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苗艺伟
作为金融科技行业的核心资源,我国金融科技人才的缺口有多大?又呈现怎样的流动趋势和特征?
日前,人力资本研究机构怡安翰威特旗下专注于金融人力资本研究的怡安麦理根发布了一份中国内地金融行业科技人才管理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为了应对数字技术对整个行业的颠覆性影响,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加大对技术转型的投入,以保持其在市场的领先地位,因此,当前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激增导致了相关人才严重短缺。
根据拉勾网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金融科技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290%,麦理根的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仍有接近40%的公司将增长金融科技人才编制。
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金融科技行业内部同行抢人、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着科技投入越来越大却回报却比较低、金融科技人才流动性过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吸引并留住金融科技人才,对金融机构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该报告指出,在中国金融科技招聘领域,行业内人才争夺非常激烈成为目前金融企业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从行业整体看,78%的公司表示,他们的首要目标来自金融科技公司,之后才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第三,才是公司所在的相关金融行业,应届生、传统金融行业的信息部门的应聘者却并不受到关注。
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人力资本研究负责人张卓磊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上述现象反映出,对于所有金融企业来说,兼具专业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金融技术人才是最受欢迎的候选人。此外,由于这些公司往往专注于线上业务,技术人才比重更高,传统互联网公司的人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这些企业中的技术类职位需要。金融科技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时间不到10年。高校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尚处于滞后状态,发展程度仍不充分。”
随着行业在金融科技中的投入越来越大,报告也发现,中小金融机构往往面临着科技投入大、回报低的困境。
以证券行业为例,报告中引用了证券行业协会的数据发现,2018年所有证券公司的信息系统投入都在增长,增速约为10%,营收排名前30名的公司在15%到20%左右,增长速度更快。但对中小券商而言,这样的行业增速对其压力很大,科技投入已经占营收比重达到10%的水平,这意味着资源越来越少,投入越难。
怡安麦理根中国内地金融行业人力资本研究负责人于琨表示,“这种类型的中小券商,以前是靠一个地区的经纪业务起家的,但现在这些业务被互联网迭代得非常厉害,不投入可能就活不下去,投入,资源又不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认为,证券公司以后会越来越往头部集中。中小券商来讲更多取决于能不能找到自身的精品或特色业务,若找不到其他的业务突破点,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报告还显示,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才管理方式更加接近金融行业的短业务周期薪酬激励驱动,而非科技行业的人才管理方式——以长业务周期人才发展驱动,此外,金融科技人才流动率高也是当前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人员和新兴的普惠金融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人才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行业看,除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其他行业整体,由于金融机构多数具有国有企业背景,88%的企业对于金融科技类人员无长期激励; 78%的金融科技/普惠金融行业企业对于金融科技类人员实行长期激励,该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但在激励对象的选择上,基本只针对关键岗位人员,绝大部分是期权计划。
于琨表示,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些传统金融机构正在探索独立的金融科技业务单元和独立的职级、薪酬和激励体系,把金融科技业务与传统传统金融服务公司逐渐分离、将金融科技部门的职级、薪酬和激励体系进行相对独立的设计,以提高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目前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高,他也表示,今年年初,整体普惠金融行业人员流动平均属于是40%以上,中位水平是36%,而一个正常的行业流动率15%到20%是比较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行业竞争带来的人才流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司业务状况不佳,行业仍然处于混乱状态。
“ 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可能会持续两年,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监管政策下,不确定性很高。”他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