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商业化试水与“票房主力军”,浅析主旋律电影发展历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商业化试水与“票房主力军”,浅析主旋律电影发展历程

回望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从辉煌滑落低谷,从低谷崛起,实现商业化变革获取成功。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数据显示,国庆档(9月30日—10月7日)9部电影总票房50.58亿元,成就了史上最强国庆档。其中“献礼三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累计票房49.94亿元,获得观众连连好评。这三部影片票房与口碑兼收,再次奠定主旋律电影这一类型题材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电影行业以自身独特且擅长的方式向祖国献上一份份贺礼。以华谊兄弟为例,除了参与出品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和《攀登者》,还联合新华网等单位举办了以“壮阔七十年 光影记忆”为主题的电影展映活动,展映影片包括《地道战》《小兵张嘎》《建国大业》《集结号》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这一展映活动以影像的方式与人民群众共同回顾和见证7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为新中国70周年献礼。

“献礼三杰”的突出表现,加上一系列围绕主旋律影片展开的献礼活动,再次将大众对主旋律电影的讨论推至高潮。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聚焦主旋律电影的起步与进程,探讨主旋律电影发展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及其商业化进程与未来发展。

诞生——响应政策,博得一个“好出身”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的影片。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1949年-1966年期间,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近450部主旋律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历史真实事件,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例如郑君里导演的《聂耳》,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陈怀皑、崔嵬共同导演的《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个人命运变化和思想性格发展的深入刻画,展现了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洋溢着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国庆十周年献礼片”被誉为一个突起的奇峰,《青春之歌》就是其中佳作之一。

由于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类型较为单一,主旋律电影的风格朴素真实、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又弘扬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使得当下观众在获得娱乐体验的同时,在情感上也得到深切共鸣,精神上获得极大鼓励。因此,主旋律电影在当时成为受制作团队青睐也受大众追捧的类型。

不过,真正的“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于1987年才正式提出,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确立了“主旋律”的概念。一年后,讲述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纪实1949年10月1日开国历程的《开国大典》诞生,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该片于今年10月18日经过4k高清修复重新登上大荧幕,共计171分钟。

遇冷——电影工业化时期,传统主旋律电影的“遇冷革新”

在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电影作为一个文化娱乐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进步,电影类型开始迅速扩张。另外,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海外电影的大量涌入,在电影表现手法、观影体验等各方面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因此,叙事手法单一平淡、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的主旋律电影渐渐“失宠”,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愿再为其买单。

于是,中国电影创作团队开始寻求改变,这也促成了早期的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主旋律电影一方面还需要国家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植,另一方面也尝试市场化的涉足。创作者试图将商业元素融合到主旋律电影中去,在叙事结构、剧情设置、人物形象、画面和技术、运用演员等方面进行革新;在主题方面紧密围绕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赞颂,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这一时期的作品对改革开放基本路线、“三个代表”精神做出了充分且具体的诠释。

如199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这一年前后出现了《大决战》三部曲、《开天辟地》等“献礼片”;1999年建国50周年,这一年井喷般出现了一大批质量优良的主旋律电影,如《我的1919》《横空出世》《国歌》《共和国之旗》《冲天飞豹》《红色恋人》《黄河绝恋》等。其中《红色恋人》试图完成革命回忆与言情类型片的统一;而《黄河绝恋》则试图完成战争类型片与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统一。这些影片逐渐将主流价值观与电影艺术融合再造,无疑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革开了一个好头。

破冰——千禧年迎来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试水

据统计,2002年荧幕数1843块,2010年荧幕数增至6256块,10年间增长近4500块,可以看出观众对电影等文化产品的需求迅速推动着电影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电影终端急速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激发了不少影视公司、电影创造团队挖掘题材、投入创作的热情,不断拓展电影类型多元化,从而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民营影视公司,华谊兄弟自1998年正式进入电影以来,已经打造了百余部电影作品,早期作品中就包括很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如黄健中执导、陈道明主演的《我的一九一九》(1999)、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2004);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2007),陈国富导演,周迅、黄晓明主演的《风声》(2009)。这些电影作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见证大时代的变迁,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其中《集结号》打破了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模式,摒弃了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是主旋律电影市场化探索中的重要突破。

