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其实,《冰雪奇缘2》水准远超前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其实,《冰雪奇缘2》水准远超前作

《冰雪奇缘》两集相隔的六年,除了技术问题之外,大概也在策略上伤透脑筋。

文|幕味儿 肥内

续集似乎总背负著一种原罪:能否超越第一集?《冰雪奇缘2》当然也碰到这个难题。要是问我,我会说:第二集比第一集好看。但要解释为何,确实是个难题,毕竟超越与否的指标实在太主观。

比如有人会针对歌曲的部分做一比拼。

我喜欢《冰雪奇缘2》多一些。

但想到当初对《Let it go》印象不太好但曲子最后竟成了大热门,我就对自己的音乐品味感到怀疑,加上我觉得音乐极好的《海洋奇缘》竟没有得到如此传唱的待遇,因此,觉得《冰雪2》的歌好过《冰雪1》大概会是少数族群了。

而歌的好坏当然不会是其他续集电影好坏指标,只适用于《冰雪》系列。尤其,为了维持某种程度的“歌曲中心”模式,MV风格的段落也不能少。

但是想到克里斯托福在安娜离开后唱的那段曲子还闪现了皇后乐队《波希米亚狂想曲》MV的影子,加上这首曲子本以安娜的魅影为场面调度核心,不免觉得这个致敬设想格外有趣,也能感受到编导的用心。

然而,更大的挑战必然在于故事的编写。

无疑,要能造就续集,除了本来就规划有分集推出的系列之外,多数都是因为第一集大受欢迎了,也就是说,可能带来了故事、人物,甚至类型化(比如《碟中谍》)的IP资产。

这就带出后面一大串问题:延伸?补充?改作?转化?而不管采取哪一种策略,都得解决巨大的问题:观众的预期。不过,面对观众预期,续集电影所承受的压力也不见得就大过名著改编。

《冰雪奇缘》两集相隔的六年,除了技术问题之外,大概也在策略上伤透脑筋。最终采取的是折衷的策略:一方面补充(为何两姊妹一个是有魔法另一个是正常人?),也就是将时间做逆推;一方面延伸(主要透过克里斯多福欲向安娜求婚的噱头),进行时间的发展。

正因为在“没有反派”的世界(即使有,也不在“现世”)中,往后推进也不过就是生活上激起小小的转变(亦即安娜结婚),这对于经过刺激的第一集(也就是有非凡的艾尔莎)之后,这种激荡无法在这种片型中担纲要角,所以另一条返回就显得必要。

我们知道,《教父续集》也采同样的大方向,不过,在《教父》这里,虽说也是因为第一集的成功而催生了续集——我们都知道科波拉本来就无意拍摄续集,但是片厂以科波拉更想拍摄的《对话》为条件,逼他拍了《教父》续集——

但是麦可的往后发展的线在某种程度上不至于单薄,但是要想“超越”第一集的复杂性,也只好采取双向时间轴:让两代教父同时“成长”。当然,我们也可以想成,当时可能力捧潜力十足的德尼罗而特意多加了维托年轻时代的线。

然而艾伦黛尔王国可没有科里昂世界来得复杂,因此只能另外“创造”一个平行世界:无人见证的过往。

既然要处理过往,当然就跟记忆有关。并且作为续集,必须安排具有前情提要功能的段落,这也就是影片一开场的情况:年轻的国王向两位女儿讲述了关于魔法森林的往事;但却隐藏了母亲这方面的说法,这是影片不算难猜的伏笔;幸好后续还安排了一个更大的秘密。

当然这个开场也就成为这部片比较巧妙的设计:既唤起观众对两姊妹的记忆,也与后续继续发展的“记忆”这个核心主题成为一个系统。

而影片围绕在记忆,不管是呈现记忆,还是依附在记忆这个概念上发展出来桥段,常让人大饱眼福,像是艾尔莎深夜进入冥想世界、在父母遇难的船上聚集水滴还原过往瞬间,还是在神秘之境召唤了逝者再现往日,皆成为影片非常精彩的场面。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许就是这个忆往成了推动这部片最重要的破口。

然而这个返回运动并非一种消退的手法,而是兼顾到观众的另一层期待:冰雪女王的2.0版本。

与此同时,叙事策略也进行了深化:将主要行动一分为三。一条是艾尔莎再一次独自行动,一条是安娜独自拯救艾尔莎,还有一条则是落寞的克里斯多福与北方人一同迁移。

简单来说,冰雪女王进化为自然女王,安娜当然也得凭自己力量拯救艾尔莎。而两项誓约——艾尔莎与安娜“一直在一起”以及克里斯多福想向安娜求婚的“白头偕老”——都因此被打破,为观众立下更强的失落感。

但叙事线就在三条线之间,彼此掩护,保证了其丰富性。

就这点来说,《冰雪奇缘》续集不比第一集单薄的点就在这里。

一如也有人认为《教父续集》的艺术性大过《教父》。

但是,《冰雪奇缘2》究其根本,就是在处理姊妹的身世,以及循著只有艾尔莎听得到的歌声,探索那个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未知世界则又有解开魔法森林的诅咒作为平行动机,这就让主行动膨胀,或者讲难听一点,被灌水。

