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杜琪峰为什么会惨败收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杜琪峰为什么会惨败收场?

人物有一个很有问题的设计:两人都空洞到像是傀儡。

文|资深影评人 肥内

对于杜琪峰《我的拳王男友》斩获了极低的评价,其实本来也就是抱著吃瓜心理,看看热闹就好;尽管它并没有在我的社交圈产生话题性。待到因缘际会还是买票进场看了之后,如坐针毡的感觉使得我相信低分是理所当然。

但随后,我立即发现,竟有不少影评人力捧本片,甚至夸张到认为《拳王》要比《小丑》更好!这就不得不令我大吃一惊了。

摊开那些好评,诸如“不再有借助冲突发展的过程”(Ada的B计划)、“更加激烈地放弃了叙事”(刘二千)、“波普化的抽离之路”(文森特九六)、“不再有社会、美学乃至叙事上的野心”(Peter Cat)……

看起来不管话术怎么变,都指向一件是:故事讲不好。

当然,也许每个人对杜琪峰的期待不同,特别是“影迷们”;但一般大众(如我)基本还是想看故事。但这难道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影片?事实上,故事还是挺清楚的:

鲁虎是一个帮人打拳同时也帮忙讨债却又一心想封拳的拳手,因此,“封拳”是他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他遇到了孩时经常去的馆子的孙女杜小鹃,她刚好欠了鲁虎老板钱,鲁虎把她留著,带她到处打工还债,而她除了还钱之外,偶然发现让她欠债的渣男前男友(这位前男友不但偷走她的人,也偷走她的音乐创作,倒因此成了一为万人迷的“原创天王”),她的行动目的变成去参加前男友主持的选秀节目“全能女声”以当众揭发他偷袭的罪行。

两条线并行著走,两人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彼此打气。

非常清楚的故事轴。

那么要说抛弃“叙事”,这个概念就大了。

要简化叙事也不是在这么一小篇文章能做的事,但简单来说,可以区分的是:所有发生过的事,都可以叫“往事”,经过人为挑选并传达出来,就是“故事”或“历史”(所以在一些国家,这两个词是同一个字,比如法国、德国皆如此),也就是说,故事跟历史都是从无限的往事中,抓取出来,在有限的容量中讲述,而讲述的方式就涉及到“叙事”了。

所以,鲁虎跟杜小鹃有著相同的主题:励志,但励的方向不一样。

鲁虎线的冲突在于:他的师父马青对于他的拳击出身后来去打这种自由竞技很不以为然,因此他的师弟们也只能偷偷看他比赛,不敢当著师父面前明目张胆地看。

另一方面,鲁虎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继续打拳,否则将有失明、爆肝与帕金森的风险。而他的梦想是开火锅店。

所以为解决这些冲突,励志的方式是先给他继续打拳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他“营救”的杜小鹃。所以他只有在杜小鹃的打气声中,才有办法对付难缠的对手。继而是与师父之间的情感,先是当著师弟的面打赢了师父,随后师父为了重振没落的拳会,而迎战连鲁虎都不敢挑战的黑人拳王,当然,师父输了,鲁虎上阵,杜小鹃打气,打赢收场。

这是影片最后的部分。

而杜小鹃呢,则从一个“素人”一步步改造自己、使自己“进化”,尽管她已经当著观众面前指控前男友抄袭,而并没有任何人理睬这个控诉,连媒体都懒得报导;但终于会发光的金子还是会发光,哪怕是在她老家的屋顶上。

因此,杜小鹃证明了她是真的有才,所以她最后一首参赛曲《你是我的英雄》甚至让前男友心服口服。

于是两种“擂台”也并行,递进,慢慢将其实都颇消极的两个人,推近他们的目标:鲁虎每一场拳都是被动的,都只是为了保住杜小鹃而上阵,就算为师父报仇也都有著身不由己的无奈;而杜小鹃对于自己应该如何上台表现自己,也都是鲁虎出谋划策,在去往不同选秀现场的车上,或者在仓库中,一边组织各路欠债者协助杜小鹃“变身”,一边则是大展身手请帮忙的人吃他调配的火锅。

所以,是在讲一般普识性的概念,励志,但是选择了两个主人公有各自的目标和奋斗路径,再并行、交错它们,这当然是叙事的方式,且还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叙事策略,特别是在两条线都不想深掘的前提下,交错得以彼此掩护,是常见的剧作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的基本表现型为:

