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阿里敲钟能否为香港金融市场解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阿里敲钟能否为香港金融市场解忧?

部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资金仍有流出香港迹象。界面新闻多方采访了解到,新加坡正在成为这部分资金的中转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晓琪

编辑 | 彭洁云

“回家,回香港上市!”

11月26日上午,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喊出这句话后,港交所人头涌动的上市会场响起了长达20秒的热烈掌声。

这是一场久违的盛会,阿里在这个特殊时刻回归的意义不言而喻。

“感恩阿里这么多年以后回来,在香港这么困难的时候仍然选择回来,相信还有很多浪迹天涯的公司会陆续回港。”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会后难掩激动。

据全球金融数据提供商Refinitiv统计,阿里此次募资成功将帮助港交所超越美国证券交易所,夺回今年全球IPO募资榜榜首。更重要的是,阿里回归被视为是对港股乃至整个香港金融市场的信心支持。

多项数据表明,香港金融市场当前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近半年来,赴港上市企业普遍面临低迷市场环境下的发行困境。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资金有流出香港的迹象。界面新闻多方采访了解到,新加坡正在成为这部分资金的中转站。

在打下阿里这剂“强心针”之后,香港金融市场能否逆转颓势,重整旗鼓?

IPO低迷之忧

此前几个月,多家港股公司宣布取消在香港举行的中期业绩说明会,被视为“香港心脏”的中环,金融活动一度停摆。

11月12日,港交所原定于当天举办的ETF发展20周年庆祝酒会在开场前3小时临时宣布取消,

港交所某官员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显示,活动场地的物料、酒水早已布置妥当,酒会取消后只空余一众高管在空旷场地内自行合影纪念。

“拿下阿里,港交所将一扫第三季度IPO萎靡状况,连续两年夺得全球IPO募资额第一。但拿掉阿里呢?”一位港股分析人士坦言。

Wind数据显示,剔除阿里上市的11月份,仅看2019年前十个月IPO数据,共有132家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较上年同期减少17.5%;首发募集金额总额1783.8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的募资减少26.8%。

8月,香港仅有一家企业挂牌上市,直至9月底,IPO市场才逐渐复苏,但仍有企业推迟或取消香港上市的计划不断传来。

11月21日,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宣布,由于市场原因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在捷信宣布前一周,迪康药业、硅谷天堂黄金集团分别终止或延迟香港上市计划。

“企业在香港上市要进行多场路演,但现在要在香港搞个客户活动,甚至约个饭都挺不容易,看到这个情形,部分公司延迟了IPO计划。”香港某中介机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更多买方资金们还担心目前赴港上市“划不来”。

某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表示,他所管理的基金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地区募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股权投资。投资的几家内地企业原定今年在港股上市,现在全部推迟。

该合伙人告诉界面新闻,拟上市企业估值定价需参考同可比上市公司估值水平,恒指虽然有企稳迹象,但细分行业估值仍然偏低,上市的估值无疑会打折扣。

“对有强烈资金需求的企业,上市与否关系到公司存活,但我们(投资的这些企业)不存在资金问题,”他明确表示,不会考虑打这么低的折扣,大不了去A股,或等香港市场好转再上。

据智通财经统计,10月以来至11月19日期间,港股共有41只新股上市,其中21只新股在招股价区间的下限定价,4只在中间偏下水平定价,4只以中间水平定价,仅4只新股在上限定价。

另一方面,中概股在美国遭遇更严格监管某种程度上为港交所又提供了机会。

今年美国曾有意通过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允许第三方监管机构调取其审计报告。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11月向国会提交政策建议,其中包括禁止采用VIE架构的中国公司在美上市。

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认为,这一方面将加速中概股回归港股,以降低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一些由于政策原因难以在A股上市或希望引入国际投资者的企业,倾向将香港而非美国作为首选上市地。

即便如此,赴港上市企业普遍面临低迷市场环境下的发行困境。

不久前,某投行人士顺利保荐一家内地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他向界面新闻透露,这家企业IPO募集金额不到5亿港元,受市况影响,投资者认购并不积极,不得已通过“围飞”实现足额上市。

所谓“围飞”,是指新股上市时保荐人和包销商担心认购额度不足,导致上市计划流产,故找相熟投资者认购,确保能够顺利上市,但容易导致股权高度集中。

该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新股都有“围飞”现象,中介费可以作为判断市场情绪一个指标,费用一般在3%至4%之间。

