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五拦鬼子刺刀救八路:一对俄侨红军夫妇的8年抗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五拦鬼子刺刀救八路:一对俄侨红军夫妇的8年抗战

它不是小说,而是从一个故土到另一个故土的纷飞战火,是一对诞生于当年反战背景下革命伉俪的生死之恋。

这是一个“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但它不是小说,而是从一个故土到另一个故土的纷飞战火。

像很多战争片里的常见桥段,青岛人孙培杰的爷爷和奶奶也是一对儿诞生于当年反战背景下的革命伉俪。前者响应苏俄全球征兵号召,自中国胶东一路北上,年轻的雇佣兵因受了红色教育而变身革命军人;后者则是在少女时期便承受着父母丧命于红白党争之痛,慈悲心肠包裹上爱国情怀,少年老成的养家姑娘被国恨家仇逼成了红军护士。

正所谓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人,烽火连天,甚至连跨国婚姻都成了寻常百姓事。1932年,经人介绍相识的山东汉子孙贤臣和乌克兰姑娘塔其亚纳,在清朝割地海参崴领证结婚。那年,孙贤臣38岁,塔其亚纳24岁。正是浓情蜜意岁月的两个人,却连一张像样的结婚照都没有。所以战争那兵不血刃的残酷是什么?它在抹杀人类除战斗狂热外的其他感情。

不过还好,他们婚后的最初几年,恰好与内战结束后,苏联的迅速建设期重叠,因而两人也就有机会经历了一段“红色巨人”的高水平生活。1933年,他们的独子孙有才出生,三口人在一个小四合院里度过了4年。而再以后,这家人因孙贤臣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就再也没能踏上那53°以北的林海雪原。

孙贤臣(右),塔其亚纳与幼子孙有才。 图/董鹏飞

儿子去哪儿,我去哪儿

人们更愿意相信集体主义的英雄还是个人主义的英雄?事实上,我们大概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去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肯牺牲那么多。

1937年初,中日关系正处在风声鹤唳之际,斯大林颁布了一项侨民政策,要求与本国通婚的外国人必须加入苏联籍。当然这大抵有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苗头,但更多还是为了庇护战争时期的在苏外侨。而此时已旅苏十余年的孙贤臣,心中的归根意愿与抗日情绪也越发强烈,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立即拿定了回国的主意。可妻子塔其亚纳却是土生土长的苏联人,她会跟他一起走么?孙培杰告诉我们,这对老人在这件事上态度出奇得一致。

“我奶奶当时没有考虑别的,她就一句话‘儿子去哪儿,我去哪儿’。现在我们看,这可能也算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态度。但在那时,即使心里再惨再痛苦,这批人也不会给自己的行为拔高,做一个史诗般的定义。”

就这样,这对结婚刚满5年的跨国夫妇带着自己4岁的幼儿踏上了回中国的航路。从海参崴这一重点军港出发,途经白令海峡、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耗时两个月终于在上海下船,护照上的戳定格在了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廿十二日。而在他们离苏后不久,民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馆就停止了出境护照的发放,现在我们知道,那时离卢沟桥事变只有月余了。

图为塔其亚纳1937年由海参崴出境的护照,当时任中华民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馆总领事的是权世恩。 图/董鹏飞

八路的老婆救八路,那是赌命

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死也要死中国”的老红军孙贤臣回到胶东后,在莱州府侨民区国民党给公配的房子里还没住热乎,就辗转回了老家——掖南县神堂乡郎村。因为被党组织发展成了县通讯站站长,他自觉地退出府城,潜伏在了活动范围更大的村里,以便于在日军密集部署的胶东地区,展开正常的地下党活动。

孙贤臣的红军证显示他是1927年3月参加革命,职务为山东省掖县通讯站站长,下面加盖了西海民政科行政专员公署的公章。 图/董鹏飞

那时由于全面抗战已经正式开始,所以村里革命斗争性强的青壮年都纷纷应征,但军需供给却未能同步打通,有些人就成了穿着破衣烂裤,名副其实的“土八路”。而孙贤臣夫妇先前利用侨民身份从苏联带回了不少财物,其中的呢子大衣和皮靴都在此时送给了新兵。据其孙子孙培杰引述父亲回忆,这对老夫妇至少从苏联带回两集装箱的物资,包括金条和药品。

1937年至1942年的6年间,是日军频繁进村的时期。那时鬼子、伪军和汉奸是团伙作案,缺乏武装的土八路自然成了他们的重点清除对象,也成了孙贤臣这种地下党的重点掩护对象,而塔其纳亚的外国长相则在此时发挥了意想不到关键作用。

