世文透露,林德集团下一步拟与合作方在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里建设加氢站,并计划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行氢能相关方案,目前正在洽谈中。

林德集团氢动力首席技术专家王煜武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中国已有36个建成加氢站,还有48个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其中,上海已有三个加氢站正在运行,并拥有500辆氢燃料汽车。

“一般来说,一个加氢站最多能服务100辆氢燃料汽车。”他说道。

按照2017年制定的规划,上海计划在明年累计建成5-10座加氢站。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此前表示,相较之前制定的规划,目前加氢站的建设进度有所滞后。政府层面已重视这一情况,并有望通过努力在规划期限内超额完成上述计划。

“各地方政府对氢能都很关注,但大部分还不是太了解,所以他们很愿意和我们先交流,了解包括我们讲的B2B的应用场景。”方世文称。

他建议,目前中国与氢能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快速跟上,涉及氢气运输、液氢标准、加氢站等方面的标准并不完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氢能热潮涌入“四叶草”,各地方交易团都想来看看

作为装备展首次登场的新角色,氢能的存在感分外强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江帆

编辑 | 张慧

演讲完毕,马威廉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北厅发布会主席台的右侧走下。

迎面,数人同时给他递上了名片。

“我们是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公司有200辆氢能公交车计划年底投运。加氢站还未建设,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加氢站设备提供商。”其中一人开门见山地说道。

马威廉是加拿大太平洋资源投资集团(下称太平洋资源集团)的氢燃料业务相关负责人。该公司主要从事加氢装置、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测试和制造。

这是太平洋资源集团首次参加进博会,本次带来了H2 Station V加氢站和重型氢能货轮等产品展示。

马威廉将问询者引到位于汽车馆的公司展台上,发现展台已坐满了人,还有很多参展客商在等待与他交流。

这些客商多来自国内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部门或产业园规划部门,包括江苏张家港、山东寿光、河北张家口、河南安阳等地。

位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东北叶片的汽车展馆,氢能源元素随处可见。

现代、丰田、本田、北汽、爱驰等车企都带来了相关氢能源展品。现代汽车在中国首次展出了NEPTUNE概念氢能源卡车和发电及轨道、船舶用燃料电池系统;丰田则带来了最新的氢燃料电池车——新一代MIRAI Concept。

现代在中国首次展出了NEPTUNE概念氢能源卡车 摄影:江帆

在“四叶草”的西北边叶片,是本届进博会的装备区。作为首次登入这一展区的新角色,氢能在此的存在感也分外强烈。

林德集团(Linde Group)的展台位于装备区的3号馆,它的展台同样人头攒动。这里展示了一款曾在上海世博会服过役的加氢机。

曾在上海世博会服过役的加氢机 摄影:江帆

“今年进博会,很多地方政府代表都对氢能有兴趣,过来跟我们洽谈研究可行的应用场景。”从展台抽身来到采访间的林德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方世文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这也是林德集团首次参加进博会。这家世界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曾参与全球110座加氢站的建设。现在,它想要在中国开拓氢能业务版图。

本次进博会,林德集团带来了数款针对氢动力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压缩能力90兆帕的离子压缩机IC 90、配置液氢泵的加氢站CP 3.0以及加氢机等。

氢能之热,不仅表现在氢燃料汽车领域,与之相关的能源系统也随之兴起。

在装备展的4.1号馆,来自日本的东芝集团首次展出了其氢能源系统产品——氢燃料环保电池,即直接采用氢作为燃料来发电发热。

东芝集团首次展出其氢能源系统产品 摄影:江帆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下称东芝)氢能事业部门张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相比燃料电池,该系统更像是一个化学反应堆,氢气、氧气进去之后发生反应,由此供应电力和热量。

张勇称,该系统在展会上吸引了非常多的关注度。目前,该公司在张家口、成都、武汉、佛山等全国重点地区都有相关合作在进行。

但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由于氢气在中国属于危化品,使用时有安全距离限制,因此,中国还不能像日本一样,在生活场景中大面积使用东芝的这一产品。

目前,东芝的氢能源系统在中国市场主要有两种应用思路:一是副产品是氢气的化工厂;二是可再生能源的弃电消纳。

“将进不了电网的风、光电用于电解制氢,然后用氢发电并储存在电池中。”张勇表示,目前东芝正在与张家口商谈相关项目。

目前,国内氢燃料汽车产业尚处于从技术示范走向商业示范的早期发展过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仅完成了1176辆和1106辆,同比分别增长8.8倍和10.1倍。

受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偏高、加氢站等技术设施匮乏等因素影响,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仍集中在客车和专用车领域,乘用车领域暂时还未实现装机量。

“虽然氢能在各方面均处于发展早期,但我们认为,中国可能在局部领域具备独特的优势,比如商用车的氢能应用。”方世文说道。

2018年以来,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再次升温,江苏、河北、山东等省均已推出氢能产业升级发展规划,大量企业开始跨界进入氢能。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50年,中国加氢站将超过1万座,中国氢能产业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今年6月,全球规模最大的加氢站——“驿蓝金山”在上海化工区落成,其氢气供应能力为1920公斤/天,可向几乎所有的氢燃料汽车车型提供加注服务。

林德集团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其位于上海化工区的工厂可为该加氢站提供管道氢气。

眼下,林德集团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复制推广上述项目的模式。

方世文认为,目前最适合氢燃料汽车布局的应用场景应具备闭环的特点,采用B2B(Back To Base)模式,即要回到基地。

“高密度的闭环往返,易实现氢燃料汽车的应用。比如城市中的工业园区通勤、物流、公交、环卫、机场内交通等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他表示,既有车辆及运营,又有氢气供应与氢气加注,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应用场景。

方世文透露,林德集团下一步拟与合作方在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里建设加氢站,并计划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行氢能相关方案,目前正在洽谈中。

林德集团氢动力首席技术专家王煜武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中国已有36个建成加氢站,还有48个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其中,上海已有三个加氢站正在运行,并拥有500辆氢燃料汽车。

“一般来说,一个加氢站最多能服务100辆氢燃料汽车。”他说道。

按照2017年制定的规划,上海计划在明年累计建成5-10座加氢站。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此前表示,相较之前制定的规划,目前加氢站的建设进度有所滞后。政府层面已重视这一情况,并有望通过努力在规划期限内超额完成上述计划。

“各地方政府对氢能都很关注,但大部分还不是太了解,所以他们很愿意和我们先交流,了解包括我们讲的B2B的应用场景。”方世文称。

他建议,目前中国与氢能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快速跟上,涉及氢气运输、液氢标准、加氢站等方面的标准并不完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