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师生恋”这三个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接受”“越矩”。的确,许多学校已经明确规定严禁老师和学生有恋爱行为,否则老师将被开除。那么师生恋为什么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甚至要上升到用校规来明令禁止?备受争议的师生恋在70、80、90后看来又是不是靠谱呢?
在我国,师生恋是一个有些另类、大胆的话题,学生和老师谈恋爱甚至会被冠以“不伦”的标签。当事人一旦公开恋情,很可能会遭到旁人的指指点点,惹人非议。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历来的趋于保守内敛的文化基因,殊不知,其实在较为开放的国家,例如美国,也把禁止师生恋写进了校规。
师生恋之所以不被众人所看好,首当其冲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巨大的年龄差。在“最萌年龄差”越发盛行的当下,选择一个比自己年长十余岁、稳重踏实的男人是很多女孩的择偶观,即便她们可能还没能真正分清这份情愫是对父爱的需求还是对爱情的期盼。但毋庸置疑的是,不同的年龄就意味着迥异的人生阅历,成熟与幼稚的两方不仅会在观念看法上产生分歧和矛盾,也会在无形中给对方精神上的压力。此外,一旦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环境的改变,这段根基不稳、共同话题缺乏的情感极易出现移位。这也是为什么“师生恋”“老少恋”往往危机四伏的原因。
师生身份的悬殊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也让师生恋越发举步维艰。自古以来,对于何谓老师、何谓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则是潜心求学的受教育者。的确,追根溯源,师生之间本就是“教”与“学”、“授”与“习”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可逾越的距离。
作为高校教师,70后受访者牛秋坚决反对师生恋,她说:“对教师而言,师生恋不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是应该严格禁止的行为!”她承认“因为恋爱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而就此判定教师爱学生有罪”的观点有失偏颇,但牛秋主张爱情应该是对等的,而身份悬殊的师生之间很难形成爱情上的对等感。长此以往,原先纯粹的我爱你很可能变质为一种情感上攀附的和地位上的依附。的确,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真正意义上对等的自由恋爱几乎是天方夜谭。
然而90后受访者姗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她认为在恋爱中过分要求地位的平等是对爱情的亵渎,也是“门当户对”老派观念的衍射。她做了这样一个类比:“老师和学生社会地位悬殊,那警察和医生的身份也有差距,可为什么只反对师生恋却不禁止老师和医生的恋爱行为的呢?”姗的观点或许可以代表很多90后的主流看法,但不难看出其间的偏激和矫枉过正,这样的类比是否合理也需要再做推敲。
一些爱恋最终走向了庸俗而乏味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恋爱从一开始就是打开“方便之门”的一条捷径。我们心照不宣的办公室恋情成为了步步高升的职场扶梯,而一些研究生和导师的非常关系也为学术研究、论文发表提供了便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匡正教育的权威性和纯洁性,校内禁止师生恋看起来的确是一剂良药。因为一旦师生恋成为一种丑闻,原先的传统关系被打破,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不仅教师崇高的道德形象会受到破坏而且会激起围观者对当事人教学工作的质疑。如果一旦事件愈演愈烈,社会大众不再对教师群体的道德操守抱有希望和信任,那么后果令人堪忧。然而,禁止师生恋的一刀切是否真能药到病除,还需要交给时间来检验。
我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除了微妙的师生恋之外,更有一些心术不正的老师利用手中权力骚扰学生妄图满足自己的私欲。对于屡见不鲜的此类丑闻,80后受访者阿祎感到颇为无奈:“虽然我不反对师生恋,但我认为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教师不允许师生恋的确有一定道理。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一两点糟粕企图侵犯无辜的孩子们,这让我感到很心痛!”
的确,或因为性格不合,或因为代沟深重,或因为舆论压力,许多师生恋最终无疾而终,这也让我们对于内心的悸动始终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于一些矫枉过正的言行不敢挺身辩驳,最终陷入沉默的漩涡,使得社会上的声音向反对师生恋一边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师生恋的确修成了正果且幸福美满相互扶持。凡事无绝对,我们不仅要理性看待师生恋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对真心相爱的人怀有一份祝福和宽容。
(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