提及千禧年代的主旋律电影,由中影集团出品、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电影《建国大业》,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大众化树立了一个标杆。这部影片在戏剧化的创意、全明星阵容的合理运用以及市场化的营销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同时在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也有了更为创新的理念,更符合当下时代与观众的审美。之后,《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接连上映,“建国三部曲”稳固奠定了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地位。

成型——10年磨一剑,终成“票房主力军”

随着不少商业化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试水,很多电影创作团队开始在主旋律题材、类型上进行大胆摸索。华谊兄弟出品的《唐山大地震》(2010)上映后获得6.5亿高票房,成为当年暑期大赢家;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70周年的电影《百团大战》获得4.13亿票房,同年由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获得了5.45亿票房,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也为《战狼2》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2014年《智取威虎山》的问世,揭开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崭新篇章。该片以解放军英勇剿匪为核心,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商业大片中,并利用3D技术创新了观影体验,将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探索推向了新高潮。此后,由博纳出品的《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等一系列电影将主旋律与商业化融合的探索进行了再度巩固,奠定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探索的稳固基调。而2017年上映的《战狼2》更收获了56.83亿元的票房成绩,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榜“神话”。

再次回顾今年国庆档的三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7个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时刻为故事原型,由7位导演共同打造,透过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将民与国紧密缝合在一起,让观众动容;后期口碑逆袭的《中国机长》巧妙运用好莱坞灾难片的模式叙述着中国人自己的英雄,将电影的魅力与主流价值观完美融合;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攀登者》通过电影技术穿越时空,再现了1960年中国登峰队的艰难与坚持,用登山队的拼搏精神鼓舞与激励了观众。

纵观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创作者运用娴熟的类型化叙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及先进的制作技术等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手段,将主流价值观融合其中,成为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赢家,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国家形象、唤起观众的爱国情感方面,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①

展望与期许

回望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从辉煌滑落低谷,从低谷崛起,实现商业化变革获取成功。一路走来,主旋律电影已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另外由于逐步深得市场青睐,让不少电影创作团队积极热情的尝试主旋律类型和题材,既开拓了更丰富的电影类型,又催生了不少优质电影,形成良性发展。

引用及参考文献

①《电影评介》·专题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与市场化探求

http://rrd.me/eYMq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商业化试水与“票房主力军”,浅析主旋律电影发展历程

回望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从辉煌滑落低谷,从低谷崛起,实现商业化变革获取成功。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数据显示,国庆档(9月30日—10月7日)9部电影总票房50.58亿元,成就了史上最强国庆档。其中“献礼三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累计票房49.94亿元,获得观众连连好评。这三部影片票房与口碑兼收,再次奠定主旋律电影这一类型题材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电影行业以自身独特且擅长的方式向祖国献上一份份贺礼。以华谊兄弟为例,除了参与出品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和《攀登者》,还联合新华网等单位举办了以“壮阔七十年 光影记忆”为主题的电影展映活动,展映影片包括《地道战》《小兵张嘎》《建国大业》《集结号》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这一展映活动以影像的方式与人民群众共同回顾和见证7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为新中国70周年献礼。

“献礼三杰”的突出表现,加上一系列围绕主旋律影片展开的献礼活动,再次将大众对主旋律电影的讨论推至高潮。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聚焦主旋律电影的起步与进程,探讨主旋律电影发展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及其商业化进程与未来发展。

诞生——响应政策,博得一个“好出身”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的影片。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1949年-1966年期间,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近450部主旋律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历史真实事件,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例如郑君里导演的《聂耳》,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陈怀皑、崔嵬共同导演的《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个人命运变化和思想性格发展的深入刻画,展现了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洋溢着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国庆十周年献礼片”被誉为一个突起的奇峰,《青春之歌》就是其中佳作之一。

由于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类型较为单一,主旋律电影的风格朴素真实、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又弘扬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使得当下观众在获得娱乐体验的同时,在情感上也得到深切共鸣,精神上获得极大鼓励。因此,主旋律电影在当时成为受制作团队青睐也受大众追捧的类型。

不过,真正的“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于1987年才正式提出,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确立了“主旋律”的概念。一年后,讲述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纪实1949年10月1日开国历程的《开国大典》诞生,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该片于今年10月18日经过4k高清修复重新登上大荧幕,共计171分钟。

遇冷——电影工业化时期,传统主旋律电影的“遇冷革新”

