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气转冷夜晚逛街的人少了,济南夜经济如何不“猫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气转冷夜晚逛街的人少了,济南夜经济如何不“猫冬”

餐饮是“夜间经济”的主要业态,但“夜间经济”不是一个单一的业态,需要多业态组合。

自济南市公布《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已有4个多月。如今,“夜经济”正成为济南城市形象新名片。可随着济南冬季的到来,济南的夜经济面临着一个难题—— 习惯“猫冬”的济南人晚上不爱出门。

现象:天气转冷 夜晚逛街的人少了

21日晚9点,即将进入冬季的济南,夜晚已近零度。天气转冷,宽厚里商业街区的人气也似乎也随之转凉,没有了夏日行人如织的“火热”。

看着三三两两穿着棉服、羽绒服的路人行色匆匆地从自家果汁店经过,张华(化名)颇为无聊。百无聊赖的他,在摊位上已玩了两个多小时的手机游戏。“天气暖和时人流还不错,天冷时周末还好点,但平时晚上8点以后顾客就很少了,基本上没什么人。” 9点半,受不了冷清的张华,已经开始收拾摊位,准备打烊。

印象城悦立方夜市经营文创工艺品的李洁(化名)也是如此。随着冬季的到来,自己摊位的打烊时间从凌晨1点提前到了23点。晚上十点半,时值工作日夜晚再加上天气愈冷,记者漫步在悦立方的24小时潮街上,尽管不少餐饮店内依旧灯火通明,但大都没有人气。

济南作为典型北方城市,一年四季分明,其商业氛围和季节密切联系,尤其是夜经济。近日,记者走访宽厚里、悦立方、老商埠区等几大精品夜间经济聚集区,发现上述街区的夜晚客流量较之夏秋两季,明显减少。

“天越来越冷,谁还愿出来了。”面对如今稀稀拉拉的人流,张华开店之初便早已预料,“夜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夜生活的丰富,而济南人冬天的夜生活少得可怜。” 天气寒冷、人流量的减少,也影响着了不少街头艺人的热情。“没人听了,我们晚上也就不再出来了。”随着天气转冷,流浪歌手超哥已暂时“偃旗息鼓”,放下“当歌手的梦想”,安心地“当起音乐培训学校的代课老师”。 而这种影响也是双向的,冬夜街头艺人们不再上街表演,市民们也就更加没有了“出去逛街”的念头。

分析:与天冷有关,也与天冷无关

“现在下午5点多就黑天了,而且下班时间也比原来早了,该买的东西尽早买完,晚上能不出来就不出来了。”21日,在文化东路上一家超市里购物的市民王先生说。“天气冷也不爱出去动弹。”市民陈女士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减少夜间活动人群的想法。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市民中,有六成左右的人都减少了冬季夜间出门的频率。

进入冬季,市民选择“宅”在家里打发晚上时间,虽然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但缺少具有特色的大众参与性的夜间消费项目,让市民从家中走出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出去无非就是吃吃喝喝,还不如在家开着暖气看电视。”在市民徐先生看来,眼下的夜经济发展仍以餐饮行业为主,“夜生活不只是吃吃喝喝”。

“其实,我觉得济南的夜生活还是在发展的,前几年人们到了晚上都不愿意出门,公交车、路灯等都跟不上夜生活的步伐。”来济发展10多年的唐元(化名)回忆说,这几年随着城市路灯管网、零点公交等市政设施的逐步完善,济南的夜间消费不再像以前那么冷清。

但与北上广等城市的横向比较,让唐元感慨:济南市“夜生活”的乏味,饭店、商场收班早,夜经济商圈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你说完全没有夜生活吗?也不是。可到了晚上,老百姓还是不晓得去哪玩。” 

“总不能大冬天的,还去泉水边上乘凉吧。”比起冬季夜生活,民宿店老板周超(化名)觉得在家“猫冬”最舒服不过。冬季到来,不少游客因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慕名而来,每每此时周超也有些犯愁。“明湖秀冬天关了,也就后宰门、老商埠的一些音乐酒吧,真的没啥可推荐的。” 

观点:夜经济不仅仅是餐饮,而应是多种形态参与

“最大的需求是就多开一些深夜食堂,不再只是撸串。”市民李兰(化名)说。繁荣“夜经济”,市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餐饮。至于餐饮的种类需求,众口难调,有的希望开设 “小吃夜市”,有的则希望“深夜食堂一条街,中西餐都能吃得到”。

但夜经济并非仅仅是多开放几家餐饮那么简单,除了吃,还需要玩和乐,如此一来,夜经济才能长久持续发展,更不怕“冬眠”。

“济南缺少夜休闲文化氛围,大家对酒吧和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也还比较浅,这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随着冬季来临,后宰门街 “诉醉”酒吧老板王松(化名)的生意更加有些难以维持。王松认为,在国外或者北京、上海,去酒吧其实就是一种8小时之外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但济南人对这种方式接受度还不高。

“夜经济首先要从转变人的消费习惯开始,不再只是吃吃喝喝上下功夫。”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洪英认为,夜经济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就包括夜文化,比如夜间书店、图书馆、体育健身场所以及供上班族充电的培训场所等。 

