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繁体字的尴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繁体字的尴尬

我们只是暂时还没有繁体字的大环境,那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政治做推手,几代人的更替。

和朋友聊天,朋友说自己在国外待的时间久,所以对事物的经验难免都带着地域的记忆。比如一群朋友喝啤酒聊天,就会说起在英国和德国喝的啤酒。讲到一些国家的名字,这对她来说本就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她的经验都是在那些地域里发生的。

可是这种话在国内讲到的时候,有些朋友就会背后嚼舌头:“张口闭口就是国外,不就是去的地方多,有什么了不起!”朋友很尴尬,说发现这个问题后,往后就注意了。只是有时候思维逻辑已成形,想完全消解,也挺难的。

入乡随俗。看上去像是环境与传统的问题,是不是遗毒,这个愚不敢妄下定论。

只是我发微信聊天要是用繁体的话,就有可能被人当做装逼。一定会有朋友心里嘀咕:“都开始用繁体字了呢”。就好像在说装什么知识分子啊!还有就是聊天的对象不认识这些繁体字的话,就会给对方造成不被尊重的对话的压力。

那种突兀,就像老同学聚会,来了个一口台湾腔讲话时还中英文混搭的咖啡婊。

很多时候,用繁体字,中英混搭,或一些突兀的行为语言,可能是个人喜好或者经验使然,本是自然为之的习惯。但一不小心就会被当成似乎有炫耀成分的“做作”、“装逼”、“精英主义”。陈丹青被一些没出过门的土包子指责“精英主义”,我觉得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先生谈话里经常说起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和那个回到国内后,在朋友面前习惯地讲到国外事物时所遇到的尴尬一样,先生谈话的对象只是一个更大的朋友圈罢了。入乡随俗,导致这种尴尬的节点就是我们的“乡”还很“俗”,整体素养还没有更高一级的包容性。

翻到公路商店前天发的文章,写到这个乐队:Tupper Ware Remix Party(简称TWRP)乐队。成员是狮子,机器人,交通指示牌,还有俩看不出是什么玩意儿的生物。主唱声称他们是外星人,根据地球歌迷考据,乐队本是来地球旅游的。因飞船的工作状态已经到达极限,只能在地球迫降。飞船的修复需要数年时间。为此他们只能在地球兼职搞个乐队。外星人们每周只要有机会就会部署他们所有的电动行头上街卖艺。

多伦多一个聒噪的酒吧门口,五个穿着弹力紧身内衣的乐手正站在大街上,给他们眼里可怜巴巴的地球人演出。

其实我想给这几个幸运的外星人说,如果他们五个迫降的地方不是加拿大,而刚好是本国,可能就连卖艺的饭碗都没了。

[很有意思,时代的“包容性”刚好决定时代的发展水平]

说到“包容性”,当我第一次听说黄哥要给我条牛仔裤让我穿两年 (黄哥反复强调,重点是:不能洗....囧) ,穿破后还给他,然后他用来收藏时,我是有点感到新鲜和诧异的。后来知道了与养牛仔裤有关的人文环境,马上就能理解这里面的情结与美学了。就像文玩的包浆,其实养出的牛仔裤就是对“传统(牛仔文化)+时尚(奢侈与小众)+旧质感(岁月)”的迷恋。

养牛族简介

“养牛”,其实是牛仔裤玩家们的行话,就是长穿少洗,用身体的曲线去打磨全色的牛仔裤,使裤子自然褪色,形成贴合自己身形的褶皱和猫须,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牛仔裤。

从1873年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在美国问世以来,牛仔裤的拥趸上及皇室贵胄,下至草根阶层。同样,因爱而收藏牛仔裤者大有人在。真正会养牛族大多都从未经过水洗和褪色处理的“原装裤”开始养起,然后会长期穿着它,靠身体的曲线打磨裤子,使裤子各个区域褪色程度深浅不同,这样才会“养”出属于自己的“牛”。

养牛族过程

“养牛”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甚至十年。要想养出一条独一无二的牛仔裤,关键就是要尽量少洗。这绝不是因为懒得洗,而是每洗一次,裤子就会有所磨损、褪色,长期这样下去还会使牛仔裤走形。

养牛族收藏的牛仔裤,平均一年才洗一两次的比比皆是,有些“牛”更是六七年没有洗过了。天气好的话,养牛人会把所有的牛仔裤晾在通风的地方,俗称“放牛”。如果非要清洗心爱的小牛,养牛人会在洗牛时尽量少放洗衣粉、柔顺剂等化学物质,以免影响了牛仔裤的色泽。

