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苏州观|观苏州」非遗策展人:非遗文化需要与社会更直接的接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苏州观|观苏州」非遗策展人:非遗文化需要与社会更直接的接触

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其实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层面,这个就会导致非遗文化很难与社会有更直接的接触。

聚焦变革中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动力,关注城市与人类组织关系的连接,设计城市之美,记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历程,2019苏州国际设计以“更前瞻、更苏州、更国际”为目标定位,聚焦城市复兴、产业创新、生活美学三大核心议题,以七大板块活动为主线,立体呈现苏州在城市复兴、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思维和成果,勾勒文化新经济的“姑苏样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遗文化应得到哪些关注与保护?未来还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源做融入?2019年城市洞察者系列访问,界面新闻独家采访了「苏州观|观苏州」非遗主题展的策展人Angiet Chen和Lika Tarkhan-Mouravi。

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楼市:本次苏州设计周期间,「苏州观|观苏州」是一个保存非遗文化的主题展,得知您二位对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的跨国研究,通过这些调研,您觉得苏州的非遗保护目前呈现一个怎样的状态?

答: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其实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层面。比如,在制作层面来说,它的制作方法及过程,没有更深入地被社会所探讨,只有传承人了解,所以他们只能单独制作,然后将商品直接呈现给大众,这个就会导致非遗文化很难与社会有更直接的接触。

「苏州观|观苏州」这个项目,其实是试图将非遗文化与社会层面做结合,我们邀请到丁老师和他的吹糖技术作为其中一个非遗文化和资产,邀请社会人群透过工作坊的操作,与老师制糖的程序做一个融合。然后通过这个融合,我们去找一个可以重新思考非遗文化的方式,打开吹糖非遗文化的新思路。

界面楼市:您觉得苏州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它能不能被IP化?现在很多物品被IP化之后,做成周边商品,被更多人认识,您觉得这种方式对于苏州非遗是否适用?

答:针对这个项目,现阶段很难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IP化跟当代艺术操作并不是非常的切合。

当代艺术操作很多都是在重新解读传统艺术和传统技艺,所以在重新解读过程当中,它的IP拥有者就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去IP化一个被重新解读的传统艺术或传统技艺,它的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在“这个版权到底是谁的?”上面,所以,我觉得这部分在我们苏州这个项目当中,还没有办法做一个很直接的回答。

另外一个层面,从经济角度上面来思考的话,我想IP化的程序是需要跟政策制定者、非遗文化传承人,还有介入非遗创作过程中新的参与者,一起坐下来好好沟通跟讨论的。

如果要把非遗文化给公开,将这些创作程序分享给社会的话,那IP化到底有没有必要?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IP化毕竟会把非遗文化给锁在一个人的手上。

界面楼市:您参与的关于社会程序与跨领域的研究,对于创新的非遗有什么影响?

答:在「苏州观|观苏州」这个项目里面,我们运用了不同的工作坊概念。第一个工作坊的概念比较传统式,丁老师他自己身为一名手工艺人,有自己的工作坊和工作室,他有一套他自己工作的程序。另外一个工作坊的概念就是我们引进的,参与式工作坊,我们邀请了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参与者。

其实参与式工作坊更好,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社会氛围,社会空间,让社会能够包容不同的主体。比如,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不同的主体,丁老师自己的工作坊又是另外一个主体,所以透过参与式的工作坊,我们把所有不同的主体性都纳入其中,让他们在这个工作坊当中,在制作过程中有相互碰撞与激荡的可能。

另外,也因为当今的社会性步骤。在这个项目里面,丁老师也受到非常大的启发,他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糖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制作,自己吹糖的技艺可以通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播。

所以「苏州观|观苏州」的项目,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我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社会式的参与,还有社会的程序,跟它如何开展新的模式,为非遗文化提供开创新模式跟思考的方向。

界面楼市:您觉得未来还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源融入,需要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的加入吗?

