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江经济带“10年科研评测”, 11省市哪家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江经济带“10年科研评测”, 11省市哪家强?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研表现监测分析》对外发布,过去十年,无论从论文发表规模还是影响力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实力都在攀升,且论文的影响力增幅高于规模的增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朱玫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T型”发展战略:

由沿海为战略轴线,沿江为主轴线形成整体空间格局——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个一级重点经济带形成“T型”,并在长江三角洲交汇。

这种空间结构准确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开发潜力的分布框架。

确实,沿海区域的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加上长江经济带,是当下最受关注的四大国家级战略。

长江经济带由一衣带水11个省市组成,覆盖面尤大,涉及长三角、中部、西部等不同发展水平区域。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今天,我们从基础研究实力的角度来观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十年间,长江经济带科研实力有什么发展和变化?11省市科研实力哪家强?各自长处何在?

近日,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及科睿唯安联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研表现监测分析》(下称《报告》),为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

注:此份报告根据各地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索引收录的科学论文,对论文规模、影响力等多方面进行了测度。

报告中用来反映研究规模的主要指标是论文数量;用来反映学术成果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是论文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发表之后受到的引用次数,统称为总被引次数及影响因子,并由此衍生出影响指数这一指标。

江苏赶超上海,四川跻身第二梯队

过去十年,无论从论文发表规模还是影响力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实力都在攀升,且论文的影响力增幅高于规模的增加。

具体而言,随着扩大开放,尤其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放,这十年长江经济带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有着显著的提升,由2009年的21.5%增长至2018年的27.9%,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经济带2009年与2018年科研论文数据对比

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的研究实力来看,11个省市已形成三梯队格局:江苏与上海处于第一梯队;湖北、浙江、四川三省处于第二梯队;湖南、安徽、重庆、江西、云南、贵州六省市处于第三梯队。

无论是研究规模还是研究影响力,江苏和上海都与其余省市拉开了极大的差距。例如,2018年江苏、上海的论文发表量分别超过5万篇、4万篇,而排名第三的湖北为2万篇量级。在影响力层面,江苏、上海影响力指数分别超3.0和2.5,排名第三的湖北则不到2.0。

再看第二梯队的三位成员湖北、浙江、四川,分别来自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这当中,无论从研究规模,还是研究影响力方面,湖北都以微弱的优势超过浙江。换句话说,东部城市的经济优势并未反映在研究实力上,三省之间差距并未拉开。

放在时间轴线上看,过去十年间,江苏的发文量和影响力均超越上海,拿下桂冠,湖北取代浙江,拿下第三。与此同时,一直以科研论文数量取胜的四川、湖南,则在影响力方面实现了对安徽的反超。

江苏以一省之力逆袭上海,多少占了区域体量的优势。如果从“含金量”更高的重要成果发文量来看,上海还是更胜一筹,2018年上海发表3685篇,江苏为3559篇。

但需要正视的是,近十年,上海研究规模和影响力的增长速度在11省市中全部垫底,其中论文发文量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64%,影响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3%。

由于影响指数考虑的是本省论文影响因子、总被引次数与全国31省平均水平的占比,从影响指数的降低并不能判断上海论文影响的绝对水平是增高还是降低,但至少可以说明,上海研究影响力与全国平均水平正在不断缩小。

另外,2017-2018年间,科研论文影响力排名前四位的江苏、上海、湖北、浙江,其指数都出现了一定下降,而排位更后的四川、湖南、重庆、江西、贵州等地则实现增长,也说明近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研究影响力的极化效应在降低,学术实力相对更低的区域“发声”越来越强。

随着四川从第三梯队率先跻身第二梯队,目前第三梯队中的“领头羊”成为湖南,过去十年湖南论文发文量、影响指数亦保持了14.59%、3.2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成功超过其主要对手安徽。如果安徽再不“翻盘”,下一个“上位”的很可能就是湖南。

上海“主打”经济学,江苏农业强势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一个地区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地区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科研论文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从论文所属学科的视角分析,其优势学科的规模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在这一领域的实力。

根据《报告》,整体上,长江经济带比较擅长空间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这些学科的研究规模与影响力较高;反之,地球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是长江经济带的相对弱势学科。如今,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理念下,或许环境/生态学等将是长江经济带学界未来发力的领域。

从各省市来看,优势学科不尽相同。根据《报告》,城叔将各城市的代表学科整理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如江西、贵州等地大部分学科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优势学科仅能代表本地相对优势。

江苏和上海,作为整体研究实力较强的区域,拥有一些在全国都极具优势的学科。例如上海的经济学与商学,这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相辅相成。江苏的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也较为强势,论文数量全国占比近20%,影响力在全国平均水平4倍以上,表现突出。

一座在某领域处于头部的研究机构可以“拉动”整个区域相关学科的表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影响下,安徽空间科学、物理学远超于该省平均水平。

而整体研究水平位于尾列的云南,则在空间科学上表现格外亮眼,发文规模与影响在长江经济经济带11省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江苏、上海,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几乎所有学科的主要贡献都来自于浙江大学。诚然,浙江大学是高校中翘楚,不过在浙江,除了浙江大学以外,再无其他985和211高校,“断层”比较厉害。这或许也是过去十年,浙江发文规模与影响力被高教大省湖北追上的原因。