“发行过程很艰难,这家企业给到的中介费高达20%,实际就是打八折卖股票,变相给‘围飞’投资者安全垫,”该投行人士沮丧地表示,“费了这么大劲实现足额认购,结果上市没几天市值跌了一半。”

近段时间以来,上市破发的港股企业不在少数。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收盘,10月以来上市的44只港股中,17只上市当天跌破发行价。

某大型中资券商境外IPO业务负责人认为,企业对低估值的接受度在上升,但新股依然难发,主要是投资人参与意愿不高。

“新股认购积极性取决于二级市场走势。二级市场涨得好,大家不会犹豫,按发行折扣价认购后,在二级市场出售稳赚不赔。二级市场不好,发行折扣价又不够大,大概率要破发,还不如直接通过二级市场买。”他解释道。

“但估值太低,企业及其背后早期投资方也不愿意,扣除上市成本后并不划算。低迷市场下,投资者和发行方势必要在估值上进行一番艰难博弈。”上述投行人士指出。

资金外流之忧

IPO发行困境反映出投资者信心疲软。今年6月以来,恒指屡遭重挫,8月中旬一度下探至25000点以下。

港交所交易量今年以来大幅萎缩。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比下降22%至914亿港元,其中第三季度更是低至770亿港元。受此影响,港交所前三季度交易费收入同比下降18%至13.9亿港元。

9月底,香港资本市场稍显复苏,恒指企稳在27000点。南下资金在背后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半年来南下资金累计流入超过1600亿。

但部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资金仍有流出香港迹象。界面新闻多方采访了解到,新加坡作为另一座亚洲金融中心,正在成为这部分资金的中转站。

“最近这几个月,我们一些高净值客户,开始把手上部分香港债券、股票卖掉,将资金调离香港,首选是调到新加坡。”某私人银行人士透露,他在不久前参加了一家国际资管机构的客户交流会,该机构直接在会上建议客户跟随他们把资金账户转到新加坡。

在香港某中介机构工作的张小姐则告诉界面新闻,11月份其所在公司于新加坡举办了一场港股上市交流会,反响热烈。他们所合作的一家新加坡投行,直接带了几个客户从重庆、云南等地飞到新加坡,在当地开设资金账户,看投资项目。

“不止是这些客户,我身边的不少香港朋友也希望把资金转到新加坡并移民,从新加坡投资港股和A股。”张小姐说道。

“在港部分金融机构将香港团队调到新加坡,自然会有部分客户资源跟着转移。”有香港资深投行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年年初在公开场合指出,香港是国际资产和财富管理的中心,管理的资产超过24万亿港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是来自境外。

究竟有多少资金正在从香港转移到新加坡?高盛在9月末披露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当月新加坡外币存款总额环比增长14%,非本地居民的存款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5%。推算香港有30亿至40亿美元资金流入新加坡,但流出规模仍然较小,香港银行体系仍有充足的港元和外币流动性。

“现在确有不少投资人到新加坡开理财户口,但资金还没有明显撤离香港的趋势。大多数人还是呈观望态度,先在新加坡开个帐户以备万全,资金暂时留在香港,视情况再决定是否撤离。”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说道。

他并不认同外资流出香港的说法。温杰表示,6月以来外资进行过增持和减持,很难从数据上判断是流入还是流出。

多位受访人士也表示,即便将资金账户设立在新加坡,理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新加坡资金账户投资全球范围股票,也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资产。但也有市场人士担心,资金转移后会否降低对香港市场的配置,这一问题目前难有一致结论。

香港资深投行人士温天纳认为,由于全球经济波动加大,香港政治、汇率等因素进一步加剧本地和境外投资者的避险情绪,资金有转成美元停泊香港或流到其他地区迹象。但香港本地因素主要对当地蓝筹股造成影响,很多在港上市的企业基本面、财务数据并未受到冲击。未来这部分资金仍有机会回流香港。

“只要投资者仍然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即便他们把部分的资金放到新加坡,也有很大机会继续投资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股票。”温杰指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主要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业一直是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如果大量投资者在新加坡开设帐户并通过当地配置资产,那么不论是否影响资金对香港市场的配置,都会对香港金融服务业造成较大打击。

“金融市场除了核心的交易,还涉及资金托管、结算、法律见证等一系列衍生服务。资金离开后,这些配套服务跟着没有了,肯定要影响香港就业和金融业长线发展。”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指出。