然而,形式的开发往往伴随著内容的稀释,这几乎是绝大多数前进的作品会碰到的窘境。亦即,实验性只能选择要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

《冰雪奇缘2》选择了形式,这点让人敬佩,因为必然要背负广大观众的怨言;然而这也是动画作品较有利的选择。

与真人电影的差别在于,动画片只消在技术上稍有进步,体现出来的“进步”就会是显性的。而为了将技术展示出来,技术本身就更需要成为奇观的主体。

编导回归到艾尔莎魔法的潜力,结合起能够直接透过视觉呈现出来,或者说在叙事功能上更容易建构的“四行”(火、水、风、土),也正是艾尔莎魔法得以统合的自然现象:冰雪融合了水的本质、风的附属、土的坚硬,并且可以压制火。

所以打从影片开场介绍出魔法森林的四种自然力量时,我们已经能够想到艾尔莎最终如何主宰这些力量。但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些力量又是如何被艾尔莎各个击破,最后甚至辅助她进化为女王2.0。

正因为比起第一集,艾尔莎更理解自己的能力,也不再惧怕(面对危机四伏的暗海时,以脱下靴子、披纱,绑起头发表现她的决心),意味著她能放开来大展身手,除了表现出她的自信之外,就是极大的施展魔法所带来的奇观。

因此,让人惊叹的场面调度就这样登场了,不论是艾尔莎力克旋风,更大的奇观是在驯服与她属性更近的水时,在固态与液态之间变化、流动,制造复杂的巨型场面。

这种震撼力在第一集几乎是看不到的;尽管这些东西在李安的作品中都有雏形(尤其是《绿巨人浩克》收尾的大战,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水的各种型态)。

而前述那些透过水的记忆重建的一幕幕关键瞬间,甚至还把雕塑艺术的某些性质(尤其是来自巴洛克时期直到罗丹的瞬间凝结美学)带进来了,这是与第一集的建筑艺术呼应的元素。

确实,在留给“情节”的有限空间中,还被塞进了许多交代性的东西,不过,这不也就是作为补充功能的续集影片几乎逃不掉的宿命;尽管手法各有高低,按《超人总动员》系列来说,我们的确看到更高明的手法。

但如果《冰雪》还有第三集(希望不要有)的话,我们会更能欣赏这续集的搭桥意义;但是在有下一部的计画之前,要是能尽情享受技术新貌带来的奇观,而这些奇观又是完全依附在内容的主体,并且也形成了整体的结构与风格。

按这套指标来说,这部续集远不是不进则退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其实,《冰雪奇缘2》水准远超前作

《冰雪奇缘》两集相隔的六年,除了技术问题之外,大概也在策略上伤透脑筋。

文|幕味儿 肥内

续集似乎总背负著一种原罪:能否超越第一集?《冰雪奇缘2》当然也碰到这个难题。要是问我,我会说:第二集比第一集好看。但要解释为何,确实是个难题,毕竟超越与否的指标实在太主观。

比如有人会针对歌曲的部分做一比拼。

我喜欢《冰雪奇缘2》多一些。

但想到当初对《Let it go》印象不太好但曲子最后竟成了大热门,我就对自己的音乐品味感到怀疑,加上我觉得音乐极好的《海洋奇缘》竟没有得到如此传唱的待遇,因此,觉得《冰雪2》的歌好过《冰雪1》大概会是少数族群了。

而歌的好坏当然不会是其他续集电影好坏指标,只适用于《冰雪》系列。尤其,为了维持某种程度的“歌曲中心”模式,MV风格的段落也不能少。

但是想到克里斯托福在安娜离开后唱的那段曲子还闪现了皇后乐队《波希米亚狂想曲》MV的影子,加上这首曲子本以安娜的魅影为场面调度核心,不免觉得这个致敬设想格外有趣,也能感受到编导的用心。

然而,更大的挑战必然在于故事的编写。

无疑,要能造就续集,除了本来就规划有分集推出的系列之外,多数都是因为第一集大受欢迎了,也就是说,可能带来了故事、人物,甚至类型化(比如《碟中谍》)的IP资产。

这就带出后面一大串问题:延伸?补充?改作?转化?而不管采取哪一种策略,都得解决巨大的问题:观众的预期。不过,面对观众预期,续集电影所承受的压力也不见得就大过名著改编。

《冰雪奇缘》两集相隔的六年,除了技术问题之外,大概也在策略上伤透脑筋。最终采取的是折衷的策略:一方面补充(为何两姊妹一个是有魔法另一个是正常人?),也就是将时间做逆推;一方面延伸(主要透过克里斯多福欲向安娜求婚的噱头),进行时间的发展。

正因为在“没有反派”的世界(即使有,也不在“现世”)中,往后推进也不过就是生活上激起小小的转变(亦即安娜结婚),这对于经过刺激的第一集(也就是有非凡的艾尔莎)之后,这种激荡无法在这种片型中担纲要角,所以另一条返回就显得必要。