“我父亲5岁的时候就被我爷爷训练独立送情报,因为他是个混血小孩,所以敌方那些人看到他通常没有疑心。我奶奶也是,她不说话没人知道她是哪国人。虽然是在战争期间,但是基本的外交守则还是有的,不能伤害无辜的第三国国民。她就利用这个跟敌军兜圈子,救下了不少八路。”孙培杰向我们讲述道。

塔其亚纳与儿子孙有才。 图/董鹏飞

在多次化险为夷中,最惊险的一次还当属1942年,塔其亚纳救下了年仅25岁,时任掖县县长的鲁光。当时有11鬼子堵截3个八路,其中两个八路跑进了孙贤臣家的大场院,塔其亚纳给他们掩上门,帮助他们翻墙而逃。而鲁光是最后一个,由于鬼子人多势众,他在孙贤臣家门口被逮了个正着。鬼子当场就用刺刀别着他的嘴往里灌辣椒水,并用脚猛跺他的肚子,逼问他是不是八路。

“我奶奶当时也是胆子大,用我爷爷的话说‘八路的老婆救八路,这是要满门抄斩的’。更何况家里猪圈里还藏着红军证、刀枪和手榴弹呢。”

但是塔其亚纳却表现得十分沉稳,她一连5次上前拦住鬼子和伪军的刺刀,反复地强调鲁光不是八路。即使三番五次地被对方给架走,她也总是再挣扎回来,最后都给领头的伪军干部跪下磕头了,这才把这位我党后来的高级干部给营救下来。据悉,鲁光在解放后曾担任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委员,一直活到了94岁。

家训就是“路见不平必相助”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拿它来形容孙贤臣和塔其亚纳的两个家族是再合适不过的。当年在这家人南渡归国后,塔其亚纳的妹妹和她的中国丈夫也决定回中支援抗日。但不凑巧的是,那时大使馆已经不再派发签证了,于是她便住在了姐姐留下的房子里。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孙贤臣(右二)和塔其亚纳(右一)在1932年拍的一张家庭照,也算是婚纱照。左侧是塔其亚纳妹妹娜加夫妇,中间的小男孩是孙家收养的战争孤儿。 图/董鹏飞

后来,1945年,斯大林发起了百万红军对日作战,50万关东军被逐出东北,塔其亚纳的侄子伊万就是参与这场战斗的军人之一。数年来的抗德抗日,这个继承了“反法西斯”家族传统的战士最终获得了斯大林的亲笔嘉奖令。

塔其亚纳的侄子伊万因参与满洲里战役获得了斯大林的亲笔嘉奖令。 图/董鹏飞

而黑龙江以南的孙氏家族也没有淡漠了血性刚毅的门风。据了解,孙培杰的二舅郎丰义在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炮兵排排长,也获得了嘉奖。

郎丰义赴朝作战前着军装拍照留念。

入朝战争结束后,国内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曾经活跃在隐蔽战线的一部分人,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长大了的混血通讯员孙有才先是于1952年在沈阳参加工作,响应了国家发展东北的五年计划;之后1958年又因“大炼钢铁”运动返回青岛,进入当时的青岛通用机械厂(原青岛化工机械厂),而他的同事就有周恩来的侄子周保章。

1952年,19岁的孙有才在沈阳参加工作。

那时在2000多人的国营厂里,能吃能干的孙有才被厂长起了个“卫星”的外号,同时他突出的劳动成果也获得了全厂职工的认可。在1959年的职工表彰大会上,他成为全厂职工无记名投票选出的百名代表之一。直至退休,40年工龄里,他从未有过一次迟到记录。

孙有才获得全厂表彰的荣誉证书。 图/董鹏飞

接下来的3年自然灾害彻底打乱了中国人的生活,1962年也成为了孙家人的一道坎儿。为了响应党中央“青壮年支援国民经济建设”的号召,孙有才以劳模身份携全家人下放莱州老家,当时在文革时期还因中苏关系破裂的历史问题遭遇迫害。但即使如此,这家人也从未说过违心的话。像是1972年,曾有上海外办公安找他们核实鲁光是否有叛变过。塔其亚纳老太始终坚称“鲁光没有叛变革命,他表现得非常坚强”。而这些在高压下雷打不动的实话,也让她和儿子获得了5元的生活补助奖励,以及两枚中苏友好勋章作为纪念。