A1+A2+A3……A8

↓ ↑ ‖

B1+B2+B3……B8

A与B两条线有各自的行动,并在某个点上有所契合,于是可以由其中一个插入,并持续行动,最后可能以其中一条或以汇聚的方式通向结局(参考自阎啸平,《破裂的隐喻——研习电影符号学的策略游戏I.理论篇》)。

如果鲁虎是A、杜小鹃是B,这种穿插方式就像是鲁虎拳赛结束,转往杜小鹃的海选,再回到鲁虎的比赛,再转杜小鹃的选秀比赛,最后结局时,才将两条平行的“竞赛”汇聚到一起:

杜小鹃唱到一半冲向拳赛现场为鲁虎打气。

尽管在两人“分开”之前,杜小鹃的活动都有鲁虎相伴,而鲁虎的比赛杜小鹃经常也是在场,不过,练习过程则是各自分开,虽说我们很少看到杜小鹃的“练习”,她在没有比赛的时候,多数是在各种打工现场——钢管舞台、洗车厂。

基于我们几乎没看过杜小鹃创作(但在她寄宿的鲁虎家中有看到她写的歌谱),而乐器也多是装饰性道具,合理怀疑编导对于音乐的兴趣远不如打拳。

不过两条平行线有一个有趣的逆向趋势对比,因此产生了内在张力:虽说鲁虎的对手一个比一个强,而他受的伤也一次比一次重,尽管他也通向他的目标,封拳开火锅店,但是他这条线看起来是下滑的,尤其相对于他最终结局时的高潮(为师父报仇)来说,他这条线的能力是下降的;相反地,杜小鹃是一次次证明了她的才华,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她这条线是上升的。

不过,有意思的设定在于,两人的目标并非影片的终点,而是两人跌入谷底、象征要通往第三幕的转折点:因为鲁虎的火锅店虽说生意兴隆,但如他坦荡荡表示“说明我抄对了”;而杜小鹃还了债、回到了奶奶身边的代价是,她并没能成功地揭穿前男友的罪行。

再说,更重要的是,两人分开了。

当两种闯关式冒险类型重叠力量不小,可是遇到爱情元素,则又以爱情为首要,因此男女主角被分开才是影片最低潮的时刻。

以上大费周章的介绍,不过是为了说明:这部片当然有叙事,且还是非常传统的叙事方式。

那么造成很多人觉得是烂片,或者支持者以为没有叙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只有一种情况很明显了:情感的设定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观众一旦失去了对于人物,包括他们的情境与情感的认同,那么再怎么样脸谱化的人物,都很难发挥功能。

按前述说明,其实人物有一个很有问题的设计:两人都空洞到像是傀儡。

鲁虎看似有正义感,不过他所服务的拳会看起来并不正派,但他却不以为意。杜小鹃则是对于如何展现个人才华完全没有主张,任由鲁虎安排。

真正拆散两人的,是为了通向两人必须分开的低潮时,必须设计的暴力:鲁虎粗暴地求爱,而杜小鹃第一次这么努力抗拒的,就是拒绝鲁虎。虽然鲁虎马上解释“我没谈过恋爱”,但杜小鹃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因为鲁虎没有前男友帅(他们曾就此有过一段对话)?

总之,这里的“不爱”肯定理由不够充分,才留给她最后改口说爱的馀地。

事实上,原本鲁虎为杜小鹃一再延后封拳时机,也可以说是卓别林《城市之光》的变体,但是鲁虎对待杜小鹃的态度让人不禁想到周星驰电影中对待女性的粗暴方式,又将男女间的情感层次拉低。

正因为人们把这部片跟《小丑》放在一起谈,才让我有了灵感:《拳王》其实比漫改电影更贴近漫画。

像这么扁平的、只为行动功能服务的人物,在漫画倒是见到过不少;当然,比《拳王》更深刻、复杂的漫画人物更是多见。

但我真正在意的一个联想:当片头工作人员名单是在“动作导演:杜琪峰”就结束时,我还感到疑惑,后来能想明白了,正因为他身兼动作戏的指导,所以动作戏才是他的重点,于是动作戏之间的区间,都只是无关紧要的过场而已。

就像鲁虎说要带杜小鹃去拍黄片,结果是去拍广告;而杜琪峰则以拳赛作为掩饰,实际上却是以黄片逻辑来拍摄:黄片中的通往一场场“动作戏”所搭的桥不也是扁平、苍白、呆板的过场而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杜琪峰为什么会惨败收场?

