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在地文化打通文旅融合

善用在地文化打通文旅融合

2019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超越体验“的大标题之下,实际上讨论的焦点是”文化的在地性与体验性“。

国际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通过艺术的介入,将偏僻的村落跟世界连在了一起,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流。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文旅融合的主要问题是把文化大旗树好,首先思考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范式。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马晨骋:沉浸式戏剧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一种天性的解放,一种情感的迸发,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现场体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城镇化的下半场要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在地性与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提供文化产品,促进文化消费。

2019华侨城规划策划联盟大会

如何理解文化的在地性与体验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参与、我们融合,同样也迷失了对于独特文化身份的认同。犹如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所说:每个人都活在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中。但是,当我们重新思考,将视角重新拉回“地方”视野时,便会看到一个富有情感、充满意义的世界。

位于珠三角腹地的顺德创造了“经济奇观”和“寻味顺德”,也培育出一个“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的民间社会生态。华侨城人翻开顺德的历史,被青云文社的故事所吸引,于是重塑了这段不闻名于世但却铭记顺德历史的治学佳话,成立了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将其放置于欢乐海岸PLUS。青云文社不仅仅是过去认知中顺德文化事业“大本营”,更是解读顺德何以为今日顺德的一个重要起伏线。换句话说。青云文社是梳理顺德文化在地性的一条主线。

顺德欢乐海岸PLUS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供图:大乾艺术

在地性是什么?在地性不是简单的“因地制宜”,而是从发展的在地性、自然景观的在地性、产业的在地性、文化的在地性、人和技术的在地性等多维度出发。尤其是历史城市和村镇,以及历史聚落中的功能型建筑,不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也存在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承载着丰厚的情感联系和文化意义。

通过在地文化的挖掘,能带给旅游什么?文化与旅游,两者关系紧密又各行其是,由于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升级,文旅融合观念和文旅运营思维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文旅产业也成为资本风口,吸引了市场追捧。不过,传统文旅市场的思维,多数都是以地产为切入点,现代化建设场景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脱节,造成了旅游景点的千篇一律和城市的逐渐雷同。

如何将文化与旅游场景合理融合,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成为业内专家和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不久前,2019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对文旅实践融合在地文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顺德欢乐海岸PLUS等具体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现代精神与在地文化的各种有机结合,以及带来的成果。

善用在地文化,塑造生活本来的样子

顺德欢乐海岸PLUS毫无疑问是一次成功的文旅产品展示,作为顺德华侨城六年磨一剑的百亿级重点项目。

然而顺德欢乐海岸PLUS在建设之初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华侨城虽然拥有非常强的文化旅游基因,但外部环境在迅速变化中,消费客群的更迭,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传统商业街区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让在地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具有现代精神,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顺德欢乐海岸PLUS的总指挥,冯晖在《文旅融合——华侨城产品迭代升级的关键路径》演讲中这样表示。

顺德美食博物馆

的确,现在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军是80后、90后、00后,随着传统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变,这个时代的消费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个性化、自由,追求情感认同和开放性,更注重体验和场景的感知。2018年有不少实体商业被淘汰,众多景点面临着亏损和营收下滑的局面,缺乏市民的互动,缺乏在地文化和城市生活的参与感,造成景点的孤立与割裂,是包括华侨城在内的从业者面临的课题。

因此,冯晖带领团队来到顺德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聘请零点公司进行调查,结果是:这个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家电之乡,并不缺少优秀的在地文化,李小龙和美食是两个世界品牌,但它缺少真正的城市中心区。

围绕调查结果,顺德欢乐海岸PLUS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在地文化的融入,首先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工业化的过程中,现代建筑被大量使用,但当建筑和城市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时,千城一面便出现了。而顺德欢乐海岸PLUS以老广府文化为根基,将顺德原来富有岭南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和园林展现出来。

设计师以顺德“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把湖景、江景、桑基鱼塘、水乡河网、园林纳入一个系统,形成了3.36平方公里的大规划,曲水湾的建筑设计中提取了岭南建筑的材料,砖雕、会塑、贝壳窗、玻璃、砖雕等等,展现出中国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使顺峰山公园与欢乐海岸PLUS相得益彰。

在青云文社,抓住在地文化的精魄

青云文社对顺德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个公益文教机构,拥有350年因历史的青云文社曾以补助教育文化、奖励人才为目的,为当时在物质层面已经富庶一方的顺德开启了具有高度自洽性的精神构建模式,造就了顺德“状元之乡”的文化盛景。可以说,青云文社影响着顺德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审美与美食的发展演进。

然而在历史的动荡中,青云文社自1951年以来便停止了活动。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的目标,就是为了梳理和艺术活化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本土文化及风物,用现代艺术手段将本土文化持续呈现给公众。