塔其亚纳与儿子孙有才获得的中苏友好勋章证书。 图/董鹏飞

1986年,国务院落实侨务政策的92号文发布,孙有才一家人终于得以重回青岛。而他的母亲塔其亚纳已在1981年去世,至死也没能再回苏联见一见自己的亲人。

1980年,孙有才(左三)一家三代合影,后排左四为郎丰义,中排左二为塔其亚纳,前排左一为孙培杰。 

不确定这捧土能让老人安息

“我应该还算个孝顺的孙子吧,这么多年一直把这些老物件收藏得好好的。”在向我们展示自己爷爷奶奶的老照片和红军证的时候,孙培杰的手一直颤个不停。

孙培杰在向我们展示家中收藏的老资料,他表示也许有天会把这些上交给革命军事博物馆,因为个人很难保存好这些东西。 图/董鹏飞

在年轻时,就因为红白党争而不得不与家人分开生活的塔其亚纳有6个姊妹和5个兄弟,她在女辈中排行老四。现在她的家人已经分布在了全球数个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以色列、德国、美国、乌克兰......2006和2009两年,孙培杰的寻亲视频两次在俄罗斯国家一台播出,终于联系上了奶奶在俄罗斯的亲人。

塔其亚纳的三个姊妹。 图/董鹏飞

3年前,他第一次踏上了返苏之旅,见到了自己快80多岁的表叔,这位老人已经是当地村子里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了。而表哥伏拉基米尔,前俄罗斯核潜艇艇长也归乡过起了田园生活。错过了50年代苏联撤侨机会的塔其亚纳没能再回到家乡,以至于50年后,她的孙子只能带着她的思念与憧憬换回一袋子故土倒在她的坟头。世界上真的有“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事存在么?在地下的人是无法回答我们的。

2012年,孙培杰回奶奶老家探亲,沿线走过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多国。这张合影拍摄于乌克兰,左一为孙培杰的俄罗斯表哥伏拉基米尔,左三为塔其亚纳的侄子,二战老红军伊万。

孙培杰说父亲老年的时候常常会说一句话:“如果捡个钱包拾金不昧就能感动青岛,那一个外国人在刺刀下5次救八路又该感动什么呢?”

至今,孙贤臣和塔其亚纳这对俄侨红军夫妇在老家还没有自己的墓,我们希望《白桦林》这首歌里的唱词不要成真。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孙氏家谱上记录着孙贤臣娶了一位苏联妻子,儿子有才如按家谱取名,当为“庆华”。图/董鹏飞

(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周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五拦鬼子刺刀救八路:一对俄侨红军夫妇的8年抗战

它不是小说,而是从一个故土到另一个故土的纷飞战火,是一对诞生于当年反战背景下革命伉俪的生死之恋。

这是一个“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但它不是小说,而是从一个故土到另一个故土的纷飞战火。

像很多战争片里的常见桥段,青岛人孙培杰的爷爷和奶奶也是一对儿诞生于当年反战背景下的革命伉俪。前者响应苏俄全球征兵号召,自中国胶东一路北上,年轻的雇佣兵因受了红色教育而变身革命军人;后者则是在少女时期便承受着父母丧命于红白党争之痛,慈悲心肠包裹上爱国情怀,少年老成的养家姑娘被国恨家仇逼成了红军护士。

正所谓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人,烽火连天,甚至连跨国婚姻都成了寻常百姓事。1932年,经人介绍相识的山东汉子孙贤臣和乌克兰姑娘塔其亚纳,在清朝割地海参崴领证结婚。那年,孙贤臣38岁,塔其亚纳24岁。正是浓情蜜意岁月的两个人,却连一张像样的结婚照都没有。所以战争那兵不血刃的残酷是什么?它在抹杀人类除战斗狂热外的其他感情。

不过还好,他们婚后的最初几年,恰好与内战结束后,苏联的迅速建设期重叠,因而两人也就有机会经历了一段“红色巨人”的高水平生活。1933年,他们的独子孙有才出生,三口人在一个小四合院里度过了4年。而再以后,这家人因孙贤臣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就再也没能踏上那53°以北的林海雪原。

孙贤臣(右),塔其亚纳与幼子孙有才。 图/董鹏飞

儿子去哪儿,我去哪儿

人们更愿意相信集体主义的英雄还是个人主义的英雄?事实上,我们大概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去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肯牺牲那么多。

1937年初,中日关系正处在风声鹤唳之际,斯大林颁布了一项侨民政策,要求与本国通婚的外国人必须加入苏联籍。当然这大抵有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苗头,但更多还是为了庇护战争时期的在苏外侨。而此时已旅苏十余年的孙贤臣,心中的归根意愿与抗日情绪也越发强烈,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立即拿定了回国的主意。可妻子塔其亚纳却是土生土长的苏联人,她会跟他一起走么?孙培杰告诉我们,这对老人在这件事上态度出奇得一致。