我们知道,《教父续集》也采同样的大方向,不过,在《教父》这里,虽说也是因为第一集的成功而催生了续集——我们都知道科波拉本来就无意拍摄续集,但是片厂以科波拉更想拍摄的《对话》为条件,逼他拍了《教父》续集——

但是麦可的往后发展的线在某种程度上不至于单薄,但是要想“超越”第一集的复杂性,也只好采取双向时间轴:让两代教父同时“成长”。当然,我们也可以想成,当时可能力捧潜力十足的德尼罗而特意多加了维托年轻时代的线。

然而艾伦黛尔王国可没有科里昂世界来得复杂,因此只能另外“创造”一个平行世界:无人见证的过往。

既然要处理过往,当然就跟记忆有关。并且作为续集,必须安排具有前情提要功能的段落,这也就是影片一开场的情况:年轻的国王向两位女儿讲述了关于魔法森林的往事;但却隐藏了母亲这方面的说法,这是影片不算难猜的伏笔;幸好后续还安排了一个更大的秘密。

当然这个开场也就成为这部片比较巧妙的设计:既唤起观众对两姊妹的记忆,也与后续继续发展的“记忆”这个核心主题成为一个系统。

而影片围绕在记忆,不管是呈现记忆,还是依附在记忆这个概念上发展出来桥段,常让人大饱眼福,像是艾尔莎深夜进入冥想世界、在父母遇难的船上聚集水滴还原过往瞬间,还是在神秘之境召唤了逝者再现往日,皆成为影片非常精彩的场面。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许就是这个忆往成了推动这部片最重要的破口。

然而这个返回运动并非一种消退的手法,而是兼顾到观众的另一层期待:冰雪女王的2.0版本。

与此同时,叙事策略也进行了深化:将主要行动一分为三。一条是艾尔莎再一次独自行动,一条是安娜独自拯救艾尔莎,还有一条则是落寞的克里斯多福与北方人一同迁移。

简单来说,冰雪女王进化为自然女王,安娜当然也得凭自己力量拯救艾尔莎。而两项誓约——艾尔莎与安娜“一直在一起”以及克里斯多福想向安娜求婚的“白头偕老”——都因此被打破,为观众立下更强的失落感。

但叙事线就在三条线之间,彼此掩护,保证了其丰富性。

就这点来说,《冰雪奇缘》续集不比第一集单薄的点就在这里。

一如也有人认为《教父续集》的艺术性大过《教父》。

但是,《冰雪奇缘2》究其根本,就是在处理姊妹的身世,以及循著只有艾尔莎听得到的歌声,探索那个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未知世界则又有解开魔法森林的诅咒作为平行动机,这就让主行动膨胀,或者讲难听一点,被灌水。

然而,形式的开发往往伴随著内容的稀释,这几乎是绝大多数前进的作品会碰到的窘境。亦即,实验性只能选择要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

《冰雪奇缘2》选择了形式,这点让人敬佩,因为必然要背负广大观众的怨言;然而这也是动画作品较有利的选择。

与真人电影的差别在于,动画片只消在技术上稍有进步,体现出来的“进步”就会是显性的。而为了将技术展示出来,技术本身就更需要成为奇观的主体。

编导回归到艾尔莎魔法的潜力,结合起能够直接透过视觉呈现出来,或者说在叙事功能上更容易建构的“四行”(火、水、风、土),也正是艾尔莎魔法得以统合的自然现象:冰雪融合了水的本质、风的附属、土的坚硬,并且可以压制火。

所以打从影片开场介绍出魔法森林的四种自然力量时,我们已经能够想到艾尔莎最终如何主宰这些力量。但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些力量又是如何被艾尔莎各个击破,最后甚至辅助她进化为女王2.0。

正因为比起第一集,艾尔莎更理解自己的能力,也不再惧怕(面对危机四伏的暗海时,以脱下靴子、披纱,绑起头发表现她的决心),意味著她能放开来大展身手,除了表现出她的自信之外,就是极大的施展魔法所带来的奇观。

因此,让人惊叹的场面调度就这样登场了,不论是艾尔莎力克旋风,更大的奇观是在驯服与她属性更近的水时,在固态与液态之间变化、流动,制造复杂的巨型场面。

这种震撼力在第一集几乎是看不到的;尽管这些东西在李安的作品中都有雏形(尤其是《绿巨人浩克》收尾的大战,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水的各种型态)。

而前述那些透过水的记忆重建的一幕幕关键瞬间,甚至还把雕塑艺术的某些性质(尤其是来自巴洛克时期直到罗丹的瞬间凝结美学)带进来了,这是与第一集的建筑艺术呼应的元素。

确实,在留给“情节”的有限空间中,还被塞进了许多交代性的东西,不过,这不也就是作为补充功能的续集影片几乎逃不掉的宿命;尽管手法各有高低,按《超人总动员》系列来说,我们的确看到更高明的手法。

但如果《冰雪》还有第三集(希望不要有)的话,我们会更能欣赏这续集的搭桥意义;但是在有下一部的计画之前,要是能尽情享受技术新貌带来的奇观,而这些奇观又是完全依附在内容的主体,并且也形成了整体的结构与风格。

按这套指标来说,这部续集远不是不进则退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