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要更可持续地一体化发展,就必须要保住这一方水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说。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本次发布的《规划纲要》由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12章构成。
背靠长江水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3.7%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2018年创造了全国23.5%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贡献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饱受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困扰。
因此,坚持生态环境联合治理便成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实长三角地区生态基底和环境承载是比较不错,但由于长期的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水土、空气质量出现严重下降的问题。”陈雯认为,长三角地区仍然不可以用“一刀切”的方法去截断环境污染源,比如说某个化工企业有污染,然后就强制关停这个地区所有的化工企业,而这些企业有市场需求,又可能在其他地区生长出来,总体污染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可能。“从长期角度来说,我们的任务应该是给化工企业找合适的空间,在园区集中发展,然后通过技术改造和制度监管解决污染物排放的问题。
陈雯认为,长三角地区应该从三方面去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第一,长三角地区应该科学地规划未来的发展空间,保留绿色开敞空间;第二,长三角地区应当推动“绿色”的技术研发应用,从源头减少污染,更高效地利用资源;第三,政府应该制定绿色制度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比如,测算绿色GDP,在GDP里增加资源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让政府更加重视生态问题。
《规划纲要》中指出,从2018年至今,长三角地区空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太湖、淮河等流域合作治理取得明显成效。333条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Ⅲ类及以上占77%,41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9%。
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目标是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生态环境质量应得到总体改善。
陈雯指出,很多人认为修护生态环境都是以经济减缓作为代价,但事实上情况正相反,修复生态环境可能会为长三角地区带来“新生活”。
“首先,环境变好了以后,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就会得到很大地提升,然后这里就可能就会吸引更多高端人群和人才建设长三角地区。从产业角度来说,未来,长三角地区可能会从环境技术、生态生产、绿色制造、环境服务等几个方面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里也可能会诞生有关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集群。””陈雯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