济南市显然注意到这一点,6月21日公布的《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体现。该《意见》中提到: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济南要繁荣“夜游”主题观光活动、繁荣“夜娱”文化体验活动、繁荣“夜食”特色餐饮活动、繁荣“夜购”时尚消费活动、繁荣“夜宿”品质休闲活动。

“其实省图、美术馆、健身中心等,也可以延长晚间开放时间,让白天没时间的人们晚上来充电。”张洪英认为,提振夜经济首先应该健全完善夜经济的消费业态,“让人们晚上出来有的吃、有的买、有的玩,从而一年四季都有了消费常态。”

借鉴:注重从文化产业介入,商家们也需自我转型

“北方城市的人喜欢‘猫冬’是客观现实,要激活冬天夜消费,应该大力发展室内夜消费内容,有个温暖的环境,才能把人们从家里吸引出来。”山东省经济学者李永斌认为,长春夜经济要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解决冬季“半年闲”问题,“除了大力发展一些适合冬季室内消费的项目,还可以推出一系列适合大众口味和价格的文艺演出或者体育赛事,由此拉动冬季夜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夜经济,众多城市都注重从文化产业介入。如,上海首批24小时影院上线,影院将排映最后一场电影的时间23点,进一步延长电影的排映时间,排映场次将延迟到零点过后;上海市文旅局公布了夜间试点开放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次夜展的2000个名额于15分钟内告罄。

餐饮是“夜间经济”的主要业态,但“夜间经济”不是一个单一的业态,需要多业态组合。鉴此,西单的‘夜间经济’业态单一,欠缺文化、娱乐类业态的现状,西城区延长多业态综合楼宇的营业时间,它们集中了餐饮、健身、娱乐等多种适合“夜间经济”发展的业态,以此来满足周边社区居民夜间消费需求;更是鼓励健身、休闲品牌入驻西单,鼓励书店等企业将营业时间调整为24小时。

“除了优化营商环境,多搭建平台;还需要因地制宜,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根据济南人自身的风俗习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夜文化”品牌。”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洪英认为,发展“夜经济”的关键,在于释放和引导人们的需求,特别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自助者,天助之。”除了政府营造的大环境,其实众多商户们也在做着转型,带火冬季的夜经济。面对天冷带来的生意转淡,张华打算推出几款当季热饮与甜品,以吸引人气;而李洁则打算推出几款老济南特色的手套、耳套,让自己的生意在这个冬天“火一把”。

来源:齐鲁壹点

原标题:天气转冷夜晚逛街的人少了,济南夜经济如何不“猫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气转冷夜晚逛街的人少了,济南夜经济如何不“猫冬”

餐饮是“夜间经济”的主要业态,但“夜间经济”不是一个单一的业态,需要多业态组合。

自济南市公布《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已有4个多月。如今,“夜经济”正成为济南城市形象新名片。可随着济南冬季的到来,济南的夜经济面临着一个难题—— 习惯“猫冬”的济南人晚上不爱出门。

现象:天气转冷 夜晚逛街的人少了

21日晚9点,即将进入冬季的济南,夜晚已近零度。天气转冷,宽厚里商业街区的人气也似乎也随之转凉,没有了夏日行人如织的“火热”。

看着三三两两穿着棉服、羽绒服的路人行色匆匆地从自家果汁店经过,张华(化名)颇为无聊。百无聊赖的他,在摊位上已玩了两个多小时的手机游戏。“天气暖和时人流还不错,天冷时周末还好点,但平时晚上8点以后顾客就很少了,基本上没什么人。” 9点半,受不了冷清的张华,已经开始收拾摊位,准备打烊。

印象城悦立方夜市经营文创工艺品的李洁(化名)也是如此。随着冬季的到来,自己摊位的打烊时间从凌晨1点提前到了23点。晚上十点半,时值工作日夜晚再加上天气愈冷,记者漫步在悦立方的24小时潮街上,尽管不少餐饮店内依旧灯火通明,但大都没有人气。

济南作为典型北方城市,一年四季分明,其商业氛围和季节密切联系,尤其是夜经济。近日,记者走访宽厚里、悦立方、老商埠区等几大精品夜间经济聚集区,发现上述街区的夜晚客流量较之夏秋两季,明显减少。

“天越来越冷,谁还愿出来了。”面对如今稀稀拉拉的人流,张华开店之初便早已预料,“夜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夜生活的丰富,而济南人冬天的夜生活少得可怜。” 天气寒冷、人流量的减少,也影响着了不少街头艺人的热情。“没人听了,我们晚上也就不再出来了。”随着天气转冷,流浪歌手超哥已暂时“偃旗息鼓”,放下“当歌手的梦想”,安心地“当起音乐培训学校的代课老师”。 而这种影响也是双向的,冬夜街头艺人们不再上街表演,市民们也就更加没有了“出去逛街”的念头。

分析:与天冷有关,也与天冷无关

“现在下午5点多就黑天了,而且下班时间也比原来早了,该买的东西尽早买完,晚上能不出来就不出来了。”21日,在文化东路上一家超市里购物的市民王先生说。“天气冷也不爱出去动弹。”市民陈女士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减少夜间活动人群的想法。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市民中,有六成左右的人都减少了冬季夜间出门的频率。

