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9日下午5时30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将超越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3年217天的记录,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同时还将成为全世界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
不过,女王并未打算隆重纪念这一天的到来。在她看来,这一天正是先辈维多利亚女王的祭日,庆祝活动是对先祖的不敬。
事实上,这位89岁高龄的女王自1952年2月6日登基以来,英国已经从鼎盛的“日不落帝国”日渐衰落、世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痛中复苏、时代大变革正挑战着传统王室的存在价值。
但时至今日,虽然君主立宪政体令王室不再拥有治理国家的实权,仍有大约80%的英国人希望继续保留王室,而伊丽莎白二世正是他们最为爱戴的君主。如果说女王一职代表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那么这样的支持率足以说明伊丽莎白所取得的成功。

1928年,后来担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在日记中描述年仅两岁的伊丽莎白说:“她是不同寻常的人,她有一种权威感。身为幼儿,她表现出的深思熟虑令人惊讶。”
按照英国王室原本的继承法则,王冠本不属于年轻的伊丽莎白。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因难以割舍私人情事而意外退位。伊丽莎白的父亲在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临危受命,继位成为乔治六世国王。当时年仅10岁的伊丽莎白也立即成为王位继承人。
战争期间,年轻的伊丽莎白成为一名军队卡车司机,并学会了修理汽车火花塞。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向所有在战火中避难的孩子发表了广播。
1947年,伊丽莎白与希腊王子菲利普结婚。女王坦承说,自从13岁见到菲利普时就爱上了他。两人的婚姻至今依然堪称典范。也正是在那一年,伊丽莎白在自己21岁生日时立下了神圣誓言:“我向你们所有人宣布,我的一生——无论时间长短——都将献身于为你们服务,并为我们共同归属的伟大帝国家庭服务。”媒体评论认为,这一承诺正是她尚未退位的原因之一。
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原本患有严重口吃,但他努力克服先天不足,在战时发表了著名的广播演说。这些惊人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上下的士气,也提高了当时王室的威望。不过,健康状况一直欠佳的他最终在不到57岁时因癌症去世。伊丽莎白也因此埋怨伯伯逃避责任,令父亲承担了过大的职责和压力。

1953年6月2日,在首相丘吉尔的帮助下,伊丽莎白的加冕典礼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27岁的年轻女王虽然从父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做好英联邦的君主,但与英国历史上最伟大女王之一的维多利亚相比,伊丽莎白自继位那一刻都将面临一个不断衰落的“日落帝国”。1956年,英国以武力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企图以失败告终。这标志着英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虽然伊丽莎白珍视着英联邦的重要性,但她无法阻止英联邦范围不断缩减。1945年到1965年间,英国君主治下的殖民地人数从7亿下降至5亿,并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当代。2012年,英联邦成员国牙买加总理暗示,她希望使该国拥有牙买加籍的国家元首。新西兰总理2014年曾表示,该国变革为共和政体“可能无法避免”。此外,苏格兰依然有可能在女王在位期间脱离联合王国。
英国《卫报》评论说,英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大约四分之一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比起相对较少的人口,英国的全球影响力仍相当之大——包括在七国集团(G7)拥有一席之地。但假若英联邦持续缩减且英国离开欧盟,这样的影响力还能否存留将是难以预计的。
但是,这一切似乎并未影响伊丽莎白树立价值典范的决心,她恪守着自己的誓言。
即位后,她同样将广播视为向公众直接公开讲话的机会。1952年加冕之前,伊丽莎白女王首次发表了圣诞节广播讲话,其中包含了对国家事务的担忧和她自己对圣诞精神的反思。
1965年,就在全球深陷冷战阴影之际,伊丽莎白毅然决定访问西德首都西柏林。她在那里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样的举动对于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1973年,经过伊丽莎白许可,英国力克来自法国的阻挠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这为英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92年,伊丽莎白推行重大改革,使英国王室一百年后再度自愿缴纳所得税和资产增值税。同年,她还向公众开放了官邸,将所得收入用作维护费用。
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她始终对一些进步性的立法修正案表示支持。其中包括准许女性继承人继承王权的《珀斯协议》(Perth Agreement)。
伊丽莎白从不接受采访,对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言论极为谨慎,也几乎从不公开表达任何政治立场。她曾说:“我的父亲告诉我,必须铭记自己对任何人的言行,他们会记着。”
在位63年来,伊丽莎白女王历经12任英国首相、12任美国总统、以及英联邦国家无数历届首脑,总共出访116个国家、成功进行265次正式访问。英国《每日快报》评论说,女王数十年来履行了作为政治咨询人的职责,同时又毅然保持着非政治化。她代表着国际外交的终极高度,她所提供的建议不仅对事实有着无可挑剔的熟知,而且完全没有自利的动机。如果当下英国有谁配得上“国宝”的头衔,那此人必定是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评价说,在巨大变革的时代中,伊丽莎白二世以“优雅、尊贵和体面”履行了职责。