人物有一个很有问题的设计:两人都空洞到像是傀儡。

文|资深影评人 肥内

对于杜琪峰《我的拳王男友》斩获了极低的评价,其实本来也就是抱著吃瓜心理,看看热闹就好;尽管它并没有在我的社交圈产生话题性。待到因缘际会还是买票进场看了之后,如坐针毡的感觉使得我相信低分是理所当然。

但随后,我立即发现,竟有不少影评人力捧本片,甚至夸张到认为《拳王》要比《小丑》更好!这就不得不令我大吃一惊了。

摊开那些好评,诸如“不再有借助冲突发展的过程”(Ada的B计划)、“更加激烈地放弃了叙事”(刘二千)、“波普化的抽离之路”(文森特九六)、“不再有社会、美学乃至叙事上的野心”(Peter Cat)……

看起来不管话术怎么变,都指向一件是:故事讲不好。

当然,也许每个人对杜琪峰的期待不同,特别是“影迷们”;但一般大众(如我)基本还是想看故事。但这难道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影片?事实上,故事还是挺清楚的:

鲁虎是一个帮人打拳同时也帮忙讨债却又一心想封拳的拳手,因此,“封拳”是他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他遇到了孩时经常去的馆子的孙女杜小鹃,她刚好欠了鲁虎老板钱,鲁虎把她留著,带她到处打工还债,而她除了还钱之外,偶然发现让她欠债的渣男前男友(这位前男友不但偷走她的人,也偷走她的音乐创作,倒因此成了一为万人迷的“原创天王”),她的行动目的变成去参加前男友主持的选秀节目“全能女声”以当众揭发他偷袭的罪行。

两条线并行著走,两人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彼此打气。

非常清楚的故事轴。

那么要说抛弃“叙事”,这个概念就大了。

要简化叙事也不是在这么一小篇文章能做的事,但简单来说,可以区分的是:所有发生过的事,都可以叫“往事”,经过人为挑选并传达出来,就是“故事”或“历史”(所以在一些国家,这两个词是同一个字,比如法国、德国皆如此),也就是说,故事跟历史都是从无限的往事中,抓取出来,在有限的容量中讲述,而讲述的方式就涉及到“叙事”了。

所以,鲁虎跟杜小鹃有著相同的主题:励志,但励的方向不一样。

鲁虎线的冲突在于:他的师父马青对于他的拳击出身后来去打这种自由竞技很不以为然,因此他的师弟们也只能偷偷看他比赛,不敢当著师父面前明目张胆地看。

另一方面,鲁虎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继续打拳,否则将有失明、爆肝与帕金森的风险。而他的梦想是开火锅店。

所以为解决这些冲突,励志的方式是先给他继续打拳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他“营救”的杜小鹃。所以他只有在杜小鹃的打气声中,才有办法对付难缠的对手。继而是与师父之间的情感,先是当著师弟的面打赢了师父,随后师父为了重振没落的拳会,而迎战连鲁虎都不敢挑战的黑人拳王,当然,师父输了,鲁虎上阵,杜小鹃打气,打赢收场。

这是影片最后的部分。

而杜小鹃呢,则从一个“素人”一步步改造自己、使自己“进化”,尽管她已经当著观众面前指控前男友抄袭,而并没有任何人理睬这个控诉,连媒体都懒得报导;但终于会发光的金子还是会发光,哪怕是在她老家的屋顶上。

因此,杜小鹃证明了她是真的有才,所以她最后一首参赛曲《你是我的英雄》甚至让前男友心服口服。

于是两种“擂台”也并行,递进,慢慢将其实都颇消极的两个人,推近他们的目标:鲁虎每一场拳都是被动的,都只是为了保住杜小鹃而上阵,就算为师父报仇也都有著身不由己的无奈;而杜小鹃对于自己应该如何上台表现自己,也都是鲁虎出谋划策,在去往不同选秀现场的车上,或者在仓库中,一边组织各路欠债者协助杜小鹃“变身”,一边则是大展身手请帮忙的人吃他调配的火锅。

所以,是在讲一般普识性的概念,励志,但是选择了两个主人公有各自的目标和奋斗路径,再并行、交错它们,这当然是叙事的方式,且还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叙事策略,特别是在两条线都不想深掘的前提下,交错得以彼此掩护,是常见的剧作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的基本表现型为:

