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教育,亟需企业“供暖”

西安基础教育亟待更多企业、资本投入进来,为本地教育资源“供暖”,也积极引入外部的教育资源,实现“鲶鱼效应”。

文 | 刘军伟

近年来,随着大西安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加上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西安教育资源日渐紧张。

从孩子上幼儿园的“入园难”,到小升初“择校热”再到“课外补习热”,这些问题正是西安市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在今年10月10日西安市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对西安市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出重要部署,发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

图片来源:西安市教育局

事实上,“上学难”“择校热”一直是西安市民的一块心病,前者显现了基础有效供给不足,后者则显示了优质资源同样稀缺。这两个问题由于缺乏有效推进,在2018年4月西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节目中,西安教育局甚至被观众打了21.89分的史上最低分。

时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春平连夜开会,要求全市所有教育局局长将这份成绩“装裱”后挂起来。

之后,教育系统立刻着手推进一系列动作,包括整改奥数奥语班、小升初改革等,直至此次标本兼治的《计划》出台。

软硬兼施,提振西安教育

10月28日,西安市第一批53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集体开工,其中,包括幼儿园13所、小学26所、中学14所。从三年计划公布,到第一批学校开工,仅隔了18天。

《计划》的出台显现了西安教育改革硬件、软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决心。硬件方面:加大财政预算,三年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软件方面:设立2亿到4亿元的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补资金,每年奖励200所学校;每年还拿出500万元,对“名校+”实施得好的学校以及校长、教职人员进行奖励;赋予学校极大的自主办学权,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支持各学校搞活绩效工资二次分配。

事实上,早在今年9月9日,新任西安市委书记王浩“上岗”才不过一周,就在调研中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既要抓紧补短板,又要扎实提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第一批53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集体开工,迈出了第一步,也让西安市民看到,西安的确正在举全市之力,把教育作为 “一号工程”来抓。 

公办、民办应实现错位发展

“三年计划,其实是在偿还历史欠账。”西安一位从事基础教育教育工作的20年的人士这样说。

之所以西安教育上学难、择校热问题日益突出,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快速开发的新城板块,配套的学校整体欠缺。

城市扩容后,人口增多,原有的教育资源无法匹配日益增多的需求,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水涨船高”,乃至“天价学费”频频曝光,增加了市民的焦虑感。

不均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公弱民强”,公办院校资源的不足,为民办学校提供了生存的理由和未来发展的空间。

所谓“五大名校”、好学校,也均属于民办,其机制灵活,令其在西安教育市场如鱼得水。而其引发焦虑的真相是:西安的优质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严重同质化,竞争并不充分。

这意味着,做强公办教育,同时鼓励民办学校发展,提高总供给,有利于西安形成公办、民办错位发展,互相补充的良性结构。

成熟的先例不是没有。

以上海为例,从2012年开始,上海先后启动两轮民办学校特色建设,并给予资金、资源上的支持,使其成长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学校。在上海随迁子女达50万人时,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筹备随迁子女民办学校。也因此,公办和民办院校构成了上海的多元化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事实上,一个城市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应该是公办和民办错位发展,从而共同走向优质资源。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随着目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突破目前的单一分数评价体系,未来的学子,将有机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种办学环境下,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便能充分实现各自价值,给予受教育者差异化的选择。

亟待更多企业“加持”西安教育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避免成为“标准化”学校,是走向优质学校的必由之路。

西安教育在日益开放发展的过程中,也日益注重监督并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2018年2月,陕西公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强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鼓励营利性民办学校建立股权激励机制。”

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也正积极投入这项“一号工程”。

去年7月,《意见》发布5个月后,绿地集团与西安教育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200亿发展陕西教育事业。

今年以来,绿地集团在杨凌也是动作频频。旗下杨凌置业有限公司3月与衡水实验中学签约;6月,与西交大旗下西交康桥小学签约;9月,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牵手”,这意味着,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这些一流资源,都将入驻杨凌的绿地世界城,极大提升了相关片区的教育水准。

界面陕西梳理发现,绿地在教育领域接连“出手”,也是其企业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体现。

在百亿投资之前,绿地与优质教育品牌联动,已有成熟经验,其在西北的经典之作有陕师大绿地浐灞小学、兰州一中绿地实验小学、西电附小绿地小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

对西安的基础教育来说,除自身做大做强之外,亟待更多企业、资本投入进来,为本地教育资源“供暖”,也积极引入外部的教育资源,实现“鲶鱼效应”。

西安提升基础教育的三年行动已经开启,期待这项吸引千万市民关注的“一号工程”, 能够缓解西安教育的短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西安教育,亟需企业“供暖”