(文中未标注图片均出自: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研表现监测分析报告)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长江经济带“10年科研评测”, 11省市哪家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江经济带“10年科研评测”, 11省市哪家强?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研表现监测分析》对外发布,过去十年,无论从论文发表规模还是影响力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实力都在攀升,且论文的影响力增幅高于规模的增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朱玫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T型”发展战略:

由沿海为战略轴线,沿江为主轴线形成整体空间格局——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个一级重点经济带形成“T型”,并在长江三角洲交汇。

这种空间结构准确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开发潜力的分布框架。

确实,沿海区域的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加上长江经济带,是当下最受关注的四大国家级战略。

长江经济带由一衣带水11个省市组成,覆盖面尤大,涉及长三角、中部、西部等不同发展水平区域。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今天,我们从基础研究实力的角度来观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十年间,长江经济带科研实力有什么发展和变化?11省市科研实力哪家强?各自长处何在?

近日,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及科睿唯安联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研表现监测分析》(下称《报告》),为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

注:此份报告根据各地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索引收录的科学论文,对论文规模、影响力等多方面进行了测度。

报告中用来反映研究规模的主要指标是论文数量;用来反映学术成果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是论文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发表之后受到的引用次数,统称为总被引次数及影响因子,并由此衍生出影响指数这一指标。

江苏赶超上海,四川跻身第二梯队

过去十年,无论从论文发表规模还是影响力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实力都在攀升,且论文的影响力增幅高于规模的增加。

具体而言,随着扩大开放,尤其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放,这十年长江经济带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有着显著的提升,由2009年的21.5%增长至2018年的27.9%,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经济带2009年与2018年科研论文数据对比

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的研究实力来看,11个省市已形成三梯队格局:江苏与上海处于第一梯队;湖北、浙江、四川三省处于第二梯队;湖南、安徽、重庆、江西、云南、贵州六省市处于第三梯队。

无论是研究规模还是研究影响力,江苏和上海都与其余省市拉开了极大的差距。例如,2018年江苏、上海的论文发表量分别超过5万篇、4万篇,而排名第三的湖北为2万篇量级。在影响力层面,江苏、上海影响力指数分别超3.0和2.5,排名第三的湖北则不到2.0。

再看第二梯队的三位成员湖北、浙江、四川,分别来自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这当中,无论从研究规模,还是研究影响力方面,湖北都以微弱的优势超过浙江。换句话说,东部城市的经济优势并未反映在研究实力上,三省之间差距并未拉开。

放在时间轴线上看,过去十年间,江苏的发文量和影响力均超越上海,拿下桂冠,湖北取代浙江,拿下第三。与此同时,一直以科研论文数量取胜的四川、湖南,则在影响力方面实现了对安徽的反超。

江苏以一省之力逆袭上海,多少占了区域体量的优势。如果从“含金量”更高的重要成果发文量来看,上海还是更胜一筹,2018年上海发表3685篇,江苏为3559篇。

但需要正视的是,近十年,上海研究规模和影响力的增长速度在11省市中全部垫底,其中论文发文量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64%,影响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3%。

由于影响指数考虑的是本省论文影响因子、总被引次数与全国31省平均水平的占比,从影响指数的降低并不能判断上海论文影响的绝对水平是增高还是降低,但至少可以说明,上海研究影响力与全国平均水平正在不断缩小。

另外,2017-2018年间,科研论文影响力排名前四位的江苏、上海、湖北、浙江,其指数都出现了一定下降,而排位更后的四川、湖南、重庆、江西、贵州等地则实现增长,也说明近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研究影响力的极化效应在降低,学术实力相对更低的区域“发声”越来越强。

随着四川从第三梯队率先跻身第二梯队,目前第三梯队中的“领头羊”成为湖南,过去十年湖南论文发文量、影响指数亦保持了14.59%、3.2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成功超过其主要对手安徽。如果安徽再不“翻盘”,下一个“上位”的很可能就是湖南。

上海“主打”经济学,江苏农业强势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一个地区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地区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科研论文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从论文所属学科的视角分析,其优势学科的规模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在这一领域的实力。

根据《报告》,整体上,长江经济带比较擅长空间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这些学科的研究规模与影响力较高;反之,地球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是长江经济带的相对弱势学科。如今,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理念下,或许环境/生态学等将是长江经济带学界未来发力的领域。

从各省市来看,优势学科不尽相同。根据《报告》,城叔将各城市的代表学科整理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如江西、贵州等地大部分学科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优势学科仅能代表本地相对优势。

江苏和上海,作为整体研究实力较强的区域,拥有一些在全国都极具优势的学科。例如上海的经济学与商学,这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相辅相成。江苏的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也较为强势,论文数量全国占比近20%,影响力在全国平均水平4倍以上,表现突出。

一座在某领域处于头部的研究机构可以“拉动”整个区域相关学科的表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影响下,安徽空间科学、物理学远超于该省平均水平。

而整体研究水平位于尾列的云南,则在空间科学上表现格外亮眼,发文规模与影响在长江经济经济带11省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江苏、上海,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几乎所有学科的主要贡献都来自于浙江大学。诚然,浙江大学是高校中翘楚,不过在浙江,除了浙江大学以外,再无其他985和211高校,“断层”比较厉害。这或许也是过去十年,浙江发文规模与影响力被高教大省湖北追上的原因。

(文中未标注图片均出自: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研表现监测分析报告)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长江经济带“10年科研评测”, 11省市哪家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