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旅观察 | 文旅融合后,运河文化如何推动枣庄旅游业态转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旅观察 | 文旅融合后,运河文化如何推动枣庄旅游业态转型?

根据规划里的业态布局和发展思路,枣庄市将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达到3300万人次。

文| 董柳

初冬,台儿庄运河湿地里残荷疏影、落木萧疏;双龙湖观鸟园里水波不兴、候鸟成群,天然的生态美景仍旧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到台儿庄观赏;京杭大运河的故道四季景色各异;这些景致使得枣庄打破了旅游业整体“夏热冬冷”、山东旅游业“东热西冷”的瓶颈和格局,形成全季全域的旅游业态。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推动了南北沿运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造就了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长廊”。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全长93.9公里,其中台儿庄运河的台庄闸为苏北至山东段运河的第一闸。

台儿庄不仅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同时也是鲁苏豫皖四省的交界地带。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中对如何保护并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因地制宜,枣庄市制定了《枣庄市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致力于打造 “鲁风运河,生态枣庄”,以优质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的文化旅游,深度发掘地域文化底蕴,逐渐形成精品文化旅游战略。

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如今的枣庄利用运河故道的文化滋养,在山东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开辟出一条创新之路。

运河文化碰撞冬季旅游,枣庄成就旅游全域化

把文化融入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底蕴,从而推动城市发展,这是山东省每个城市促进文旅产业转型的目的。

今年的国庆假期,枣庄市10个重点旅游监测景区国庆节假期共接待游客1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89.9万元,其中台儿庄景区共计接待游客51.2万人次。

进入冬季后,枣庄市文旅局积极统筹全市优质冬季文化旅游资源和政策,于2019年11月初至2020年2月底,举办以“冬游齐鲁·福乐枣庄、福满枣庄·欢乐贺年、到最有年味的古城过大年”为主题口号的“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活动。

届时枣庄将推出七条冬季特色主题线路产品,分别为齐鲁揽胜之旅、研学养心之旅、民俗风情之旅、城市休闲之旅、康养健身之旅、枣庄美食之旅和夜间休闲之旅。其中齐鲁揽胜之旅深入挖掘了非遗资源,提炼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红荷湿地、抱犊崮-熊耳山、冠世榴园等传统景区冬季独特之美,推出“鲁风运河·生态枣庄”经典游系列产品。

七条线路风格各异,与枣庄市七种不同的文旅优势相融合,深入挖掘冬季文化旅游市场潜力,旨在帮助山东的冬季旅游“淡季不淡”。

以运河文化为基底,并将其运用到枣庄市旅游线路的开发扩展之中,“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活动正式枣庄市将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有效整合,真正做到了扩内需、促销费,助力枣庄市形成全域旅游的业态。

非遗献礼、生态加持,枣庄市文旅条件得天独厚

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不仅促进了沿线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城市文化长期的交流、融合。

枣庄段运河灌溉滋润了中原文化、亲近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无形中推动了枣庄市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兴盛发扬。柳琴戏、鲁南花鼓、山东琴书、渔灯秧歌,多种艺术形式在枣庄市的文化河流中留下身影,在今天依旧被传承。

而如何以新的传播方式让文旅产业焕发生机,这是枣庄市一直在探索的核心命题之一。

9月底举办的的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枣庄分会场集中展示了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特色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儿庄古城每年都会举行运河文化美食节,搭建了大运河沿线旅游餐饮业的交流平台,用美食传承弘扬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运河酒文化体验馆则以运河文化为背景,建设成为运河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枣庄市运用现代化设施深度挖掘并利用运河相关的非遗文化资源的体现。

“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中,枣庄市还将举办“非遗月”主题宣传活动。以元旦、春节为节点,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迎新年展演、民间游艺巡演、非遗保护成就展等活动。

