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9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白沙青松乡举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9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白沙青松乡举行

在白沙青松乡拥处村的半山腰,湛蓝天空下,苍翠群山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山兰稻,山风吹起稻浪,山谷一片稻香,又是一年山兰丰收时。

文 | 海南日报 曾毓慧 于伟慧  李群

11月17日,2019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行,祭拜山神、喊山祈福等传统农耕祭祀习俗一一上演,八方宾朋受邀前来白沙吃新米、喝山兰酒、观赏非遗展示,共享山兰丰收的喜悦,同时积极为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产业建言献策,共谋白沙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速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

11月17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晾晒的山兰稻。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风吹稻浪 “啦奥门”品牌升级

在白沙青松乡拥处村的半山腰,湛蓝天空下,苍翠群山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山兰稻,山风吹起稻浪,山谷一片稻香,又是一年山兰丰收时。

稻穗金黄,粒粒归仓。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啦奥门”在黎语中是“庆丰收、吃新米”之意。今年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图为拥处村的黎族妇女们带着丰收的喜悦。 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当天,半山腰处的山兰稻园里,活动主办方沿袭当地习俗,举办了祭拜山神、“稻公”喊山、“稻婆”祈福等仪式;随后,《稻上金秋》劳作歌舞实景演出将黎族源远流长的山兰农耕文化逐一呈现;紧接着,竹木器乐《黎乐传情》《黎寨欢歌》演奏、群舞《种山栏》等一系列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让远道而来的宾客感受到了黎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增加活动的体验性,活动主办方还安排宾客在山兰稻田里体验收割、捆稻等劳作,切身感受黎族同胞的种植辛劳与丰收喜悦。

据悉,自2017年白沙首次启动“啦奥门”丰收节以来,在白沙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阵容的大力推介下,白沙“啦奥门”丰收节品牌活动定型成势,山兰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白沙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工作,白沙也一直在探索、引导、谋划做强、做大、做精山兰稻产业,务实帮扶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又增收。

目前,“啦奥门”已成为白沙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着手申报省级非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沙今年也正式将“啦奥门”丰收节升级成为山兰文化节。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黎锦双面绣技艺在活动中得到展示。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多方联手 共话山兰好故事

山兰,又称“山栏”“山禾”,不同于传统的水稻,山兰是海南特有的山地旱稻。

种山兰,是海南黎族同胞沿袭千年的生产方式,一年一造,不用耕作翻土,就在砍山、火烧过的旱地上播种、管理、收获,千百年来,这一原生态种植方式从未改变。随着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加之白沙位于海南生态核心区,近年来,海南已出台法规禁止砍树、“烧山”,原生态的山兰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让山兰稻难以大规模种植。

但如今居住在白沙地区的黎族百姓,仍虔诚地守护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他们选择在地域有限的坡地上、山谷间种植山兰稻,不烧山、不施肥、不打药,山兰稻就这么扎根在旱地、砾石间。虽然生长环境艰难,但抗病抗虫能力极强的山兰稻汲取着生态核心区的雨露与营养,一串串金黄而饱满的稻穗背后,也凝聚了黎族同胞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千百年来,时光并未冲淡黎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每到山兰稻收获的季节,白沙黎族群众就会举办盛大的庆丰收活动,感恩大自然的赠予。

“山兰文化既是海南黎族的农耕文化,也是白沙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白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群介绍,山兰米营养价值很高,口感也很好,自古以来就是黎族同胞接待尊贵宾客的佳肴。但“米香也怕深山远”,加上本身产量偏低,山兰米一直没能真正走上大众餐桌。

幸运的是,近年来,得益于白沙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以及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力的文化宣传,结合当下的扶贫惠农形势,白沙深度挖掘了山兰文化内涵,讲好了山兰文化故事,也让山兰从最初单一的农产品,成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与谋划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王柳娟(右一)展示原始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黎族妇女为游客盛上三色饭。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青松乡农户筛掉稻壳。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建言献策 共谋山兰产业兴