除了不洗牛仔裤,养牛族还靠运动的方式,让牛变得更加“健美”。很多穿着牛仔裤的男生都是叉开双腿弯曲成90度来坐着。这样坐是为了让牛仔裤产生更多皱褶,由此养成的“猫须”(牛仔裤纹路的昵称)更漂亮。“猫须”是分辨一条牛仔裤“养”得好坏的关键。

好笑吗?那么换个角度来看,人类对文玩赋予的概念一点都不比喜欢牛仔裤的人对“养牛”赋予的概念更少。其实文玩的形式、本质和养牛仔裤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听到养牛仔裤的那些讲究就会发笑,听到一串珠子的讲究就不明觉厉呢?

所以包容性,大部分时候是和理解力有关。

所以几乎不费什么劲,很快我就接受并且认同了“养牛”这种人类文明的必然产物。但是假如换成我们的父母,他们听到后反应就会是“现在的人真是脑子病!”,并且他们永远都接受不了这种“那些人类奇怪的癖好”。要想他们能接受,唯一可能就是重新接受一遍各种艺术、美学、人类学的教育。

黄哥给的两三千一条裤子,我这种屌丝穿立马就成了二三十一条的地摊货。两个月不洗,对我来说轻轻松松,两年不洗......稍稍有点压力。不过穿破很简单,不就是穿破么!哪里有刺就踩哪里~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其实中英混搭的语言、提及国外的习惯、养牛仔裤的审美等等,这些都和用繁体字的尴尬产生的因素是一样的,便是对象与环境,对象错位,环境缺少更大的包容性。想象下,新加坡人和新加坡人聊天,中英混搭就很自然,几个留学生一起聊天提到国外的事物就很随性。给一个了解牛仔文化的人谈养牛仔裤就很轻松。繁体字的处境亦如此。

我们只是暂时还没有繁体字的大环境,那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政治做推手,几代人的更替。所以个人于繁体字的运用,还是要先选一块适合它的环境,像手工艺、唱片、纸质书的回归等,先从小众觉醒。

再缩小一点,我自己喜欢就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繁体字的尴尬

我们只是暂时还没有繁体字的大环境,那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政治做推手,几代人的更替。

和朋友聊天,朋友说自己在国外待的时间久,所以对事物的经验难免都带着地域的记忆。比如一群朋友喝啤酒聊天,就会说起在英国和德国喝的啤酒。讲到一些国家的名字,这对她来说本就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她的经验都是在那些地域里发生的。

可是这种话在国内讲到的时候,有些朋友就会背后嚼舌头:“张口闭口就是国外,不就是去的地方多,有什么了不起!”朋友很尴尬,说发现这个问题后,往后就注意了。只是有时候思维逻辑已成形,想完全消解,也挺难的。

入乡随俗。看上去像是环境与传统的问题,是不是遗毒,这个愚不敢妄下定论。

只是我发微信聊天要是用繁体的话,就有可能被人当做装逼。一定会有朋友心里嘀咕:“都开始用繁体字了呢”。就好像在说装什么知识分子啊!还有就是聊天的对象不认识这些繁体字的话,就会给对方造成不被尊重的对话的压力。

那种突兀,就像老同学聚会,来了个一口台湾腔讲话时还中英文混搭的咖啡婊。

很多时候,用繁体字,中英混搭,或一些突兀的行为语言,可能是个人喜好或者经验使然,本是自然为之的习惯。但一不小心就会被当成似乎有炫耀成分的“做作”、“装逼”、“精英主义”。陈丹青被一些没出过门的土包子指责“精英主义”,我觉得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先生谈话里经常说起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和那个回到国内后,在朋友面前习惯地讲到国外事物时所遇到的尴尬一样,先生谈话的对象只是一个更大的朋友圈罢了。入乡随俗,导致这种尴尬的节点就是我们的“乡”还很“俗”,整体素养还没有更高一级的包容性。

翻到公路商店前天发的文章,写到这个乐队:Tupper Ware Remix Party(简称TWRP)乐队。成员是狮子,机器人,交通指示牌,还有俩看不出是什么玩意儿的生物。主唱声称他们是外星人,根据地球歌迷考据,乐队本是来地球旅游的。因飞船的工作状态已经到达极限,只能在地球迫降。飞船的修复需要数年时间。为此他们只能在地球兼职搞个乐队。外星人们每周只要有机会就会部署他们所有的电动行头上街卖艺。