答:社会上需要一些非常基本的要素去促成这件事情,才能够被更多大众看到。从最根本的社会氛围来做解答的话:

第一就是整个社会必须要有认知,什么样的东西是非遗文化,什么样的东西需要被保护,这才是真正要面临的挑战。

第二件事情就是说这些非遗文化,它的制作程序或技艺如何被看见,而不是只是看到一个成果,而是需要看到制作过程,以及深入了解到老师们是怎么思考的。

第三件事情就是社会各个不同的组织,比如说有不同行业、学校的组织,可以被发动起来,去参观这些过程,或是去宣导这些过程,尽量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们,慢慢从点变成是一个面,最后成为社会性平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苏州观|观苏州」非遗策展人:非遗文化需要与社会更直接的接触

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其实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层面,这个就会导致非遗文化很难与社会有更直接的接触。

聚焦变革中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动力,关注城市与人类组织关系的连接,设计城市之美,记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历程,2019苏州国际设计以“更前瞻、更苏州、更国际”为目标定位,聚焦城市复兴、产业创新、生活美学三大核心议题,以七大板块活动为主线,立体呈现苏州在城市复兴、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思维和成果,勾勒文化新经济的“姑苏样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遗文化应得到哪些关注与保护?未来还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源做融入?2019年城市洞察者系列访问,界面新闻独家采访了「苏州观|观苏州」非遗主题展的策展人Angiet Chen和Lika Tarkhan-Mouravi。

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楼市:本次苏州设计周期间,「苏州观|观苏州」是一个保存非遗文化的主题展,得知您二位对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的跨国研究,通过这些调研,您觉得苏州的非遗保护目前呈现一个怎样的状态?

答: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其实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层面。比如,在制作层面来说,它的制作方法及过程,没有更深入地被社会所探讨,只有传承人了解,所以他们只能单独制作,然后将商品直接呈现给大众,这个就会导致非遗文化很难与社会有更直接的接触。

「苏州观|观苏州」这个项目,其实是试图将非遗文化与社会层面做结合,我们邀请到丁老师和他的吹糖技术作为其中一个非遗文化和资产,邀请社会人群透过工作坊的操作,与老师制糖的程序做一个融合。然后通过这个融合,我们去找一个可以重新思考非遗文化的方式,打开吹糖非遗文化的新思路。

界面楼市:您觉得苏州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它能不能被IP化?现在很多物品被IP化之后,做成周边商品,被更多人认识,您觉得这种方式对于苏州非遗是否适用?

答:针对这个项目,现阶段很难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IP化跟当代艺术操作并不是非常的切合。

当代艺术操作很多都是在重新解读传统艺术和传统技艺,所以在重新解读过程当中,它的IP拥有者就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去IP化一个被重新解读的传统艺术或传统技艺,它的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在“这个版权到底是谁的?”上面,所以,我觉得这部分在我们苏州这个项目当中,还没有办法做一个很直接的回答。

另外一个层面,从经济角度上面来思考的话,我想IP化的程序是需要跟政策制定者、非遗文化传承人,还有介入非遗创作过程中新的参与者,一起坐下来好好沟通跟讨论的。

如果要把非遗文化给公开,将这些创作程序分享给社会的话,那IP化到底有没有必要?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IP化毕竟会把非遗文化给锁在一个人的手上。

界面楼市:您参与的关于社会程序与跨领域的研究,对于创新的非遗有什么影响?

答:在「苏州观|观苏州」这个项目里面,我们运用了不同的工作坊概念。第一个工作坊的概念比较传统式,丁老师他自己身为一名手工艺人,有自己的工作坊和工作室,他有一套他自己工作的程序。另外一个工作坊的概念就是我们引进的,参与式工作坊,我们邀请了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参与者。

其实参与式工作坊更好,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社会氛围,社会空间,让社会能够包容不同的主体。比如,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不同的主体,丁老师自己的工作坊又是另外一个主体,所以透过参与式的工作坊,我们把所有不同的主体性都纳入其中,让他们在这个工作坊当中,在制作过程中有相互碰撞与激荡的可能。

另外,也因为当今的社会性步骤。在这个项目里面,丁老师也受到非常大的启发,他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糖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制作,自己吹糖的技艺可以通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播。

所以「苏州观|观苏州」的项目,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我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社会式的参与,还有社会的程序,跟它如何开展新的模式,为非遗文化提供开创新模式跟思考的方向。

界面楼市:您觉得未来还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源融入,需要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的加入吗?

答:社会上需要一些非常基本的要素去促成这件事情,才能够被更多大众看到。从最根本的社会氛围来做解答的话:

第一就是整个社会必须要有认知,什么样的东西是非遗文化,什么样的东西需要被保护,这才是真正要面临的挑战。

第二件事情就是说这些非遗文化,它的制作程序或技艺如何被看见,而不是只是看到一个成果,而是需要看到制作过程,以及深入了解到老师们是怎么思考的。

第三件事情就是社会各个不同的组织,比如说有不同行业、学校的组织,可以被发动起来,去参观这些过程,或是去宣导这些过程,尽量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们,慢慢从点变成是一个面,最后成为社会性平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