现今,海南全省山兰稻种植面积近万亩,而白沙的种植面积就近5000亩,且几乎都集中在青松乡。如何做好、做足山兰文化文章,当天受邀前来参加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的嘉宾们积极就这一话题建言献策。

“要让‘母品牌’与‘子品牌’实现更好的文化融合,白沙的山兰文化产业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未来。”海南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主任周秋平介绍,白沙的山兰米产品经过省内权威的科研、营养机构检测认证,既健康又富有营养,白沙“啦奥门”也已于2年前成功申报县级非遗项目。加之注册于2012年的“白沙良食”品牌,同时也是全国首批注册的县域农业公用品牌。就此,周秋平建议,白沙当下要从打造山兰“文化印记”出发,结合“白沙良食”品牌进行文化推介,让更多人读懂、了解山兰文化,让山兰文化品牌反哺山兰产业。

海南省台资企业协会会长、海峡两岸(海南)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文盛认为,山兰稻是很好的原生态农产品,白沙以“啦奥门”推介山兰稻也是很好的模式。但青松乡作为山兰的主产地,在产品推介领域,山兰的文创元素还相对不够,值得好好挖掘。谢文盛建议,可在当地的山兰加工作坊策划、增加更多让人喜闻乐见的山兰文创元素,此外还可借鉴其他省市特色农产品的推介模式,增加科技元素,提取山兰稻其中的营养元素用于研发面膜、护肤品等,有效丰富产品链。

当天,在开幕式主会场,活动主办方还设置了“茶·陶”“锦·绣”“竹·藤”等非遗技艺展销区,将黎族原始的制陶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变身”灯罩、花瓶等文创味十足的实用品;一针一线、一推一拉之间,精美的黎锦图案逐渐跃然眼前,且不止于衣裳、头巾,还延伸至现代生活的化妆袋、手提包,非遗艺人的匠心传承,也连起了绵延不断的民族文化。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2019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白沙青松乡举行山兰稻香引客来 文化好戏唱连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9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白沙青松乡举行

在白沙青松乡拥处村的半山腰,湛蓝天空下,苍翠群山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山兰稻,山风吹起稻浪,山谷一片稻香,又是一年山兰丰收时。

文 | 海南日报 曾毓慧 于伟慧  李群

11月17日,2019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行,祭拜山神、喊山祈福等传统农耕祭祀习俗一一上演,八方宾朋受邀前来白沙吃新米、喝山兰酒、观赏非遗展示,共享山兰丰收的喜悦,同时积极为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产业建言献策,共谋白沙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速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

11月17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晾晒的山兰稻。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风吹稻浪 “啦奥门”品牌升级

在白沙青松乡拥处村的半山腰,湛蓝天空下,苍翠群山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山兰稻,山风吹起稻浪,山谷一片稻香,又是一年山兰丰收时。

稻穗金黄,粒粒归仓。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啦奥门”在黎语中是“庆丰收、吃新米”之意。今年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图为拥处村的黎族妇女们带着丰收的喜悦。 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当天,半山腰处的山兰稻园里,活动主办方沿袭当地习俗,举办了祭拜山神、“稻公”喊山、“稻婆”祈福等仪式;随后,《稻上金秋》劳作歌舞实景演出将黎族源远流长的山兰农耕文化逐一呈现;紧接着,竹木器乐《黎乐传情》《黎寨欢歌》演奏、群舞《种山栏》等一系列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让远道而来的宾客感受到了黎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增加活动的体验性,活动主办方还安排宾客在山兰稻田里体验收割、捆稻等劳作,切身感受黎族同胞的种植辛劳与丰收喜悦。

据悉,自2017年白沙首次启动“啦奥门”丰收节以来,在白沙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阵容的大力推介下,白沙“啦奥门”丰收节品牌活动定型成势,山兰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白沙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工作,白沙也一直在探索、引导、谋划做强、做大、做精山兰稻产业,务实帮扶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又增收。