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曾高度称赞京杭大运河:“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现在,台儿庄旧时的繁荣景象再度复刻。被称为“活着的运河”的台儿庄构建了古城、湿地和运河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蟠龙河湿地公园、微山湖湿地红河风景区等各湿地公园内都在积极开展湿地生态游、湿地荷花观赏游、水乡文化休闲游等生态旅游项目,正逐渐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据枣庄市林业局发布数据,2017年,枣庄全市湿地生态旅游接待游客3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亿元,湿地生态旅游已成为全市旅游的核心。

此外,森林等生态资源也为枣庄的旅游建设添砖加瓦:峄城冠世榴园已在区域生态休闲特色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形成了综合性产业区;山亭兴隆庄依托独特的绿色生态发展优势,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优势,将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康养新地标。

城市转型大势,文旅产业支柱作用突显

昔日的“老工业城市”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如今,枣庄将城市发展的重担转向文旅产业,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枣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精品产业;以运河旅游特色产业为核心,提升枣庄沿运的经济文化影响力,加速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式推进城市转型。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生命源泉。《枣庄市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积极实施旅游发展带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旅游特色产业带,提升枣庄沿运经济文化影响力。

台儿庄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积极打造运河产品,带动了运河沿岸的生态建设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峄城区立足石榴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振兴乡镇旅游发展,并围绕石榴来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共同发展;市中区深入挖掘“百年中兴”文化内涵,在民族工业旅游方向寻求突破,建成文化旅游重要节点城市……台儿庄古城重建为开端,枣庄市文旅产业已渐渐开枝散叶。

根据规划里的业态布局和发展思路,枣庄市将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达到3300万人次。

2019年枣庄发布新旧动能转换“九强产业”,在如何打造精品旅游促进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上,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明鹏公开表示,“一是着力抓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着力抓好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双招双引以及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着力抓好文化惠民和旅游营销。”

下一步的枣庄仍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枣庄乃至整个鲁南的运河故事、民族故事,并坚持高位推动,以提升旅游发展效益为基础推动产业集聚,让“鲁风运河,生态枣庄”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有效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旅观察 | 文旅融合后,运河文化如何推动枣庄旅游业态转型?

根据规划里的业态布局和发展思路,枣庄市将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达到3300万人次。

文| 董柳

初冬,台儿庄运河湿地里残荷疏影、落木萧疏;双龙湖观鸟园里水波不兴、候鸟成群,天然的生态美景仍旧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到台儿庄观赏;京杭大运河的故道四季景色各异;这些景致使得枣庄打破了旅游业整体“夏热冬冷”、山东旅游业“东热西冷”的瓶颈和格局,形成全季全域的旅游业态。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推动了南北沿运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造就了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长廊”。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全长93.9公里,其中台儿庄运河的台庄闸为苏北至山东段运河的第一闸。

台儿庄不仅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同时也是鲁苏豫皖四省的交界地带。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中对如何保护并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因地制宜,枣庄市制定了《枣庄市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致力于打造 “鲁风运河,生态枣庄”,以优质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的文化旅游,深度发掘地域文化底蕴,逐渐形成精品文化旅游战略。

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如今的枣庄利用运河故道的文化滋养,在山东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开辟出一条创新之路。

运河文化碰撞冬季旅游,枣庄成就旅游全域化

把文化融入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底蕴,从而推动城市发展,这是山东省每个城市促进文旅产业转型的目的。

今年的国庆假期,枣庄市10个重点旅游监测景区国庆节假期共接待游客1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89.9万元,其中台儿庄景区共计接待游客51.2万人次。

进入冬季后,枣庄市文旅局积极统筹全市优质冬季文化旅游资源和政策,于2019年11月初至2020年2月底,举办以“冬游齐鲁·福乐枣庄、福满枣庄·欢乐贺年、到最有年味的古城过大年”为主题口号的“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活动。