守住定位

对于资金为何首选流入新加坡?多位受访人士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加坡离香港近,语言互通;二是新加坡税务结构与香港相近,税率较低,适合作为资金短期停泊地;三是新加坡具有完善的财富管理制度,财富管理领域对香港有一定替代性。

温杰认为,新加坡和香港在财富管理上存在竞争关系,但新加坡股票市场流通性差、证券市场不够成熟,要成长为香港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及伦敦。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香港于2018年吸纳的直接外来投资达1157亿美元,全球排第三位,亚洲排名仅次于中国内地(1390亿美元)。

在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方面,香港在亚洲排第三位,金额达852亿美元,仅次于日本(1432亿美元)及中国内地(1298亿美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香港目前是内地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境外投资目的地,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能否充当好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间的“桥梁”息息相关。

这也体现在港交所战略定位上。港交所在未来三年发展战略规划中强调,要推动中国的持续开放和国际化,为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促进中国资本与国际资本互动。同时致力成为国际投资者在中国及亚洲地区配置资本的首选市场及主要融资中心。

另一方面,随着内地企业不断在港上市、南下资金大幅流入,也使得香港金融市场与内地经济关系更紧密。

今年9月,港交所内地客户业务部助理副总裁刘云志在公开场合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上市公司已达到2400家左右,其中接近1200家是内地的企业。随着港股通日益壮大,中国内地投资者已经成为第一大外地投资来源地,占外地投资者交易金额的28%、成交总额的12%。

不论如何,阿里重返港交所迈出了重建信心第一步。

阿里上市首日上涨6.70%,成交额达122亿港元,扛起港股成交量的大旗。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阿里等新经济公司上市将改善港股流动性。

内地资金南下动力依然强劲。某公募基金港股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会加大港股配置,因为港股独特的互联网板块在国内几乎没有替代品,美团、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龙头值得内地投资者长期持有。

温杰认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也在持续发展,中资股对国际投资者仍具备吸引力。目前中资股不论从数量还是成交量来看,都在香港资本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投资人有动力配置港股。

“但如果目前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香港金融市场长期发展,未来半年到一年非常关键,观望资金最终会决定去留。”他指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阿里敲钟能否为香港金融市场解忧?

部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资金仍有流出香港迹象。界面新闻多方采访了解到,新加坡正在成为这部分资金的中转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晓琪

编辑 | 彭洁云

“回家,回香港上市!”

11月26日上午,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喊出这句话后,港交所人头涌动的上市会场响起了长达20秒的热烈掌声。

这是一场久违的盛会,阿里在这个特殊时刻回归的意义不言而喻。

“感恩阿里这么多年以后回来,在香港这么困难的时候仍然选择回来,相信还有很多浪迹天涯的公司会陆续回港。”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会后难掩激动。

据全球金融数据提供商Refinitiv统计,阿里此次募资成功将帮助港交所超越美国证券交易所,夺回今年全球IPO募资榜榜首。更重要的是,阿里回归被视为是对港股乃至整个香港金融市场的信心支持。

多项数据表明,香港金融市场当前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近半年来,赴港上市企业普遍面临低迷市场环境下的发行困境。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资金有流出香港的迹象。界面新闻多方采访了解到,新加坡正在成为这部分资金的中转站。

在打下阿里这剂“强心针”之后,香港金融市场能否逆转颓势,重整旗鼓?

IPO低迷之忧

此前几个月,多家港股公司宣布取消在香港举行的中期业绩说明会,被视为“香港心脏”的中环,金融活动一度停摆。

11月12日,港交所原定于当天举办的ETF发展20周年庆祝酒会在开场前3小时临时宣布取消,

港交所某官员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显示,活动场地的物料、酒水早已布置妥当,酒会取消后只空余一众高管在空旷场地内自行合影纪念。

“拿下阿里,港交所将一扫第三季度IPO萎靡状况,连续两年夺得全球IPO募资额第一。但拿掉阿里呢?”一位港股分析人士坦言。

Wind数据显示,剔除阿里上市的11月份,仅看2019年前十个月IPO数据,共有132家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较上年同期减少17.5%;首发募集金额总额1783.8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的募资减少26.8%。

8月,香港仅有一家企业挂牌上市,直至9月底,IPO市场才逐渐复苏,但仍有企业推迟或取消香港上市的计划不断传来。

11月21日,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宣布,由于市场原因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在捷信宣布前一周,迪康药业、硅谷天堂黄金集团分别终止或延迟香港上市计划。