“我奶奶当时没有考虑别的,她就一句话‘儿子去哪儿,我去哪儿’。现在我们看,这可能也算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态度。但在那时,即使心里再惨再痛苦,这批人也不会给自己的行为拔高,做一个史诗般的定义。”

就这样,这对结婚刚满5年的跨国夫妇带着自己4岁的幼儿踏上了回中国的航路。从海参崴这一重点军港出发,途经白令海峡、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耗时两个月终于在上海下船,护照上的戳定格在了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廿十二日。而在他们离苏后不久,民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馆就停止了出境护照的发放,现在我们知道,那时离卢沟桥事变只有月余了。

图为塔其亚纳1937年由海参崴出境的护照,当时任中华民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馆总领事的是权世恩。 图/董鹏飞

八路的老婆救八路,那是赌命

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死也要死中国”的老红军孙贤臣回到胶东后,在莱州府侨民区国民党给公配的房子里还没住热乎,就辗转回了老家——掖南县神堂乡郎村。因为被党组织发展成了县通讯站站长,他自觉地退出府城,潜伏在了活动范围更大的村里,以便于在日军密集部署的胶东地区,展开正常的地下党活动。

孙贤臣的红军证显示他是1927年3月参加革命,职务为山东省掖县通讯站站长,下面加盖了西海民政科行政专员公署的公章。 图/董鹏飞

那时由于全面抗战已经正式开始,所以村里革命斗争性强的青壮年都纷纷应征,但军需供给却未能同步打通,有些人就成了穿着破衣烂裤,名副其实的“土八路”。而孙贤臣夫妇先前利用侨民身份从苏联带回了不少财物,其中的呢子大衣和皮靴都在此时送给了新兵。据其孙子孙培杰引述父亲回忆,这对老夫妇至少从苏联带回两集装箱的物资,包括金条和药品。

1937年至1942年的6年间,是日军频繁进村的时期。那时鬼子、伪军和汉奸是团伙作案,缺乏武装的土八路自然成了他们的重点清除对象,也成了孙贤臣这种地下党的重点掩护对象,而塔其纳亚的外国长相则在此时发挥了意想不到关键作用。

“我父亲5岁的时候就被我爷爷训练独立送情报,因为他是个混血小孩,所以敌方那些人看到他通常没有疑心。我奶奶也是,她不说话没人知道她是哪国人。虽然是在战争期间,但是基本的外交守则还是有的,不能伤害无辜的第三国国民。她就利用这个跟敌军兜圈子,救下了不少八路。”孙培杰向我们讲述道。

塔其亚纳与儿子孙有才。 图/董鹏飞

在多次化险为夷中,最惊险的一次还当属1942年,塔其亚纳救下了年仅25岁,时任掖县县长的鲁光。当时有11鬼子堵截3个八路,其中两个八路跑进了孙贤臣家的大场院,塔其亚纳给他们掩上门,帮助他们翻墙而逃。而鲁光是最后一个,由于鬼子人多势众,他在孙贤臣家门口被逮了个正着。鬼子当场就用刺刀别着他的嘴往里灌辣椒水,并用脚猛跺他的肚子,逼问他是不是八路。

“我奶奶当时也是胆子大,用我爷爷的话说‘八路的老婆救八路,这是要满门抄斩的’。更何况家里猪圈里还藏着红军证、刀枪和手榴弹呢。”

但是塔其亚纳却表现得十分沉稳,她一连5次上前拦住鬼子和伪军的刺刀,反复地强调鲁光不是八路。即使三番五次地被对方给架走,她也总是再挣扎回来,最后都给领头的伪军干部跪下磕头了,这才把这位我党后来的高级干部给营救下来。据悉,鲁光在解放后曾担任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委员,一直活到了94岁。

家训就是“路见不平必相助”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拿它来形容孙贤臣和塔其亚纳的两个家族是再合适不过的。当年在这家人南渡归国后,塔其亚纳的妹妹和她的中国丈夫也决定回中支援抗日。但不凑巧的是,那时大使馆已经不再派发签证了,于是她便住在了姐姐留下的房子里。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孙贤臣(右二)和塔其亚纳(右一)在1932年拍的一张家庭照,也算是婚纱照。左侧是塔其亚纳妹妹娜加夫妇,中间的小男孩是孙家收养的战争孤儿。 图/董鹏飞