于是,在顺德欢乐海岸PLUS,人们不仅可以在现代游艺项目中度过时光,也可以享用美食,品赏永春、香云纱、曲艺、广绣等传统技艺,还能够通过龙舟汇、国际美食文化交流中心的美食交流活动,谈古论今。

(欢乐海岸PLUS实景)

用JERDE(捷得)设计师事务所资深副总裁、资深设计主创Eduardo Lopez在2019华侨城规划策划联盟上演讲所说,这就是“讲述了好的故事”,正因为在地文化的参与,这个故事才能够吸引人。当然,用在地文化讲故事,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与延伸传统,必须是用现代的方式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顺峰山公园的灯塔,湿地公园的美术馆,无不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对青云文社的研究,不只是对一个地方性文化现象或符号的回溯,也将激发地方文化想象的活性触媒,尝试在当下为珠三角的文化生长探索一个出口。

旅游3.0时代,文化带来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

在2019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上,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吴必虎教授将旅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1.0时代的观光旅游,2.0时代的休闲度假,3.0时代的目的地生活时代。他认为,人类的游历史经历了以地理性研究为主的探索性游历后,正逐步转向体验性游历,即3.0时代。在这个时代,单纯做资源、运营资产已经Hold不住了,必须植入内容,通过文化带来生活方式的体验。

的确,未来只有通过对在地文化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对消费行为的解读,更精准地提供服务,才能营造更美好的生活。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任珏博士认为,要建立文旅产业里的美好生活,必须以眼观心,要非常深刻地去理解游客文化心理上的底层逻辑,才能够洞察游客的真实需求。“ 我们需要以眼观心,真正洞悉游客的需求,尤其洞悉游客对于目的地理解的需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在做什么,而且要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到他们的眼睛在看什么,以及他们的心怎么去理解,我们要做的是进入他们生活的世界,进入他们文化生活背后的行为逻辑,从而对这些行为逻辑进行解码,这样我们才能精准的研判这样的人群如何去旅游目的地,如何去消费。”

据悉,华侨城创新研究院成立了“美好生活实验室”,希望通过深度的研究,尤其是对行为的解读,更多的去知道各种各样的人如何向往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去向往。其中,如何活化遗产,让遗产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是重要研究课题。当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5G环境衍生了新的可能性时,令人可以期待在地文化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善用在地文化打通文旅融合

善用在地文化打通文旅融合

2019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超越体验“的大标题之下,实际上讨论的焦点是”文化的在地性与体验性“。

国际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通过艺术的介入,将偏僻的村落跟世界连在了一起,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流。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文旅融合的主要问题是把文化大旗树好,首先思考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范式。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马晨骋:沉浸式戏剧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一种天性的解放,一种情感的迸发,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现场体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城镇化的下半场要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在地性与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提供文化产品,促进文化消费。

2019华侨城规划策划联盟大会

如何理解文化的在地性与体验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参与、我们融合,同样也迷失了对于独特文化身份的认同。犹如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所说:每个人都活在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中。但是,当我们重新思考,将视角重新拉回“地方”视野时,便会看到一个富有情感、充满意义的世界。

位于珠三角腹地的顺德创造了“经济奇观”和“寻味顺德”,也培育出一个“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的民间社会生态。华侨城人翻开顺德的历史,被青云文社的故事所吸引,于是重塑了这段不闻名于世但却铭记顺德历史的治学佳话,成立了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将其放置于欢乐海岸PLUS。青云文社不仅仅是过去认知中顺德文化事业“大本营”,更是解读顺德何以为今日顺德的一个重要起伏线。换句话说。青云文社是梳理顺德文化在地性的一条主线。

顺德欢乐海岸PLUS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供图:大乾艺术

在地性是什么?在地性不是简单的“因地制宜”,而是从发展的在地性、自然景观的在地性、产业的在地性、文化的在地性、人和技术的在地性等多维度出发。尤其是历史城市和村镇,以及历史聚落中的功能型建筑,不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也存在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承载着丰厚的情感联系和文化意义。

通过在地文化的挖掘,能带给旅游什么?文化与旅游,两者关系紧密又各行其是,由于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升级,文旅融合观念和文旅运营思维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文旅产业也成为资本风口,吸引了市场追捧。不过,传统文旅市场的思维,多数都是以地产为切入点,现代化建设场景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脱节,造成了旅游景点的千篇一律和城市的逐渐雷同。

如何将文化与旅游场景合理融合,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成为业内专家和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不久前,2019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对文旅实践融合在地文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顺德欢乐海岸PLUS等具体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现代精神与在地文化的各种有机结合,以及带来的成果。

