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没人能救得了WeWork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人能救得了WeWork

WeWork成为了探索概念“共享”中的一个炮灰,WeWork根本撑不到改变模式那一天。

文|新电商观察

11月6日,软银集团公布出自己14年来的首次亏损。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的三个月里,软银总共亏损了将近7044亿日元,约合65亿美元。

亏损主要来源为WeWork、Uber(优步)、愿景基金以及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Uber自今年5月份上市以来,市值相较于发行时下降了约30%,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中,Uber的亏损已经达到了50亿美元,时至今日,亏损从未停歇。

而WeWork更是经历了IPO上的滑铁卢,自去年年底开始准备,本想成为Uber后的第二支,结果在准备递交招股说明书的时候,因为估值和商业模式遭到了投资者的质疑,最后不得不撤回向美国证券交易委会提交的招股说明书。

这一撤销,直接导致WeWork的市值大跌。短短几个月,WeWork的估值也从最初的100亿美元一路下跌到不到70亿美元,目前仍在持续下跌。

这股曾经最高被炒到470亿美元的耀眼新星,现在的估值还不如最开始的零头。

被普遍看好的Uber和WeWork,也不再是软银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反而因估值不断缩水,直接一刀捅在了软银的大动脉上。

倒不是因为WeWork和Uber让软银赔了多少钱,而是因为曾一度为软银增长提供无限可能的愿景基金迎来了创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

半年多来,愿景基金为WeWork支付了约46亿美元的费用,直接导致愿景基金第二财季亏损了9703亿日元。

谈及愿景基金,大多数人都能想到千亿美元这个词。2016年10月,着眼全球市场的孙正义成立了愿景基金。短短一年时间,愿景基金就募集了来自阿联酋、苹果、富士康等各大财团募集的930亿美元,到2018年,这笔钱因阿联酋Mubadala投资基金的加入,一度达到了1000亿美元。

据了解,这笔钱一共投资了82家科技公司,Uber、WeWork以及滴滴等共享服务都拿到了愿景基金的投资。

本来1000亿美元,仅协议中软银向投资者收取的0.7%~1.3%的服务费用,一年也能赚10亿美元。

然而结果却是,包括WeWork在内的重要投资项目都特别烧钱。就拿WeWork来说,租金日益上涨,为了获得客流量还不得不拿出巨额资金去补贴,亏损双重加倍。

这让外界开始怀疑孙正义的投资理念。

比如知名投资机构高盛就压缩了对愿景基金的贷款寸头,希望可以快速转手。短短几个月内,为了可以将愿景基金的担保证券出售,高盛甚至打出了降价、以及拆分等方式,谋求套现离场。

一时间,本来就还是“概念”的共享经济如履薄冰。

共享单车和充电宝都做的好好的,唯独共享办公空间WeWork的大幅亏损,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模式不行,投资人也“不够理智”。

WeWork的商业模式,被业界调侃为“二房东”,通过低价整租后,添加一些自认为是当代人需要的情怀后,高价租出。

自运行以来,WeWork的同比增长率居高不下。2016年,WeWork营收4.36亿美元,2017年达8.86亿,增长103%;2018年营收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2019年H1,营收2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1%。

数据统计,在2019年6月,WeWork已经在111座城市运营了528处办公场所,累计注册会员达52.7万。

“二房东”看似顺风顺水,实则亏损严重。

主要原因是此“二房东”还承担了真正二房东不用承担的“社区团队”(Community team)薪酬(北京地区月薪10K+)以及会员管理后费用分摊(会籍管理、会费收取、账单生成等)。

近年来,随着房价不断上升,对于WeWork来说,整租的价格优势已经没有了。除此外还要扣除装修、清洁、人工费用、租房耽误的时间等,另外后期的翻修也是不小的开销。

2016年“场所运营成本”占营收的99.3%,2019年H1降至85.6%。2019年H1,折旧摊销达2.56亿美元,占营收的16.7%;开业前成本2.55亿美元。

按计算,如果物业试用期为4~5年,每年分摊20%~25%,这样WeWork其实一直在亏钱。

本来整租便宜,但因为装修、改造、招商、补贴等需要数亿美元支撑,毛利率一直都是负数。不像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虽然投入较高,但时间久了自然会回本,WeWork反而因为毛利率是负数而变成了“卖的越多,亏损就越多”。

反观,WeWork早点倒闭反而成了好事。

亏损其实还远非如此,本来毛利率就是负数,结果WeWork还拿出租金的45%当成市场费用。行政费用也占了营收的近20%,作死程度让人匪夷所思。

扩大规模和客流量也依然无法实现大逆风翻盘,一时间WeWork盈利显然遥遥无期。

模式已经很遭业内人士诟病了,偏偏投资人还是个不理智的主。

孙正义当时跟WeWork谈了几个小时就认为此举十分可行,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会像阿里巴巴一样改变世界。

然而中国的房子太贵了,物业太贵了,人工也越来越贵了,WeWork根本没办法大展宏图。

反观其他共享经济,从单车到充电宝,烧钱程度根本没办法比得上WeWork。前者完全可以通过“砸钱”的手段,让领先者更加遥遥领先,因为模式成立,就没必要着急,早晚可以盈利。而后者明显因为“不本本分分”的当个二房东,而收支反向逆行。