后来,1945年,斯大林发起了百万红军对日作战,50万关东军被逐出东北,塔其亚纳的侄子伊万就是参与这场战斗的军人之一。数年来的抗德抗日,这个继承了“反法西斯”家族传统的战士最终获得了斯大林的亲笔嘉奖令。

塔其亚纳的侄子伊万因参与满洲里战役获得了斯大林的亲笔嘉奖令。 图/董鹏飞

而黑龙江以南的孙氏家族也没有淡漠了血性刚毅的门风。据了解,孙培杰的二舅郎丰义在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炮兵排排长,也获得了嘉奖。

郎丰义赴朝作战前着军装拍照留念。

入朝战争结束后,国内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曾经活跃在隐蔽战线的一部分人,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长大了的混血通讯员孙有才先是于1952年在沈阳参加工作,响应了国家发展东北的五年计划;之后1958年又因“大炼钢铁”运动返回青岛,进入当时的青岛通用机械厂(原青岛化工机械厂),而他的同事就有周恩来的侄子周保章。

1952年,19岁的孙有才在沈阳参加工作。

那时在2000多人的国营厂里,能吃能干的孙有才被厂长起了个“卫星”的外号,同时他突出的劳动成果也获得了全厂职工的认可。在1959年的职工表彰大会上,他成为全厂职工无记名投票选出的百名代表之一。直至退休,40年工龄里,他从未有过一次迟到记录。

孙有才获得全厂表彰的荣誉证书。 图/董鹏飞

接下来的3年自然灾害彻底打乱了中国人的生活,1962年也成为了孙家人的一道坎儿。为了响应党中央“青壮年支援国民经济建设”的号召,孙有才以劳模身份携全家人下放莱州老家,当时在文革时期还因中苏关系破裂的历史问题遭遇迫害。但即使如此,这家人也从未说过违心的话。像是1972年,曾有上海外办公安找他们核实鲁光是否有叛变过。塔其亚纳老太始终坚称“鲁光没有叛变革命,他表现得非常坚强”。而这些在高压下雷打不动的实话,也让她和儿子获得了5元的生活补助奖励,以及两枚中苏友好勋章作为纪念。

塔其亚纳与儿子孙有才获得的中苏友好勋章证书。 图/董鹏飞

1986年,国务院落实侨务政策的92号文发布,孙有才一家人终于得以重回青岛。而他的母亲塔其亚纳已在1981年去世,至死也没能再回苏联见一见自己的亲人。

1980年,孙有才(左三)一家三代合影,后排左四为郎丰义,中排左二为塔其亚纳,前排左一为孙培杰。 

不确定这捧土能让老人安息

“我应该还算个孝顺的孙子吧,这么多年一直把这些老物件收藏得好好的。”在向我们展示自己爷爷奶奶的老照片和红军证的时候,孙培杰的手一直颤个不停。

孙培杰在向我们展示家中收藏的老资料,他表示也许有天会把这些上交给革命军事博物馆,因为个人很难保存好这些东西。 图/董鹏飞

在年轻时,就因为红白党争而不得不与家人分开生活的塔其亚纳有6个姊妹和5个兄弟,她在女辈中排行老四。现在她的家人已经分布在了全球数个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以色列、德国、美国、乌克兰......2006和2009两年,孙培杰的寻亲视频两次在俄罗斯国家一台播出,终于联系上了奶奶在俄罗斯的亲人。

塔其亚纳的三个姊妹。 图/董鹏飞

3年前,他第一次踏上了返苏之旅,见到了自己快80多岁的表叔,这位老人已经是当地村子里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了。而表哥伏拉基米尔,前俄罗斯核潜艇艇长也归乡过起了田园生活。错过了50年代苏联撤侨机会的塔其亚纳没能再回到家乡,以至于50年后,她的孙子只能带着她的思念与憧憬换回一袋子故土倒在她的坟头。世界上真的有“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事存在么?在地下的人是无法回答我们的。

2012年,孙培杰回奶奶老家探亲,沿线走过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多国。这张合影拍摄于乌克兰,左一为孙培杰的俄罗斯表哥伏拉基米尔,左三为塔其亚纳的侄子,二战老红军伊万。

孙培杰说父亲老年的时候常常会说一句话:“如果捡个钱包拾金不昧就能感动青岛,那一个外国人在刺刀下5次救八路又该感动什么呢?”

至今,孙贤臣和塔其亚纳这对俄侨红军夫妇在老家还没有自己的墓,我们希望《白桦林》这首歌里的唱词不要成真。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孙氏家谱上记录着孙贤臣娶了一位苏联妻子,儿子有才如按家谱取名,当为“庆华”。图/董鹏飞

(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周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