目前,“啦奥门”已成为白沙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着手申报省级非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沙今年也正式将“啦奥门”丰收节升级成为山兰文化节。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黎锦双面绣技艺在活动中得到展示。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多方联手 共话山兰好故事

山兰,又称“山栏”“山禾”,不同于传统的水稻,山兰是海南特有的山地旱稻。

种山兰,是海南黎族同胞沿袭千年的生产方式,一年一造,不用耕作翻土,就在砍山、火烧过的旱地上播种、管理、收获,千百年来,这一原生态种植方式从未改变。随着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加之白沙位于海南生态核心区,近年来,海南已出台法规禁止砍树、“烧山”,原生态的山兰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让山兰稻难以大规模种植。

但如今居住在白沙地区的黎族百姓,仍虔诚地守护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他们选择在地域有限的坡地上、山谷间种植山兰稻,不烧山、不施肥、不打药,山兰稻就这么扎根在旱地、砾石间。虽然生长环境艰难,但抗病抗虫能力极强的山兰稻汲取着生态核心区的雨露与营养,一串串金黄而饱满的稻穗背后,也凝聚了黎族同胞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千百年来,时光并未冲淡黎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每到山兰稻收获的季节,白沙黎族群众就会举办盛大的庆丰收活动,感恩大自然的赠予。

“山兰文化既是海南黎族的农耕文化,也是白沙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白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群介绍,山兰米营养价值很高,口感也很好,自古以来就是黎族同胞接待尊贵宾客的佳肴。但“米香也怕深山远”,加上本身产量偏低,山兰米一直没能真正走上大众餐桌。

幸运的是,近年来,得益于白沙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以及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力的文化宣传,结合当下的扶贫惠农形势,白沙深度挖掘了山兰文化内涵,讲好了山兰文化故事,也让山兰从最初单一的农产品,成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与谋划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王柳娟(右一)展示原始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黎族妇女为游客盛上三色饭。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1月1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举办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青松乡农户筛掉稻壳。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建言献策 共谋山兰产业兴

现今,海南全省山兰稻种植面积近万亩,而白沙的种植面积就近5000亩,且几乎都集中在青松乡。如何做好、做足山兰文化文章,当天受邀前来参加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的嘉宾们积极就这一话题建言献策。

“要让‘母品牌’与‘子品牌’实现更好的文化融合,白沙的山兰文化产业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未来。”海南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主任周秋平介绍,白沙的山兰米产品经过省内权威的科研、营养机构检测认证,既健康又富有营养,白沙“啦奥门”也已于2年前成功申报县级非遗项目。加之注册于2012年的“白沙良食”品牌,同时也是全国首批注册的县域农业公用品牌。就此,周秋平建议,白沙当下要从打造山兰“文化印记”出发,结合“白沙良食”品牌进行文化推介,让更多人读懂、了解山兰文化,让山兰文化品牌反哺山兰产业。

海南省台资企业协会会长、海峡两岸(海南)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文盛认为,山兰稻是很好的原生态农产品,白沙以“啦奥门”推介山兰稻也是很好的模式。但青松乡作为山兰的主产地,在产品推介领域,山兰的文创元素还相对不够,值得好好挖掘。谢文盛建议,可在当地的山兰加工作坊策划、增加更多让人喜闻乐见的山兰文创元素,此外还可借鉴其他省市特色农产品的推介模式,增加科技元素,提取山兰稻其中的营养元素用于研发面膜、护肤品等,有效丰富产品链。

当天,在开幕式主会场,活动主办方还设置了“茶·陶”“锦·绣”“竹·藤”等非遗技艺展销区,将黎族原始的制陶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变身”灯罩、花瓶等文创味十足的实用品;一针一线、一推一拉之间,精美的黎锦图案逐渐跃然眼前,且不止于衣裳、头巾,还延伸至现代生活的化妆袋、手提包,非遗艺人的匠心传承,也连起了绵延不断的民族文化。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2019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白沙青松乡举行山兰稻香引客来 文化好戏唱连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