多伦多一个聒噪的酒吧门口,五个穿着弹力紧身内衣的乐手正站在大街上,给他们眼里可怜巴巴的地球人演出。

其实我想给这几个幸运的外星人说,如果他们五个迫降的地方不是加拿大,而刚好是本国,可能就连卖艺的饭碗都没了。

[很有意思,时代的“包容性”刚好决定时代的发展水平]

说到“包容性”,当我第一次听说黄哥要给我条牛仔裤让我穿两年 (黄哥反复强调,重点是:不能洗....囧) ,穿破后还给他,然后他用来收藏时,我是有点感到新鲜和诧异的。后来知道了与养牛仔裤有关的人文环境,马上就能理解这里面的情结与美学了。就像文玩的包浆,其实养出的牛仔裤就是对“传统(牛仔文化)+时尚(奢侈与小众)+旧质感(岁月)”的迷恋。

养牛族简介

“养牛”,其实是牛仔裤玩家们的行话,就是长穿少洗,用身体的曲线去打磨全色的牛仔裤,使裤子自然褪色,形成贴合自己身形的褶皱和猫须,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牛仔裤。

从1873年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在美国问世以来,牛仔裤的拥趸上及皇室贵胄,下至草根阶层。同样,因爱而收藏牛仔裤者大有人在。真正会养牛族大多都从未经过水洗和褪色处理的“原装裤”开始养起,然后会长期穿着它,靠身体的曲线打磨裤子,使裤子各个区域褪色程度深浅不同,这样才会“养”出属于自己的“牛”。

养牛族过程

“养牛”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甚至十年。要想养出一条独一无二的牛仔裤,关键就是要尽量少洗。这绝不是因为懒得洗,而是每洗一次,裤子就会有所磨损、褪色,长期这样下去还会使牛仔裤走形。

养牛族收藏的牛仔裤,平均一年才洗一两次的比比皆是,有些“牛”更是六七年没有洗过了。天气好的话,养牛人会把所有的牛仔裤晾在通风的地方,俗称“放牛”。如果非要清洗心爱的小牛,养牛人会在洗牛时尽量少放洗衣粉、柔顺剂等化学物质,以免影响了牛仔裤的色泽。

除了不洗牛仔裤,养牛族还靠运动的方式,让牛变得更加“健美”。很多穿着牛仔裤的男生都是叉开双腿弯曲成90度来坐着。这样坐是为了让牛仔裤产生更多皱褶,由此养成的“猫须”(牛仔裤纹路的昵称)更漂亮。“猫须”是分辨一条牛仔裤“养”得好坏的关键。

好笑吗?那么换个角度来看,人类对文玩赋予的概念一点都不比喜欢牛仔裤的人对“养牛”赋予的概念更少。其实文玩的形式、本质和养牛仔裤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听到养牛仔裤的那些讲究就会发笑,听到一串珠子的讲究就不明觉厉呢?

所以包容性,大部分时候是和理解力有关。

所以几乎不费什么劲,很快我就接受并且认同了“养牛”这种人类文明的必然产物。但是假如换成我们的父母,他们听到后反应就会是“现在的人真是脑子病!”,并且他们永远都接受不了这种“那些人类奇怪的癖好”。要想他们能接受,唯一可能就是重新接受一遍各种艺术、美学、人类学的教育。

黄哥给的两三千一条裤子,我这种屌丝穿立马就成了二三十一条的地摊货。两个月不洗,对我来说轻轻松松,两年不洗......稍稍有点压力。不过穿破很简单,不就是穿破么!哪里有刺就踩哪里~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其实中英混搭的语言、提及国外的习惯、养牛仔裤的审美等等,这些都和用繁体字的尴尬产生的因素是一样的,便是对象与环境,对象错位,环境缺少更大的包容性。想象下,新加坡人和新加坡人聊天,中英混搭就很自然,几个留学生一起聊天提到国外的事物就很随性。给一个了解牛仔文化的人谈养牛仔裤就很轻松。繁体字的处境亦如此。

我们只是暂时还没有繁体字的大环境,那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政治做推手,几代人的更替。所以个人于繁体字的运用,还是要先选一块适合它的环境,像手工艺、唱片、纸质书的回归等,先从小众觉醒。

再缩小一点,我自己喜欢就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