西安基础教育亟待更多企业、资本投入进来,为本地教育资源“供暖”,也积极引入外部的教育资源,实现“鲶鱼效应”。

文 | 刘军伟

近年来,随着大西安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加上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西安教育资源日渐紧张。

从孩子上幼儿园的“入园难”,到小升初“择校热”再到“课外补习热”,这些问题正是西安市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在今年10月10日西安市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对西安市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出重要部署,发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

图片来源:西安市教育局

事实上,“上学难”“择校热”一直是西安市民的一块心病,前者显现了基础有效供给不足,后者则显示了优质资源同样稀缺。这两个问题由于缺乏有效推进,在2018年4月西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节目中,西安教育局甚至被观众打了21.89分的史上最低分。

时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春平连夜开会,要求全市所有教育局局长将这份成绩“装裱”后挂起来。

之后,教育系统立刻着手推进一系列动作,包括整改奥数奥语班、小升初改革等,直至此次标本兼治的《计划》出台。

软硬兼施,提振西安教育

10月28日,西安市第一批53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集体开工,其中,包括幼儿园13所、小学26所、中学14所。从三年计划公布,到第一批学校开工,仅隔了18天。

《计划》的出台显现了西安教育改革硬件、软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决心。硬件方面:加大财政预算,三年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软件方面:设立2亿到4亿元的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补资金,每年奖励200所学校;每年还拿出500万元,对“名校+”实施得好的学校以及校长、教职人员进行奖励;赋予学校极大的自主办学权,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支持各学校搞活绩效工资二次分配。

事实上,早在今年9月9日,新任西安市委书记王浩“上岗”才不过一周,就在调研中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既要抓紧补短板,又要扎实提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第一批53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集体开工,迈出了第一步,也让西安市民看到,西安的确正在举全市之力,把教育作为 “一号工程”来抓。 

公办、民办应实现错位发展

“三年计划,其实是在偿还历史欠账。”西安一位从事基础教育教育工作的20年的人士这样说。

之所以西安教育上学难、择校热问题日益突出,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快速开发的新城板块,配套的学校整体欠缺。

城市扩容后,人口增多,原有的教育资源无法匹配日益增多的需求,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水涨船高”,乃至“天价学费”频频曝光,增加了市民的焦虑感。

不均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公弱民强”,公办院校资源的不足,为民办学校提供了生存的理由和未来发展的空间。

所谓“五大名校”、好学校,也均属于民办,其机制灵活,令其在西安教育市场如鱼得水。而其引发焦虑的真相是:西安的优质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严重同质化,竞争并不充分。

这意味着,做强公办教育,同时鼓励民办学校发展,提高总供给,有利于西安形成公办、民办错位发展,互相补充的良性结构。

成熟的先例不是没有。

以上海为例,从2012年开始,上海先后启动两轮民办学校特色建设,并给予资金、资源上的支持,使其成长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学校。在上海随迁子女达50万人时,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筹备随迁子女民办学校。也因此,公办和民办院校构成了上海的多元化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事实上,一个城市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应该是公办和民办错位发展,从而共同走向优质资源。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随着目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突破目前的单一分数评价体系,未来的学子,将有机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种办学环境下,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便能充分实现各自价值,给予受教育者差异化的选择。

亟待更多企业“加持”西安教育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避免成为“标准化”学校,是走向优质学校的必由之路。

西安教育在日益开放发展的过程中,也日益注重监督并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2018年2月,陕西公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强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鼓励营利性民办学校建立股权激励机制。”

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也正积极投入这项“一号工程”。

去年7月,《意见》发布5个月后,绿地集团与西安教育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200亿发展陕西教育事业。

今年以来,绿地集团在杨凌也是动作频频。旗下杨凌置业有限公司3月与衡水实验中学签约;6月,与西交大旗下西交康桥小学签约;9月,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牵手”,这意味着,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这些一流资源,都将入驻杨凌的绿地世界城,极大提升了相关片区的教育水准。

界面陕西梳理发现,绿地在教育领域接连“出手”,也是其企业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体现。

在百亿投资之前,绿地与优质教育品牌联动,已有成熟经验,其在西北的经典之作有陕师大绿地浐灞小学、兰州一中绿地实验小学、西电附小绿地小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

对西安的基础教育来说,除自身做大做强之外,亟待更多企业、资本投入进来,为本地教育资源“供暖”,也积极引入外部的教育资源,实现“鲶鱼效应”。

西安提升基础教育的三年行动已经开启,期待这项吸引千万市民关注的“一号工程”, 能够缓解西安教育的短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