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今天我的表演大家接受不接受,我都必须这样去表演,我一直会执着的走下去。——李泉
文 | 陈贤江(新音乐产业观察创办人)
眼前的李泉有点颠覆我对他的想象。我曾经以为他会是一个高冷的艺术家,但他开口说话却格外亲切和平和。这让我突然理解了他离开《蒙面歌王》前的表现。李泉坦诚自己其实是一个失败者,但荧幕上的他却只是平静的留下一句,“我今天没有什么悲喜,比赛只是一个游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天大圣”那个异常惊愕的表情——在那一刻,相信很多人都惊愕了,尤其是不停抹泪的戴军和孙浩。
李泉在大家面前完成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但最后还是没能“说服”足够多的大众评审,他应该有点不服气,但心里对于自己表演一直以来所具有的争议性还是有底的。他说他已经过了想要做Super Star,想要证明自己的阶段,他现在的梦想,就是给行业多做一些传承,老工匠带小工匠那样。他还说,“我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被逼的。”
遮不住的面具
过去几年来所有的热门歌唱类选秀节目上,很少有人会像“灵魂战警”这样唱歌。不久前看《中国好声音》,台上张惠春在唱歌,导师们一直都不转,我心想,只要她最后一句飚上去,一定会有人转,果然。
“灵魂战警”的表演,却有点不搭界。他看起来不像是来唱歌的,更像是一个表演者,而且还是“表现派”的,情到深处怒目圆瞪的劲儿让我不由分说的想到马景涛。所以,“灵魂战警”一开口唱歌,业内都猜出了他的身份。“他只要一坐到到钢琴前面就很有自信,就没有第二个人选了。”猜评团里不知道谁说这么一句。
在华语乐坛,能做到钢琴前就很有自信的歌手,除了周杰伦,还真的没有李泉之外的第二个人选了。只是,与周杰伦精于耍帅的弹法不同,李泉的钢琴有着一种“王者之气”,他几乎就是用尽生命在演奏,每一次落指都好像要把琴键击穿,都好像是在撕开自己的皮肉掏心窝给你。

这大概就是《草帽歌》能唱得一干猜评团成员纷纷黯然泪下的原因,李泉的弹奏实在太“凶残”了,一曲下来,恨不得现场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除了演奏,李泉的演唱也很“凶”。小时候听李泉唱歌,比如《岛中央》,不太能理解他情到深处喜欢把力量“含”在嘴里,制造出一种巨大的“共鸣”,然后跟着自己的弹奏一起喷泄出来,让人有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但是,看过李泉的现场表演,反而能理解他的这种演唱风格,因为他是在用生命在演奏,所以必然也要用生命来演唱。而这次上《蒙面歌王》,李泉把自己演唱上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他可以把感人肺腑的《草帽歌》唱到入肉三分,也可以把一首原本是小清新的《旅行的意义》唱得气宇轩昂,他可以把原本深情款款的《情人的眼泪》改得曲径深幽,也可以把一曲《走西口》玩到天马行空。
个人最喜欢的是《走西口》。这是对传统民歌的一次极富想象力的改编,李泉在中国的民歌和西洋的灵魂乐之间往来穿梭,时而低吟浅唱,时而铿锵有力,吉他和唢呐齐飞,弦乐共大鼓和鸣,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就这样被李泉演绎得格外惊心动魄——所以戴军才会被“打回原形”啊,如果只是轻描淡写,又怎能让人为之动容?
面具可以遮住李泉的脸,却遮不住李泉的演奏和演唱。可是,李泉说,我把他夸得太好了。他其实没有那么好,之所以怒目圆瞪反而是因为不会“演”:“我也知道那样不太好看,但那完全是一种自然流露。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太压抑,最后变成了这样一种习惯。”
一个人要有多压抑,才能自然而然地唱到怒目圆睁?