然而,伊丽莎白和她的王室所面临的变革远不止于政治局势。
正如卡梅伦所说:“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可能难以想象,但英国已经变成一个女性可以成为首相的国家、一个同性恋者能够结婚而不被投入监狱的国家……”社会观念的变革也影响着古老的王室家族。不过,身为国家象征和道德典范,一些变化给王室造成了负面影响。
就在伊丽莎白加冕的那一年,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有意与离异男士皮特·汤森(Peter Townsend)成婚。然而,英国国教圣公会此前已禁止王室成员与有离婚纪录者结婚。为了维护王室和宗教传统,伊丽莎白女王反对这桩婚姻,并利用自己的权威将皮特·汤森调派至比利时工作。玛格丽特公主最终于两年后放弃,并在1960年与一位摄影师成婚。
从玛格丽特的婚事开始,世人对王室成员及其复杂的私生活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关注。《卫报》评论说,对13岁就与未来丈夫坠入爱河的伊丽莎白来说,这样的关注有时难以理解。
上个世纪8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的长子查尔斯王储与王妃戴安娜(正式头衔是“威尔士王妃”)的婚姻丑闻愈演愈烈。由于宗教传统原本不允许王位继承者离婚,伊丽莎白和王室对王储婚姻破裂的传闻一直保持缄默。1992年6月,安德鲁·莫顿(Andrew Morton)出版的《戴安娜:她的真实故事》(Diana, Her True Story)一书引发舆论哗然。书中不但披露了大量有关王储和王妃婚姻的细节,还大肆批评王室冷漠无情。当年年底时,该书已经售出450万册。数年之后,伊丽莎白女王才同意查尔斯与戴安娜离婚。同样在1992年,女王唯一的女儿安妮公主与丈夫离婚。紧接着,女王最小的儿子安德鲁王子与妻子离异。
那一年王室的悲剧并未就此落幕。1992年11月,一场突发大火侵蚀了王室居住的拥有850年历史的温莎城堡。在随后的演说中,伊丽莎白女王将1992年描述为“可怕的一年”(annus horribilis)。
1997年,戴安娜王妃不幸死于车祸。伊丽莎白女王起初坚持私下处理此事,但国民对此群情激愤。迫于压力,女王最终选择做出退让。她出席了戴安娜的国葬,并以“女王和一位祖母”的身份赞扬戴安娜是“非凡且有天分的人”。不过,这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查尔斯王储与情人纠缠不清的关系继续令王室形象承压。
直到2011年,伊丽莎白的长孙、戴安娜的长子威廉王子与平民王妃凯特的婚礼重新激起人们对于英国王室的兴趣。事实上,女王对于形象端正的威廉王子宠爱有加。甚至有媒体传言,伊丽莎白有意绕过查尔斯王储,将王位直接传给威廉。不过,王室从来不会对此类消息作出回应。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伊丽莎白女王与英国标志性的银幕英雄“特工007”共同出现并从飞机上一跃而下,为举世瞩目的盛大活动助兴。虽然当时真实的跳伞者是替身演员,但这令人惊叹的一幕得以让人们再度感受到伊丽莎白女王为国家形象履行着的职责与使命。
诚然,从登基庆典到皇家婚礼再到皇室产子,英国王室的几乎每一项活动都在抓取着人们目光。渐渐地,一部分人开始质疑给予这个王室太多注意力是否有价值,尤其是当非民选国家首脑消耗着大量财政资源。
据白金汉宫统计,维持王室每年要花费每个英国人53便士。2012至2013年度,这项花费的总额达到3330万英镑,较前一年度的3240万英镑有所上升。反对王室存在的英国共和主义者声称,实际的花费要比这一统计高得多。他们说,如果考虑到安保工作和访问活动开支,王室每年要花掉两亿英镑。
不过,在经济价值上,王室的作用比反对者想象的要大得多。《泰晤士报》援引价值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的数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对于英国经济的贡献总价值接近570亿英镑,今年她所贡献的净增加值将达到11.55亿英镑。
此外,英国旅游局曾报告说,王室每年带来的旅游利润将近五亿英镑。他们吸引着游客来到历史性的皇家景点,比如伦敦塔、温莎城堡和白金汉宫。英国旅游局称,2010年有3000万境外游客来到英国,其中580万参观了城堡。同时,旅游业是英国第三大产业,支撑着大约260万个就业岗位,占就业总数的大约十二分之一。
正如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所说:“我们不是一个家族,我们是一个企业”。除了拥有房地产和艺术藏品等资产,英国王室还通过投资赢得利益。
英国《卫报》评论说,伊丽莎白女王在位的63年中,世界和英国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英国的全球影响力业已衰减,战后自我牺牲和自我约束的信条也已作为过时之物不被接受。伊丽莎白女王有意理解这个国家不断变化的道德观念,这为她赢得了尊重。同样,她的坚定不移和长盛不衰为她赢得了全世界的无比敬仰。但王室也必须迎接改变。未来几年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如果王室希望继续发挥作用并握有权力,他们必须做出更多改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