A1+A2+A3……A8

↓ ↑ ‖

B1+B2+B3……B8

A与B两条线有各自的行动,并在某个点上有所契合,于是可以由其中一个插入,并持续行动,最后可能以其中一条或以汇聚的方式通向结局(参考自阎啸平,《破裂的隐喻——研习电影符号学的策略游戏I.理论篇》)。

如果鲁虎是A、杜小鹃是B,这种穿插方式就像是鲁虎拳赛结束,转往杜小鹃的海选,再回到鲁虎的比赛,再转杜小鹃的选秀比赛,最后结局时,才将两条平行的“竞赛”汇聚到一起:

杜小鹃唱到一半冲向拳赛现场为鲁虎打气。

尽管在两人“分开”之前,杜小鹃的活动都有鲁虎相伴,而鲁虎的比赛杜小鹃经常也是在场,不过,练习过程则是各自分开,虽说我们很少看到杜小鹃的“练习”,她在没有比赛的时候,多数是在各种打工现场——钢管舞台、洗车厂。

基于我们几乎没看过杜小鹃创作(但在她寄宿的鲁虎家中有看到她写的歌谱),而乐器也多是装饰性道具,合理怀疑编导对于音乐的兴趣远不如打拳。

不过两条平行线有一个有趣的逆向趋势对比,因此产生了内在张力:虽说鲁虎的对手一个比一个强,而他受的伤也一次比一次重,尽管他也通向他的目标,封拳开火锅店,但是他这条线看起来是下滑的,尤其相对于他最终结局时的高潮(为师父报仇)来说,他这条线的能力是下降的;相反地,杜小鹃是一次次证明了她的才华,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她这条线是上升的。

不过,有意思的设定在于,两人的目标并非影片的终点,而是两人跌入谷底、象征要通往第三幕的转折点:因为鲁虎的火锅店虽说生意兴隆,但如他坦荡荡表示“说明我抄对了”;而杜小鹃还了债、回到了奶奶身边的代价是,她并没能成功地揭穿前男友的罪行。

再说,更重要的是,两人分开了。

当两种闯关式冒险类型重叠力量不小,可是遇到爱情元素,则又以爱情为首要,因此男女主角被分开才是影片最低潮的时刻。

以上大费周章的介绍,不过是为了说明:这部片当然有叙事,且还是非常传统的叙事方式。

那么造成很多人觉得是烂片,或者支持者以为没有叙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只有一种情况很明显了:情感的设定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观众一旦失去了对于人物,包括他们的情境与情感的认同,那么再怎么样脸谱化的人物,都很难发挥功能。

按前述说明,其实人物有一个很有问题的设计:两人都空洞到像是傀儡。

鲁虎看似有正义感,不过他所服务的拳会看起来并不正派,但他却不以为意。杜小鹃则是对于如何展现个人才华完全没有主张,任由鲁虎安排。

真正拆散两人的,是为了通向两人必须分开的低潮时,必须设计的暴力:鲁虎粗暴地求爱,而杜小鹃第一次这么努力抗拒的,就是拒绝鲁虎。虽然鲁虎马上解释“我没谈过恋爱”,但杜小鹃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因为鲁虎没有前男友帅(他们曾就此有过一段对话)?

总之,这里的“不爱”肯定理由不够充分,才留给她最后改口说爱的馀地。

事实上,原本鲁虎为杜小鹃一再延后封拳时机,也可以说是卓别林《城市之光》的变体,但是鲁虎对待杜小鹃的态度让人不禁想到周星驰电影中对待女性的粗暴方式,又将男女间的情感层次拉低。

正因为人们把这部片跟《小丑》放在一起谈,才让我有了灵感:《拳王》其实比漫改电影更贴近漫画。

像这么扁平的、只为行动功能服务的人物,在漫画倒是见到过不少;当然,比《拳王》更深刻、复杂的漫画人物更是多见。

但我真正在意的一个联想:当片头工作人员名单是在“动作导演:杜琪峰”就结束时,我还感到疑惑,后来能想明白了,正因为他身兼动作戏的指导,所以动作戏才是他的重点,于是动作戏之间的区间,都只是无关紧要的过场而已。

就像鲁虎说要带杜小鹃去拍黄片,结果是去拍广告;而杜琪峰则以拳赛作为掩饰,实际上却是以黄片逻辑来拍摄:黄片中的通往一场场“动作戏”所搭的桥不也是扁平、苍白、呆板的过场而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