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彩电企业海信与创维围绕ULED和OLED打响的这场市场商战,表面看就是一场“内斗”:创维与海信在争夺市场话语权。实际上却是LG幕后操纵下展开的一场“外战”,本质上就是中国的ULED技术与韩国的OLED技术较量,只不过是一家中国企业拿别人的剑在刺杀另一家中国企业,最终成就了造剑人。
凤英||撰稿
近日,在中国彩电市场上,由创维与海信两大巨头“围绕OLED与ULED的争论”,引发整个彩电业及家电行业媒体圈的热烈讨论。
其实,这场争论反映出来的是当前彩电企业的竞争焦点与核心,开始由内容之争又回归到了显示技术,从软件的竞争回到硬件的竞争。
先不论这两项技术,到底哪个好哪个差。但从这一轮竞争本身来看,就有两大看点:一是,好的方面,在新一代显示技术上,中国企业的技术终于可以与外资企业进行正面PK,而不是被外资企业掌握完全的话语权,这正是海信的ULED阻击创维的OLED;二是,坏的方面,并不掌握OLED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却通过“内战”的方式,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推广的先锋军和领头羊。
可以说,当前的这场海信与创维的战役,本质上就是一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略。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不一定会是创维,或者海信,很有可能是来自于韩国的LG集团,也是当前唯一在全球力推OLED电视的企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从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历史说起。纵观全球彩电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彩电业经历CRT时代、平板时代、互联网智能时代三个竞争阶段。
在CRT时代,彩电企业的竞争要素是显像管,主导者是日本企业。当时中国企业并不具体这方面的优势资源,在CRT时代,中国企业通过低价格战才开始抢夺话语权。当时的长虹电视、熊猫电视盛极一时,成为全球彩电企业的领头羊。
可惜,好景不长。在平板时代,LCD、LED等显示屏品质成为核心竞争点,主导者成了韩国企业。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最长,直到2010年前后。要知道,在从CRT到平板的过渡之中,中国彩电企业从落后于日本企业,到落后于韩国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直以来的缺乏显示屏和芯片的研发和创新。这两项要素一直控制在日韩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缺芯少屏”的状态。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和内容的丰富性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然而这一阶段持续时间最短,也就3-5年左右的时间。因为内容的同质化以及广电总局的政策管制等,这已经无法成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现在,创维与海信这两家中国彩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又掀起了新一轮显示技术战争。最终的结果,却是中国企业恶战让旁观者LG成为最大的赢家。
因为,在OLED电视产品上,中国企业完全没有任何技术优势,就是LG集团的“搬运工”和“组装工厂”。更为重要的是,当创维拿OLED与海信的ULED竞争时,就是一场“外战”被美化为“内战”,让两家中国企业市场打架,成就了韩国企业的商业意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