“企业在香港上市要进行多场路演,但现在要在香港搞个客户活动,甚至约个饭都挺不容易,看到这个情形,部分公司延迟了IPO计划。”香港某中介机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更多买方资金们还担心目前赴港上市“划不来”。

某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表示,他所管理的基金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地区募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股权投资。投资的几家内地企业原定今年在港股上市,现在全部推迟。

该合伙人告诉界面新闻,拟上市企业估值定价需参考同可比上市公司估值水平,恒指虽然有企稳迹象,但细分行业估值仍然偏低,上市的估值无疑会打折扣。

“对有强烈资金需求的企业,上市与否关系到公司存活,但我们(投资的这些企业)不存在资金问题,”他明确表示,不会考虑打这么低的折扣,大不了去A股,或等香港市场好转再上。

据智通财经统计,10月以来至11月19日期间,港股共有41只新股上市,其中21只新股在招股价区间的下限定价,4只在中间偏下水平定价,4只以中间水平定价,仅4只新股在上限定价。

另一方面,中概股在美国遭遇更严格监管某种程度上为港交所又提供了机会。

今年美国曾有意通过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允许第三方监管机构调取其审计报告。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11月向国会提交政策建议,其中包括禁止采用VIE架构的中国公司在美上市。

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认为,这一方面将加速中概股回归港股,以降低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一些由于政策原因难以在A股上市或希望引入国际投资者的企业,倾向将香港而非美国作为首选上市地。

即便如此,赴港上市企业普遍面临低迷市场环境下的发行困境。

不久前,某投行人士顺利保荐一家内地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他向界面新闻透露,这家企业IPO募集金额不到5亿港元,受市况影响,投资者认购并不积极,不得已通过“围飞”实现足额上市。

所谓“围飞”,是指新股上市时保荐人和包销商担心认购额度不足,导致上市计划流产,故找相熟投资者认购,确保能够顺利上市,但容易导致股权高度集中。

该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新股都有“围飞”现象,中介费可以作为判断市场情绪一个指标,费用一般在3%至4%之间。

“发行过程很艰难,这家企业给到的中介费高达20%,实际就是打八折卖股票,变相给‘围飞’投资者安全垫,”该投行人士沮丧地表示,“费了这么大劲实现足额认购,结果上市没几天市值跌了一半。”

近段时间以来,上市破发的港股企业不在少数。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收盘,10月以来上市的44只港股中,17只上市当天跌破发行价。

某大型中资券商境外IPO业务负责人认为,企业对低估值的接受度在上升,但新股依然难发,主要是投资人参与意愿不高。

“新股认购积极性取决于二级市场走势。二级市场涨得好,大家不会犹豫,按发行折扣价认购后,在二级市场出售稳赚不赔。二级市场不好,发行折扣价又不够大,大概率要破发,还不如直接通过二级市场买。”他解释道。

“但估值太低,企业及其背后早期投资方也不愿意,扣除上市成本后并不划算。低迷市场下,投资者和发行方势必要在估值上进行一番艰难博弈。”上述投行人士指出。

资金外流之忧

IPO发行困境反映出投资者信心疲软。今年6月以来,恒指屡遭重挫,8月中旬一度下探至25000点以下。

港交所交易量今年以来大幅萎缩。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比下降22%至914亿港元,其中第三季度更是低至770亿港元。受此影响,港交所前三季度交易费收入同比下降18%至13.9亿港元。

9月底,香港资本市场稍显复苏,恒指企稳在27000点。南下资金在背后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半年来南下资金累计流入超过1600亿。

但部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资金仍有流出香港迹象。界面新闻多方采访了解到,新加坡作为另一座亚洲金融中心,正在成为这部分资金的中转站。

“最近这几个月,我们一些高净值客户,开始把手上部分香港债券、股票卖掉,将资金调离香港,首选是调到新加坡。”某私人银行人士透露,他在不久前参加了一家国际资管机构的客户交流会,该机构直接在会上建议客户跟随他们把资金账户转到新加坡。

在香港某中介机构工作的张小姐则告诉界面新闻,11月份其所在公司于新加坡举办了一场港股上市交流会,反响热烈。他们所合作的一家新加坡投行,直接带了几个客户从重庆、云南等地飞到新加坡,在当地开设资金账户,看投资项目。