进入冬季,市民选择“宅”在家里打发晚上时间,虽然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但缺少具有特色的大众参与性的夜间消费项目,让市民从家中走出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出去无非就是吃吃喝喝,还不如在家开着暖气看电视。”在市民徐先生看来,眼下的夜经济发展仍以餐饮行业为主,“夜生活不只是吃吃喝喝”。

“其实,我觉得济南的夜生活还是在发展的,前几年人们到了晚上都不愿意出门,公交车、路灯等都跟不上夜生活的步伐。”来济发展10多年的唐元(化名)回忆说,这几年随着城市路灯管网、零点公交等市政设施的逐步完善,济南的夜间消费不再像以前那么冷清。

但与北上广等城市的横向比较,让唐元感慨:济南市“夜生活”的乏味,饭店、商场收班早,夜经济商圈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你说完全没有夜生活吗?也不是。可到了晚上,老百姓还是不晓得去哪玩。” 

“总不能大冬天的,还去泉水边上乘凉吧。”比起冬季夜生活,民宿店老板周超(化名)觉得在家“猫冬”最舒服不过。冬季到来,不少游客因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慕名而来,每每此时周超也有些犯愁。“明湖秀冬天关了,也就后宰门、老商埠的一些音乐酒吧,真的没啥可推荐的。” 

观点:夜经济不仅仅是餐饮,而应是多种形态参与

“最大的需求是就多开一些深夜食堂,不再只是撸串。”市民李兰(化名)说。繁荣“夜经济”,市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餐饮。至于餐饮的种类需求,众口难调,有的希望开设 “小吃夜市”,有的则希望“深夜食堂一条街,中西餐都能吃得到”。

但夜经济并非仅仅是多开放几家餐饮那么简单,除了吃,还需要玩和乐,如此一来,夜经济才能长久持续发展,更不怕“冬眠”。

“济南缺少夜休闲文化氛围,大家对酒吧和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也还比较浅,这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随着冬季来临,后宰门街 “诉醉”酒吧老板王松(化名)的生意更加有些难以维持。王松认为,在国外或者北京、上海,去酒吧其实就是一种8小时之外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但济南人对这种方式接受度还不高。

“夜经济首先要从转变人的消费习惯开始,不再只是吃吃喝喝上下功夫。”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洪英认为,夜经济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就包括夜文化,比如夜间书店、图书馆、体育健身场所以及供上班族充电的培训场所等。 

济南市显然注意到这一点,6月21日公布的《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体现。该《意见》中提到: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济南要繁荣“夜游”主题观光活动、繁荣“夜娱”文化体验活动、繁荣“夜食”特色餐饮活动、繁荣“夜购”时尚消费活动、繁荣“夜宿”品质休闲活动。

“其实省图、美术馆、健身中心等,也可以延长晚间开放时间,让白天没时间的人们晚上来充电。”张洪英认为,提振夜经济首先应该健全完善夜经济的消费业态,“让人们晚上出来有的吃、有的买、有的玩,从而一年四季都有了消费常态。”

借鉴:注重从文化产业介入,商家们也需自我转型

“北方城市的人喜欢‘猫冬’是客观现实,要激活冬天夜消费,应该大力发展室内夜消费内容,有个温暖的环境,才能把人们从家里吸引出来。”山东省经济学者李永斌认为,长春夜经济要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解决冬季“半年闲”问题,“除了大力发展一些适合冬季室内消费的项目,还可以推出一系列适合大众口味和价格的文艺演出或者体育赛事,由此拉动冬季夜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夜经济,众多城市都注重从文化产业介入。如,上海首批24小时影院上线,影院将排映最后一场电影的时间23点,进一步延长电影的排映时间,排映场次将延迟到零点过后;上海市文旅局公布了夜间试点开放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次夜展的2000个名额于15分钟内告罄。

餐饮是“夜间经济”的主要业态,但“夜间经济”不是一个单一的业态,需要多业态组合。鉴此,西单的‘夜间经济’业态单一,欠缺文化、娱乐类业态的现状,西城区延长多业态综合楼宇的营业时间,它们集中了餐饮、健身、娱乐等多种适合“夜间经济”发展的业态,以此来满足周边社区居民夜间消费需求;更是鼓励健身、休闲品牌入驻西单,鼓励书店等企业将营业时间调整为24小时。

“除了优化营商环境,多搭建平台;还需要因地制宜,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根据济南人自身的风俗习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夜文化”品牌。”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洪英认为,发展“夜经济”的关键,在于释放和引导人们的需求,特别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自助者,天助之。”除了政府营造的大环境,其实众多商户们也在做着转型,带火冬季的夜经济。面对天冷带来的生意转淡,张华打算推出几款当季热饮与甜品,以吸引人气;而李洁则打算推出几款老济南特色的手套、耳套,让自己的生意在这个冬天“火一把”。

来源:齐鲁壹点

原标题:天气转冷夜晚逛街的人少了,济南夜经济如何不“猫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