在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电影作为一个文化娱乐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进步,电影类型开始迅速扩张。另外,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海外电影的大量涌入,在电影表现手法、观影体验等各方面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因此,叙事手法单一平淡、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的主旋律电影渐渐“失宠”,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愿再为其买单。

于是,中国电影创作团队开始寻求改变,这也促成了早期的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主旋律电影一方面还需要国家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植,另一方面也尝试市场化的涉足。创作者试图将商业元素融合到主旋律电影中去,在叙事结构、剧情设置、人物形象、画面和技术、运用演员等方面进行革新;在主题方面紧密围绕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赞颂,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这一时期的作品对改革开放基本路线、“三个代表”精神做出了充分且具体的诠释。

如199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这一年前后出现了《大决战》三部曲、《开天辟地》等“献礼片”;1999年建国50周年,这一年井喷般出现了一大批质量优良的主旋律电影,如《我的1919》《横空出世》《国歌》《共和国之旗》《冲天飞豹》《红色恋人》《黄河绝恋》等。其中《红色恋人》试图完成革命回忆与言情类型片的统一;而《黄河绝恋》则试图完成战争类型片与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统一。这些影片逐渐将主流价值观与电影艺术融合再造,无疑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革开了一个好头。

破冰——千禧年迎来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试水

据统计,2002年荧幕数1843块,2010年荧幕数增至6256块,10年间增长近4500块,可以看出观众对电影等文化产品的需求迅速推动着电影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电影终端急速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激发了不少影视公司、电影创造团队挖掘题材、投入创作的热情,不断拓展电影类型多元化,从而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民营影视公司,华谊兄弟自1998年正式进入电影以来,已经打造了百余部电影作品,早期作品中就包括很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如黄健中执导、陈道明主演的《我的一九一九》(1999)、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2004);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2007),陈国富导演,周迅、黄晓明主演的《风声》(2009)。这些电影作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见证大时代的变迁,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其中《集结号》打破了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模式,摒弃了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是主旋律电影市场化探索中的重要突破。

提及千禧年代的主旋律电影,由中影集团出品、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电影《建国大业》,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大众化树立了一个标杆。这部影片在戏剧化的创意、全明星阵容的合理运用以及市场化的营销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同时在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也有了更为创新的理念,更符合当下时代与观众的审美。之后,《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接连上映,“建国三部曲”稳固奠定了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地位。

成型——10年磨一剑,终成“票房主力军”

随着不少商业化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试水,很多电影创作团队开始在主旋律题材、类型上进行大胆摸索。华谊兄弟出品的《唐山大地震》(2010)上映后获得6.5亿高票房,成为当年暑期大赢家;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70周年的电影《百团大战》获得4.13亿票房,同年由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获得了5.45亿票房,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也为《战狼2》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2014年《智取威虎山》的问世,揭开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崭新篇章。该片以解放军英勇剿匪为核心,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商业大片中,并利用3D技术创新了观影体验,将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探索推向了新高潮。此后,由博纳出品的《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等一系列电影将主旋律与商业化融合的探索进行了再度巩固,奠定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探索的稳固基调。而2017年上映的《战狼2》更收获了56.83亿元的票房成绩,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榜“神话”。

再次回顾今年国庆档的三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7个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时刻为故事原型,由7位导演共同打造,透过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将民与国紧密缝合在一起,让观众动容;后期口碑逆袭的《中国机长》巧妙运用好莱坞灾难片的模式叙述着中国人自己的英雄,将电影的魅力与主流价值观完美融合;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攀登者》通过电影技术穿越时空,再现了1960年中国登峰队的艰难与坚持,用登山队的拼搏精神鼓舞与激励了观众。

纵观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创作者运用娴熟的类型化叙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及先进的制作技术等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手段,将主流价值观融合其中,成为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赢家,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国家形象、唤起观众的爱国情感方面,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①

展望与期许

回望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从辉煌滑落低谷,从低谷崛起,实现商业化变革获取成功。一路走来,主旋律电影已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另外由于逐步深得市场青睐,让不少电影创作团队积极热情的尝试主旋律类型和题材,既开拓了更丰富的电影类型,又催生了不少优质电影,形成良性发展。

引用及参考文献

①《电影评介》·专题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与市场化探求

http://rrd.me/eYMq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