“不止是这些客户,我身边的不少香港朋友也希望把资金转到新加坡并移民,从新加坡投资港股和A股。”张小姐说道。

“在港部分金融机构将香港团队调到新加坡,自然会有部分客户资源跟着转移。”有香港资深投行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年年初在公开场合指出,香港是国际资产和财富管理的中心,管理的资产超过24万亿港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是来自境外。

究竟有多少资金正在从香港转移到新加坡?高盛在9月末披露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当月新加坡外币存款总额环比增长14%,非本地居民的存款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5%。推算香港有30亿至40亿美元资金流入新加坡,但流出规模仍然较小,香港银行体系仍有充足的港元和外币流动性。

“现在确有不少投资人到新加坡开理财户口,但资金还没有明显撤离香港的趋势。大多数人还是呈观望态度,先在新加坡开个帐户以备万全,资金暂时留在香港,视情况再决定是否撤离。”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说道。

他并不认同外资流出香港的说法。温杰表示,6月以来外资进行过增持和减持,很难从数据上判断是流入还是流出。

多位受访人士也表示,即便将资金账户设立在新加坡,理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新加坡资金账户投资全球范围股票,也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资产。但也有市场人士担心,资金转移后会否降低对香港市场的配置,这一问题目前难有一致结论。

香港资深投行人士温天纳认为,由于全球经济波动加大,香港政治、汇率等因素进一步加剧本地和境外投资者的避险情绪,资金有转成美元停泊香港或流到其他地区迹象。但香港本地因素主要对当地蓝筹股造成影响,很多在港上市的企业基本面、财务数据并未受到冲击。未来这部分资金仍有机会回流香港。

“只要投资者仍然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即便他们把部分的资金放到新加坡,也有很大机会继续投资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股票。”温杰指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主要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业一直是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如果大量投资者在新加坡开设帐户并通过当地配置资产,那么不论是否影响资金对香港市场的配置,都会对香港金融服务业造成较大打击。

“金融市场除了核心的交易,还涉及资金托管、结算、法律见证等一系列衍生服务。资金离开后,这些配套服务跟着没有了,肯定要影响香港就业和金融业长线发展。”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指出。

守住定位

对于资金为何首选流入新加坡?多位受访人士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加坡离香港近,语言互通;二是新加坡税务结构与香港相近,税率较低,适合作为资金短期停泊地;三是新加坡具有完善的财富管理制度,财富管理领域对香港有一定替代性。

温杰认为,新加坡和香港在财富管理上存在竞争关系,但新加坡股票市场流通性差、证券市场不够成熟,要成长为香港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及伦敦。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香港于2018年吸纳的直接外来投资达1157亿美元,全球排第三位,亚洲排名仅次于中国内地(1390亿美元)。

在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方面,香港在亚洲排第三位,金额达852亿美元,仅次于日本(1432亿美元)及中国内地(1298亿美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香港目前是内地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境外投资目的地,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能否充当好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间的“桥梁”息息相关。

这也体现在港交所战略定位上。港交所在未来三年发展战略规划中强调,要推动中国的持续开放和国际化,为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促进中国资本与国际资本互动。同时致力成为国际投资者在中国及亚洲地区配置资本的首选市场及主要融资中心。

另一方面,随着内地企业不断在港上市、南下资金大幅流入,也使得香港金融市场与内地经济关系更紧密。

今年9月,港交所内地客户业务部助理副总裁刘云志在公开场合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上市公司已达到2400家左右,其中接近1200家是内地的企业。随着港股通日益壮大,中国内地投资者已经成为第一大外地投资来源地,占外地投资者交易金额的28%、成交总额的12%。

不论如何,阿里重返港交所迈出了重建信心第一步。

阿里上市首日上涨6.70%,成交额达122亿港元,扛起港股成交量的大旗。李小加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阿里等新经济公司上市将改善港股流动性。

内地资金南下动力依然强劲。某公募基金港股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会加大港股配置,因为港股独特的互联网板块在国内几乎没有替代品,美团、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龙头值得内地投资者长期持有。

温杰认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也在持续发展,中资股对国际投资者仍具备吸引力。目前中资股不论从数量还是成交量来看,都在香港资本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投资人有动力配置港股。

“但如果目前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香港金融市场长期发展,未来半年到一年非常关键,观望资金最终会决定去留。”他指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