WeWork也成为了探索概念“共享”中的一个炮灰,WeWork根本撑不到改变模式那一天。

共享经济“太难了”,孙正义也“太难了”,错误没有及时止损不说,还因为投资人的不理智将错误放大到不可挽回的境地。

已经没人能救得了WeWork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人能救得了WeWork

WeWork成为了探索概念“共享”中的一个炮灰,WeWork根本撑不到改变模式那一天。

文|新电商观察

11月6日,软银集团公布出自己14年来的首次亏损。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的三个月里,软银总共亏损了将近7044亿日元,约合65亿美元。

亏损主要来源为WeWork、Uber(优步)、愿景基金以及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Uber自今年5月份上市以来,市值相较于发行时下降了约30%,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中,Uber的亏损已经达到了50亿美元,时至今日,亏损从未停歇。

而WeWork更是经历了IPO上的滑铁卢,自去年年底开始准备,本想成为Uber后的第二支,结果在准备递交招股说明书的时候,因为估值和商业模式遭到了投资者的质疑,最后不得不撤回向美国证券交易委会提交的招股说明书。

这一撤销,直接导致WeWork的市值大跌。短短几个月,WeWork的估值也从最初的100亿美元一路下跌到不到70亿美元,目前仍在持续下跌。

这股曾经最高被炒到470亿美元的耀眼新星,现在的估值还不如最开始的零头。

被普遍看好的Uber和WeWork,也不再是软银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反而因估值不断缩水,直接一刀捅在了软银的大动脉上。

倒不是因为WeWork和Uber让软银赔了多少钱,而是因为曾一度为软银增长提供无限可能的愿景基金迎来了创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

半年多来,愿景基金为WeWork支付了约46亿美元的费用,直接导致愿景基金第二财季亏损了9703亿日元。

谈及愿景基金,大多数人都能想到千亿美元这个词。2016年10月,着眼全球市场的孙正义成立了愿景基金。短短一年时间,愿景基金就募集了来自阿联酋、苹果、富士康等各大财团募集的930亿美元,到2018年,这笔钱因阿联酋Mubadala投资基金的加入,一度达到了1000亿美元。

据了解,这笔钱一共投资了82家科技公司,Uber、WeWork以及滴滴等共享服务都拿到了愿景基金的投资。

本来1000亿美元,仅协议中软银向投资者收取的0.7%~1.3%的服务费用,一年也能赚10亿美元。

然而结果却是,包括WeWork在内的重要投资项目都特别烧钱。就拿WeWork来说,租金日益上涨,为了获得客流量还不得不拿出巨额资金去补贴,亏损双重加倍。

这让外界开始怀疑孙正义的投资理念。

比如知名投资机构高盛就压缩了对愿景基金的贷款寸头,希望可以快速转手。短短几个月内,为了可以将愿景基金的担保证券出售,高盛甚至打出了降价、以及拆分等方式,谋求套现离场。

一时间,本来就还是“概念”的共享经济如履薄冰。

共享单车和充电宝都做的好好的,唯独共享办公空间WeWork的大幅亏损,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模式不行,投资人也“不够理智”。

WeWork的商业模式,被业界调侃为“二房东”,通过低价整租后,添加一些自认为是当代人需要的情怀后,高价租出。

自运行以来,WeWork的同比增长率居高不下。2016年,WeWork营收4.36亿美元,2017年达8.86亿,增长103%;2018年营收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2019年H1,营收2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1%。

数据统计,在2019年6月,WeWork已经在111座城市运营了528处办公场所,累计注册会员达52.7万。

“二房东”看似顺风顺水,实则亏损严重。

主要原因是此“二房东”还承担了真正二房东不用承担的“社区团队”(Community team)薪酬(北京地区月薪10K+)以及会员管理后费用分摊(会籍管理、会费收取、账单生成等)。

近年来,随着房价不断上升,对于WeWork来说,整租的价格优势已经没有了。除此外还要扣除装修、清洁、人工费用、租房耽误的时间等,另外后期的翻修也是不小的开销。

2016年“场所运营成本”占营收的99.3%,2019年H1降至85.6%。2019年H1,折旧摊销达2.56亿美元,占营收的16.7%;开业前成本2.55亿美元。

按计算,如果物业试用期为4~5年,每年分摊20%~25%,这样WeWork其实一直在亏钱。

本来整租便宜,但因为装修、改造、招商、补贴等需要数亿美元支撑,毛利率一直都是负数。不像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虽然投入较高,但时间久了自然会回本,WeWork反而因为毛利率是负数而变成了“卖的越多,亏损就越多”。

反观,WeWork早点倒闭反而成了好事。

亏损其实还远非如此,本来毛利率就是负数,结果WeWork还拿出租金的45%当成市场费用。行政费用也占了营收的近20%,作死程度让人匪夷所思。

扩大规模和客流量也依然无法实现大逆风翻盘,一时间WeWork盈利显然遥遥无期。

模式已经很遭业内人士诟病了,偏偏投资人还是个不理智的主。

孙正义当时跟WeWork谈了几个小时就认为此举十分可行,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会像阿里巴巴一样改变世界。

然而中国的房子太贵了,物业太贵了,人工也越来越贵了,WeWork根本没办法大展宏图。

反观其他共享经济,从单车到充电宝,烧钱程度根本没办法比得上WeWork。前者完全可以通过“砸钱”的手段,让领先者更加遥遥领先,因为模式成立,就没必要着急,早晚可以盈利。而后者明显因为“不本本分分”的当个二房东,而收支反向逆行。

WeWork也成为了探索概念“共享”中的一个炮灰,WeWork根本撑不到改变模式那一天。

共享经济“太难了”,孙正义也“太难了”,错误没有及时止损不说,还因为投资人的不理智将错误放大到不可挽回的境地。

已经没人能救得了WeWork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