善用在地文化,塑造生活本来的样子

顺德欢乐海岸PLUS毫无疑问是一次成功的文旅产品展示,作为顺德华侨城六年磨一剑的百亿级重点项目。

然而顺德欢乐海岸PLUS在建设之初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华侨城虽然拥有非常强的文化旅游基因,但外部环境在迅速变化中,消费客群的更迭,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传统商业街区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让在地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具有现代精神,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顺德欢乐海岸PLUS的总指挥,冯晖在《文旅融合——华侨城产品迭代升级的关键路径》演讲中这样表示。

顺德美食博物馆

的确,现在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军是80后、90后、00后,随着传统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变,这个时代的消费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个性化、自由,追求情感认同和开放性,更注重体验和场景的感知。2018年有不少实体商业被淘汰,众多景点面临着亏损和营收下滑的局面,缺乏市民的互动,缺乏在地文化和城市生活的参与感,造成景点的孤立与割裂,是包括华侨城在内的从业者面临的课题。

因此,冯晖带领团队来到顺德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聘请零点公司进行调查,结果是:这个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家电之乡,并不缺少优秀的在地文化,李小龙和美食是两个世界品牌,但它缺少真正的城市中心区。

围绕调查结果,顺德欢乐海岸PLUS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在地文化的融入,首先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工业化的过程中,现代建筑被大量使用,但当建筑和城市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时,千城一面便出现了。而顺德欢乐海岸PLUS以老广府文化为根基,将顺德原来富有岭南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和园林展现出来。

设计师以顺德“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把湖景、江景、桑基鱼塘、水乡河网、园林纳入一个系统,形成了3.36平方公里的大规划,曲水湾的建筑设计中提取了岭南建筑的材料,砖雕、会塑、贝壳窗、玻璃、砖雕等等,展现出中国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使顺峰山公园与欢乐海岸PLUS相得益彰。

在青云文社,抓住在地文化的精魄

青云文社对顺德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个公益文教机构,拥有350年因历史的青云文社曾以补助教育文化、奖励人才为目的,为当时在物质层面已经富庶一方的顺德开启了具有高度自洽性的精神构建模式,造就了顺德“状元之乡”的文化盛景。可以说,青云文社影响着顺德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审美与美食的发展演进。

然而在历史的动荡中,青云文社自1951年以来便停止了活动。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的目标,就是为了梳理和艺术活化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本土文化及风物,用现代艺术手段将本土文化持续呈现给公众。

于是,在顺德欢乐海岸PLUS,人们不仅可以在现代游艺项目中度过时光,也可以享用美食,品赏永春、香云纱、曲艺、广绣等传统技艺,还能够通过龙舟汇、国际美食文化交流中心的美食交流活动,谈古论今。

(欢乐海岸PLUS实景)

用JERDE(捷得)设计师事务所资深副总裁、资深设计主创Eduardo Lopez在2019华侨城规划策划联盟上演讲所说,这就是“讲述了好的故事”,正因为在地文化的参与,这个故事才能够吸引人。当然,用在地文化讲故事,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与延伸传统,必须是用现代的方式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顺峰山公园的灯塔,湿地公园的美术馆,无不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对青云文社的研究,不只是对一个地方性文化现象或符号的回溯,也将激发地方文化想象的活性触媒,尝试在当下为珠三角的文化生长探索一个出口。

旅游3.0时代,文化带来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

在2019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大会上,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吴必虎教授将旅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1.0时代的观光旅游,2.0时代的休闲度假,3.0时代的目的地生活时代。他认为,人类的游历史经历了以地理性研究为主的探索性游历后,正逐步转向体验性游历,即3.0时代。在这个时代,单纯做资源、运营资产已经Hold不住了,必须植入内容,通过文化带来生活方式的体验。

的确,未来只有通过对在地文化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对消费行为的解读,更精准地提供服务,才能营造更美好的生活。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任珏博士认为,要建立文旅产业里的美好生活,必须以眼观心,要非常深刻地去理解游客文化心理上的底层逻辑,才能够洞察游客的真实需求。“ 我们需要以眼观心,真正洞悉游客的需求,尤其洞悉游客对于目的地理解的需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在做什么,而且要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到他们的眼睛在看什么,以及他们的心怎么去理解,我们要做的是进入他们生活的世界,进入他们文化生活背后的行为逻辑,从而对这些行为逻辑进行解码,这样我们才能精准的研判这样的人群如何去旅游目的地,如何去消费。”

据悉,华侨城创新研究院成立了“美好生活实验室”,希望通过深度的研究,尤其是对行为的解读,更多的去知道各种各样的人如何向往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去向往。其中,如何活化遗产,让遗产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是重要研究课题。当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5G环境衍生了新的可能性时,令人可以期待在地文化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