被逼出来的才子
关于李泉,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他是跟“魔岩三杰”一起出道的。张培仁当年同时签了北京和上海两拨天才,原计划高举“中国火”和“中国海”一北一南两面大旗合围全中国,最后却只推火了“中国火”,然后就战略性撤退了。
于是李泉就和丁薇、何训田一起变成了“外滩的孤儿”。李泉当时大学还没毕业,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上海梦》1995年终于上市的时候,“魔岩文化”已经变成了台湾的“魔岩唱片”,而他的同门师兄“魔岩三杰”的历史地位也已经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一夜定论。
“说不嫉妒是假的。我当时正年轻气盛,心里充满疑问,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不行?”不过,李泉认为,窦唯是少有的天才,而他不是,他甚至不是因为喜欢音乐才做的这行。“小时候家里成分不好,父母亲被安排去贵阳工作,为了让我留在上海,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入一个艺术学校,在那里我开始学习音乐。”当时李泉才4岁,并由此开始了一段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因为特殊的背景,加上封闭的学校生活,李泉回忆中的童年,除了压抑还是压抑。而压抑的结果是,他的反叛期来得很早也很猛烈。“十几岁的时候,所有坏事都干过了。”李泉把他做过的最坏的几件事说了一遍,我打赌比90%的中国年轻人都坏。李泉甚至觉得自己的反叛比窦唯和何勇更甚,“他们的童年还是比较幸福的,我根本就没有童年,所以,可以想象那种反叛来得多强烈。”
连唱歌都成了反叛的一部分。因为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学生只能弹奏老师教的古典音乐,而李泉把唱歌当成了一种挑战权威的方式。所以你知道李泉为什么会这么唱歌了吧?这是一种释放天性的方式。这让我想到了麦当娜,她儿时母亲早逝,家境贫寒,造就了她对于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可是因为个性并非天生狂野(她自己说自己私底下其实很害羞),需要依靠一些夸张的服饰和行为来帮自己释放天性。
李泉借以“释放天性”的表演方式,在网上有太多的争议,喜欢他的人觉得这是他的个性,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太“做作”。不过,对于李泉的音乐创作,基本没什么太大争议,他因为给范晓萱创作《哭了》、《我要我们在一起》而进入大众视野,然后就成为了公认的“才子”。
人们赋予他各种头衔,琴键王子、爵士骚客、电音奇才,不一而足,但实际上,回顾李泉这二十年来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无法定义的,他从出道开始,就在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他曾跟格莱美级的爵士天后Diana Krall合作,也能跟B6这样的电音才子打成一片。他可以是冷峻的(《走钢索的人》),也可以是绚烂的(《岛中央》),他可以是深情的(《一起》),也可以是俏皮的(《棒子和鸡》)。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李泉作为一个“学院派”和一个上海人,对精致的音乐的追求,哪怕是一些简单的流行小品,都会被他处理得如同上海弄堂里的小洋楼一般细致。正印证了他在《蒙面歌王》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一个艺人也好,一个艺术家也好,他应该把自己最诚恳、最经过磨练的东西拿出来,而不是像商人那样去斤斤计较别人的掌声。”

如今只想做个老工匠
最近几年,歌唱类的选秀节目火爆,吸引了很多前辈歌手参加,他们大多都曾经陪伴过像我这样的八零后一起成长,而现在又都不甘寂寞。
李泉也是其中之一。只是,他的“不甘寂寞”有别的原因——他说他早就过了想当Super Star的年纪了,现在参加像《蒙面歌王》这样的节目,主要还是想带给行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年轻时的李泉,曾经很想成为Super Star。有多Super?他提到两个名字,大家一起来感受下:斯汀(Sting)和皇后乐队(Queen)。李泉提到皇后乐队的时候,我终于恍然大悟,他的很多表演,尤其是演唱方式,还真有点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的意思。
可惜,李泉有Super Star的心,却没有Super Star的命。离开滚石之后,李泉转签BMG,并凭借《走钢索的人》成功杀入台湾市场。原本以为可以从此大展宏图,却因为民进党上台后限制大陆艺人宣传而功亏一篑。“在那之后,我就放弃了自己的巨星梦,开始尝试做一些业内的事情。”李泉说。
列侬说的,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那就去改变世界吧。李泉选择了后者。
2004年,李泉入行十年,开启了自己事业的新阶段,创业。那一年,他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泉音堂”,不为考级教钢琴,只想让更多人快速入门。他亲自参与装修,亲自编写教材,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跟自己小时候学琴的压抑有关。他觉得学钢琴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不应该是为了考级。结果,他失败了。败给了国内的钢琴考级热,对于送孩子学钢琴就是为了考级的家长来说,无助于考级的学习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如果只是为了考级,外面有便宜得多的老师。
“泉音堂”失败之后,李泉很快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与几位不同领域的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叫MBOX的音乐公司,号称“新型音乐娱乐互动平台”,一口气签下了赵薇、钟汉良、戴军等十多位艺人。虽然身为股东,李泉在其中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他当时很看好公司签的一位新人,想给他出唱片,却一直被公司搁置,直到离开MBOX,这位新人才终于找到机会出头,还拿了金曲奖最佳新人,他的名字叫李荣浩。
MBOX最终没能如愿上市,并在若干年前关门大吉。李泉也从唱片公司经营者回归到艺人身份,并以一张《天才与尘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两次失败的创业,让李泉除了深刻体会现实残酷外,还找到自己在行业中的责任——工匠的传承。李泉认为,中国音乐行业之所以乱,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工匠,“因为缺乏专业的判断和技巧,所以只能哗众取宠。”
过去20年,是全球传统唱片业迅速崩盘的20年,而原本就没有建立好专业体系的中国唱片业崩得更加厉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让这个行业看起来犹如一团乱麻。李泉可能已经不想再改变世界了,但他仍然有一颗报效行业的心,只不过,到了如今这个年纪,他觉得自己能做的、想做的,也就只是像一个老工匠那样,带带小工匠,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艺力所能及的传承下去。
除了传承,也有和解,跟自己的童年和解,跟父母亲和解。因为儿时的特殊经历,李泉一度常年与父母亲疏远,直到自己年纪渐长,父亲病重,他才开始慢慢尝试着跟过去和解。他如今平和的心态,可以看做是一个和解的结果,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期望与失望之后,李泉的人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稿件,如果您非要转自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