届时枣庄将推出七条冬季特色主题线路产品,分别为齐鲁揽胜之旅、研学养心之旅、民俗风情之旅、城市休闲之旅、康养健身之旅、枣庄美食之旅和夜间休闲之旅。其中齐鲁揽胜之旅深入挖掘了非遗资源,提炼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红荷湿地、抱犊崮-熊耳山、冠世榴园等传统景区冬季独特之美,推出“鲁风运河·生态枣庄”经典游系列产品。

七条线路风格各异,与枣庄市七种不同的文旅优势相融合,深入挖掘冬季文化旅游市场潜力,旨在帮助山东的冬季旅游“淡季不淡”。

以运河文化为基底,并将其运用到枣庄市旅游线路的开发扩展之中,“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活动正式枣庄市将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有效整合,真正做到了扩内需、促销费,助力枣庄市形成全域旅游的业态。

非遗献礼、生态加持,枣庄市文旅条件得天独厚

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不仅促进了沿线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城市文化长期的交流、融合。

枣庄段运河灌溉滋润了中原文化、亲近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无形中推动了枣庄市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兴盛发扬。柳琴戏、鲁南花鼓、山东琴书、渔灯秧歌,多种艺术形式在枣庄市的文化河流中留下身影,在今天依旧被传承。

而如何以新的传播方式让文旅产业焕发生机,这是枣庄市一直在探索的核心命题之一。

9月底举办的的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枣庄分会场集中展示了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特色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儿庄古城每年都会举行运河文化美食节,搭建了大运河沿线旅游餐饮业的交流平台,用美食传承弘扬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运河酒文化体验馆则以运河文化为背景,建设成为运河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枣庄市运用现代化设施深度挖掘并利用运河相关的非遗文化资源的体现。

“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中,枣庄市还将举办“非遗月”主题宣传活动。以元旦、春节为节点,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迎新年展演、民间游艺巡演、非遗保护成就展等活动。

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曾高度称赞京杭大运河:“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现在,台儿庄旧时的繁荣景象再度复刻。被称为“活着的运河”的台儿庄构建了古城、湿地和运河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蟠龙河湿地公园、微山湖湿地红河风景区等各湿地公园内都在积极开展湿地生态游、湿地荷花观赏游、水乡文化休闲游等生态旅游项目,正逐渐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据枣庄市林业局发布数据,2017年,枣庄全市湿地生态旅游接待游客3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亿元,湿地生态旅游已成为全市旅游的核心。

此外,森林等生态资源也为枣庄的旅游建设添砖加瓦:峄城冠世榴园已在区域生态休闲特色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形成了综合性产业区;山亭兴隆庄依托独特的绿色生态发展优势,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优势,将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康养新地标。

城市转型大势,文旅产业支柱作用突显

昔日的“老工业城市”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如今,枣庄将城市发展的重担转向文旅产业,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枣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精品产业;以运河旅游特色产业为核心,提升枣庄沿运的经济文化影响力,加速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式推进城市转型。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生命源泉。《枣庄市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积极实施旅游发展带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旅游特色产业带,提升枣庄沿运经济文化影响力。

台儿庄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积极打造运河产品,带动了运河沿岸的生态建设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峄城区立足石榴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振兴乡镇旅游发展,并围绕石榴来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共同发展;市中区深入挖掘“百年中兴”文化内涵,在民族工业旅游方向寻求突破,建成文化旅游重要节点城市……台儿庄古城重建为开端,枣庄市文旅产业已渐渐开枝散叶。

根据规划里的业态布局和发展思路,枣庄市将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达到3300万人次。

2019年枣庄发布新旧动能转换“九强产业”,在如何打造精品旅游促进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上,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明鹏公开表示,“一是着力抓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着力抓好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双招双引以及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着力抓好文化惠民和旅游营销。”

下一步的枣庄仍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枣庄乃至整个鲁南的运河故事、民族故事,并坚持高位推动,以提升旅游发展效益为基础推动产业集聚,让“鲁风运河,生态枣庄”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有效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